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家名医临证验案传真
- 柴可群
- 1409字
- 2020-08-29 02:59:04
潘澄濂
肝硬化
蒋某,女,30岁,干部,1964年3月门诊。童年有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脘腹胀满,食欲尚可,大便常溏,时夹黏液,无里急后重,齿衄,肝质硬,肋下1cm,剑突下1.5cm,脾肋下3cm,且有疼痛,血常规:血红蛋白95g/L,白细胞5.6×109/L,血小板65×109/L;肝功能:总蛋白65g/L,白蛋白35g/L,球蛋白30g/L,锌浊度10单位,谷丙转氨酶在正常范围,西医诊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舌边有紫块、苔白腻,脉象弦滑。此虫毒为患,瘀凝气滞,肝脾失调,致成痞气。治宜消痞柔肝,活血调气。方用生白芍、枣儿槟榔各四钱,广木香一钱五分,厚朴一钱,当归、莪术、炮穿山甲各三钱,青皮二钱,丹参五钱,《金匮要略》鳖甲煎丸五钱(分吞)。服上方加减30余剂后,腹胀减轻,衄血减少,舌苔转薄,乃去槟榔、厚朴、木香,加党参、白术以益气,柴胡以疏肝。50余剂后,脾缩小1cm,质稍软。血红蛋白105g/L,血小板110×109/L,肝功能正常,于1965年冬,接受锑剂20天疗法,病情稳定。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和肝炎后性肝硬化的临床表现,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如脾脏的显著肿大,肝脏可扪到结节,腹腔内常有肿块,乙状结肠镜检查可有典型病变。特别是部分患者,由于童年反复感染血吸虫,影响生长发育,而成为侏儒症等,是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的特征。但长期衰弱感,食欲不振,皮肤色素沉着和蜘蛛痣等,则多见于肝炎后性肝硬化。这虽两者鉴别的要点,当然还要注意流行病学、病史以及肝功能化验的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诊断,是搞好中西医结合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对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的确诊,还对考虑接受原因治疗极为重要。如上述病案中的蒋某,就是通过中药治疗,改善了症状和功能,进而接受锑疗,使病情获得缓解。笔者体会,做好辨病是有意义的。当然还要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肝硬化、肝癌、胰腺炎等作出鉴别诊断。
笔者将肝硬化分为积聚型和膨胀型,并对这两个阶段病变过程中的临床表现,根据脏腑气血结合八纲辨证,而辨别为肝郁血瘀、脾虚气阻、血瘀壅滞、脾虚水聚、湿热蕴结和肝肾衰竭等证。但上述各证型是相互联结的,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绝对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分型辨证的目的,是为了在肝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能注意各个阶段中的特点,借以抓住它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矛盾方面,为治疗上遣方选药,权衡攻补,提供指征。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发现肝郁血瘀证的发展,较易成为血瘀壅滞证。脾虚气阻证的发展较易成为脾虚水聚证,这是其常。但是也有相互转化的。不管血瘀壅滞证或脾虚水聚证,到了一定程度,均可导致肝肾衰竭证,而呈危重,特别是湿热蕴结证和消化道出血一样,是促使病变转向恶化的征兆,可能为腹腔感染所引起有关。值得提出的是:对肝肾衰竭证的辨证,由于部分病例可伴有肾功能损害,临床表现,既不是单纯的阴虚证,又不是纯属阳虚证,较多表现为气营两虚的证候。根据肝硬化病变的发展,较多的是由阴虚及阳,结合阴阳互根、气血同源的理论,所以将这种气营两虚、阴阳俱损的症候群,隶属于肝肾衰竭证,其用意即在于此。并为临床治疗中“养阴必须顾其阳,助阳必须顾其阴”的法则,提供论据。
腹水是肝硬化病程中引人注意的病症之一。对腹水的治疗,依据《黄帝内经》“大小便不利者,先治其标”的治则,考虑利尿导泻,是急则治标的常用方法。中药的利尿药,品种较多,临床实践,以泽泻、鲜荔枝草、地枯蒌、陈葫芦等为较好。此外,也选用土狗、将军干等昆虫类药物。但见效较慢,作用亦不恒定。所以,目前在临床上大部是与西药利尿剂配合应用,这是很自然的。
(1977年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