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用药品种与质量保证

用药品种的遴选、正确引用及质量保证,直接关系着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故历代医药学家均有宏论,本草著作、药品标准、各类药品目录等均有记述,医疗卫生、医药商贸与药事管理部门不断颁行了许多条例、规范或指南,20世纪80年代国家颁布了《药品管理法》,其立法宗旨即“加强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用药的合法权益。”为此,本书特将品种、质量保证列为中药药学服务的首要内容。

一、品种的动态发展与变化

具有药用价值的品种,是人类在寻觅食物、出现医疗活动后逐渐发现和认识的,品种数量的增加也是随着用药需求、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医疗用药实践而动态发展的。传说神农以神鞭鞭打百草显现药性,被其尝过的花、草、根、叶甚多,著名的药草有茶叶、甘草、牛膝、天麻及断肠草等有毒药。

古籍《诗经》最早记载了100多种可供药用的动植物名称,如车前、白薇、海藻、芦根、甘草、益母草、芍药、泽泻、白蔹、栝楼、香附、地黄、白芷、菟丝子、乌头、贝母、枸杞、苍耳子、木瓜、商陆、远志、马鞭草、乌梅、萱草等。《山海经》中共列出药物132种,其中植物药55种,动物药69种,矿物药和其他药各4种,并记述了各种动植物的性状及治疗作用,开创了本草著作之先河。《五十二病方》中除收载280余个医方外,尚记叙了辛夷、肉桂、花椒、茅香、佩兰、桂皮、生姜、酸枣仁、高良姜、藁本、杜衡等许多治疗药物,共计247种。

《神农本草经》中详记植物药237种,动物药65种,矿物药43种,其他20种,总计365种,以应周天之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所记的300多种药物中,仍有250余种为当今常用药物,且绝大多数系单原品种,被界定为正品药。《神农本草经》的最早注释本《神农本草经集注》增365种,共载730种。有我国和世界最早药典之誉的《新修本草》,载药850种,亦说844种,所定品种具有一定法定效应。

宋代蜀医唐慎微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1558种,若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计算,载药总数为1746种。明代太医院院判刘文泰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载药1815种,设五彩实物图1358幅。李时珍集古代药物学之大成,编著《本草纲目》,载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3种,矿物药355种,总计1892种,成为古代本草载药之最。据仔细查对,在其所收的1892个品种中目前仍在使用的仅490余种,其余多数品种均被逐渐更替或弃之不用。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收录了《本草纲目》之遗,补充了700余种药物,使古代本草所载药物总数增到2608种。

20世纪50年代,出版《中国药用植物志》,载药用植物12 000种;1960年出版《药材学》,收载中药634种;1959—1961年出版《中药志》,收药528种;自1953年起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始分一、二部,收药1310种,其中常用中药材446种、中药成方制剂197种;1977年版共收1925种,其中中草药材(包括少数民族药)、中草药提取物、植物油脂及单味药材制剂等882种,成方制剂(包括少数民族药成方)270种;1985年版共收药1489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及单味制剂506种,中药成方207种;1990年版共收药1751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09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275种;1995年版共收载2375种,其中中药材、植物油脂等522种,中药成方及单味制剂398种;2000年版共收载2691种,其中中药材与饮片569种、植物油脂和提取物31种,成方制剂和单独制剂423种;2005年版共收药3214种,其中药材及饮片524种,植物油脂和提取物31种,中药成方制剂591种;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详述饮片547种、中药成方制剂卷介绍中成药1565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品种共计2158种。

从1975年起,先后出版《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收载中草药近4000种;1977年出版《中药大辞典》上、下卷及附篇,收载中草药5767种,2006年修订版增收至6008种;1999年出版《中华本草》,收载中草药8980种,集当代中药研究之大成;同时,自50年代中期至近年内先后推出的各版《中药学》教材,所列品种逐渐有所增加,如2012年第3版各论即收载全国各地常用中药557种;各地炮制规范包括1988年推出的全国中药炮制规范,所载品种多在500~600种左右;进入21世纪之后,有关部门报告称,具有药用价值资源的品种达12 807种。以上引述表明:历代发现或引用的药物品种数量是不断扩展和增加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态环境的变异,以及人口的增加、用药需求和习惯的不同,用药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亦更替、淘汰了许多被认为不适宜和难以寻觅的品种。事实上,文献所载品种,药市上不一定有售,临床医家不一定都用。战国时期上市的商品药材有80余种,如丹砂、砒石、礖石、雄黄、胆矾、磁石、水银、硝石、戎盐、铁落、伏龙肝;甘草、乌头、续断、黄芩、白术、苍术、菖蒲、牛膝、芍药、芎䓖、蒺藜、青蒿、兰草、冬葵子、景天、石韦、当归、茜草、防风、艾叶、白蔹、黄芪、葶苈、蛇床子、柴胡、白芷、半夏、麦冬、赤小豆、生姜、干姜、薤白、芥子、山药、肉桂、辛夷、蜀椒、皂荚、吴茱萸、厚朴、芜荑、桑白皮、枸杞根、枸杞、芫花、杏仁、郁李仁、大枣、芡实、桔梗、泽泻、连翘、鹿衔草、细辛、杜衡、独活、桂心、紫菀、车前子;鹿角、牡蛎、乌贼骨、蜂蜜、豕脂;茯苓、猪苓、雷丸;神曲、血余炭、百草霜、阿胶。西汉初年,上市的中药品种仅180种左右;张骞出使西域后,胡药、番药品种增加,市售中药可见200余种,并出现第一部药材商品学著作《范子计然》,记叙87种药材规格,故成书于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记到了300余种药物;东汉后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三百余年战争频仍,药市虽有发展,但品种并未见增多;大唐鼎盛时,药市品种、规模亦不很大,官方下令全国征集药物与药图,也仅收800余种;宋代文化、科技、医药较发达,官药局、民间药铺如雨后春笋兴起,药市、品种虽有发展,但未形成大的规模;明代药业形成较大规模药市,并逐渐成帮,营销品种达400~500种;清代药市拓展,并先后出现了北京同仁堂等三十余家传统名店。当代,不仅药材生产、药材市场得到了极大发展,药品经营业也有快速发展,大型药品连锁店和超市已遍布全国,中医医疗机构的中药房更是得到了健康稳步发展。医院分级建设开展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规定,三级甲等以上中医医院单味中药使用品种应在500种以上,实际上有的已达600种左右,综合全国各地医院所用到过的单味药(包括部分民族药),约达1200种,药市普遍有售的品种约在600种左右。《全国中药炮制规范》1988年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所载品种(详见附录一、附录二),可作为各地医院选用品种的参考。

近20多年来,用药品种的更替、拓展逐渐加快。以某省为例,20世纪80年代尚稳定在600种左右,除相沿使用的常规品种外,仅引入了“文革”时期大搞中草药群众运动中启用的一些草药,如十大功劳、功劳叶、三颗针、山苦瓜、千斤拔、牛皮冻、毛冬青、朱砂根、竹节香附、南五味子根、穿破石、铁包金、秤钩风、雪上一枝蒿、猫爪草、娑罗子、梧桐子、水灯心、六月雪、石见穿、龙葵、白英、叶下珠、仙桃草、半枝莲、鸡骨草、虎刺、金牛草、荠菜、鸭跖草、铁扫帚、铁苋菜、臭牡丹、矮地茶、芙蓉叶、罗布麻、藤杜仲、枫香脂、苍耳虫、石木耳、地栗粉等40余种。但至2010年左右,又增加350余种,达到900余种,并被收入省炮制规范,如金荞麦、金莲花、树舌、云芝、千屈菜、金盏银盘、贯叶金丝桃、冬凌草、黑骨头、香叶、乌骨藤、钻地风、冬葵果、肾茶、冰凉花、黄蜀葵花、九牛造、暴马子皮、龙脷叶、毛大丁草、蝉花、三七花、手参、蓝布正、五指毛桃根、榼藤子、乌多年、人参花、雏菊、翼首草、人参果、藤三七、紫金花、罗锅底(雪胆)、玛卡、黑枸杞等等。

