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临济宗

[题解]原文关于临济宗及其宗主临济义玄的解说较为简略,盖因此人事在当时名满丛林,耳熟能详故。当今时代,人多不能详,而此事又关乎临济宗门庭诸特点甚巨,故补充题解如下:

临济宗:禅宗五家之一。临济义玄(787—866),为临济宗的初祖。其自南宗六祖慧能,历南岳、马祖、百丈、黄檗诸禅师,至临济之义玄,始创临济宗。又临济六世孙为石霜圆禅师,圆禅师之下又分杨岐、黄龙二派。此宗倡棒喝直指之风,机风峻烈,让人如五逆闻雷,惊惧中见性。此宗虽非创立最早,但影响最大,流传最久远,故有“临天下”之誉。

《五灯会元》卷第十一:镇州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邢氏子。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具,便慕禅宗。初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甚么?”州曰:“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师便去。问声未绝,檗便打。师下来,州曰:“问话作么生?”师曰:“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州曰:“但更去问。”师又问,檗又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师白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州曰:“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师礼拜退。州先到黄檗处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只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师到大愚,愚曰:“甚处来?”师曰:“黄檗来。”愚曰:“黄檗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乃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愚搊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甚么道理?速道!速道!”师于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辞大愚,却回黄檗。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师曰:“只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檗问:“甚处去来?”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师举前话。檗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师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檗曰:“这风颠汉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檗唤侍者曰:“引这风颠汉参堂去。”……师上堂次,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僧问师:“还有宾主也无?”师曰:“宾主历然。”师召众曰:“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首座。”师后居大名府兴化寺东堂。咸通八年丁亥四月十日,将示灭,说传法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复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三圣出曰:“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师曰:“已后有人问,你向他道甚么?”圣便喝。师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言讫,端坐而逝。

临济宗风,人称“临济将军”,可见其杀伐决断,机锋峻烈,棒喝齐施的风范。另外,正文“临济宗”最后标有“临济门庭”、“要决”的内容,总括提示临济宗风。前后融会参之可得其意。此不赘列。

师讳义玄,曹州南华人也,俗姓邢。

幼而颖异,长以孝闻。及落发受具,居于讲肆,精究毗尼,博赜经论。俄叹曰:“此济世医方也,非教外别传之旨【1】。”即更衣游方,首参黄蘗,次谒大愚【2】,其机缘语句,载于行录。既受黄蘗印可,寻抵河北镇州城东南隅,临滹沱河侧小院住持,其临济因地得名。

唐咸通八年丁亥四月十日,摄衣据坐,与三圣问答毕,寂然而逝【3】。门人以师全身,建塔于大名府西北隅,敕谥慧照禅师,塔号澄灵。

[释读]

【1】此济世医方也,非教外别传之旨:这虽是救世医心的方法,但不是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宗旨。

【2】“黄蘗”,唐断际禅师希运。“大愚”,洪州高安大愚禅师,嗣归宗,归宗嗣马祖。大愚,山号。

【3】唐咸通八年:即公元867年。三圣:三圣慧然禅师,临济法嗣。

一、四料拣

[题解]“四料拣”,意为对接引学人原则的四句提要,以供选用。即下文所引:“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夺”,当下令人消除之意。“人”,指当人之心识;“境”,指人所感之外境、色相。“有时”,指应人应机的当下时。如后文“临济门庭”提示道:“四料拣者,中下根人来,夺境不夺法;中上根人来,夺境夺法不夺人;上上根人来,人境两俱夺;出格人来,人境俱不夺。”大意如此,当机或有不同意味,会心可知。

师初至河北住院,见普化、克符二上座【1】,乃谓曰:“我欲于此建立黄蘗宗旨,汝可成褫我。”二人珍重下去。三日后,普化却上来问云:“和尚三日前说甚么?”师便打【2】。三日后,克符上来问:“和尚昨日打普化作甚么?”师亦打。

至晚小参云【3】:“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僧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云:“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4】。”大慧云:“此二句,一句存境,一句夺人【5】。”

