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乳腺X线检查

一、检查技术

(一)常规X线摄影技术

1.检查前准备

乳腺X线摄影检查应尽量避开月经前期及月经期。最佳检查时间是月经来潮的第7~14天。绝经后妇女检查时间无特殊要求。在检查开始前,应告知患者检查中乳房压迫的必要性及将持续的时间,耐心、细致解释压迫将引起的不适感,使之放松,消除恐惧心理。

2.投照体位

筛查性X线检查通常采用的摄片体位是头尾位(CC位)和内外侧斜位(MLO位)。诊断性X线检查除了常规的投照体位CC位和MLO位外,对于在标准投照体位MLO位及CC位显示不良或未显示的乳腺实质,可以根据病灶位置不同,选择辅助投照技术及体位加以补充,如点压摄影、放大摄影、90°侧位、扩展头尾位(XCCL)、乳沟位(CV)、腋尾位(AT)、切线位、尾头位(FB)和外内斜位(LMO)投照等。

3.乳房加压

除了投照体位外,乳房加压也是获取高质量乳腺摄影照片的主要方面,而且是乳腺摄影中一个最易忽视的因素。乳房压迫对于提高分辨率、削减伪影影响、保证密度一致性、降低辐射剂量和减少运动模糊有重要意义。掌握压力的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其一是患者乳腺可被压迫的最大限度;其二是患者可以忍受压力的程度。一般常规压迫力约为120N,对于小乳腺、隆乳术后、局部乳房皮肤破溃或导管造影的情况,压力需适当减小。适当的乳房压迫后组织呈紧张状态,乳房压迫紧张时,轻轻叩击其皮肤不会出现凹陷,也不会引起疼痛。

(二)选择性乳管造影术

乳管内体积较小的肿瘤很难在平片上显示,乳管造影术不仅可清晰显示乳管及细致结构,而且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及范围,弥补平片之不足。乳腺导管造影术对乳头溢液的良恶性乳腺疾病均有较大诊断价值,尤其对有乳头溢液而体检无包块、X线摄片无钙化及其他体征的病例,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是明确溢液的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的重要方法。

1.指征与禁忌证

(1)指征:

不伴有乳房肿块的单个乳管呈血性、浆液性和水样乳头溢液是乳腺导管造影术的指征。乳头溢液伴有相应区域乳房包块经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多乳管溢液经治疗后改变为单个乳管溢液时,可考虑行乳管造影术。乳腺导管造影术应在脱落细胞学、X线片等检查后应用。

(2)禁忌证:

非哺乳期双侧乳房多个乳管溢乳或溢液者;育龄妇女挤压乳头时可有少许黏稠、混浊液体溢出而非自发性乳头溢液;哺乳期溢乳、乳头乳晕有明显感染或有脓肿形成合并乳管脓性溢液者;有碘过敏史者均为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相对或绝对禁忌证。

2.造影剂的选择

水溶性离子型造影剂(如碘海醇和碘普罗胺)是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理想的造影剂,其毒性小,能够被组织完全吸收,无严重不良反应。如无离子型造影剂,也可用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泛影葡胺,浓度以30%~50%为宜。

3.造影技术

造影前先做碘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进行检查。常规乳头及皮肤消毒,在乳头部找出所需的输乳孔,将直径0.5mm的磨平针头或硬膜外导管缓慢送入乳管,深度约1cm,然后注入造影剂,注入的量视乳腺大小与病变不同而定,通常为0.5~2.0ml,当患者有胀痛感时停止注射,拍CC和MLO片。

4.正常乳管造影表现

乳腺管自乳头向里逐渐分支变细,呈树枝状,自乳头开口处依次分一级乳管(宽0.5~2.3mm,长1~3cm)、二级乳管(宽0.5~2.0mm)和三级乳导管(宽0.2~1.0mm)等。若注射的压力过高,造影剂可进入腺泡内形成斑点状致密影。通常年轻妇女乳腺管多而细,哺乳期者略粗,而老年妇女管径相应缩小。正常乳腺导管壁光滑、均匀,分支走向自然,内不应看到任何残缺征象(图 3-1)。

