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振声

小儿麻痹

范某某,实足年龄2岁1个月,男性,住温州市郊西山乡水心路24号。1956年6月23日傍晚起发热,至次日热未退,上午即入工人保健院治疗,因症状不显著,诊断未明,曾服西药合微素及中医解暑药品,25日晨起发现左上肢麻痹无力,即予施行腰椎穿刺,断为急性脊髓前角灰白质炎,转温州市传染病院隔离治疗。体格检查:体温39.9℃(肛门),脉搏148次/分,呼吸60次/分,发育营养一般,神志清楚,情绪急躁不安,全身知觉过敏,项部略有抵抗,咽头、口腔无明显病变,耳无积脓,瞳孔等大,对光反射正常,皮肤正常,无明显淋巴腺肿,克尼格征(-),布鲁金斯征(+),巴宾斯基征(-),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均消失,膝反射正常,左上肢运动无力呈弛缓性瘫痪,两下肢站立无力,心肺物理征不著,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决定由中医治疗。

6月25日初诊:

处方:羚羊角、石膏、麦冬、地龙、全蝎、钩藤、郁金、山栀、连翘、瓜蒌皮、《局方》至宝丹。

6月26日二诊:

体温降至38.3℃(肛门),情绪趋安,项部抵抗力减轻,再给原方一剂。

6月27日三诊:

体温正常,睡眠安,两下肢能站立行走,大便3日未行。处方:西洋参、麦冬、地龙、僵蚕、枳实、竹叶、胆草、鲜地、玄参、石膏、山栀。另用蜂蜜灌肠。

6月28日四诊:

体温正常,精神疲乏,汗多,呼吸安静。处方:高丽参须、川连、黄芩、山栀、元参、连轺、赤芍、丹皮、大黄、甘草。

6月29日五诊:

精神清爽,大便四次、色黑有黏液,左上肢仍瘫痪,腹壁提睾反射正常。处方:黄连、黄柏、白芍、石膏、连翘、天冬、麦冬、归尾、牛膝、别直参、甘草。

6月30日六诊:

精神续有进步,汗仍多。处方:西洋参、牡蛎、白芍、五味子、鳖甲、忍冬藤、丝瓜络、石膏、石斛、甘草。

7月1日七诊:

出汗减少,左上肢瘫痪略能提起,仍给原方加《局方》活络丹,出院转针灸治疗。

按语:

上述病例,在初期发现高热,肢体呈弛缓无力,有麻痹象征后,即及时采用羚羊、石膏、知母等以清肝胃之热,分别佐以钩藤、全蝎、地龙、僵蚕、丝瓜络、防己、牛膝等通经活络,以防止或减轻肢体之抽掣痉挛,至热度消退后,则按照表现症状,分别采取对症治疗方法,在短时期内,先后都得到恢复。中医文献,因限于工具和历史条件,对于小儿痿病(小儿麻痹症),各方书很少有类似症状的记载,凡有关于小儿神经系统的病症,普通称为惊风,钱氏《小儿药证直诀》治急惊条称,“小儿热甚则生风,风属肝,为阳盛阴虚,宜利惊丸逐其痰热益其阴,不可与巴豆及温药下之,恐虚热不消,变为抽掣”,《医宗金鉴》称:“触异致惊者,清热镇惊汤主之;火郁生风者,至宝丹主之;痰盛生惊者,牛黄丸主之;热极生风者,凉解散清解之。”《幼幼集成》称:“小儿惊风,由风寒湿闭其腠理,内气壅滞,皆化为热,宜‘羚羊角散’”,喻嘉言称此方深得清邪退热之法。《笔花医镜》称:“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持,则血虚肝失所养,肝主筋,筋脉干热,则发为抽掣挛痿,但开其窍,清其火,降其痰,病自愈。”叶天士称惊为七情,内寄于肝,肝病发惊,木强火炽,来必迅速,芩连龙荟,冰麝硝黄,咸苦走下,辛香通窍,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均可选用。时贤恽铁樵称:“小儿惊病,多兼肝阳,于柔顺熄风药中,参用川连、胆草,苦以降之,收效极良,可于24小时内完全除去其病。”历代各大医家治小儿惊风,除慢惊有用温补辛热药外,对于急惊,都采用辛凉透表,清营通络之法,计有参用辛苦化湿,亦必多用甘寒以监之,而禁汗,禁通利,则成为通例,石家庄中医治疗乙型脑炎,亦是掌握到这个治疗体系。

(1956年试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