另应说及的是品种来源即基原的扩展,据统计,在临床常用药中,虽70%以上的植物来源只有一科一属一种,但有27%以上的药物有多种植物来源,大多虽同属但不同种,其性状和化学成分与含量等均有差异。如《中国药典》1995年版收两种及其以上来源的为120余种;2005年版收多原品种108种;2010年版收多原品种159种,如党参、大黄、山慈菇、小通草、天南星、木通、五倍子、瓦楞子、升麻、水蛭、甘草、石韦、石斛、老鹳草、百合、百部、竹茹、牡蛎、吴茱萸、辛夷、青黛、松花粉、郁李仁、细辛、威灵仙、砂仁、莪术、娑罗子、海龙、桑螵蛸、预知子、黄连、黄精、蛇蜕、麻黄、蒲公英、蒲黄、豨莶草、麝香、三颗针、龙胆、地龙、苦杏仁、郁金、秦艽、秦皮、淫羊藿、钩藤、海马、川贝母、石决明等。

对各地及规模、等级不同的医院药房或社会药房,其入选品种范围和数量,理应参照国家药典及临床用药须知、全国及各省炮制规范,以及临床用药实际与药材市场供应状况,相对稳定,适时调整。

二、品规等级与质量标示

品规等级,即中药材商品规格与等级的简称。质量标示,亦称品质标示,即中药经验鉴别中认定的最佳品质的特点,亦包括少数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得出的药材品质评价。无论是品规等级,还是质量标示,均是传统习惯和现代标准分别制定或认定的品质外观标志,是用以控制中药质量、贯彻执行“等价交换”和“按质论价”政策的重要依据,而规格等级划分的依据则是国家或地方颁布的有关标准、品质标示则主要依据传统用药和鉴别经验确立的最佳质量特征。

中药材商品规格划分的依据,一是按加工净度和方法,如山药带有表皮者称“毛山药”,除去表皮并搓圆加工成商品的称“光山药”,再如毛香附与光香附、个茯苓与茯苓块、生晒参与红参、毛壳麝香与麝香仁等;二是依采收时间分,如三七有“春七”和“冬七”不同;三是按生长期分,如连翘根据采摘早、晚不同时间的果实,将色黄者称“老翘”,色青者称“青翘”;四是按产地不同分,如白芍有“杭白芍”和“川白芍”之分,厚朴有“川朴”“温朴”之分;五是按药用部位形态分,如当归根据其根的不同部位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和“全当归”四种规格。“等级”是指同种规格或同一品名的药材,按加工部位、形态、色泽、大小等性质要求,制定若干标准,每一标准即为一个等级,通常以品质最优者为一等品,较佳者为二等品,然后依次为三等、四等……,最次者为末等。中药材的等级标准较规格标准更为具体,如一等白芷,规定每公斤36支以内;二等每公斤60支以内;三等每公斤60支以外。再如三七,一等每500g 20头以内,二等每500g 30头以内……。“统货”,指有些全草、果实种子类药材,品质基本一致,或好、次差异不大,常不分规格和等级而列为“统货”,如益母草、枇杷叶、柏子仁、补骨脂等均为统货。“品质标示”,主要针对那些暂未明确列入规格标准的中药材,如麻黄以“茎色淡绿、手拉不脱节、折断时有细粉飞出,内心充实有朱砂点、味苦涩者为佳”;白鲜皮以身干、条粗、肉厚、色灰白、无木心、有羊膻气者为佳;赤小豆以身干、粒饱满、色紫红发暗者为佳,近年出版的《常用中草药鉴别与应用》一书中已为700多种药作了“品质标示”。

我国历史上早已有“看货评级,分档议价”的经验,早期尚有《范子计然》一书,书中记述了87种药材,其中39种记有优质品的质量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药材质量给予了重视。早在1959年原卫生部即组织制订38种药材标准,1964年增加为54种,并由原卫生部和商业部联合下达,明确为部颁标准,以后又协助各地,统一制订了100种地方标准。1982年后,为了加快标准化工作的步伐,扩大全国统一标准的范围,又确定在原来54种的基础上增加22种,总计76种,并于1984年3月由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原卫生部,以国药联材字(84)第72号文“附件”的形式颁布执行。76种中药材为:当归、川芎、地黄、黄连、白术、甘草、白芍、茯苓、党参、麦冬、黄芪、贝母、金银花、麝香、枸杞子、泽泻、附子、酸枣仁、山药、牛黄、枳壳、槟榔、山茱萸、红花、菊花、牛膝、白芷、三七、郁金、使君子、延胡索、木香、玄参、北沙参、天麻、木瓜、牡丹皮、羌活、款冬花、杜仲、五味子、细辛、僵蚕、龙骨、黄柏、广藿香、桔梗、肉苁蓉、砂仁、吴茱萸、厚朴、防风、龙胆、人参、鹿茸、丹参、大黄、半夏、天花粉、紫菀、板蓝根、天冬、牛蒡子、益智仁、栀子、连翘、黄芩、知母、赤芍、远志、葛根、柴胡、苍术、香附、秦艽、陈皮。由张万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现代中药材商品手册》载中药材353种,其中注明有规格等级的97种。在97种中有21种是上述76种中没有的,即川乌、三棱、川木香、升麻、怀牛膝、何首乌、茜草、高良姜、莪术、辛夷、芡实、茺蔚子、枳实、牵牛子、莲子、钩藤、桑白皮、夜明沙、哈蟆油、穿山甲、蛤蚧。现以76种中所列红参、黄芪、甘草、当归、白芍、白术、菊花等7种药材规格标准为例摘记如下:

1.红参

系园参的加工品,规格标准有16支、25支、35支、45支、55支、80支及小货边条红参之分,每种规格下再分1~3等。如16支边条红参规格标准,一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8.3cm(5.5寸)以上,有分枝2~3个,表面棕红色,有光泽。上部色较淡,有皮有肉。质坚实,断面角质样。气香,味苦,每500g(一市斤)16支以内,每支31.3g以上。无中尾、黄皮、破疤、虫蛀、霉变、杂质;二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8.3cm(5.5寸)以上。有分枝2~3个。表面棕红色或淡棕色,有光泽。稍有黄皮、抽沟、干疤、断面角质样。每500g(一市斤)16支以内,每支31.3g以上。无中尾、虫蛀、霉变、杂质;三等:干货。根呈长圆柱形,芦长、身长、腿长、体长18.3cm(5.5寸)以上,有分枝2~3个。色泽较差。有黄皮、抽沟、破疤、腿红。断面角质样。每500g(一市斤)16支以内,每支31.3g以上。无中尾、虫蛀、霉变、杂质。

2.黄芪

有黄芪、红芪之分。黄芪分特等、一等、二等、三等。特等: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腥气。长70cm以上,上部直径2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6cm。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一等: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腥气。长50cm以上,上中部直径1.5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少于0.5cm。无须根、老皮、虫蛀、霉变。二等:干货,呈圆柱形的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腥气。长40cm以上,上部直径1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4cm,间有老皮。无须根、虫蛀、霉变。三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顶端间有空心,表面灰白色或淡褐色,质硬而韧。断面外层白色,中间淡黄色或黄色,有粉性。味甘、有生豆腥气。不分长短,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末端直径不小于0.3cm,间有破短节子。无须根、虫蛀、霉变。

红芪:一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或喇叭头,表面红褐色,断面外层白色,中间黄白色;质坚、粉足、味甜;上中部直径1.3cm以上,长33cm以上,无须根、虫蛀、霉变。二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表面红褐色,断面外层白色;质坚、粉足、味甜;上中部直径1cm以上,长23cm以上;无须尾、杂质、虫蛀、霉变。三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条,斩去疙瘩头,表面红褐色,断面外层白色,中间黄白色;质坚、粉足、味甜;上中部直径0.7cm以上;长短不分,间有破短节子;无须尾、杂质、虫蛀、霉变。

