寺人披见文公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吕、郤畏逼[1],将焚公宫而弑晋侯[2]。寺人披请见[3]。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4],君命一宿,女即至[5]。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6],女为惠公来求杀余[7]。命女三宿,女中宿至[8]。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9],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10]?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11]。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12]?”

公见之,以难告[13]。三月,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14],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15],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译文

吕甥、郤芮害怕受到威逼迫害,图谋焚烧晋文公的宫室而杀死文公。宫中侍卫小臣披请求进见。文公令人指责他,并且拒绝接见,说:“蒲城之战,君王命你第二天赶到,你马上就来了。后来我逃到狄国同狄国国君到渭河边打猎,你替惠公前来谋杀我,惠公命你三天后赶到,你第二天就到了。虽有君王的命令,怎么那么快呢?在蒲城被你斩断的那只袖口还保留着。你就走吧!”披回答说:“小臣以为君王这次返国,大概已懂得为君之道。如果还没有懂,恐怕您又要遇到灾难。对国君的命令没有二心,这是古代的制度。除掉国君所憎恶的人,就看自己有多大的力量,尽多大的力量。您当时是蒲人或狄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但现在您即位为君,难道就不会再发生蒲、狄那样的事件吗?从前齐桓公抛弃射钩之仇,而让管仲辅佐自己,您如果改变桓公的做法,又何必辱蒙您下驱逐令?这样,要逃走的人就会很多,又哪里岂只是受刑的小臣我一人?”于是文公接见了披,他把即将发生的叛乱报告了文公。三月,晋文公暗地里和秦穆公在秦国的王城会晤。三月的最后一天,晋文公的宫室果然被烧。瑕甥、郤芮没有捉到文公,于是逃跑到黄河边上,秦穆公诱他们过河就把他们杀了。

【注释】

[1]吕、郤:吕即阴饴甥,郤即郤芮,都是晋惠公、晋怀公的旧臣。畏逼:害怕遭受迫害。晋文公为公子流亡在外时,晋惠公曾经要杀他。吕、郤是晋惠公亲信大臣,故害怕受迫害。

[2]晋侯:晋文公重耳。弑:古时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3]寺人:宫中的侍卫小臣,类似后世的宦官。披:人名。见:谒见。

[4]蒲城:在今陕西省永济县。鲁僖公五年,晋献公派寺人披攻打蒲城搜捕重耳。

[5]一宿:隔一夜。女:同“汝”,你。

[6]田:打猎。

[7]惠公:即晋惠公夷吾。

[8]中宿:中间那夜,即第二夜。

[9]袪(qū):衣袖。

[10]余何有焉:和我有什么关系。

[11]置射钩:鲁庄公九年,管仲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在乾遭遇,管仲曾射中齐桓公革带上的钩,后来他被囚系至齐,齐桓公能听鲍叔牙劝说,置射钩之仇而不问,任用其为相,齐国大治富强,齐桓公称霸。

[12]刑臣:披自称,因为他是受了宫刑之人。

[13]难:指即将发难的事情相告。

[14]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

[15]瑕甥:即阴饴甥。

品读

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六十三岁才回到晋国主政。国内政局混乱多年,故矛盾重重。前国君重用的大臣而且参与过谋杀他的阴饴甥、郤芮便设计要谋害他。密谋被寺人披知道,寺人披便将其秘密报告给晋文公。但寺人披也曾经亲自追杀过晋文公,故晋文公开始不愿见他,后来则接见并听取了他的报告。不但避免被害,也使得国家又避免了一场动乱。对于寺人披的人格,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其反复无常,不值得称道,有些迂腐。寺人披是认清晋文公的胸襟和才能,才在关键时刻告密并成功的。应该看到,晋国自从晋献公死动乱二十余年,前两任国君晋惠公和晋怀公确实无德无才无能,故急需德才兼备之国君来拨乱反正,故保护晋文公、维护国家安定是首要任务,寺人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告密的,故无可厚非,而且他并无反复无常之举动。在见面后,他关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而开创霸业的说辞最能打动晋文公的心,是智慧的表现。而在为自己开脱的辩说过程中,能够不卑不亢,层层推进,理直气壮,是很精彩的辩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