僧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云:“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6】。”大慧云:“上句夺境,下句存人。”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云:“并汾绝信,独处一方【7】。”大慧云:“便有人境俱夺面目。”又云:“吾初读诸家禅录,见‘并汾纪信’之语,深以为疑。虽诘诸老,皆含糊不辨。既阅临济语,则知‘绝信’二字,盖‘并汾’二州名。僧问人境两俱夺,答云独处一方,其旨晓然,方悟诸师之集皆有鸟焉之误。”

僧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云:“王登宝殿,野老讴歌【8】。”大慧云:“此是人境俱不夺也。”

[释读]

【1】普化、克符:普化,唐末禅僧,师事蓟州盘宝积,有异行,曾受教临济;克符,人称克符道者,纸衣和尚。唐末五代禅僧,参临济而悟旨。曾弘化涿州。

【2】师便打:意为打灭执着,返照自心,当下即是禅境。

【3】至晚小参:“小参”,禅林术语,指随时小范围说法的形式。上堂称为大参,此较大参为小,故曰小参。

【4】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铺地锦”,一种在阳光下,贴地生长的草类。此答与所问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令人堕入五里雾中,而师家心中自有其清晰用意。学人头脑轰然不知所云,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托空。不正是“夺人不夺境”吗?如错过此机则落下乘,只好再思答话之意。下同不注。答话第一句说有天然自现之境,第二句说无自现本老之人。上句存境,下句夺人。借以答“如何是夺人不夺境”之问。

【5】“大慧云:……一句夺人”:此类小字为着语(附着他人批注之语)。下同不注。“大慧”,宋大慧宗杲禅师(1089—1163),字昙晦,别号妙喜。慧能下第十五世圆悟克勤之法嗣。晚年弘法于杭州径山。

【6】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第一句体现有却无之境,第二句体现无却有之人。

【7】并汾绝信,独处一方:“并汾”,指并州、汾州两地。意为两地隔绝,人各一方。体现无境无人。

【8】王登宝殿,野老讴歌:意为各得其境,各得其乐。

1.克符颂【1】

“夺人不夺境”,缘自带誵讹【2】。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3】。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4】。觌面无回互,还应滞网罗【5】大慧云:“此颂大概在‘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之上。盖此二句是境也,学人问‘夺人不夺境’,‘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大意只是,不可思量拟议。思量拟议,学人蹉却觌面相呈一着,则被语言罗网矣。”

“夺境不夺人”,寻言何处真?问禅禅是妄,究理理非亲。日照寒光澹,山遥翠色新。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6】大慧云:“要会‘日照寒光澹,山摇翠色新’么?此二句是境,‘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便夺了也。”

“人境两俱夺”,从来正令行。不论佛与祖,那说圣凡情!拟犯吹毛剑,还如值目盲。进前求解会,特地斩精灵【7】大慧云:“正令既行,不留佛祖。到这里进之退之,性命总在师家手里。如吹毛剑,不可犯其锋也。”

“人境俱不夺”,思量意不偏。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8】。踏破澄潭月,穿开碧落天。不能明妙用,沦溺在无缘【9】大慧云:“若要分明理会得临济意,但向当时垂示处看。”

[释读]