3.甘草

有西草、东草之分。西草系指内蒙古西部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所产,大多皮细、色红、粉足,其规格标准有大草、条草、毛草、草节、疙瘩头之分。东草系指内蒙古东部及东北、河北、山西等地所产,其规格标准有条草、毛草之分。例如西草中的“条草”下分一、二、三等。一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枝顺直。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灰棕色,皮拉紧,有纵纹,斩去头尾,口面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1.5cm以上。间有黑心。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枝顺直。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灰棕色,皮细紧,有纵纹,斩去头尾,口面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1cm以上,间有黑心。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三等:干货。呈圆柱形,单枝顺直。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灰棕色,皮细紧,有纵纹,斩去头尾,口面整齐。质坚实、体重。断面黄白色,粉性足。味甜。长25~50cm。顶端直径0.7cm以上。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4.当归

有全当归、归头之分。“全当归”分1~5等。一等:干货。上部主根圆柱形,下部有多条支根,根梢不细于0.2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油性。气芳香,味甘微苦。每公斤40支以内。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干货。上部主根圆柱形,下部有多条支根,根梢不细于0.2cm。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油性。气芳香,味甘微苦。每公斤70支以内。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三等:每公斤110支以内,其余特征、要求同一、二等。四等:每公斤110支以外,其余特征、要求同一、二、三等。五等:干货。凡不符合以上分等的小货,全归占30%,腿渣占70%,具油性。无须根、杂质、虫蛀、霉变。“归头”分1~4等。一等:干货。纯主根,呈长圆形或拳状。表面棕黄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具油性。气芳香,味甘微苦。每公斤40支以内。无油个、枯干、杂质、虫蛀、霉变。二等:每公斤80支以内。其余特征、要求同一等。三等:每公斤120支以内。其余同一等。四等:每公斤160支以内。其余同一等。

5.白芍

有白芍、杭白芍之分。白芍分1~4等。一等:干货。呈圆柱形,直或稍弯,去净栓皮,两端整齐。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质坚实体重。断面类白色或白色。味微苦酸。长8cm以上,中部直径1.7cm以上。无芦头、花麻点、破皮、裂口、夹生、杂质、虫蛀、霉变。二等:长6cm以上,中部直径1.3cm以上。间有花麻点。其余同一等。三等:长4cm以上,中部直径0.8cm以上。间有花麻点。其余同一等。四等:长短粗细不分,兼有夹生、破皮、裂条、花麻点、头尾、碎节或未去净栓皮者。其余特征、要求同一等。

杭白芍分1~7等。一等:干货。呈圆柱形,条直,两端切平。表面红棕色或微黄色。质坚体重。断面米黄色。味微苦酸。长8cm以上,中部直径2.2cm以上。无枯芍、芦头、栓皮、空心、杂质、虫蛀、霉变。二等:长8cm以上,中部直径1.8cm以上。其余同一等。三等:长8cm以上,中部直径1.5cm以上。其余同一等。四等:长7cm以上,中部直径1.2cm以上。其余同一等。五等:长7cm以上,中部直径0.9cm以上。其余同一等。六等:长短不分。中部直径0.8cm以上。其余同一等。七等:长短不分。直径0.5cm以上。间有夹生、伤疤。无稍尾、枯心、芦头、栓皮、虫蛀、霉变。

6.白术

分1~4等。一等:干货。呈不规则团块,体形完整。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味甘微辛。每公斤40只以内。无焦枯、油个、炕泡、杂质、虫蛀、霉变。二等:每公斤100只以内。其余同一等。三等:每公斤200只以内。其余同一等。四等:干货。体形不计,但需全体是肉(包括武子、花子)。每公斤200只以外,间有程度不严重的碎块、油个、焦枯、炕泡。无杂质、虫蛀、霉变。

7.菊花

包括亳菊花、滁菊花、贡菊花、药菊(怀菊、川菊、资菊)、杭白菊、汤菊花。亳菊分1~3等。一等:干货。呈圆盘或扁扇形。花朵大、瓣密、肥厚、不露心、花瓣长、宽,白色,近基部微带红色。体轻,质柔软。气清香,味甘微苦。无散朵、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花朵中个、色微黄。其余特征、要求同一等。三等:花朵小,色黄或暗。间有散朵。叶棒不超过5%。无杂质、虫蛀、霉变。其余同一等。

滁菊分1~3等。一等:干货。呈绒球状或圆形(多为头花),朵大色粉白、花心较大、黄色。质柔。气芳香,味甘微苦,不散瓣。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呈绒球状或圆形(即二水花)。色粉白。朵均匀,不散瓣。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三等:呈绒球状,朵小、色次(即尾花)。间有散瓣、并条。无杂质、虫蛀、霉变。

贡菊分1~3等。一等:干货。花头较小,圆形,花瓣密、白色。花蒂绿色,花心小、淡黄、均匀不散朵,体轻、质柔软。气芳香,味甘微苦。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花头较小,圆形色白、花心淡黄色,花朵均匀。气芳香,味甘微苦。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三等:花头小,圆形白色,花心淡黄色,花朵不均匀。气芳香,味甘微苦,间有散瓣。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药菊(怀菊、川菊、资菊)分1~2等。一等:干货。呈圆盘状或扁扇形。朵大、瓣长、肥厚。花黄白色,间有淡红或棕红色。质松而柔。气芳香,味微苦。无散朵、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花朵较瘦小,色泽较暗。味微苦。间有散朵。无杂质、虫蛀、霉变。

杭白菊分1~2等。一等:干货。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玉白色。花心较大、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无霜打花、浦汤花、生花、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蒸花呈压缩状。花朵小、玉白色、心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间有不严重的霜打花和浦汤花。无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汤菊花分1~2等。一等:干货。蒸花呈压缩状。朵大肥厚,色黄亮。气清香,味甘微苦。无严重的霜打花和浦汤花、生花、枝叶、杂质、虫蛀、霉变。二等:蒸花呈压缩状。花朵小、较瘦薄、黄色。气清香,味甘微苦。间有霜打花和浦汤花。无黑花、枝叶、杂质、虫蛀、霉变。

上述规格标准,为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中期所定,大多一直在遵行,少数已有调整,对白参、冬虫夏草等极少数品种亦订出了新的品规标准。如冬虫夏草:西藏那曲冬虫夏草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据每公斤、每市斤或者每克所含的冬虫夏草条数,兼顾货色、产地、精选程度等因素。原则上每公斤冬虫夏草相差99条时即为不同的级别,也就是100条浮动范围。按克计算,同一等级规格虫草每10克可以上下浮动1条。①王中王虫草:按市斤论为900条/斤,按克论则为1.8条/克,是极品中的极品,市场上非常少,价格奇贵。单斤条数范围在850~950条之间,每10克虫草条数为17~19条。②虫草王·王级虫草:条数1000~1400 条,其中 1000、1100、1200、1300、1400 为五个不同级别。按克论则为 2条/克、2.2条/克、2.4条/克、2.6 条/克、2.8条/克。此等级虫草单斤条数范围上下浮动50条,每10克虫草条数上下浮动1条。③特级虫草:按斤论,每斤虫草条数为1500~1900 条,其中 1500、1600、1700、1800、1900 为五个不同级别。按克论为 3条/克、3.2条/克、3.4条/克、3.6条/克、3.8条/克。此等级虫草单斤条数范围上下浮动50条,每10克虫草条数上下浮动1条。④一级虫草:按斤论,每斤冬虫夏草条数为2000~2400 条,其中 2000、2100、2200、2300、2400 为五个不同级别。按克论为 4条/克、4.2条/克、4.4条/克、4.6条/克、4.8条/克。此等级虫草单斤条数范围上下浮动50条,每10克虫草条数上下浮动1条。⑤二级虫草:每斤冬虫夏草条数2500条以上,按克论为5条/克以上,虫体较小,草头比重较大,药用价值略低。

三、贵重药品

贵重药品也称贵稀药品,一般是指某些疗效显著,来源特殊或生长年限长、产品稀少、价格昂贵和市场紧缺的药物,同时也是质量上乘的药物,故将其列入中药质量特征的内容加以介绍。

