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乳腺超声检查

一、受检人群选择与检查技术

(一)受检人群选择

美国放射学院影像网(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Imaging Network,ACRIN)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致密型乳腺的高危妇女使用乳腺X线检查联合超声检查比单独使用乳腺X线检查,每1000人中多检出4.2例乳腺癌患者;乳腺X线检查加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1%,单独乳腺X线检查为78%。对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乳腺病变主要是炎性病变;< 30岁年轻患者及青少年患者,乳腺疾病类型主要为乳腺囊肿、纤维腺瘤、积乳包块、副乳腺或不对称发育的乳腺组织,乳腺癌的发生率< 1%,所以美国放射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ACR)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操作指南推荐首选超声检查。30~39岁患者组首选检查方法目前尚缺乏大数据支持。ACR和NCCN操作指南推荐首选X线检查。≥40岁年龄组癌症发生率明显增加,首选X线检查。国内对于有症状就诊的乳腺疾病患者,超声检查仍作为首选的排除性检查方法。

(二)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不需要特殊准备,如怀疑有纤维囊性乳腺病,建议在月经期后3~7天进行检查。检查前避免挤压乳头,避免行乳腺导管造影和穿刺活检。检查时患者仰卧位,上臂外展上举,充分暴露乳房及腋窝,检查外上象限时辅以侧卧位。检查范围包括双侧乳腺及双侧腋窝,如怀疑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需检查同侧锁骨上区。

(三)仪器选择与扫查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多采用彩色超声检查仪,检查条件选择预设置为“浅表器官/乳腺”。一般采用≥7.5MHz的高频线阵探头,在满足穿透力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用频率较高的探头,可选用9~12MHz。如肿块位置表浅,近场伪像多难以鉴别囊性或实性时需提高探头频率;如肿块位置较深,且占位较大时需减低探头频率,频率范围2~5MHz。

乳腺超声检查应结合乳腺触诊情况,探头置于乳房上适度加压,不宜太用力加压,以免使一些细小的病灶变得不明显;如腺体组织松弛易出现声衰减,可适当加压,以免探头与皮肤接触不良。将探头置于乳腺区,以乳头为中心顺时针或逆时针行斜切连续扫查或纵切、横切连续扫查。检查者应有自己的固定扫查程序,避免遗漏。超声扫查范围应达乳腺及其周围组织,注意观察前后脂肪层、Cooper韧带等结构是否有病变。如发现可疑病灶时,应包括至少互相垂直的2个切面或更多的切面确认病灶的存在。同时对双侧腋窝纵、横切面超声扫查。乳腺的恶性肿瘤常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因此,当检查发现乳腺肿块时,应注意检查同侧腋窝淋巴结情况。图像记录时做好体表和探头切位方向标记。

二、诊断报告解读

超声报告需确定有无病变、病变部位,以及病灶是局限性或弥漫性。对局限性病灶,需描述肿块的位置、解剖层次及声像图表现。肿块定位要确定左侧或右侧,小肿块采用时钟定位法,以乳头为中心,以12点制钟点和病变距乳头的距离定位病灶;大肿块以象限定位,以乳头为中心画十字交叉线,将乳房分为外上、外下、内上和内下4个象限,乳头和乳晕为乳腺中央区。对发现的病变以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予以描述。

(一)超声描述主要术语

1.形态

①椭圆形:肿块呈椭圆形或卵形,包括2个或3个分叶,即大分叶状;②圆形:肿块呈球形,前后径和横径相同;③不规则形:非椭圆形也非圆形,包括小分叶。

2.大小

①测量值:_mm(纵径)×_mm(横径);②纵横比:纵径/横径。如实性肿块具有周边晕环,测量其径线应包括肿块周边晕环的外缘。

3.方向

指肿块长轴与皮肤的关系。①平行:即水平位,肿块长轴与皮肤平行。平行方位肿块的横径大于前后径;②非平行:即垂直位,肿块的前后径大于横径。对于圆形肿块,BI-RADS也将其定义为和皮肤不平行。

4.边界

①边界锐利: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能看到锐利分界线,或者肿块有清晰的不同厚度的边缘回声;②回声晕环:病变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锐利的边界,有厚薄不等的过渡带。规则低回声晕多为良性;不规则高回声晕高度提示恶性可能。

5.边缘

指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1)清晰:

肿块边缘清晰、锐利,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2)不清晰:

具有以下一项或多项特征。①模糊: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②成角:部分或全部边缘有尖锐的角,常常为锐角;③小分叶:肿块边缘出现波状突起;④毛刺状:肿块边缘出现尖锐线状突出物。

6.回声

肿物回声指与脂肪组织比较而言,分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和混合性回声。肿物内部回声可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即均匀的回声分布,含有线状、条状高回声亦定义为回声均匀;内部回声不均匀,即不均匀的回声分布,不均匀低回声不能除外恶性。后方回声特征指与相同层次组织回声比较而言。①后方回声增强:常见于囊肿、部分纤维腺瘤,此外当癌组织出血或坏死、液化形成无回声时后方回声增强;②后方回声衰减:癌组织内胶原组织成分> 75%时表现为明显的回声衰减;较大的钙化、Cooper韧带、瘢痕、纤维化组织、异物均可有后方声影;③侧方声影:肿块两侧边缘后方出现的带状回声衰减。这是由于肿块边界产生的多界面介质在声波穿过时所导致的折射和散射效应;④混合性方式:既有增强也有衰减;⑤后方回声无改变:既无增强也无衰减。

7.周围组织改变

①乳管改变:乳管口径改变或呈树枝状分布;②Cooper韧带改变:韧带变直或增粗;③水肿:病变周围组织回声增强,多呈网状,出现线状、带状低回声;④结构紊乱:正常的解剖层次结构破坏;⑤皮肤增厚: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正常皮肤厚度≤3mm,除乳晕);⑥皮肤收缩或不规则:皮肤表面凹陷或出现病理性收缩。

8.钙化灶

(1)大小:

大钙化点直径≥0.5mm,较大钙化斑可伴有声影;肿块外小钙化点直径< 0.5mm,因为小于声束宽度而不产生声影;肿块内部小钙化点易显示,表现为低回声背景中的点状高回声或强回声;导管内钙化表现为扩张的导管内散在点状高回声或强回声。

(2)形态:

①良性钙化表现为棒状(导管扩张)、爆米花样(纤维腺瘤)、蛋壳样(囊肿);②恶性钙化表现为砂粒样、簇状钙化点。

9.血流分布和参数

(1)血流丰富程度:

通常采用Alder分级进行描述。0级:肿块内部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可见1~2处点状血流,管径< 1mm;Ⅱ级:中量血流,可见1条主要血管,长度超过病灶半径或见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可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互连通,交织成网状。

(2)血流的部位:

根据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中血流信号分布与肿块的相互关系,将血流的部位分为3类。①周边:血流位于距离肿块边缘< 0.5cm的范围内,血流沿肿块边缘走行。②穿入:血流自肿块的外部向中心放射性走行。③内部:血流位于肿块内部,未达到肿块边缘。当肿块同时具备周边血流和内部血流时,归为“内部”一类。

(3)血流参数:

通常以阻力指数(resistive index,RI)和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systolic relocity,PSV)表示。①RI:RI≥0.7时考虑恶性可能,RI < 0.7时考虑良性可能;②PSV:PSV≥20cm/s时考虑恶性可能,PSV < 20cm/s时考虑良性可能(注意角度校正)。

总结乳腺肿块超声征象的良恶性含义,形状不规则,垂直皮肤层生长,边缘成角、有毛刺、小分叶及内部低回声等征象是诊断乳腺癌较为敏感的指标。形状对恶性病变的阳性预测值有重要意义;生长方位上,长轴平行于皮肤的包块多为良性,而垂直于皮肤(纵横比> 1)恶性可能的阳性预测值高达69%;边缘不清晰的情况分为模糊、成角、小分叶和毛刺样,其中以毛刺样的阳性预测值最高(86%);肿块的其他超声特征,如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等阳性预测值较低。

(二)BI-RADS分类临床意义

BI-RADS提出了详尽的超声征象描述和病变分类,有利于临床医师对超声提示的理解,指导临床处理。BI-RADS对诊断乳腺良恶性疾病提供了规范、统一的专业术语和评估分类标准,但是在超声检查中不同医师对具体超声征象的判别存在差异,其中对病灶的形态、位置等识别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在病灶回声类型、边缘的判定等则一致性较低。由于对超声征象判断的不一致性,会造成评估分类的不准确。在各类别中,2类和5类比较容易评估,这两类病灶分别具有典型的良恶性特征,不同医师之间的判别有较高的一致性;3类和4类的判别在不同医师之间则存在较大差异,易出现良恶性判断的混乱。