【1】克符颂:克符禅师的颂语。“颂”,偈颂,以韵语或短句的形式表达对公案中禅心的领悟。下同不注。

【2】夺人不夺境,缘自带誵讹:意为“夺人不夺境”的说法,在实证中,总会令人感到模糊。

【3】拟欲求玄旨,思量反责么:意为如寻索思量其深意,反而是不对的。

【4】骊珠光灿烂,蟾桂影婆娑:意为此境界应超月色光景之上。

【5】觌面无回互,还应滞网罗:意为如不能应机反照空心,则仍是滞在境上。

【6】直饶玄会得,也是眼中尘:意为就是认为已会得真光景,也仅是法尘而已,仍应夺去方是(因仍有能、所在)。

【7】拟犯吹毛剑,……特地斩精灵:意为如要触犯吹毛断发的利剑,那真像瞎了眼一样;若仍求人解境,那就是应斩除的精灵心魔。

【8】主宾言不异,问答理俱全:意为师家与学人,言意相同,心理相通。

【9】踏破澄潭月,……沦溺在无缘:意为诸境本来就空明如此,若不能回光妙用,那就失去机缘了。

2.〔引证〕【1】

师示众云【2】:“如诸方学人来,山僧此问,作三种根器断:如中下根器来,我便夺其境,而不除其法;或中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俱夺;如上上根器来,我便境法人俱不夺;如有出格见解人来,山僧此间,便全体作用,不历根器。大德到这里,学人着力处不通风,石火电光即蹉过了也。学人若眼目定动,即没交涉【3】。”凡五家宗主垂示处称“师”。后皆仿此。

南院颙问风穴昭亦作沼。云:“汝道四料拣,料拣何法【4】?”穴云:“凡语不滞凡情,即堕圣解,学者大病【5】。先圣哀之,为施方便,如楔出楔【6】。”

院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首山等答皆附。穴云:“新出红炉金弹子,簉破阇黎铁面门【7】!”首山云:“人前把出,远送千峰【8】!”法华举云:“白菊乍开重日暖,百年公子不逢春【9】。”慈明圆云:“神会曾磨普寂碑【10】。”道吾真云:“庵中闲打坐,白云起峰顶【11】。”圆悟勤云:“老僧有眼不曾见【12】。”达观颖云:“家里已无回日信,路遥空有望乡牌【13】。”石门聪云:“山河大地【14】。”

“如何是夺境不夺人?”穴云:“刍草乍分头脑裂,乱云初绽影犹存【15】。”山云:“打了不曾嗔,冤家难解免【16】。”华云:“大地绝消息,翛然独任真【17】。”明云:“须信壶中别有天【18】。”吾云:“闪烁红旗散,仙童指路亲【19】。”圆悟云:“阇黎问得自然亲【20】。”观云:“沧海尽教枯到底,青山直得碾为尘【21】。”门云:“番人失【22】。”

“如何是人境俱夺?”穴云:“蹑足进前须急急,促鞭当鞅莫迟迟【23】。”山云:“万人作一冢,时人尽带悲【24】。”华云:“草荒人变色,凡圣两俱忘【25】。”明云:“寰中天子敕,塞外将军令【26】。”吾云:“刚骨尽随红影没,苕苗总逐白云消【27】。”悟云:“收。”观云:“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28】。”门云:“有何佛祖【29】!”

“如何是人境俱不夺?”穴云:“帝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30】。”山云:“问处分明答处亲。”华云:“清风伴明月,野老笑相亲【31】。”明云:“明月清风任往来【32】。”吾云:“久旱逢初雨,他乡遇故知【33】。”悟云:“放。”观云:“莺啭上林花满地,客游三月草侵天【34】。”门云:“问答甚分明【35】。”

[释读]

【1】引证:原有文无题,今加。标题中文字加六角括号者均为增补。下同不注。

【2】师示众云:“师”,祖师,此指临济宗初祖义玄。意为祖师垂示学众说。

【3】学人若眼目定动,即没交涉:意为如果学人对师家的探问,目光转动或发愣,就与当下悟入没有关系了。

【4】南院颙问风穴昭云,……料拣何法:问意为“你说四料简,那么这种料简又是怎样的一种方法呢?”“南院颙”,汝州南院慧颙禅师,又曰宝应,兴化存奖法嗣。“风穴昭”,汝州风穴禅师,讳延沼,参南院颙禅师悟旨。

【5】凡语不滞凡情,即堕圣解,学者大病:意为凡有言说不滞守在世俗人情上,就堕入义理知解里,这是学道者的大错。

【6】如楔出楔:好像是用一个木楔子,顶去其他木楔子。意为这种方法只是一种用一念代多念的权宜之法(最后应连这一念也化空,始能体现实法实相)。

【7】新出红炉金弹子,簉破阇黎铁面门:“阇黎”,“阿阇梨”之略称。意为僧徒之师,常用于尊称。意为红炉炽热金弹子,迎面门而来,会使您魂飞胆丧。从而体现夺人之意。下数则体现同此,不注。