贵重药品没有确切的品种范围,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有关部门曾确定麝香、牛黄等34种中药材为贵重药材,吕侠卿主编的《中药鉴别大全》中提出的贵重药材为59种。笔者认为,根据历史沿革形成的传统认识和现阶段使用状况,一般应将人参类(包括野山参、林下参、移山参、高丽参、各种红参、白参、生晒参、全须生晒参、白糖参、红参须、白参须等及其不同品规)、洋参类(包括多种进口西洋参、多种国产洋参及不同品规)、鹿茸、鹿鞭、鹿筋、鹿胎、鹿血、鹿尾、鹿胶、犀角(已禁用)、羚羊角、麝香、熊胆、牛黄(含人工牛黄、培植牛黄、天然牛黄)、珍珠、马宝、玛瑙、猴枣、猴骨、穿山甲、蛤蚧、哈士蟆油、海狗肾、燕窝、虎骨(已禁用)、虎膝、虎鞭、豹骨、海龙、海马、海星、海燕、蕲蛇、金钱白花蛇、蟾酥、水獭肝、玳瑁、龟甲胶、鳖甲胶、黄明胶、川贝母、天麻、冬虫夏草、西红花、沉香、檀香、朱砂、琥珀、冰片、白木耳、血竭、三七、竹节参、珠儿参、天竺黄、安息香、苏合香、龙涎香、砂仁、豆蔻、肉桂、龟甲、鳖甲、熊掌、太子参、鱼鳔胶、驴鞭、紫河车、枸杞子、龙眼肉、核桃仁、白莲子、灵芝、铁皮石斛等列入贵重药品管理。这些品种中有的价位虽不是很高,但属营养补益药和药食皆宜品种,管理有难度,质量多变。有的贵稀难得,图利空间大;有的业内人员见识少,假冒伪劣品出现频率高,质量辨识难度大,亟须予以警惕。

四、中药质量控制与经验辨识

“质量”二字从字义分析,应包括品质和用量双重含义。在正常情况下,“品质”的优劣可以决定“用量”的多寡。现阶段认定和应用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一为性状鉴定,亦称经验鉴别,或辨状论质;二为化学成分控制,即找成分、测含量,以成分或含量的多少或有无作为质量标示;三为生物效价检测。但以性状鉴定使用历史悠久、普遍,且较便捷、经济、适用,虽有缺陷,却很难弃之不用。传统经验对于中药质量优劣的评判主要有三:一是形质、品规等级,固有的形、色、气、味及其修治合法合度;二是安全、有效,疗效好即质量好,配伍使用无明显毒副作用;三是用量少,特别是上述稀缺、昂贵品种,用少而贵显。

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内容在现阶段大致有“十辨”:

一辨品种。有的药材来源自古以来即不止一个品种,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如《新修本草》注“蓝实有三种”,《本草纲目》云:“蓝有五种”,《本草拾遗》曰:“麦冬大小有三、四种”“三棱有三、四种”。据统计:《中国药典》近几版收载多原品种比例约27%左右,如1995年版药典载两原的为80余种,三原的30余种,四原以上的10余种;2010年版药典收两原的100种,三原的46种,四原至六原的13种;2015年版药典两原的89种,三原的41种,四原的9种,五原和六原的各2种。此外,还有地方药材标准规定的品种。现代一般把药典规定的正品、地方标准所载称为习用品,不是药典和地方标准规定的即为伪品。故一定要辨品种,做到正品入药。但正品中两个或三个品种,其性状、质量、疗效甚至价格差异很大,如关黄柏与川黄柏,山龙胆与坚龙胆,平术与于术,宁夏枸杞与河北枸杞,软紫草与硬紫草,川连与云连、雅连,川木香与广木香,松贝与青贝、炉贝,内蒙黄芪与河北黄芪,建泽泻与川泽泻,平车前与江车前,藿香与广藿香等等,各有差异,不可不辨。

二辨真伪,即辨真假。以假乱真,自有药材商业行为以来即已存在,特别是贵稀药材和价差图利空间大的药材,其出现几率更高。如冬虫夏草,价比黄金,掺伪常见的有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安徽等地的亚香棒虫草,还有凉山虫草、古尼虫草、蛹草、新疆虫草等。

三辨野生与家种。随着用药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乱采乱挖的破坏,农耕、造林和造城建筑面积的拓展,许多野生药物资源几近枯竭。故引种栽培和繁殖逐年扩大,加之近年来各地均想通过种植养殖或加工药材盈利,故栽培、养殖品种的大量引用已成燎原之势,如丹参、黄芪、甘草、天麻、知母、猫爪草等,已基本见不到野生品种。但有的栽培品的质量与野生品的质量却有明显差异,外观性状亦有变异。

四辨新陈。由于中药市场时有起落,药材种植的盲目发展,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药材供大于求,造成积压。有的药物因贮存过久,出现色泽变异或变质,但商家出于利益考虑,或经过增色处理,或将变质陈货掺入新货中反复推销销售。如经常所见大黄颜色变为暗黑或黑黄色;木瓜变为棕黑色;山楂变为暗黑色;前胡与羌活、独活变色且气味变淡;厚朴与威灵仙变脆;桃仁、杏仁走油等。或见秦艽中掺入已可捏成粉末的陈货、太子参中掺入已变色之品;山茱萸的新货紫红色、具酸味,而陈货多为棕褐色,气微弱,味酸涩苦等。需在掌握正品正常色泽、质量的基础上,细心注意成色辨识。

五辨老嫩。中药材的采收,特别讲究时限,“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九月中旬采麻黄,十月山区五味找,知母、黄芩全年采,唯独春秋质量高”等大量叙述。其实,药物的成分不仅受采收时限的影响,甚至与早晚昼夜都有很大关系,有的同一药材的不同有效成分,对采收也有不同要求。如大家熟知的洋地黄,其有效成分夜间分解的较多,所以在日落后采收的洋地黄,效力仅及其白昼采收的一半左右;知母的水不溶性皂苷在六月开花时采含量较高,而其所含的水溶性皂苷则在十二月地上部分枯萎时采含量较高。可当前很多地方的药农、药商为卖个好价钱,抢占市场,不讲季节时限,不顾质量,不到采收时节即予采收,有的未到生长年限即予采挖,有的老嫩一起收,以致出现很多药材与过去比已面目全非,味淡气薄不堪入药。如女贞子、刺蒺藜、菟丝子、桑椹、杜仲、黄柏、白术、连翘等,常常与传统要求和药典标准规定的性状、色泽、质地有较大差异。

六辨掺杂。即检查灰屑、杂质含量是否超标,辨有无非药用部位,辨有无人为掺入砂石、铁屑等其他物体。掺杂是不法商人的惯用伎俩,历来有之,但近年来越来越严重,掺杂品种范围越来越大,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如山药片、粉葛丁中掺入滑石粉;草红花中掺入细砂或食盐粉、石粉;山茱萸中留存大量果核、果柄或夹入泥沙,或掺入葡萄皮、樱桃皮等。柴胡、秦艽、威灵仙、桔梗、前胡、龙胆、茜草、乌药等带入的茎枝比根还长。冬虫夏草虫体中插入竹签、细铁丝,甚至在子座中灌入水银、铅粉、铁粉,或用浓盐水、饱和的白矾水浸、糖水浸等手法掺伪。木香中掺入牛蒡根,桔梗中混入南沙参。乌梢蛇中灌铅,并不除去内脏,等等。此类现象已司空见惯,有的甚至“理直气壮”,认为是市场的普遍作法。以金银花为例,其加工方法一般分两种:一种为采后及时烘干,花蕾呈绿白色或绿色,称“烘干花”,颜色好,质量佳;一种为采后直接晾干,花呈黄白色或淡黄色,叫“生晒花”。这两种药均呈细棒状,表面密被短柔毛、蓬松、舒展自然,手握有弹性,不顶手,质轻。掺假的金银花,多在其未完全干燥时,在表面喷上或拌入与其颜色相近的面粉、细砂等,或以糖水、蜂蜜水与泥沙、石粉拌和后揉入银花内,以增重谋利。这种银花抓在手里,手摸有滞涩感,手感较重,体积相对较小,短柔毛已被覆盖或不明显,花蕾僵硬、呆板、不自然、手握无弹性,“顶手”或易碎,但在含水量超标时则无法发现僵硬、顶手感。如用泡水试验,未作假银花水液澄清,容器底部无沉淀;掺伪者水液混浊,容器底部多有沉淀。