图3-1 正常乳管造影表现

A.乳腺导管解剖示意;B和C.CC及MLO正常乳管造影表现(1.乳导管,2.输乳窦,3.分支导管,4.末支导管)

(三)X线数字化立体定位穿刺活检

乳腺X线数字化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术是20世纪90年代在电子计算机辅助下开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乳腺检查方法。一般是在常规乳腺X线片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电子计算机立体定位仪指导,将穿刺针直接刺入到乳腺可疑病变区,取得活体组织标本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种方法。其准确性同手术活检组织标本比较,敏感性为92%,特异性为94%。此技术是在电子计算机辅助下完成的,定位误差不超过0.5mm。故技术先进、定位准确、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易于接受和安全可靠。既可为临床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又可提高乳腺微小病灶的早期诊断水平。

(四)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是一种三维成像技术,与常规二维数字化乳腺摄影时X线球管、影像采集板保持固定模式不同,断层摄影时球管在一定角度内移动并进行多次低剂量投照。常规摄影一次投照获得一幅图像,断层摄影连续多点投照获得多个层面的重建图像,每层可薄至1mm。通过这种方式采集乳腺多个不同角度的信息,将乳腺内不同深度的组织结构通过不同角度的图像区分开来,并由系统重建得到一系列不同层面信息的断层融合图像,克服了二维成像带来的组织重叠的局限性,能提高图像清晰度及病变检出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尤其是在致密型腺体中有一定优势。

二、诊断报告解读

(一)乳腺实质构成分型

主要根据乳腺构成的纤维腺体组织密度高低和分布范围来划分,用小写英文a、b、c和d表示。①脂肪型:乳腺组织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所替代。②散在纤维腺体型:纤维腺体密度小区域性分散存在。③不均匀致密型:双乳不均匀性致密,此种类型会遮掩小病灶,分为弥漫和局限两种情况。④极度致密型:乳腺组织极度致密,纤维腺体组织密度高(图3-2)。从a型→d型,腺体越来越致密,乳腺X线诊断的敏感性将依次降低。

(二)病灶的定位

病灶的位置必须是三维定位,这需要病灶在两个投照位上均被看到而得以证实,尤其在两个差不多相互垂直的投照位显示时则更精确。

1.侧别

需要对双侧X线影像表现进行描述,发现病变注明左侧或右侧,对病灶进行重点描述。

2.部位

共分7个区域,患者面对检查者,根据钟面或象限定位或者两者结合定位。象限定位包括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内下象限四个区域。另外还有3个区域不要求钟面定位,即乳晕下区、中央区和腋尾区。

3.深度

乳头向后与胸壁垂直将乳腺分成均匀3个带,用前1/3、中1/3、后1/3描述,另需精确测量描述病灶至乳头基底部的距离,乳晕下、中央区和腋尾区不要求深度定位。

(三)征象描述

1.肿块

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有突出的边缘。对肿块的描述包括形态、边缘和密度3个方面,边缘对诊断病变的性质最为重要。

(1)形态:

包括圆形、卵圆形和不规则形。不规则形多为恶性表现,圆形及卵圆形要结合其他征象综合考虑。

图3-2 BI-RADS的乳腺实质构成分型

A.脂肪型;B.散在纤维腺体型;C1.不均匀致密型(弥漫);C2.不均匀致密型(局限);D.极度致密型

(2)边缘:

包括清晰、遮蔽、小分叶、浸润和毛刺5种描述(图3-3)。①清晰:> 75%的肿块边缘清晰、锐利,其余边缘可被周围实质遮盖,但无恶性证据。②遮蔽:肿块大部分边缘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但> 25%的其余边缘被邻近正常组织遮盖。与浸润边缘不同,肿块边界本身是清晰的,仅仅被周围实质遮住而已。③小分叶:表现为肿块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④浸润:是由于病灶向周围浸润而引起的边界不清晰。⑤毛刺/星芒状:可见从肿块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线影。小分叶、边缘浸润和毛刺往往为恶性病变征象。

