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科定位

根据国家教育司制定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6],临床医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包括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介入超声医学是在微创医学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由于仅有短暂的30余年技术应用历史,尚未列入国家制定的医学专业目录。但介入医学由于发展迅速且日益成熟,2017年国家科技部首次立项,将介入医学科作为临床重点学科培育,这说明介入医学将成为继内科、外科之后一个重要的临床诊疗学科。因此,在新时代的临床医学发展中,对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建设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介入超声科是以超声影像为引导的微创介入诊疗学科。从知识范畴上,需涵盖临床医学、影像医学、生物医学工程三个领域;从建设单元上,需配备门诊、病区、手术间三大区块;从科室结构上,需包括医疗、护理、教学、科研四项内容。所以,无论其结构组成还是效用功能,均远非传统超声诊断学科所能涵盖。介入超声科更倾向于具有诊治功能的内科或者外科范畴的临床学科,从事以超声影像为主体的多模态影像引导下多脏器疾病的微创诊疗工作,与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肝胆外科、泌尿外科等独立三级学科的工作特点具有极强的相似性。

由于全国各地医院综合水平和优势学科不同,各医院介入超声学科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可有所不同。从技术发展角度来说,或定位于某一脏器、某一肿瘤、某一技术,或定位于多部位、多脏器、多种介入诊疗手段的同时开展。但从总体框架而言,介入超声学科可定位于国家临床医学重点专科、省市级优势学科或院内特色学科。

(梁 萍 于 杰 徐金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