七辨清水与非清水。“清水货”与“非清水货”是近年来药材市场出现的新的行话,是掺伪作假的一种变异手段及其掩盖用语。“清水货”似乎是未掺伪作假的或比较正宗的品种(实际上有的清水货也并不是没有问题),“非清水货”即是明白告诉你已掺假作伪或非正品和有质量问题的次品,其价格明显低于所谓的清水货。如用明矾水处理的苦杏仁、桃仁、炮山甲等,不仅色泽有变异,手感重量明显增强。

八辨含水量。即辨干燥程度是否得当。因为药物干燥度达不到要求,是加速腐烂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以往一直规定中药饮片含水量一般应控制在7%左右,少数特殊品种最高不应超过13%。干燥药物,如山药、泽泻、白芷等放在手中摆弄有清脆的响声,如不干燥或已潮湿则无响声或声音重浊;有的花类、叶类药物虽无明显响声,但如过于柔软或濡润亦可判断为含水量过高。含水量的合理规定本是一项必须遵行的法定质量标准,但现实中却发现有时天麻、百合等的含水量达35%以上;山药、粉葛、天花粉、茯苓的含水量达30%以上;党参、桔梗、牡丹皮等达25%以上,有的公然以湿货上市销售,故尤须加强辨识、监管。

九辨生熟。按照传统用药经验,多数药物均应用“熟药”,即经过必要的加工炮制后入药,或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再经炮制后入药。但目前有的药农和商家,为了减少损耗,赚取更大利益,常以生品充“熟品”。如白术趁鲜切片后直接上市;僵蚕不用薄荷水制;黄连不经酒制或姜制;许多动物药不用酒酥;许多矿石、贝壳类药物不经煅烧直接碾粉;白芍、枳实、枳壳不经炒制;山茱萸、五味子不经蒸制等。亦有乱炮乱制者,如本应经反复蒸制而成的熟地黄,则改用生地黄直接水煮后晒干冒充;生地黄本应经“发汗”处理后直接晒干,其断面90%以上应为灰黄带淡紫色或黑黄色,但时下有的改用烘烤法,由于温度火候掌握不好,大多烤过,切断面可见大小不一的蜂窝状孔眼,显油润具黏性,与熟地黄无异。还有一些药物,如党参、天麻、山药、当归、贝母、百合等,为了防止虫蛀、质量变异,过去在产地加工时曾允许用硫黄熏一下,属于一种限制性使用的处理方法,但有的商人为了防蛀、保色、增重,则广泛的或反复使用硫黄熏的方法,如莲子、银耳、枸杞子、天麻、党参等,使其不堪入药。近期内国家药事管理部门虽已禁止,但仍常有见。

十辨等级。中药入药虽不允许次品或不合格品存在,但品规等级差异历代是存在的,依一般常识而言,特等品、一等品与末等品的质量差异和疗效差异肯定是存在的,价格相差是悬殊的,但只要不是变质的药,在规定等级范围内亦允许使用。有的商家为了逐利,则会抬级抬价,以次充好,把一等品甚至二等品当作特等品销售,或在一等品中掺入二等、三等品变卖,这在人参、党参、枸杞子、甘草、三七、当归、黄连等药物购销中经常出现,如三七有20头、30头、40头、60头、80头等十三等之分,常有将80头混充60头者,甚至有用无数头的小三七粘结成大个的“优质30头”三七变卖者。

中药性状鉴定的基本方法:即运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方法,鉴别药材或饮片的外观性状,如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折断面、气味等。

1.眼看

即细微观察药材或饮片外形的全貌、长短、大小、厚薄、颜色、纹路、花瓣、质地、折断面等特征。如防风的根茎部分称为“蚯蚓头”;何首乌外侧皮部呈云锦状花纹;广防己有明显的车轮纹;黄芪断面有“菊花心”;海马呈“马头、蛇尾、瓦楞身”。在观察某些干燥的叶、花药材外形时,须用热水浸泡,然后摊开观看。若鉴别某些果实和种子药物,亦可用热水浸软,以便剥去外皮或种皮,观察内部特征。

2.手捏

又称手摸,即用手触摸或揉捻的办法观察药物,根据软硬程度,分为“糯”和“软”,“糙”与“硬”。“糯”像冷却后的糯米粑,以手触之表面似硬,用力捏之,觉有软感,如宣木瓜、杭白芷等。“软”即柔软或绵软之意,如南沙参软而空泡,内蒙黄芪软而绵韧。“糙”是软中带硬的意思,某些药材看似柔软,而用手捏之有触手之感,似有硬意,如羚羊角片、水牛角片、犀角片望之薄而软,捏之糙手。“硬”是坚硬的意思,击之有声,捏之不变,如石决明、苏木之类的药材。同时,用手触摸和揉捻药材,还可确定某些药物的科属,如大戟科大戟的叶和桑科、桔梗科、罂粟科、瑞香科、薯蓣科等大多数植物均具有乳汁。

3.鼻闻

即揉碎叶子、剥开果实或切开根茎来闻,利用嗅觉来辨别药材的香气、浊气,或某些特有的气味。如当归香而清,独活香而浊,新木香之香气芳烈,老木香之香气幽雅,冰片香而带凉,没药香而微臭,白鲜皮嗅之有羊膻气,鱼腥草有鱼腥味,鸡矢藤有鸡屎气,阿魏有蒜样臭气。

4.口尝

即用嘴舌来尝药,放在口里咀嚼后品尝药味,根据舌喉的感觉辨别药物的酸、甜、苦、辣(辛)、涩、咸、淡,或数味相兼;嚼之有渣无渣,黏性大小,有无刺激感或灼热感。如黄芪嚼之味甜渣少,具豆腥味;党参嚼之味甜无渣;熊胆苦而后甘,其气清与牛羊胆有别;牛黄虽苦而具有清凉感,且质脆不粘牙;生半夏麻而刺喉;荜茇辣而刺鼻;五味子酸多辛少;海藻咸而腥;玄明粉咸而涩;薄荷辛而凉;肉桂以甜辣为优;乌梅、木瓜、山茱萸以酸为好;厚朴以辛辣为好。这些鉴别与药物所含成分及含量有密切关系,如味有差异,则应考虑其存在质量问题,绝不能轻视。但对具有强烈刺激和毒性的药物,如生川乌、雪上一枝蒿、生半夏等口尝时要特别注意,取样不能太多,尝后一定要吐出来并用水漱口、洗手,以免中毒。

5.水试

即取少量样品放入洁净的冷水或温水中,或用水湿润,观察颜色变化。如红花用水泡后,水变金黄色,花不褪色;苏木投入热水中,呈鲜艳的桃红色透明药液,加酸(如醋)则药液变为黄色,加碱(如石灰水)则药液变为猩红色;秦皮用热水浸泡,浸泡液在日光下可见碧蓝色荧光;丁香坚实而重,入水则萼管垂直下沉直立水中,花蕾则浮于水面,如果去油后,丁香则不垂直下沉而浮于水面;西红花水浸后柱头膨胀,呈长喇叭状,水被染成黄色;熊胆粉末投入清水杯中可逐渐溶解而盘旋,有黄线下沉至杯底不扩散;小通草、南天仙子、菟丝子遇水有黏性;麝香入水,水不变色,去水后仍有麝香气味。