图3-3 肿块边缘

A.清晰;B.小分叶;C.遮蔽;D.浸润;E.毛刺

(3)密度:

密度是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实质相比,分为高、等、低和含脂肪密度4种。大多数乳腺癌密度增高或呈等密度,乳腺癌不含脂肪密度,含脂肪密度为良性表现。

(4)多中心与多发病灶:

多中心病灶(multicentricity)是指同一侧乳腺≥2个病灶位于不同导管系统,且原发灶间有正常的实质和脂肪组织间隔,并位于不同象限。多发病灶(multifocality)指同一侧乳腺内同一导管系统出现≥2个病灶,多位于同一象限。

2.钙化

对钙化从形态和分布两方面进行描述。形态上分为典型良性钙化和可疑恶性钙化2种。

(1)典型良性钙化:

有以下9种典型表现。①皮肤钙化:较粗大,典型者中心呈透亮改变,不典型者可借助切线位(TAN)投照予以鉴别,最常见于沿胸骨旁乳房下方皱褶、腋尾及乳晕区。②血管钙化:表现为平行轨道状管状钙化。③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直径常≥2mm,为纤维腺瘤钙化的特征表现。④粗棒状钙化:直径常> 1mm,连续呈棒杆状,偶可分支状,边缘光整,沿着导管分布,聚向乳头,偶有分支,常为双侧乳腺分布,多见于分泌性病变。⑤圆形(点状)钙化:< 1mm甚至0.5mm,常位于小叶腺泡中,散在时多为良性,当< 0.5mm且线样或成簇分布时要引起警惕。⑥环形钙化:钙化呈环形,环壁规整,壁较薄时多为球形物表面沉积的钙化,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壁钙化。壁较厚时,常见于脂肪坏死、含油囊肿、导管内钙化的残骸,偶见于纤维腺瘤。⑦钙乳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在CC位表现不明显,为圆形或不定形状,在90°侧位上或MLO位上边界明确,表现为半月形、凹面向上的新月形、曲线形或线形附于囊肿底部,形态随体位而发生变化是这类钙化的特点。⑧缝线钙化:是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尤其在放射治疗后常见,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线结样改变常可见到。⑨营养不良性钙化:常见于放射治疗后或外伤后的乳腺,钙化形态不规则,常> 0.5mm,呈中空状改变。

(2)可疑恶性的钙化:

视可疑程度不同分为4种。①不定形钙化:形态上常小而模糊,无典型特征,弥漫性分布常为良性表现,而成簇分布、区域性分布、线样和段样分布,需要临床活检。②粗糙不均质钙化:多> 0.5mm,可能为恶性改变,也可出现在良性的纤维化、纤维腺瘤和外伤后的乳腺中,需结合分布情况综合考虑。③细小多形性钙化:较不定形钙化更可疑,大小形态各异,直径< 0.5mm。④细线或细线分支状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的线样,常不连续,直径< 0.5mm,这些征象提示乳腺癌累及的导管腔内钙化。

(3)钙化分布:

包括5种分布方式。①弥漫/散在分布:散在分布在整个乳房,这样分布的点样和不定形钙化多为良性改变,常为双侧性。②区域分布:是指较大范围内(> 2cm)分布的钙化,常超过一个象限范围,不能用导管样分布来描写,此类分布的钙化需结合钙化形态综合分析。③成簇/成群分布:指≥5枚钙化占据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2cm),良恶性病变均可有这样的表现。④线性分布:钙化排列成线形,有时可见分叉点,提示源于一支导管,属可疑恶性改变。⑤区段/段样分布:常提示病变来源于一支或多支导管及其分支,也可能发生在一大叶或一个段叶以上的多灶性癌。尽管良性分泌性病变也会有段样分布的钙化,但如果钙化形态不是特征性良性时,首先考虑其为恶性钙化。

3.结构扭曲

结构扭曲是指未见明确的肿块,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在实质的边缘扭曲。结构扭曲也可以是一种伴随征象,可为肿块、不对称致密或钙化的伴随征象。最常见于良性的手术后瘢痕、放射状瘢痕、硬化性乳腺病、脂肪坏死等病变,恶性的浸润性乳腺癌、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和预后较好的小管癌(图3-4)。