0类:超声检查不能全面评估病变,需要进一步行其他影像学检查诊断。要求在30天内完成对病灶的评估。大多数情况下,超声检查可以对乳房进行全面评估,但下列情况下,若超声检查为首选检查,则需进一步行其他检查。①临床扪及肿块,年龄> 20岁,首选超声检查;有可疑征象而或无诊断特征,需行乳腺X线检查。②超声检查和乳腺X线检查均无特征,或者需鉴别乳腺癌保留乳房术后形成的瘢痕与复发病灶时,则可推荐MRI检查。③确定治疗前需最后评估者。④以乳头溢液表现,超声检查无异常征象者。

1类(阴性):恶性可能性为0。超声检查未见异常表现,乳腺超声显示乳腺结构清晰,无肿块、无结构紊乱、无皮肤增厚和无微钙化等。如果发现有乳内淋巴结、腋前淋巴结,但淋巴结形态无异常,显示淋巴门,均视为正常淋巴结,也属于1类。

2类(良性):基本上可以排除恶性。①乳腺良性肿块:包括单纯囊肿、积乳囊肿、纤维脂肪腺瘤和脂肪瘤,以及多次超声检查变化不大、年龄< 40岁的可能纤维腺瘤,或首次超声检查年龄< 25岁的可能纤维腺瘤。②肯定的良性钙化:包括环状钙化、边界清楚的短条状钙化、粗大的斑点状钙化、稀疏的大小较单一的圆点状钙化、新月形的沉积性钙化,乳腺内淋巴结。③手术后结构欠规则但多次复查图像无变化。④脂肪小叶(注意与纤维腺瘤鉴别)。⑤皮肤和脂肪层肿物。2类病变可以根据年龄和临床表现6个月~1年随诊。

3类(可能良性):恶性可能性> 0但≤2%。病灶可以是一组圆形/椭圆形的小钙化,或边界清晰不含钙化的实性肿块,或局限性的不对称。结节影像有以下表现:①年龄< 40岁,肿块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②与皮肤平行或纵横比< 1(即宽>高);③边界清楚;④周边缘(与周围组织之移行带或区域)窄而锐利;⑤后方回声增强或无变化;⑥无周围组织改变;⑦较大的(≥0.5mm)钙化;⑧内部无血流。凡符合第①、②条,再加③~⑧条中≥3条者为3类。以下病变可表现为3类结节:①首次超声检查,年龄在25~39岁的实性椭圆形、边界清、纵横比< 1的肿块,纤维腺瘤可能性最大。②临床不能扪及的复杂囊肿或簇状小囊肿。③瘤样增生结节(属不确定一类)。④乳腺假体植入。如果临床扪及肿块,并有局限性不对称性改变,尽管最后诊断为硬化性腺病,亦应归入3类或4A类。

对于分为3类的乳腺结节,直径< 2cm,或临床诊断为复杂性囊肿(complicated cyst)患者,每6~12个月做超声检查/乳腺X线检查,观察1~2年。如果病灶增大,则分入4类,需要进行经皮穿刺活检;如不变,则分入2类。对于年龄≥40岁,患者因此而过于焦虑可考虑活检;≥50岁推荐活检。

4类(可疑异常):恶性可能性> 2%但< 95%。如新发现的复杂性囊肿,不符合全部标准的纤维腺瘤和其他良性病变,可疑钙化,周边为小分叶的实性肿块等。> 40岁超声良性征象的可扪及实性肿块病变也归此级。4A(恶性可能性< 2%但≤10%):低度可疑恶性病灶,包括可触摸到的,部分边缘清楚的实性肿块(纤维腺瘤、复杂性囊肿或可疑脓肿)。4B(恶性可能性> 10%但≤50%):中度恶性可能,包括边界部分浸润的肿块或脂肪坏死。4C(恶性可能性> 50%但< 95%):恶性病变可能性很高。包括形态不规则、边缘浸润的实性肿块和簇状分布的细小微粒簇钙化。4类病变需要活检。