【8】首山云,人前把出,远送千峰:话意为“人前亮出金弹子,心神随送千峰外”。“首山”,汝州首山省念禅师。

【9】白菊乍开重日暖,百年公子不逢春:意为应境自变而人空。

【10】慈明圆云,神会曾磨普寂碑:意为“旧境仍在而旧人已逝”。“慈明”,宋潭州石霜山慈明禅师(987—1040),名楚圆,嗣汾阳昭,临济六世之孙。

【11】道吾真云,庵中闲打坐,白云起峰顶:意为“人自人而境自境,境中无人”。“道吾真”,潭州道吾悟真禅师。

【12】圆悟勤云,老僧有眼不曾见:意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圆悟勤”,圆悟克勤禅师(1063—1135),宋禅师。师五祖法演而悟道,曾主湖南夹山灵泉禅院。有《碧岩录》传世。

【13】家里已无回日信,路遥空有望乡牌:意为有境无人。

【14】山河大地:意同上注。

【15】刍草乍分头脑裂,乱云初绽影犹存:意为虚其境而人仍在。

【16】打了不曾嗔,冤家难解免:意为存其人而夺其境。

【17】大地绝消息,翛然独任真:意为会得空境理体。

【18】须信壶中别有天:意同上注。

【19】闪烁红旗散,仙童指路亲:意为拨去繁冗境,直指会心处。

【20】阇黎问得自然亲:意为师家棒喝之举令人得空。

【21】沧海尽教枯到底,青山直得碾为尘:意为空其境始得其真。

【22】番人失帐:“帐”,细毛织的帐篷。意同上注。

【23】蹑足进前须急急,促鞭当鞅莫迟迟:意为隐其人,远其境,以喻人境俱夺。

【24】万人作一冢,时人尽带悲:人去悲空。意同前注。

【25】草荒人变色,凡圣两俱忘:喻人境两忘。

【26】寰中天子敕,塞外将军令:喻离境离人。

【27】刚骨尽随红影没,苕苗总逐白云消:意为人境化入空相。

【28】天地尚空秦日月,山河不见汉君臣:喻时空、境空、人空。

【29】有何佛祖:意为无人无境正是佛境。

【30】帝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意为有时有地,有人有景,有声有色,不夺人境,各就其位,证后景象本然如此。

【31】清风伴明月,野老笑相亲:意为各安其位。另意同前注。

【32】明月清风任往来:意同前注。

【33】久旱逢初雨,他乡遇故知:意为渐修中猛然有悟:原来如此!

【34】莺啭上林花满地,客游三月草侵天:意为保任境界,乐在其中。

【35】问答甚分明:意为有人有境,有客有主,各安其位即是。

3.翠岩颂【1】名可真、兴化,莆田人,嗣慈明

夺人不夺境,日月自流迁。山河及大地,片雨过蛮天【2】

夺境不夺人,问禅何处亲。相逢不祇揖,晓夜渡关津【3】

人境两俱夺,声鼓坠红楼。纵横施巨阙,谁敢立当头【4】

人境俱不夺,阎浮转几遭。面南看北斗,争得合伊曹【5】

[释读]

【1】翠岩:翠岩可真,宋禅僧,参石霜山慈明禅师而言下大悟。弘法南昌翠岩,故名。

【2】夺人不夺境,……片雨过蛮天:此颂意为,如有境无心(人),境亦空。

【3】夺境不夺人,……晓夜渡关津:此颂意为,如能空心,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4】人境两俱夺,……谁敢立当头:此颂意为,人境俱夺,能所不立,现量之境。

【5】人境俱不夺,……争得合伊曹:“阎浮”,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之地。“面南看北斗”,指反照自心。此颂意为,人境不夺,无心而照。

