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张某某,女,21岁。患者素性静默寡言。婚后第3日晚,突发哭笑无常,继而沉默不语,如痴如呆,不欲饮食,唯欲溲便,自知解带登厕,如此发作,阖家惶惶。群医会诊,众议纷纭,有说为癫,有说为痫,有言为痰,有说为火,羚犀杂投,铁落竹沥及西药三溴合剂亦曾进服,经治5日,乏效,乃邀会诊:见证如上,询其经期,由其母代答,云为婚前3日行经已净,唯婚前忙于备装,有时深夜不寐,观其舌苔微黄而糙,尖边质红,根部乳头突起;切其脉弦细带数,显系营阴亏损,坎离不交,心神躁乱,致成癔症。即拟大剂养血宁心之剂,药用:生地黄、百合、淮小麦各30g,炙甘草、知母各9g,红枣10枚,龙骨、酸枣仁各12g,生牡蛎、生龟板各20g,朱茯神15g,广木香2.4g。进服2剂,哭笑发作消失,能入寐达4~5小时,可作简单答语。继以原方加减,调理20余日,恢复正常,且无复发。

按语:

癔症似乎是个较为陌生的病名,但早在隋代巢氏《诸病源候论》就有“风癔猴”的记载,说:“风邪之气,若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者,其状奄忽不知人,喉熏哕哕然有声,舌强不能言……”《康熙字典》载:“癔,心意病也。”足见古代文献已有记述。现代医学译为癔症,有其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

癔症和痫症大发作,须加鉴别。癔症发作前,常有精神因素,从本文所医举医案可见其一斑。而痫证发病开始可有先兆,但不择时间及地点,往往易遭损伤。癔症意识不完全消失,对外界刺激能示反应,呼吸加快,面色潮红,叫喊哭笑,而无小便失禁,瞳孔正常,对光反射存在。痫证发作,先表现意识丧失,呼吸微弱,面色发绀,四肢先呈强直,继而阵发性抽搐,常咬破舌头,小便失禁,瞳孔放大,对光反射消失。以发作时间来看,癔症发作时间不定,可有数小时,延续至十余日不等;而痫症发作一般仅5~10分钟,即行缓解。特别是脑电图检查,癔症无异常表现;而痫证则示异常。此外,癔症与情感,思维和行为彼此不相协调而病情逐渐进展的精神分裂症,亦须加以鉴别诊断。

(1982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