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论医话

五味异功散加减治疗“小儿流涎”剖析

一、对流涎的认识

我认为,脾主运化,生津液,口是脾胃精气出入之户,也是涎出入之处,口为脾之外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受水谷之精气,浮游涌溢,上输于脾,通过脾布散水精,而化为液,泌注于脾外窍。同时在脾气的摄津作用下,使津液渗灌口窍,发挥濡润助消化的作用,使之不致外溢。若饮食不振,损伤脾气,致化源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旁,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于是口涎随之而出,久而久之,四肢筋骨肌肉不足津液的濡养,出现痿弱不用以及饮食不振等病理现象。

二、流涎之证治

流涎以口流涎水为主症。其病发于脾,张口随出,闭口即止,白天加重,夜间减轻,常有语言低微,乏力自汗,身体消瘦,胃纳不佳,神疲倦怠,面色淡黄,舌质淡、苔白或黄,指纹淡或红。对其治疗,注重脾胃。余认为脾为阴土,赖中阳温运;胃为阳土,得阴而自安。如此,气血生化有源。只有脾气充足,才能统摄津液,使之不致溢出口窍之外,故采用补而不滞,收而不伤脾胃之品。据其流涎之由来,或补益健脾,或清泄脾热,或柔肝健脾,依其辨证加减治之,则每能治愈流涎。常用之方是以五味异功散加减。

三、对五味异功散的认识

组成:党参9克,白术、五味子、芡实各5克,山药、白果、陈皮、麦冬各4克,茯苓8克,乌梅10克。

功效:健脾益气,扶助中宫,收敛津液之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气虚不摄。

加减变化:脾胃蕴热,郁而化火迫津外溢,出现口流涎水、弄舌、口疮、口臭、舌红、指纹色红,可加黄连、栀子,以其苦寒泻脾除湿热。肝气乘脾,出现口流涎水,胁肋胀痛,舌红,脉弦细,可加柴胡、白芍,以疏肝柔肝。

四、验案摘选

例1 王某,女,4岁。1976年5月3日初诊。一年前,因进食生冷,脾胃受损,即发胃脘胀痛。经治疗而痛止胀消,尔后口流涎水(张口随出,闭口即止),白天加重,夜间减轻,持续不止,伴面色萎白,语言轻微,吐逆,舌质淡,苔白略腻,指纹色淡。诊为脾胃虚弱,气不摄津。治以补益脾气,摄津敛液。给予五味异功散加减方12剂,口流涎水消失,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例2 张某某,男,6岁,1978年9月12日初诊。自幼以来,体质虚弱,饮食或多或少,口流涎水已3年,时常唇口干燥,口渴,家人给予羊尾巴等肥甘食等治疗一月如故,故请我医治。其舌质红,苔黄腻,指纹色红。为脾虚不运,水湿停滞,郁久而不解,化热伏于脾胃,迫津外出口窍。治以补益中气,兼以清热。给予五味异功散加减方加黄连5克、山栀6克,3剂后口流涎水减轻,舌苔由黄转白,宗方再进3剂,口流涎水减轻,口渴消失而愈,一年后随访未复发。

参考文献:
贺哲,谭彩霞,孟培霞.张鹏举治小儿流涎经验[J] .江西中医药,1991,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