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五诊十纲辨治心血管病

在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结合的趋势下,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倡导“用现代的新科技包括西医的新技术作为工具去发扬中医,为中医学的质的飞越做出贡献”,并在五脏相关学术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五诊十纲”的辨证内容,主张采用西医查体、理化检查等手段作为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辅助手段,将传统中医四诊发展为现代中医“望、闻、问、切、查”五诊;结合传统中医治“未病”及现代预防医学之思想,将传统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发展为现代中医“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在八纲的基础上加入辨“已未”来规范“已病”及“未病”的诊治。这为现代中医诊疗疾病提供了新思路。

一、五诊十纲的内涵

(一)关于“五诊”

“五诊”是基于传统中医“四诊”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医学手段“查”,包括西医的查体、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仪器检查等来诊查疾病的方法。

传统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以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取的症状体征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而辨证论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秦越人(扁鹊)撰《黄帝八十一难经》首先提出“望闻问切”四诊,《难经·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藏府也。”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疾病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疾病的种类、表现形式不断地被认识,且微观研究不足,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辨证方法,耳鼻喉科专家干祖望提出了诊察耳鼻喉科疾病的独特方法。“五诊十纲法”,“五诊”即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和查诊。查诊即对耳鼻喉做详细的专门检查,如外耳道检查、听力检查、鼓膜检查、前庭功能检查以及鼻腔、鼻咽、口咽、喉部的各项专门检查,还包括一些实验室检查等。

国医大师邓铁涛拓展“五诊十纲”为现代中医的诊疗新模式。邓铁涛认为“五诊”是现代中医辨病辨证方法的延伸,借助西医的辅助检查方法,如理化检查、影像学检查、仪器检查等,作为中医四诊手段的延伸和丰富,从而形成中医之五诊即望、闻、问、切、查,且五诊中之“查”,是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例如心系病证中的胸痹、真心痛等心系病变的诊断及疗效评价,必须借助于心电图、心肌酶和心脏彩超等。此外,有些疾病也可能没有四诊的临床症状而出现“无症可识,无证可辨”的实际情况,传统的中医四诊显现不足,有些疾病无症状体征,必须借助仪器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如通过测量血压、检测血脂、血糖早期检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可以排查冠心病,可以明确无症状但心电图有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的血管病变情况。现代中医“五诊”,对明确疾病的中西医诊断、疗效衡量客观化、指导辨病辨证各个方面均具有重大临床意义,提高了现代中医的诊断和临床实践水平。

(二)关于“十纲”

关于“十纲”的论述最早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除了关于“八纲”的论述,还有关于“上下”的论述。《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咽主地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六微旨大论》:“是以升降出入……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上下升降”中上下为存在形式,升降为运动形式。人体之中三阳经降,三阴经升,相辅相成,其中脾胃既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为升降中枢,胃主降,脾主升,三阳经随足阳明胃经之降而降,三阴经随足太阴脾经之升而生,升降有序。此外,证治八法中“吐”与“下”与“十纲”中的“上下”相对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五常政大论》:“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气反着,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吐之、下之。”可见《黄帝内经》中“十纲”即“阴、阳、表、里、上、下、寒、热、虚、实”。

干祖望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和探索,认为八纲是辨证的准绳,但并不完美,有其不足,于是在八纲的基础上,提出“十纲”理论,其内容是以“阴阳”为总纲,“寒热、表里、虚实、标本、体用”为分纲。标本在中医学中含义广泛,有表示主次、本末、轻重、缓急等多种意义,对临床辨证施治很有指导价值。体、用作为辨证纲领,“体”是指器质性疾病,“用”是指功能性疾病,在耳鼻喉科中,辨别体、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属于“体”的病证,一般手术治疗效果优于内服中药,属于“用”的病证,内服中药则是较佳方案。即所谓“体病术治,用病药治”。[2]