5类(高度可疑恶性):恶性可能性≥95%。病灶为高度可疑恶性的病灶,包含多种恶性征象,需要外科切除。以下8条中有≥3条符合者为5类:①形态不规则;②与皮肤不平行,纵横比> 1(即宽<高);③边界不清,模糊、微小分叶、成角和(或)毛刺;④周边强回声的恶晕征;⑤两侧边缘不锐利或不规整的后方声影;⑥周围组织改变,如Cooper韧带变直和增厚、正常结构分层中断或消失、皮肤增厚或凹陷;⑦微小(< 0.5mm)钙化;⑧内部有血流。

6类:病灶是临床活检证实为恶性的病灶,一般应用于新辅助化疗或术前对病灶的评估。

三、正常乳房声像表现

(一)正常乳房各层的超声声像

1.皮肤

呈弧形强回声带,厚2~3mm,边缘整齐光滑。

2.皮下脂肪组织

呈等回声,内有散在的分隔样回声,其内可见带状强回声,为Cooper韧带。

3.腺体组织

厚10~15mm,由导管与间质组成。导管为条带状的无回声暗区。间质呈强回声,含乳腺小叶、少量脂肪和结缔组织。乳头根部为输乳窦,呈梭形膨大的低回声。

4.乳腺后间隙

呈带状等回声。

5.胸壁肌层

呈带状低回声,肌筋膜为线状连续的强回声,肋骨横切呈椭圆形低回声团,后方回声明显衰减。后者容易误诊为乳腺纤维腺瘤,分清解剖的层次是鉴别的要点。

(二)正常乳腺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

正常乳腺多数未见彩色血流显示,少数可见星点状彩色血流显示,动脉峰值流速(13.2 ± 3.2)cm/s,RI = 0.58 ± 0.11。

(三)正常乳房超声分类

2013版BI-RADS分类依据乳腺组织回声的特征将乳腺声像图分为3型:①纤维腺体组成的均匀背景;②脂肪组织组成的均匀背景;③高回声和低回声混合的不均匀背景。其中②型主要见于肥胖或老年女性,①和③两型在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正常乳头呈圆柱形,直径0.5~2cm。青春期女性的乳头回声较低,与深部腺体分界不清。哺乳期后乳头回声增强,边缘清晰锐利。高分辨率超声可以显示乳头内输乳管结构。

(四)各生理状态下乳房超声特征

1.青春期和青年未生育妇女

多呈混合不均匀型。主要结构是腺体层,皮下脂肪菲薄,乳腺悬韧带不易显示,中央区回声比外带腺体层回声相对低。表现为粗大的强弱相间,外带表现为相对细密的强弱回声。随年龄增加,中央区弱回声范围逐渐减小。

2.性成熟期已生育妇女

生育后妇女腺体层厚度和回声个体差异较大。通常已生育妇女腺体层回声逐渐增强,呈均匀纤维腺体型或混合不均匀型。随着年龄增加,皮下脂肪逐渐增厚,腺体厚度逐渐减小,部分表现为脂肪型。

3.妊娠期和哺乳期

由于腺泡和导管显著增生,腺体层明显增厚且致密,局部区域呈细密蜂窝状。哺乳期中央区可见扩张的导管,内径2~4mm,管壁多不显示。乳腺血管增多、增粗,血流速度加快。终止哺乳后,发生退化性改变,腺体层变薄,导管区结构显露。

4.绝经期及老年期

皮下脂肪层明显增厚,腺体层萎缩变薄,回声致密、增强,界面清晰。

四、超声在乳腺疾病诊疗中其他应用

(一)超声定位

超声引导下定位病灶是一种更方便、廉价、实时且无创的方法。就进针角度而言,超声定位的优势更灵活。超声定位包括术前定位及术中定位两种。①术前定位:为了确保成功地将病变区切除并减小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于皮肤表面标记病灶部位是最简单的标记方法。此外,还可术前于病变区插入针或导丝,或注入亚甲蓝等进行准确定位。②术中定位:在手术中将无菌探头放在手术部位进行超声检查,可对病灶进行确切定位,确定最佳切除范围。术中进一步对病灶进行定性,较体表检查更可靠,还能发现乳房小病灶,了解病灶是否被完全切除。