4.佛鉴〔颂〕【1】名惠懃

瓮头酒熟人皆醉,林上烟浓花正红。夜半无灯香合静,秋千垂在月明中【2】

莺逢春暖歌声滑,人遇时平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3】

堂堂意气走雷霆,凛凛威风掬霜雪。将军令下斩荆蛮,神剑一挥千里血【4】

圣朝天子坐明堂,四海生灵尽安枕。风流年少倒金樽,满院桃花红似锦【5】

[释读]

【1】佛鉴:名惠懃,北宋禅僧,长于诗作,曾与欧阳修交游多年,禅颂不辍。

【2】瓮头酒熟人皆醉,……秋千垂在月明中:此颂“夺人不夺境”。

【3】莺逢春暖歌声滑,……一声长笛出云来:此颂“夺境不夺人”。

【4】堂堂意气走雷霆,……神剑一挥千里血:此颂“人境两俱夺”。

【5】圣朝天子坐明堂,……满院桃花红似锦:此颂“人境俱不夺”。

5.总颂

千溪万壑归沧海,四塞八蛮朝帝都。凡圣从来无二路,莫将狂见逐多途【1】

[释读]

【1】千溪万壑归沧海,……莫将狂见逐多途:此四句颂,为前诸颂之总颂。意为万法归一,同趋圣域;且莫强分凡圣,狂逐多途。

二、三句

[题解]此条目启迪学人领悟“三句”意蕴。此“三句”,既包括“前三句”,又包括“后三句”。“前三句”即下文所引“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意为应心会真佛的境界,就是心本廓然无物;真法的境界,就是心体光明无住;真道的境界,就是本然净光无碍。“后三句”是应学人所问,阐释“前三句”的,即随后所引:“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妙解岂容无著问,讴和争负截机流;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元是里头人。”是在借事寓理形象暗示佛、法、道的不同境界。当然从其提示的三种境界层次来看,大体可说是逐阶而下,亦如文中提示:“若第一句中荐得,堪与佛祖为师;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前后三句虽体用异名,而又融通一致,有时或以后三句代之,取即用见体之意。其后的问答又在提醒学人切勿刻舟求剑,凝滞不前。

师因僧问【1】:“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乞垂开示。”师云:“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三即一,皆空而无实有【2】。如真正道人,念念不间断【3】。达磨大师从西土来【4】,只是觅个不受惑底人。后遇二祖,一言便了【5】,始知从前虚用工夫。山僧今日见处,与佛祖不别:若第一句中荐得,堪与佛祖为师;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若第三句中荐得,自救不了【6】。”

僧问:“如何是第一句【7】?”风穴以下答附。师云:“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8】。”风穴云:“随声便喝【9】。”道吾真云:“直下冲云际,东山绝往来【10】。”海印信云:“那咤忿怒【11】。”云峰悦云:“垂手过膝【12】。”

“如何是第二句?”师云:“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13】?”穴云:“未开口前错【14】。”吾云:“面前渠不见,背后称冤苦【15】。”印云:“衲僧罔措【16】。”峰云:“万里崖州【17】。”

“如何是第三句?”师云:“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元是里头人【18】。”穴云:“明破则不堪【19】。”吾云:“头上一堆尘,脚下三尺土【20】。”印云:“西天此土【21】。”峰云:“粪箕扫帚【22】。”

慈明示众云:“先宝应曰:‘第一句荐得,堪与佛祖为师;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山僧即不然: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荐得,无绳自缚;第三句荐得,四棱着地【23】。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黯黑,日月无光【24】。汝等诸人,何处出气【25】?如今还有出气者么?有即出来对众出气看。若无,山僧今日与尔出气去也。”乃嘘一声,卓拄杖下座【26】。石门聪云:“第一句荐得,石里迸出;第二句荐得,挨拶将来;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

[释读]