夏克平等[3]以老子有无辩证观和《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及其有无说为依据,主张“望闻问切仪”五诊,在五诊病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已病与未病的有无辨证,以“有无、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十纲为疾病辨证的总纲。朱兆祥等[4]认为藏泻是一切运动着的或有生命结构的最基本特征,在人体内一切运动的结果最终都以对物质能量信息的藏泻表现出来,藏以成形,泻以化气,藏以致泻,泻以致藏,藏泻双方相互矛盾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此消彼长,在人体内完成一系列生命运动。藏泻辨证与阴阳辨证为中医辨证的两对纲目,为总纲。藏泻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总称藏泻阴阳十纲辨证。

施今墨[5]在通过长期临床研究、总结,指出应将阴阳作为总纲,补充气血辨证的内容,而成“十纲”辨证,以指导对杂症的分析、治疗。关幼波[6]认为疾病的病因及病机离不开气血,气血失和导致一系列的脏腑经络组织的虚实、寒热、升降出入异常的病理变化。所以从气血角度辨证,可以掌握人体疾病的整体病机。他继承并活用八纲辨证,重视气血的作用,将气血辨证提高到与八纲辨证同等重要的地位,补充“气血辨证”,创立了“十纲辨证”学术体系。郑伟达等[7]认为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病因错综复杂,运用阴、阳、虚、实、寒、热、燥、湿、气、血十纲辨证论治,对症下药,结合四位一体(药、心、食、体疗)治疗肿瘤,其疗效显著。

邓铁涛认为应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辨别“已未”来规范已病及未病的诊断。传统的八纲辨证主要适用于有症状体征的已病之体,随着人们对未病的逐渐认识,“治未病”、“未病辨证”亦逐渐重要,不但可以指导无临床症状个体的用药,而且对未病之个体的起到早期预防的作用。如高脂血症患者,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不等于无疾病,需要早期辨证高脂血症的类型治疗预防疾病发展,如胸痹心痛(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部分患者已无临床症状,不等于疾病治愈,仍需要考虑扶正固本,预防再狭窄。此外,本理论可用于遗传性疾病、亚健康状态、功能性疾病个体的筛查,对未病之体进行早期预防及摄生调养。

总之,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中医应当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五诊十纲”的中医辨证方法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传统“四诊”的基础上适当选用“查”诊,结合现代西医先进的检测手段,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有利于中医疾病辨证诊断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八纲”基础上增加“已未”成为“十纲”,可进一步明确辨证,指导治疗。五诊十纲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与现代科技(包括现代医学)相融合的一种中医新临床思维模式,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辨病辨证方法,有利于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客观化,有利于促进医学的发展。

二、五诊十纲辨治心血管病

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表现多与血液运行障碍、情志活动异常有关。依据邓铁涛“五诊十纲”的辨证方法,简要介绍“望、闻、问、切、查”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十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一)望诊

心血管疾病的望诊重点在于望整体、舌、虚里等几个方面。简述如下:

1.望神

神是人的精气外在表现,反映精气的盈亏,精气充盛则神旺,精气虚衰则神疲。望神还是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的重要方面,“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望神的内容包括:精神表情、意识思维、面色神色、语言呼吸、动作体态等诸方面。一般地说,精神良好,神志清楚,反应灵敏,两目精彩,面色红润,呼吸平稳,肌肉不削,动作自如为有神;反之即属失神。

2.望形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气血外连皮、肉、脉、筋、骨五种基本组织,从而构成形体。五脏与五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肺合皮毛、脾合肌肉、心合血脉、肝合筋腱、肾合骨骼。五体赖五脏精气的充养,五脏精气的盛衰和功能的强弱又可通过五体反映于外。观察病人形体强弱胖瘦的不同表现,可以了解内在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而不同的体质形态,其阴阳盛衰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患病后疾病的转归也不同。

(1)胖瘦:

一般地说,五脏精气充足,外形多壮实,五脏有病或精气虚损则外形多羸弱。肥胖者多痰湿之体,每兼气虚。肥人按之如棉絮者,多为痰湿之体;瘦者每多阴虚血少。

(2)望态:

患者不同的姿态可以反映病情,如坐而伏者短气,端坐不欲卧者多为水气凌心,静坐而不动、痛苦不堪者多为厥心痛,闭目不睁、以手扶物者多为痰浊或风阳眩晕。

3.望舌

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密切相关,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方面的变化,“心开窍于舌”,心血管疾病常会表现出舌色与舌体及舌下脉络的变化。简述如下:

(1)紫舌:

紫舌是血瘀证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诊断心血管疾病血瘀证的重要依据,常见于冠心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等,在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亦不少见。

(2)红舌:

多因心肝火旺所致,可见于青壮年高血压、心脏神经症属心肝火旺者;病毒性心肌炎初期阶段多有舌尖红,见于外感者多为热在气分,热在营分则为红绛。

(3)淡白舌:

示为气血不足之证。血虚者多兼见面色萎黄,唇甲色淡,舌体多偏瘦,气虚者多自汗、疲乏、气短懒言,舌体多偏胖。

(4)胖大舌有齿痕:

多因气虚、阳虚、水湿内停所致。舌胖有齿痕,舌略干、舌质淡者多为气虚不能气化;舌胖大有齿痕、水滑苔者,多属阳虚不能气化,水湿内停之证。

(5)瘦薄舌:

可有苔或无苔,舌面多干燥,多为阴血不足,阴液亏虚之证,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利尿剂使用不当者中多见。

(6)舌下络脉曲张:

多为血瘀所致,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中多见。

(7)歪斜舌:

多为中风中经之征象。

(8)无苔:

多见于阴亏液耗之人,兼见口干不欲饮,舌光红无苔,冠心病、心衰患者阴虚证多见。

(9)厚腻苔:

多见于痰湿内蕴患者,多为气虚或气滞、气不化津,津停液聚而为湿为饮。

(10)滑苔:

多为阳虚水泛,与胖大舌同时并见。

(11)黄苔:

多为心肝火旺、胃热炽盛,抽烟酗酒者亦不少见。

4.望虚里

正常情况下,虚里在左第4、5肋之间,搏动应手不应衣,如果虚里搏动应衣者,多为心气不足,宗气外泄之证,亦见于心肝火旺者。虚里搏动微弱者,多为心气不足或平素久坐少动之人。虚里搏动位于左乳外者为心血瘀阻兼有心气不足者。

(二)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了解患者病情的诊查办法,听声音是指听辨病人言语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变化以及咳嗽、呕吐、肠鸣等脏腑病理变化所发出的异常声响,以判断病变寒热虚实等性质的诊病方法。嗅气味,是指嗅辨与疾病有关的气味。心血管疾病的闻诊举例如下:

1.气短

自觉呼吸短促而不相接续,气短不足以息的轻度呼吸困难。短气有虚实之别,虚证短气,兼有形瘦神疲,声低息微等,多因体质衰弱或元气虚损所致;实证短气,常兼有呼吸声粗,或胸部窒闷,或胸腹胀满等,多因痰饮、胃肠积滞或气滞或瘀阻所致。

2.少气

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症状。属诸虚劳损,多因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所致。

3.气味

口臭者多为胃热,口酸者多为肝旺,口气酸腐者多因伤食。

(三)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查方法。问诊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询问时,应根据就诊对象,如初诊或复诊、门诊或住院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询问。从心血管临床来看,应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诊。

1.问一般情况

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电话等内容。其中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年龄可以帮助疾病诊断,一般地说,小孩、青年心血管病患者多见属先天性心脏病;胸痹、真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多见于中年以后,青年期少见。而外感温热疫毒所致的心悸(心肌炎)在任何年龄均可见到,以青少年为多。性别,中年心悸的患者,男性心悸需要引起重视,女性心悸一类属于器质性病变,一类多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关,此外患者的民族、职业、住址等会影响患者的体质、生活状态等,进而表现出不同的心血管疾病的特征。

2.问家族病史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些具有家族遗传性,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询问患者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的健康及患病状况,可以了解患者的家族患病情况。

3.问症状

症状是疾病影响患者主观感觉的最直接表现,仔细的询问症状对准确辨证意义重大,在询问中应充分利用中医的辨证思维方法指导症状问诊,可参见疾病论治各章。

(1)问寒热:

发热、恶寒反映有无表证以及正邪交争的程度。

发热见于心血管疾病者多提示外邪侵袭或邪气在表,如心力衰竭合并肺炎等。也可以为内伤发热所致,如瘀血发热、痰浊化热等,可见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结缔组织病等。

发热、恶寒并见者说明外有表邪,可见于心血管疾病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等。

但恶寒而不发热者为阳虚或重感寒邪,阳虚者多为心、脾、肾阳虚,可以见于心悸、怔忡、水肿、饮证者。

(2)疼痛:

疼痛在心血管疾病中极为常见。在心血管疾病中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在于血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心脉不通则为真心痛、厥心痛,经脉不通则为肢体痹痛之病。

因于寒者,多兼有畏寒肢冷,面白等症;因于痰者则兼有结块或伴有胸闷不畅、纳呆、苔腻;因于热者多兼肢体红肿,触之痛甚,遇热痛增,得凉痛减;因于湿者或为头重而痛,或为肢体沉重而痛、伴有肢肿。

(3)汗:

出汗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发热汗出者,多为邪在表或在气分;汗出肢冷、疲乏者多为脾阳不足;危重症见面灰、汗出、肢冷者,多为心肾阳衰欲绝之脱证,可见于各类心源性与感染性休克(冷休克)中。

(4)躯体病症:

疼痛多为血脉瘀阻、经气不通所致,躯体疼痛兼有局部发热、肿胀者,多为兼热,或热结血瘀。躯体疼痛,遇寒加者属阳虚有寒。颈项疼痛不适者多为太阳经气不舒而致,常见于颈椎病、高血压患者。

肿胀面浮身肿者,多见于痰饮病之溢饮,多伴咳嗽、喘促、唇紫黯;身体漫肿、按之如泥者,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重症;肿胀按之不陷者多属痰阻经络,亦见于肾阳虚衰;局限于身体某一处的水肿者多见于经脉痹阻、经气不舒,津液运行失畅。

(5)胸腹病症:

胸部疼痛多因气滞血瘀引起,兼证不同,表现有所差异。劳则心痛发作,甚至轻微活动亦发者,多兼气虚;心痛伴胸闷、苔腻者多为兼有痰浊之象;心痛冬重夏轻、遇寒发作或加重者为阳虚;伴胸胁闷痛、两肋发胀者兼有气滞;伴失眠健忘、心悸舌淡者为兼有血虚。

胸痛可见于悬饮、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病症。因于悬饮者多为呼吸、咳嗽、转侧时加重;因于真心痛者,疼痛时间长而程度剧烈,甚则伴汗出;因于厥心痛者心痛甚、胸痛彻背、四肢厥冷;因为胸痹者多呈发作性胸痛,可因情绪激动、劳累而诱发,也可以无任何原因,疼痛持续时间较真心痛为短,休息或服用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均有效。因于血瘀者,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疗效好;因阳虚寒凝、胸阳痹阻者,麝香保心丸、苏合香丸、心痛丸效果较好;因于气虚血瘀者,当属活心丸、心灵丸疗效较好。

胸闷,以患者觉胸部气闷,呼吸不畅为其症状特点,多因气滞、痰阻所致。因于气滞者多兼有胁胀、乳房胀痛,随情志而起伏;因于痰浊者,每兼有脘痞、纳呆、舌苔腻、脉滑、头晕。可见于胸痹、真心痛,肺胀、郁证等病症。

胁痛与腹痛两胁乃肝经循行之处,胁痛多与肝经病变有关,如肝阴不足,则胁痛隐隐,肝火上炎则胁痛口苦,心血不足,不能养肝,亦可表现为胁痛隐隐,夜间尤甚等。胸痛及胁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有关。上腹为胃经所布,心痛及上腹者,乃痰湿内盛,胃失和降、心脉痹阻所致;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胃升降违和,气机阻滞,亦可影响宗气的布散以贯心脉而司呼吸,故便秘、腹气不通者多易造成胸痹、心痛之胸痛发作,而通腑降浊,则可减少胸痹心痛发作。

(四)切诊

心血管疾病的切诊要抓住切脉、虚里按诊等方面进行。

1.脉诊

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1)正常脉象:

又称为“平脉”。正常脉搏的形象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即有胃、神、根。反映机体气血充盈,气机健旺,阴阳平衡,精神安和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象征。

(2)常见病脉:

脉象基本上可分为28种,而浮、沉、迟、数、虚、实、弦、滑是基本脉象。本书仅就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脉象介绍如下:

1)浮脉:

与芤脉、散脉、濡脉、洪脉、革脉以脉位表浅而相似。浮脉轻取可得,按之不应;芤脉浮大中空,有边无中;散脉则浮而无根;洪脉则盛大满指,革脉则为弦芤两种脉象相合。李中梓说:“浮而盛大为洪,浮而软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而无根为散,浮而弦芤为革,浮而中空为芤。”

浮脉多提示有表邪。久病正虚见到此脉,则往往是正气欲脱的表现,多兼数脉。芤脉多见于暴失血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见此脉象多提示有失血之证;散脉主阳气浮散、气血虚衰,脏气亏虚之证,多见于心悸、怔忡、眩晕、震颤等,在久患心血管疾病者见于此脉,提示病情危重,多兼见结脉或其他十怪脉象;濡脉则湿证多见,如风湿热偏于湿胜者,肾阳不足,水湿泛滥者;革脉有时难以与弦脉区别,革脉可见于动脉硬化者。

2)沉脉:

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为沉脉,与伏脉相似。见于心悸、怔忡者,主气郁、主寒积,多兼迟脉;见于水肿者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伏脉可见于中风邪闭之证。

3)迟脉:

一息不足四至,主里寒,主阳虚,在心悸、胸痹、真心痛类病中易见。因于实寒者多与外寒有关,冬重夏轻,遇寒病剧;因于虚寒者多见于久病,年老体弱、少年纵欲者。

4)数脉:

一息五至以上者为数脉,主热,主气虚。在心血管病中,数而有力为热,兼表证者为外感,无表证为内伤,多因情志失调,饮食肥甘、嗜好烟酒化火。数而无力者为气虚欲脱之征兆,亦主津伤液脱。脉来一息六至以上为疾脉,主热极,在心悸、怔忡中可见。

5)滑脉:

脉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痰饮、热盛。在胸痹心痛、痰饮病中多见,水湿泛滥者亦可见到。弦滑之脉多为肝阳上亢,亦主痰壅。动脉与滑脉相似。

6)涩脉:

脉来难涩,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

7)弦脉:

如按琴弦,端直以长。为肝脉,主肝气郁结,见于肝阳上亢、肝郁气滞之证,亦主痛与痰饮。

8)细脉:

细直如线,但应指明显,举按皆然。多见于虚寒、气虚血少,命门火衰之证,在动脉粥样硬化严重者可见此脉象,常兼弱脉。而微脉则极细而软,若有若无,主阳气虚衰,失血、亡阳。

9)促、结、代脉:

结脉脉来缓,时一止复来,止无定数。主邪气壅滞,如痰瘀阻脉,亦主阴盛阳衰。多见于心律失常者,在传导阻滞中多见。代脉脉来缓,时一止,止有定数,主脏气衰微,亦可见于惊恐、跌仆、痛甚,在传导阻滞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多见。促脉脉来急促,时一止,止无定数,多见于心律失常,在心肌炎、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律失常中更常见。

2.虚里按诊

诊虚里时,一般病人采取坐位和仰卧位,医生位于病人右侧,用右手全掌或指腹平抚于虚里部,并调节压力。按诊内容包括有无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之强弱、疾病之虚实、预后之吉凶,尤其当危急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诊虚里更具重要的诊断价值。

正常情况下,虚里搏动范围有心尖部,应手而不应衣。病理情况下,虚里搏动移位可因心痹、先天性心脏病等而使心脏增大;鼓胀、癥积等而使腹部胀大,心位抬高;气胸、悬饮、肿瘤等胸腔疾病;胸部畸形,如漏斗胸、脊柱弯曲等而导致。虚里按之其动微弱者为不及,是宗气内虚之征,或为饮停心包之支饮;搏动迟弱,或久病体虚而动数者,多为心阳不足;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者,是心肺气绝,属于危候;孕妇胎前产后,虚里动高者为恶候;虚损劳瘵之病,虚里日渐动高者为病进;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为宗气不守;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者,为心肺气绝之兆;虚里动高,聚而不散者,为热甚,多见于外感热邪、小儿食滞或痘疹将发之时。