6.火试

即用火烧或火烤,从产生的气味、颜色、烟雾、响声、灰烬等以资区别。如降香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有油流出,燃烧完后留有白灰。血竭放在纸上,下面用火烤,熔化后色鲜红如血而透明,无残渣者为真品。牛黄,取一小针烧红刺牛黄,牛黄破裂呈层状,内心有白点,气清香。而刺入伪品中,不破裂剖开,内部不起层纹,内心无白点,并微有臭浊气味。麝香,取少许放入坩埚中或锡纸上燃烧有轻微爆鸣声,起油点如珠,香气四溢,燃透后灰呈白色或灰白色,但伪品燃烧时无此现象。如掺有矿物则不起油珠,灰烬砖红色。如掺有植物类组织,则不起油泡,起黑烟,灰烬灰黑色,如掺有动物类组织则有焦臭味,不起油泡,灰黑色。熊胆,取熊胆粉末少许置于铁皮上或坩埚内用火烧之,起白色泡而无明显腥气。伪品烧之不起泡而着火,或浊液下滴,或起白泡,但发出令人不快的臭气(如猪、羊胆)。马宝,取马宝粉末少许于锡皮纸上或坩埚内,下面用火烧其粉末,迅速聚合在一起并发出马粪臭,伪品则无。珍珠,用火烧之有爆裂声,呈层状破碎,内外色泽一致,烧时无气味。而伪品经火烧后,表面光泽消失,呈灰黑色,少数爆裂,破碎后表面洁白,无臭无味。蜂蜜,取光滑铁丝烧红插入蜂蜜中,及时取出,铁丝上应保持光滑,否则为掺假。琥珀与松香,琥珀烧之易溶,稍冒黑烟,熄则冒白烟,微香。松香易点燃而发出爆鸣声,冒浓烟,有较浓的松香气。海金沙,燃烧时发出闪光,同时冒黑烟而不留灰烬,而松花粉、蒲黄却无此现象。雄黄与雌黄,取少许粉末置于纯洁薄铝片上烧之,雄黄的烟雾浓而持久,以橙色或黄色为主。雌黄则不及其雄黄浓,却以青烟白烟为主。生石膏与砒石,生石膏烧之先熔化起泡而失去结晶水,凝固成块,烧时无气味;而砒石则无此现象,烧时有蒜臭。芒硝与火硝,两者外观相似,但火硝易燃,具有爆炸声;而芒硝燃烧无爆炸声,有黄色火焰,且易风化为白色粉末;沉香,取少许用火烧之,其香浓烈,有油渗出,青烟直上。苏合香,烧之呈黏胶状,挑之起丝。

上述方法,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提出的性状鉴定的基本方法和宝贵经验,现阶段仍具有广泛适用性,值得认真学习,继承掌握。

部分常用中药的经验鉴别:中药鉴别,是中药从业人员的基本功,但搞好中药鉴别并非一件易事,要求所有中药人员准确辨识几千种药物也不现实,不过掌握300~40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特征或基本辨识经验是必需的。下面仅介绍70余种常用中药的主要性状特征,作为例证。

(1)天麻:

一应有密环纹,二应有肚脐眼,三应有鸡屎臭,四应断面平坦、角质样、半透明,五是有的冬季采挖的天麻保留有鹦哥嘴。

(2)西洋参:

有长枝、短枝之分。无芦头、无须根及支根,未去皮者表面糙米色,去皮者白色,表面细横纹密集,顶端纹更密集成环状,断面平坦,淡黄白色,有暗色形成层环,俗称“菊花心”。质硬,体轻,气微香,味甘苦,含口中能生津者为佳。

(3)当归:

外皮细密,棕灰色至棕褐色,主根粗短,支根3~10条,上粗下细。质柔韧,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皮部厚,有裂隙和黄棕色环纹,并有棕色油点,中心色淡,根头断面的中心有髓和空腔。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

(4)独活:

呈长圆锥形,根头部肥大,有横纵纹,顶部留有残茎,向下逐渐转细成牛尾状,外表灰黄色或棕褐色,断面黄白色或鲜黄色,有棕色或黄棕色油点,形成层明显,皮部疏松,质轻坚脆,气微香而浊,味苦、辛,微麻舌。

(5)藁本:

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圆锥形。表面黑褐色,有纵皱纹。顶端留有茎基。根头及结节膨大,节间中空而扁。皮部粗糙有皱缩的沟纹。横切面黄白色,形成层环明显,显棕色。气香,味辛。

(6)川芎:

呈不整齐结节状拳形团块。外表深黄棕色,粗糙皱缩,顶端有类圆的窝状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众多的瘤状根痕。饮片边缘不整齐,形似蝴蝶,黄白色或灰黄色,中有错纵纹理,散见棕黄色小油点。有特异浓郁的香气。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后微甜。

(7)松贝:

呈卵圆形。顶端钝圆或稍尖,闭口,底部平,微凹入,中央有灰褐色的根蒂,一般可直立放稳。外层鳞片大小不一。粒粒含苞牙,俗称“怀中抱月”。色多纯白,有光泽,质坚实而脆,折断面白色,粉性。气弱,味微苦。

(8)青贝:

呈扁球形或圆锥形,两鳞片大小相近,顶端多开口,内有小鳞片数枚。底部平整不一,颗粒多歪斜。外表色白或呈浅黄棕色,也有光泽。质地较松贝略疏松,折断面粉白色。气微,味微苦。

(9)炉贝:

呈梭状圆锥形或椭圆形。粒大,外面两瓣大小相近,顶端多开口。内有鳞片数片。底端多呈锥形。外表白色或棕色,且间有棕色斑点,无光泽。有的形似马牙状,故有“马牙嘴”“虎皮斑”的俗称。质较脆,断面粗糙,色白,粉性,气微,味微苦。

(10)灵芝:

有赤芝、紫芝之分。正品灵芝多有柄,菌盖木栓质,半圆形或肾形,有漆样光泽,具环状棱纹及辐射状皱纹,体轻泡。

(11)重楼:

百合科植物。其根茎短而肥大,呈结节状扁圆形,外表黄褐色或灰褐色,有环节。一面有茎脱落后呈密集的半圆形深陷的疤痕,另一面有多数须根痕,粗糙。顶端具鳞叶或芽的残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粉性。味微苦、辛,有小毒。

(12)拳参:

蓼科植物。呈扁圆柱形,多数卷曲。表面暗棕色,具密生层状凸起的环形排列节痕,周围有纤细的须根,须根脱落处留有圆点状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红棕色,粉状,并有环列的黄白色圆点。味苦、极涩,有毒。

(13)肉桂:

常为槽状或卷成筒状的块片。外表呈灰棕色或暗红棕色,有不规则细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有时见灰白色地衣斑。内表面红棕色,较平滑,有细纵纹,用指甲刻划可见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外侧呈棕红色较粗糙,内侧红棕色而油润,中间有一条黄棕色的浅纹。皮细、肉厚、油性大,香气浓厚,嚼之渣少,味微甘、辛。

(14)个青皮:

呈类球形,外表灰绿色至黑绿色,表面粗糙,有的有较大疣状突起,顶端见小尖状突起,另端有果柄痕。质坚硬,切断面黄白色。气浓清香,味苦、微酸。

(15)厚朴:

常卷成单筒状或筒状。外表粗糙不平,作鳞片状,内表面较平滑。质坚硬,断面不平整,暗灰棕色,呈纤维性。有香气,味苦、辛。

(16)枳实:

呈半球形,少数为球形。外表灰绿色或黑绿色,有颗粒状突起和皱纹及果柄痕迹。切断面中果皮略现隆起,光滑,黄白色或黄褐色,边缘有油点,果皮不易剥落,中央有紫黑色的瓤,呈车轮形。质坚硬,气清香,味苦、微酸。

(17)益智仁:

呈纺锤形或椭圆形,两端稍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有维管束13~20条,形成纵面断续状棱线。果皮薄而韧,与种子紧贴。种子团分三瓣,中有薄膜,每瓣种子6~11粒,成2~3行纵行排列。种子略呈扁圆形不规则块状,略有钝棱,棕色,具淡黄色假种皮,腹面中央有凹陷的种脐。破开面白色,粉性。气芳香、刺鼻,味辛、微苦。