(二)定位穿刺活检

当超声显像对乳房肿块的性质,特别是对良恶性的鉴别有困难时,可进行超声介导下乳腺肿块穿刺活检。主要包括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和组织针芯活组织检查。在实时超声图像的监视或引导下,进行各种穿刺操作,具有灵敏性高、引导准确、无X线损伤、不需要造影剂、操作简便及费用低廉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囊肿或脓肿的穿刺抽吸,可帮助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细胞学检查由于可能出现抽吸的样本不足或未抽吸到癌细胞而使细胞学检查阴性。组织学检查由于可获得较多的样本,且获得的组织活检标本中保留着组织结构特征,有利于作出组织病理诊断和组织学分类,因此,对肿物的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

(三)超声介导下乳腺疾病的治疗

超声引导技术对减少病灶的穿刺次数和完整切除肿瘤至关重要。目前,超声介导下乳腺疾病的治疗主要应用于乳腺脓肿及囊肿的治疗方面。乳腺脓肿的治疗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法可获得与手术切开相似的效果,且无手术造成的不良反应。乳腺囊肿可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抽液及治疗。

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 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HIFU)治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正在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此外,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应用于乳腺肿块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超声能够准确定位并引导旋切刀进行切割,可以达到完整切除乳腺肿块的目的。

五、超声辅助技术

超声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超声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中逐渐显现出独特的应用价值。同时必须认识到,如果要准确地诊断疾病需要结合常规超声与临床检查的结果,如果过分依赖任何单一技术就有可能导致误诊。

(一)乳腺超声弹性成像

乳腺恶性病变的硬度一般较周围乳腺组织高,因此硬度可作为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的指标之一。1991年Ophir等首次提出弹性成像的概念,在超声结构成像的基础上将组织的弹性信息同时显像,为超声检查提供新的方法。目前,应用于乳腺弹性成像(breast ultrasound elastography,BUE)技术主要有两种,即准静态(静压式)弹性成像技术和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这两种技术采用了不同的激励方法以观察组织的反应,从而对组织的弹性进行评估。

1.准静态压缩弹性成像

准静态压缩弹性成像技术是利用应变与弹性之间的关系来检测组织弹性的一种方法。在介质内应力分布均匀的情况下,弹性与应变成反比,即弹性系数大应变小,弹性系数小应变大。准静态压缩弹性成像技术利用探头或者一个探头-挤压板装置,沿着探头的纵向(轴向)压缩组织,使组织产生微小形变。同时,利用超声波对产生的形变进行追踪,对比压缩前后的射频或者包络信号,使用互相关等算法估算组织内部的位移/应变分布,再以灰度图或伪彩图的形式表示应变。最常采用Itoh等在2006年提出的Itoh 5分法来描述乳腺病变的性质,根据病灶区显示的不同颜色,将病灶分为5级。1分:肿瘤全体发生变形,图像显示为绿色。2分:肿瘤大部分发生变形,但小部分没有变形,图像显示为绿色和蓝色混杂,以绿色为主。3分:肿瘤边界发生变形,中心部分没有变形,图像显示病灶中心为蓝色,病灶周边为绿色。4分:肿瘤全体没有变形,图像显示病灶整体为蓝色。5分:肿瘤全体和周边组织都没有变形,图像显示病灶和周边组织为蓝色。如果采用Itoh 5分法进行评分,其中1~3分考虑为良性,4~5分考虑为恶性,则评分法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度为71.2%,特异度为96.6%,准确性为84.7%。

准静态压缩成像技术尚有许多不足,影响临床应用。①应力未知:成像过程中采用的是手持探头加压的方法,无法准确测量压力的大小,尤其是组织内部应力的大小,也难以在不同患者间、病变不同治疗阶段之间进行可靠的对比。②边界条件:由于组织内部的应力是未知的,在计算过程中往往是假设介质是各向均质性,同时应力在介质中的分布也被假定是均匀的。然而,机体组织的实际硬度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在计算过程中受边界条件的影响与真实情况会有差别,弹性图中表现为各种伪像。④检查和诊断者因素:弹性成像需要采用探头压缩以产生形变,因此对压缩的力度、速度和方向有一定的要求,在不同的检查者之间也容易产生差异。⑤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较大的病灶、较深的位置、局部乳腺组织厚以及恶性病灶都会使图像的质量下降,其中局部乳腺组织厚度的影响最为明显。