(五)查诊

现代中医诊治心血管,在四诊的基础上重视“查”诊,包括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等。

1.实验室检查

除常规血、尿检查外,多种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如感染性心脏病时体液的微生物培养、血液的抗体检查、细胞的病毒RNA检查;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反应的血液检查;动脉粥样硬化时血液各种脂质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或肌凝蛋白轻、重链的测定等。

2.器械检查

包括动脉血测定,心脏X线透视和摄片,心电图检查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检查方法不断推出,可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

(1)侵入性检查:

主要有心导管检查和与该检查相结合进行的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包括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择性指示剂稀释曲线测定(包括温度稀释曲线测定),心腔内心电图检查、希氏束电图检查、心内膜和外膜心电标测(以上这些检查和心脏程序起搏刺激相结合进行时称为心脏电生理检查)、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以及新近发展的心脏和血管腔内超声显像、心血管内镜检查等。

(2)非侵入性检查:

包括通过体表进行各种类型的心电图检查(遥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食管导联心电图、等电位心前区标测、心电图负荷试验、心电图QT离散度测定、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测定等),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二维超声、经食管超声、超声心动图三维重建、超声造影等)和超声多普勒血流图(脉冲波多普勒、连续波多普勒、彩色多普勒)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数字减影法心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心肌和血池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体层显影(SPECT),磁共振显像(MRI)等。

(六)十纲辨证

邓铁涛提出的“十纲辨证”,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已、未”。其中,“阴阳”是区分病证类型的总纲,“表里”指疾病部位的深浅,“寒热”指疾病的性质,“虚实”指邪正的消长,“已未”指疾病的状态。

1.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是辨证的最高纲领,是对证候的高度概括与归纳,可在各种具体的证候中部分地反映其一般属性。阳证,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病证为阳证,以功能亢奋、性质火热、邪气在表、邪气壅实为特征,如表证、热证、实证均属阳证。阴证,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病证为阴证,以功能的衰退、性质寒冷、邪气在里,正气虚衰而邪不甚为特征,如里证、寒证、虚证均属阴证。

2.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外内深浅的一对纲领,通过对邪气深浅、病位内外的判断,对证候病位作出的概括性归纳。表证邪气在表证候。如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在表等均是表证的范畴,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清浅、病程较短,脉浮等特征。里证是指邪气深入,病位在里,深入脏腑、气血、筋骨、骨髓的一类证候。如湿热中阻、心血瘀阻、寒邪直中等均是里证,以脉沉为特征。

3.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反映机体阴阳因内外因所导致的偏胜偏衰的变化。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出的证候,多因感受寒邪,或内伤久病、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致。表现为自觉与他觉的机体偏寒、排出液的清稀,如便稀溏、吐稀涎等,舌质淡胖、苔白润,脉迟或紧。热证是由于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功能活动亢进的证候。或感受火热之邪,或寒邪化热入里,七情过极,郁而化热,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伤,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表现为自觉发热或体温升高,肌肤红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4.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实指邪气实,虚指正气虚。虚证是指人体正气虚弱、功能低下的各类证候。临床以功能低下为特征,如气的温煦不足则寒,升举无力则内脏下垂,固摄无权则自汗、失血等。脉多为虚、细、弱、迟、缓等。实证是指以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而产生的一类证候。临床以功能亢奋为特征。

5.已未辨证

已未是辨别已病与未病的一对纲领,指辨证时首先必须区分已病和未病,未病多为功能性疾病,虽有症状,但无器质性损害,可建议情志、饮食、生活调摄辅以药物调治,已病多为器质性疾病,有某一器官或某一组织发生损害,可选择中医、中西医结合、手术等不同治疗方式辅以生活方式调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