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3)

在九十年代初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窑瓦房变成了琉璃瓦房,土墙房子,石头房子变成了红砖平房,都是从一层到三层不等的楼层。由以前的包产到户,挣公分吃饭,到了分发土地给每个农民。按照人头分地。

和八十年代初期的下海经商时间比,农村改革体制又有明显的变化。

改革后,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大提高,农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市场上农产品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我们接触了更多的国外的先进科技和文化,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那个时候,沿海城市和其他一二线城市开始有了工业制造,电子厂,生活用具厂,其他各类半成品加工厂的崛起,就涌现出一批打工热潮。

农村有的人很懒惰,大道理一套套的,就是没有行动。好吃懒做。导致村里后期出现了很多没有媳妇的单身男人。以后就是实打实的往五保户趋势发展。

那个时候女人找对象的标准,必须要勤劳。而且要有点文化的,比如村里面有个教师类的,或者是在国家矿场,钢铁厂上班的,这些有工作的人娶媳妇,很受到女方家父母喜欢,也受女孩子的青睐。

那个时候,农村的口号是,要摘掉贫穷的帽子,必须从行动开始,从改变思想开始。面对着时代的更替和进步,思想上,学习上不跟进,就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

所以,那个时候也出现了夜校,农民白天干活,晚上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

那个时候的农村和城市的差异化,农村与农村的贫富差距也就被拉开咯。

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后,就鼓励子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想有出息,走出农村,改变自己,唯一的一条路就是读书。

那个时候就兴起一句话,砸锅卖铁也要提供孩子上学。

所以我们村子里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那是我们村一个绰号叫做袁二毛的人,他排行老二,父母让我称呼他二伯,因为他年岁稍长我父母。

当他大儿子走出去之后,大学生这个词汇,在我们村成为了标杆,成为了榜样,父母都告诫子女,一定好好读书,考取大学。才能做到人上人。

但是又有好多家庭因为贫穷,供不起读书,很多在高中就辍学出门打工。贫穷限制了想像,夭折了大部分人的希望,梦想。

那年,我读初中,每当到了过年时,看到村里面的人打工回来,我都很好奇。他们有新衣服穿,还从外面带回女朋友,带回男朋友。

我就想,要是我十八岁了该多好,那样我也可以出去打工咯。我看到穿的光鲜亮丽的打工的人们,我羡慕不已,因为那个时候,我在家还穿着补丁的衣服。纯朴得像一颗小白兔奶糖,我不知道那些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心酸。

我不知道出去打工,是一种求生存的方式,是农民必须要对生活充满期待的无奈之举。

那年我真的被这打工的热潮给倾倒了。被打工热潮把心搅乱了。

我初三完了,我都十七岁咯,十足的一个读书白痴,小学就留了好几个级。父母安慰我说,没关系,那是大脑还没有开化。

我父母思想在我们村算是最前卫的咯,每当我说要辍学,不想读书,要去打工挣钱,帮助家里补贴生活费用。他们都会说,只有先好好读书,才有出路。

我用打工的那句话说,出路出路,不出去哪里来的路。这也许就是环境的关系吧!所以,不是我故意去学习的,这是打工人的代名词,我听多了,自然而然就说了出来。我父母哭笑不得。也生不了我的气。

一天,我跑去给爸爸说:“我要出去打工,我的爸爸说,我给你支招,不如和你舅舅做泥水工,你看下是有文化挣钱容易,还是没有文化挣钱容易。让你知道我们挣钱的难处。”我撇撇嘴,不屑的道:“有啥难的,不就是打工挣钱这么容易的事情嘛。”

结果在那个暑假期间,我就准备起行李,和我的舅舅去做泥水工。给别人家切房子,那个时候农村砌房子,混凝土没有搅拌机,只能用薅刀和铲子搭配来搅拌。

过了半个月,我受不了,直接想哭的心情,因为我的脚被混泥土给灼了一层又一层皮,发炎,鞋子都不能穿,肩膀被挑混凝土,磨的一层层皮褪去。用四个字形容,那是火辣,生疼。

最后我尝到了挣钱的不容易,再也没有继续说打工的事情。开学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报名,继续做回我在学校当大哥的荣耀。

由于我留级原因。和我同班的同学,都小我三四岁,我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班级,乃至整个年级的老大哥。

原本该读大学的人,还在初三呆着,所以我在学校也是出了名的读书狂,这三个字分量可不轻,它是学第学妹们给我取的错号,是贬义词。可不光彩。

在学校是读书狂,在村里是少爷,大家都知道,这个少爷在古代是一种尊称,在现代的话也是富家子弟的尊称,可是到了农村,那可不是什么好听的词汇,同样也是贬义词!

这也是村子里的老大叔,婶婶给取的。

那是因为我家在农村的地很少,我读书回来,父母都不让我干农活的,让我以学业为主,放学回来,只管写作业,看书,就连家务活都没得干,所以少爷这个词就理所当然的被家族里的老辈给我安上了。

每当他们那样说我的时候,我也很释然,少爷就少爷咯。脸皮厚,不怕说。假装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