图3-4 结构扭曲

浸润性导管癌所致结构扭曲

4.影像表现的不对称性

(1)不对称:

仅一个投照体位显示的致密,可见脂肪组织分布在这个致密影中,常为正常的纤维腺体组织叠加引起。

(2)宽域性/大团状不对称:

需与对侧乳腺相应区域比较后作出判断,范围较大至少达一个象限,代表一个较大的乳腺组织,密度较正常乳腺组织高或有较明显的导管可见,无局灶性肿块、结构扭曲或伴随的钙化。常代表正常变异,或为对侧乳房手术后缺损引起两侧腺体分布不对称而形成的假象。但当有触诊异常时,可能有临床意义。

(3)局灶性不对称:

不能用其他形状精确描述的致密改变,异常区域小于一个象限范围。两个投照位置均显示,但缺少真性肿块特有的边缘改变,其内可见夹杂脂肪组织。往往需要对其做进一步检查,由此可能会显示一个真性肿块或明显的结构扭曲。多为真性病灶,较宽域性/大团状不对称更可疑为恶性病变。

(4)进展性不对称:

在随访过程中,与前片对比新出现的不对称致密影,或较原有的不对称密度增高、范围增大。需要除外激素替代治疗、手术史、创伤、感染等因素所引起。恶性可能性13%~27%,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评估或活检。

5.其他征象

(1)乳腺内淋巴结:

典型表现为肾形,可见有淋巴结门脂肪所致的透亮影,常< 1cm。当淋巴结较大,但其大部分为脂肪时,仍为良性改变。可以是多个,可出现在乳腺任何部位,但通常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常与血管伴行。

(2)皮肤改变:

包括皮赘、皮肤瘢痕、痣、疣、皮肤乳头状瘤及皮肤神经纤维瘤病等。若两个投照位置均可见,可能被误认为乳腺内病灶,应在检查前在皮肤改变处贴标记以方便辨认。

(3)孤立导管扩张:

为管状或分支样结构,可能代表扩张或增粗的导管。单侧性的乳头后方孤立性导管扩张较为少见,其意义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无钙化导管原位癌的表现,需引起警惕。

6.伴随征象

常伴随肿块、钙化、结构扭曲或不对称出现,或为不伴有其他异常征象的单独改变。

(1)皮肤凹陷:

皮肤受牵拉回缩,相应的有时临床可见到局部皮肤凹陷形成的酒窝征。

(2)乳头凹陷:

乳头回缩、内陷,若为双侧性且无其他可疑征象,则意义不大。

(3)皮肤增厚:

局部或弥漫,厚度常> 2mm。

(4)小梁增粗:

乳腺内纤维间隔的增厚、增粗。常伴有皮肤增厚,可见于癌性淋巴管阻塞及心功能衰竭所致的乳腺水肿。

7.腋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增大、无明显脂肪替代时,应予以关注。观察淋巴结内部结构改变比体积增大更具有诊断意义。

(四)乳腺X线诊断评估分类

BI-RADS第5版(2013年)评估分类及处理推荐介绍如下。

1.评估是不完全的O类

当前影像不能做出最终评估,需要结合前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评估。常在筛查情况下应用,在临床的影像学检查中少用,推荐的其他影像学检查包括有点压摄影、放大摄影、超声检查或MRI,不推荐红外线检查或CT检查。O类评估的病变可以包括:①临床扪及肿块而X线未有相应的阳性发现;②临床有乳头溢液症状而X线检查没有相关阳性发现。

2.评估是完全的

1类:阴性,恶性可能性为0。乳腺X线无异常发现,乳腺是对称的,无肿块,无结构扭曲、无不对称和可疑钙化(图 3-5)。

图3-5 BI-RADS 1类

脂肪型,X线阴性

2类:肯定良性发现,恶性可能性为0(图3-6)。包括:①边界清晰伴粗大钙化的实性肿块,如萎缩退化的纤维腺瘤;②含脂肪的肿块,如脂性囊肿、脂肪瘤、输乳管囊肿及混合密度的错构瘤;③典型的良性钙化,如环状钙化、血管钙化、钙乳样钙化等;④乳腺内淋巴结(在明确确认的情况下应用);⑤乳腺假体;⑥与临床病史(手术或外伤史)明确相关且随访过程中无变化的结构扭曲或不对称致密等。