(18)缩砂仁:

为长卵圆形或椭圆形。果皮暗棕色,有柔刺。内分三室,每室种子12~18粒,常聚集成团。种子多呈三角形,显灰棕色至棕色,外皮一层白霜,不易擦落。质坚,咬之,有特异芳香及辛味。

(19)豆蔻:

果实圆球形,有浅纵槽纹3条,有不明显的3条钝棱及若干脉纹。外表淡白色至淡黄色。内有三室,每室集结种子7~10粒。种子呈不规则的多面体,背面略呈弓状隆起,浅灰棕色至暗棕色。种皮有微细的皱缩纹,并披有残留的浅色膜状假种皮。种脐位于腹面呈圆形,窝点较为明显。质较坚硬,内面白色,有油性。气芳香,味辛、苦,略似樟脑。

(20)紫苏子:

呈卵形,棕色或带红黄色,表面有突起的网状花纹及圆形小点,基部果柄痕。除去果皮及种皮,可见类白色的种仁,含油质。手搓之有紫苏香气。牙咬之易碎,而发出响声。味辛。

(21)菟丝子:

呈扁圆形或卵圆形,种皮黄棕色至棕黑色,表面有细密的小点,且微凹陷,手搓之无气味。质硬,牙咬之不易碎而被压扁,沸水浸泡有黏性,浸至种皮开裂时,可见白色卷旋的芽胚伸出种皮外,状如吐丝。

(22)硼砂:

为不规则的长块圆状,棱形或柱形结晶。质脆,色白,也有淡黄、淡灰等色。味咸而微寒。火烧极易熔化,初则体积膨大,酥松如絮状,继则熔化成透明的紫红色玻璃状。

(23)白矾:

为无色透明质坚硬的八面结晶或结晶块。质脆,具酸涩味。火烧之易熔,火焰呈紫色,亦能膨大酥松如絮状,但再烧也不熔化。

(24)蛤蚧:

头大如蛤蟆,眼大深陷如窟窿,口内角质细齿密生于颚之边缘,无大牙。背部灰黑色或银灰色,且有灰棕色或灰绿色的斑点。中间脊椎骨及两侧肋骨微呈棱状突起,四肢及尾多皱缩,五趾卷曲具吸盘。雄者皮粗、口大、身小、尾粗;雌者口尖、身大、尾小。

(25)鸡内金:

呈不规则的壳状或片状。金黄色或黄色,有的微显绿。外表有明显的纵棱状皱纹,似波浪状,断面具光泽。

(26)鸭内金:

呈蝶形片状或圆片状,暗绿色或黑绿色。纵纹较少,且不明显,无光泽。

(27)天南星:

根茎扁球形、类白色或淡棕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根痕,有的周边有扁球形侧芽。质坚,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辛而麻舌。虎掌南星块茎呈扁球形而不规则,由主块茎多数附着的侧块茎组合而成,形似“虎掌”。每个块茎中心均有一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制南星为黄白色或黄棕色片,半透明,质脆易碎,味涩微麻。

(28)禹白附:

多为卵圆形,表面白色,略平滑,顶端具环纹及点状根痕,断面白色,粉质,微臭,味辛辣麻舌。制禹白附,为类圆形或椭圆形横切片或切厚片,周边淡棕色,切面黄色,角质。味淡,微有麻舌感。

(29)关白附:

母根呈长圆锥形,形似草乌头,略弯曲,顶端有地上茎残基,表面暗棕色。子根呈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干品具皱及节。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类白色。气微,味辛辣而麻舌。有剧毒。

(30)川乌:

生川乌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制川乌为不规则或长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31)草乌:

生草乌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气微,味辛辣、麻舌。制草乌为不规则圆形或近三角形的片,表面黑褐色,有灰白色多角形成层环及点状维管束,并有空隙,周边皱缩或弯曲。质脆,气微,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32)泽兰:

为不规则的茎、叶、花混合小段。茎呈方柱形,少分枝,四面均有浅纵沟,表面黄绿色或略带紫色,节处紫色明显,有白色茸毛。质脆,断面黄白色,髓部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叶片多皱缩,完整的叶片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形,上表面黑绿色,下表面灰绿色,密具腺点,两面均有短毛。先端尖,边缘有锯齿。花簇生叶腋成轮状。气微,味淡。

(33)佩兰:

为不规则的茎、叶、花混合小段。茎呈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及纵棱线。质脆,切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有柄,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完整叶片分裂或不分裂,分裂者中间裂片较大,展平后呈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基部狭窄,边缘有锯齿。不分裂者展平后呈卵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椭圆形。气芳香,味微苦。

(34)苏木:

为圆柱形,或锯劈成条块状,红黄色或棕红色,横(锯)断面有年轮纹,质致密坚重,略具光泽,味微涩。投入热水中染成桃红色,加酸则变为黄色,再加碱又变为红色。

(35)降香:

为不规则条状、块状,或为镑片。表面紫红色或红褐色,切面有致密的纹理,质硬,有油性。气微香,味微苦。

(36)沉香:

为丝条段或不规则块片状,表面凹凸不平,有刀痕,偶有孔洞,可见黑褐色树脂与黄白色木部相间形成的斑纹,孔洞及凹窝表面多呈朽木状,质较坚实,断面刺状。气芳香、味苦。沉香过去多为进口,分迦南沉香和沉水香等多种规格。现分国产与进口两类,国产沉香分1~4个等级、5个规格,进口沉香分全沉、落水沉、特等沉香及1~4等多种规格。

(37)檀香:

为条段、镑片或小碎块,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显油性。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38)木香:

为类圆形厚片或长椭圆形斜片。外表面黄棕色至灰褐色,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灰褐色至暗褐色,形成层环棕色,有明显菊花心状的放射状纹理,油点(油室)褐色散在。有特异香气,味微香。

(39)川木香:

为类圆形厚片或斜片,体较轻、质硬脆、易折断。切面黄白色或黄色,散有棕黄色稀疏油点及裂隙,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木部呈菊花心放射状纹,周边有一明显的环纹,外皮黄褐色或棕黑色。

(40)五加皮:

根皮呈不规则卷筒状,较薄。外表具皱纹及横长皮孔,气微香,味微辛而苦。饮片为卷筒状短片,外表面灰褐色,内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灰白色。

(41)香加皮:

根皮卷筒状或块片状,较厚,外表呈黄棕色,栓皮松软,可鳞片状剥落,体轻、质脆,具有特殊浓香,味苦。

(42)玫瑰花:

略呈半球形或不规则团状,残留花梗上被细柔毛,花托半球形,与花萼基部合生,萼片5,披针形,黄绿色或棕绿色,被有细柔毛。花瓣多皱缩,展平后宽卵形,呈覆瓦状排列,紫红色,有的黄棕色。雄蕊多数,黄褐色;花柱多数,柱头在花托口集成头状,略突出,短于雄蕊。体轻,质脆,气芳香浓郁,味微苦、涩。

(43)月季花:

呈球形,花托长圆形,萼片5,暗绿色,先端尾尖。花瓣呈覆瓦状排列,有的散落,长圆形,紫红色或淡紫红色。雄蕊多数,黄色。体轻,质脆。气清香,味淡微苦。

(44)川楝子:

为类球形或不规则的厚片、碎块,直径2.0~3.2cm。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少数凹陷或皱缩,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成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湿润显黏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棱,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粒,气特异,味酸、苦。

(45)苦楝子:

呈椭圆形,直径约1cm。表面棕黄色,皱缩极明显,隆起部分似雕刻样网纹,无明显的深棕色小点。顶端有凸起的棕黑色花柱残痕,基部有微凹陷的果梗痕。外果皮革质,微显光泽,果肉极薄,淡黄色,遇水湿润微黏性。果核长椭圆形,质坚硬,一端平截,另一端略尖,具5~6条纵棱,内分5~6室,每室含黑色菱形种子1枚,种仁乳白色,富油性。气微,味苦。