2.剪切波弹性成像

除了利用应力与应变的关系来估算组织硬度外,另外一种估算硬度的方式是利用剪切波的传播速度与弹性的关系。硬度越大,剪切波速度越快。该方法通过估计瞬时剪切波在组织内的传播速度直接计算组织的剪切模量,从而克服了静态弹性成像中应变受边界条件影响,以及幅度和相位图由于波的干涉和衍射导致结果不容易解释的缺点。由于通过剪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计算出明确的弹性值,能够实现真正的量化研究,较准静态的半定量研究有优势,因此使不同试验者、不同病灶或者同一病灶不同时期的准确对比成为可能。该方法摆脱了手动加压的限制,因此重复性好,对操作依赖少。剪切波弹性成像可以提供弹性值,一般显示的变化范围为0~240kPa,研究报道乳腺良性病变的硬度为42.0~45.3kPa,恶性病变多位于(146.6 ± 40.0)kPa。如果以50kPa作为区分良恶性的分界点,可以提高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也有学者采用类似准静态弹性成像的评分的方法,分4个级别。1级:均匀的蓝色;2级:纵色条状的伪像;3级:周边区域呈彩色;4级:中心区域呈不均匀的彩色。1、2级认为是良性病变,3、4级则被认为是恶性的表现。利用此种方法有助于对病变的性质进行鉴别。

剪切波动态激励弹性成像技术的不足:①对数据采集速度的要求很高。随着高速成像技术的出现,使数据采集的速度可以达到数千帧每秒,二维剪切波成像才成为可能。②安全性问题。在激励组织产生剪切波时需要较高的能量,致使空间峰值时间平均声强可能超出许可范围。③成像过程中由于计算量巨大,图像的实时性会受到明显的影响。此外,剪切波成像技术受深度的影响较准静态压缩成像明显,在> 4cm深度的剪切波的速度就难以测量,因此深部病灶的检查受到一定的限制。

(二)乳腺全容积自动超声成像

乳腺自动全容积超声成像(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技术于2009年问世,可根据患者的乳房大小自动调节深度、频率、聚焦的范围和总增益对乳腺进行连续性扫查,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乳腺数据的采集,然后进入ABVS分析系统,可快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冠状面、纵切面和横切面图像特征分析,因此称为全容积扫描。ABVS所用探头频率5~14MHz,带有可调节的机械臂,扫描最大容积 15.4cm × 16.8cm × 6.0cm,层间距 0.5~8.0mm,≥500个层面,扫描范围覆盖全乳房。因此,采集的二维图像清晰度以及分辨率高于传统三维超声探头采集的图像,重建的三维图像质量也高于传统三维超声重建的冠状面图像。其次,ABVS每个切面均可被标准化的存储,因此无操作者依赖性,避免了观察者之间的差异。再者,直观全面的全乳扫描,病灶的位置和特征准确显示,为医师诊断、后期远程或专家会诊提供了整体乳房解剖信息。

ABVS技术的不足:①无法观察病灶的血流分布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无法观察病灶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ABVS鉴别良恶性乳腺疾病的能力。②ABVS不能显示患者腋窝区组织,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利于疾病诊断。③对于D罩杯以上的女性患者,应用ABVS较难扫查整个乳腺,因此ABVS不适用于此类患者。ABVS作为一种先进的乳腺超声诊断技术,其临床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乳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标准、准确率和方法评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超声造影技术

超声造影是经静脉推注超声造影剂使血管显影的超声成像技术。造影剂是一种油脂包裹的微气泡,注入血管后微气泡能显著增强超声的背向散射能力,提高血液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对比度,增强信噪比。与碘造影剂不同,这种造影剂不能透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是一种真正的血池造影剂。

乳腺良恶性肿块及正常乳腺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参数存在差异。正常乳腺、乳腺腺病及肿瘤无灌注区曲线呈平坦型,肿瘤呈弧形曲线,良性肿块慢上快下,恶性肿瘤呈快上慢下者多,急性炎症快上快下。

造影后包块增强模式有快进快出、快进慢出、慢进慢出和无明显灌注型,取决于肿瘤的增殖阶段、分化程度、肿瘤内血管成分和间质成分的比例等不同病理状况。造影剂充盈情况与肿瘤分化程度、增殖阶段、二维彩色血流情况,以及患者的妊娠哺乳期密切相关。因此,造影结果要与病史、生理阶段、灰阶超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李霞 马小燕 赵月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