图3-6 BI-RADS 2类

脂性囊肿并粗大钙化

3类:可能良性,恶性可能性0~2%,建议短期(≥6个月)随访。3类病变包括无钙化边界清晰的肿块、局灶性不对称、孤立或成组(成簇)分布的点状钙化。这一分类不适用于对临床已经扪及肿块的乳腺评价。对这一类的处理,可以短期随访6个月后单侧乳腺X线摄影复查,若无变化,再6个月、再12个月双侧随访复查至2年甚至更长来证实判断。2年或3年的稳定可将原先的3类判定为2类。对可能是良性的病变在随访中出现增大,应归入4类。这类患者临床上经常补充超声检查来弥补乳腺X线检查的不足,若超声检查发现也属此类情况,临床上有需要,也可经皮活检或微创切除活检,以避免小病灶的漏诊(图3-7)。

图3-7 BI-RADS 3类

左乳内下边界清晰、不可扪及的小肿块,超声在对应部位发现病变,行超声引导下微创活检,病理示腺病

4类:可疑恶性,恶性可能性> 2%但< 95%,又分为3个亚类。对影像判读为4类,无论哪个亚类,活检诊断为良性病变后均应定期随访。而对影像为4c类、病理结果为良性的,则应对取材组织作进一步的深切处理,必要时重复活检重新评价以明确诊断。

4a:低度可疑恶性,恶性可能性> 2%但≤10%,需要组织学诊断。4a类病变可以包括可扪及的、部分边界清晰(> 25%遮蔽)的实性肿块,如纤维腺瘤或触诊可及的复杂性囊肿或可触及的乳腺脓肿(图3-8)。

4b:中度可疑恶性,恶性可能性> 10%但≤50%,需要组织学诊断。此类病变往往是一些不典型性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如果穿刺活检病理为乳头状瘤则应进一步切除活检,以防止因为穿刺活检取材有限而导致的病理低估。4b类病变可以包括:①边缘部分模糊的较高密度肿块;②成簇、线性、区段分布的不定形模糊钙化或粗糙不均质钙化或细小多形钙化(图3-9)。

4c:高度可疑恶性,恶性可能性> 50%但< 95%,需要组织学诊断。此类病变包括边界浸润、不规则形的实性肿块或新近出现的多形性成簇钙化(图3-10)。

图3-8 BI-RADS 4a类

边界部分清晰的实性肿块,超声引导下微创活检,病理示纤维腺瘤

图3-9 BI-RADS 4b类

区段性分布的钙化,钢针导丝定位下区段切除活检,病理示导管原位癌(中级别)

图3-10 BI-RADS 4c类

边缘分叶、部分浸润的高密度肿块,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

5类:高度提示恶性,恶性可能性≥95%,需要组织学诊断。5类评估的病变可以包括:①形态不规则、边缘毛刺的密度增高肿块,可伴钙化;②新发成簇/成群、区段性或线性分布的细线或细线分支状钙化。此类病变往往合并有乳头、乳晕、皮肤改变及腋下淋巴结增大等伴随征象(图 3-11)。

图3-11 BI-RADS 5类

A.密度增高肿块伴乳晕皮肤增厚、乳头内陷(杯口征),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B.区段性分布多形性钙化;病理示导管原位癌伴浸润

6类:用于活检已确诊为恶性,但尚未进行完整手术切除的影像学评估(图3-12)。6类评估的病变可以包括:①活检证实恶性尚未进行手术或其他治疗,可以评价活检后的影像改变;②新辅助化疗后观察病灶变化,用于监测疗效。

图3-12 BI-RADS 6类

A.左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辅助化疗前;B.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后,肿块明显缩小

(张嫣 李文武 顾雅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