(46)麦冬:

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3.0cm,直径0.3~0.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小。气微香,味甘、微苦。

(47)天冬:

呈长纺锤形,略弯曲,长5~18cm,直径0.5~2.0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浅不等的皱纹,质硬或柔软,具黏性。断面角质样,中柱黄白色。气微,味甜、微苦。

(48)生地黄:

为不规则类圆形片或斜片,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具光泽,油润,有黏性,中间隐显“菊花心”纹理。周边灰黑色或棕灰色,皱缩。质柔软,坚实,气特异,味微甜。

(49)熟地黄:

形似生地黄片,表面乌黑发亮,质柔软而滋润,易黏连。味甜,或微有酒气。

(50)生何首乌片:

为不规则的纵横块片,切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凹凸不平,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周边红棕色,皱缩不平。体重,质坚实。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51)制何首乌:

为不规则皱缩状的块片,表面乌褐色或棕褐色,有光泽,微粗糙,凹凸不平,断面角质样,质坚硬。气微,味微甘而苦涩。

(52)黄精:

为不规则厚片或段块,大黄精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鸡头黄精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姜形黄精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的可见圆盘状茎痕。切面半透明、角质,周边黄白色或淡黄白色。质稍硬而韧。气微,味甜。

(53)制黄精:

形似黄精,表面棕黑色,有光泽。质柔软,味甜。

(54)粉防己:

为圆柱形或半圆柱形,两侧稍尖,中部肥厚,弯曲不直,弯曲处有横沟而呈结节状,长约5~10cm,直径1~2cm。未刮栓皮者表面呈灰棕色,粗糙,多细皱及横向突起的皮孔。已刮栓皮者表面灰白色,较平滑。切开面呈浅黄棕色或黄白色,可见不规则纵走的木质条纹。质坚体重,粉性大,断面黄白色,有明显浅棕色导管群,呈放射状排列,习称“车轮纹”。气微,味苦。纵切片“猪大肠”特征明显,横切面灰白色。

(55)广防己:

为圆柱形或半圆柱形,两侧稍尖,全体略弯曲,弯曲处有横沟,长约8~20cm,直径约3~6cm。未刮栓皮的表面灰棕色,粗糙多纵皱。刮去栓皮的表面呈灰黄色,比较光滑。切开面呈灰白色或浅棕黄色,缺乏粉质,可见纵向及横向或弯曲排列的维管束,顺维管束的方向容易呈刺片剥下。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可见细密的灰棕色与类白色相间连续排列的放射状纹理。气微香,味微苦而涩。

(56)海马:

有线纹海马、刺海马、大海马、三斑海马等的分别。线纹海马,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表面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体上有瓦楞形的节纹并具短棘。习称“马头、蛇尾、瓦楞身”。体轻,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刺海马,体长15~20cm,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而尖。大海马,体长20~30cm,黑褐色。三斑海马,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一块黑斑。

(57)海龙:

有刁海龙、拟海龙、尖海龙之分。刁海龙,体狭长侧扁,全长30~50cm,表面黄白色或灰褐色。头部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圆而深陷,头部与体轴略呈钝角,躯干部宽3cm,五棱形,尾部前方六棱形,后方渐细、四棱形、尾端卷曲。背部两侧各有1列灰黑色斑点状色带。全体被以具花纹的骨环及细横纹,各骨环内有突起的粒状棘,胸鳍短宽,背鳍较长,有的不明显,无尾鳍。骨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拟海龙,体长平扁,躯干部略呈四棱形,全长20~22cm。表面灰黄色,头部常与体轴成一直线,无尾鳍。尖海龙,体细长,呈鞭状,全长10~30cm,未去皮膜。表面黄褐色,有的腹面可见育儿囊,有尾鳍。质较脆弱,易撕裂。

(58)龙骨:

有龙骨、五花龙骨之分,尚有炮制品煅龙骨。龙骨,呈骨骼状,或已破碎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浅棕色,多较平滑,有的具纹理或裂隙,或具棕色条状和斑点。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关节处有多处蜂窝状小孔。吸湿性强。气微,味淡。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片、圆柱状或破开的圆柱状,大小不一,直径6~25cm。全体呈淡灰白色、淡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深浅粗细不等的花纹,偶有不具花纹者。表面平滑或略有光泽。时有小裂隙,质硬,较酥脆,易片状剥落。吸湿性强,以舌舔之有吸力。粉末灰白色至灰黄白色,有的略带浅棕红色。气微,味淡。煅龙骨,多为粉末状,灰黄色至淡棕黄色,并杂有多数白色至类白色小颗粒。气微或略具醋气,味淡,吸湿性弱。

(59)牡蛎:

为不规则的碎块或粗粉,表面淡紫色、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质硬,断面层状或层纹状排列、洁白。粉末灰白色、淡紫灰色或米黄色。气微、味微咸。煅牡蛎,青灰色,质松脆。

(60)石决明:

呈不规则块状物或粗粉,外表面粗糙,灰棕色或淡绿色,偶见暗红色或砖红色者。质坚硬,断面灰白色,内表面光滑,具珍珠样彩色光泽。粗粉灰白色,质硬。气微,味微咸。

(61)煅石决明:

为不规则块状或细粉状,灰白色或白色,无珍珠样彩色光泽,质酥脆。

(62)珍珠母:

为不规则碎块状或粗粉状,乳白色、白色或灰白色,碎片具美丽光泽及云片状纹理。质硬而重。气微腥,味淡。

(63)煅珍珠母:

为不规则碎块状或粉末状,青灰色微显光泽,质酥脆易碎,气微,味微咸。

(64)葛根(野葛):

为纵切的厚片,骨牌状或小方块状。类白色或淡棕色,切断面粗糙,纤维性强。质硬而重,具粉性,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纹,纵切面可见纤维与粉质相间的纵纹。气微,味微甜。

(65)粉葛(甘葛藤):

呈圆柱形、类纺锤形或半圆柱形,有的切成纵切片或斜切厚片,有的切成立方体丁块。横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同心形环纹,纵切面可见由纤维形成的纵纹与粉质部分相间排列。质硬色白,粉性足。气微,味微甜。

(66)丹参(野生品):

表面红棕色或暗棕色,粗糙,老的外皮多为紫红色,质地硬而脆,皮部棕红色,木部灰黄色或紫褐色。

(67)丹参(栽培品):

根较粗壮,表面红色或红棕色,具纵皱,外皮紧贴不易剥落,断面平坦,略呈角质样。

(68)黄芩(野生品):

有枯芩、子芩之分。枯芩为老根,内部暗棕色,中心枯朽。子根,系新根,色鲜黄,中部充实。

(69)黄芩(栽培品):

呈长圆锥形,顺直,无分枝,长20~30cm,个别可达50cm,表面灰棕黄色,纵皱明显,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木部黄棕色,皮部淡黄色。

(70)石菖蒲:

扁圆柱形,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0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2~8mm。质硬,断面纤维性,类白色或微红色,可见多数筋脉小点及棕色油点,气芳香。

(71)水菖蒲:

表面多呈灰色,纵皱明显,节间多长于1cm,残留叶柄痕较大。质地略显松泡,掐之有内陷的感觉(石菖蒲掐之则较硬)。气浓烈而浊。

(72)软紫草:

根呈扭曲圆柱状,皮部疏松易成薄片状剥落。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断面木部黄白色至黄色。气特异而较浓。

(73)硬紫草:

呈圆锥形或纺锤形,有分枝。表面粗糙,紫红色或紫黑色,皮部甚薄易成鳞片状剥离。木质部发达,断面灰黄色,具放射状纹理。

(74)银柴胡(野生品):

“珍珠盘”“砂眼”均十分明显,断面疏松裂隙多,木部有黄白相间的放射状纹理。味甜。

(75)银柴胡(栽培品):

“珍珠盘”“砂眼”均不明显。断面质地紧密,几无裂隙,木部放射状纹理不明显,味不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