【1】师因僧问:祖师由于学僧请教……(而答)。“师”,此指临济义玄祖师。

【2】三即一,皆空而无实有:这三种境界,根本上是一体,都在体现真空实相。

【3】如真正道人,念念不间断:如是真正的得道人,真空实相应处处时时打成一片。

【4】达磨大师:“达磨”,梵语音译“菩提达磨”的简称(又作菩提达摩、菩提达磨多罗、达磨多罗等),生卒年不详。相传为我国禅宗初祖,西天第二十八祖。南天竺(印度之古称)香至国(或说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从学般若多罗,四十年之后受衣钵。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年,一说南朝刘宋末年),泛海至广州番禺,梁武帝遣使迎至建业。然与武帝语不相契,遂渡江至魏,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坐禅。时人不解其意,称壁观婆罗门。时神光于伊洛披览群书,以旷达闻,慕师之高风,断臂求法,师感其精诚,遂指授安心真法,并为改名慧可。经九载,尽传其一宗之秘奥,并授袈裟及《楞伽经》四卷。达磨入寂后葬于熊耳山上林寺。唐代宗赐“圆觉大师”之谥号。达磨一生颇富传奇,相传示寂三年后,北魏使臣宋云出使西域,东归度葱岭(我国西部山脉)时,又逢其携只履归西方……关于达磨之禅法,据资料考据,《二入四行论》似为达磨真正思想所在。该书系以壁观法门为中心,“二入”指理入与行入两种修行方法,理入属于教理之思维,要求舍伪归真,解决认识问题;行入属于教法之实践,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依佛教教义践行。即禅法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教义。“四行”,指行入的四项基本内容,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及称法行。一般作为达磨著作传世者有《少室六门集》、《达磨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磨无心论》等。

【5】后遇二祖,一言便了:后来达磨初祖遇到了二祖慧可,只是一句话,便使二祖彻悟禅宗真谛。“二祖”,我国禅宗二祖慧可(487—593),初名神光。河南洛阳人,俗姓姬。据《五灯会元》卷一载:“可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只受达磨祖师一句“安心竟”,即感受到“安心真法”。后又从学多年,达磨评价“得吾髓”。另参阅上条注。

【6】若第一句中荐得,……自救不了:如能在第一句中悟到,就可以为诸佛诸祖之师;如能在第二句中悟到,就可以为诸世众生之师;如只能在第三句中悟到,那还不算彻悟,尚且自救不了。“人天”,佛家原指六道中的人道、天道,此泛指诸世众生。

【7】如何是第一句:意为如何是前“第一句”(即“佛者心清净是”)的修持境界。

【8】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意为如果用“三要”的标准来印证,就是要展现廓然的心境,不容寻思就已经分出高下了。此为临济义玄对前“第一句”境界的颂语。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认为:连同下面“第二句”、“第三句”颂语,即分别是下文“三玄三要”中“三玄”(体中玄、意中玄、句中玄)的颂语。

【9】风穴云,随声便喝:意为随即喝空之境界近是。“风穴”,即前文“风穴昭”。

【10】直下冲云际,东山绝往来:意为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的境界近是。

【11】那咤忿怒:意为点示的太露了,护法会愤怒,而此惊恐之际境界又近是。

【12】垂手过膝:意为点示的人手太长了,幸运的人或因此领悟。

【13】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意为斯道妙理,不涉言思,既善问如无著菩萨者,亦无所置言。像水泡的起灭之力,怎能负担起截断众流的大机大用?“无著”,印度论师,法相宗之祖,造《摄大乘论》等。

【14】未开口前错:意为起念即错。

【15】面前渠不见,背后称冤苦:如果面前的真空实相你不能领悟,那么背后再努力也是白受冤苦。

【16】衲僧罔措:我不知道如何表达。意为我心自明。

【17】万里崖州:意为既有言表,其境界差距如在万里之外。

【18】看取棚头弄傀儡,抽牵元是里头人:比喻人的言行心动,全是佛性的作用。

【19】明破则不堪:意为如不用前喻,以明理破尘心,则千论万言不足胜任。

【20】头上一堆尘,脚下三尺土:意为如上所说,还会纠缠不清,不脱凡尘。

【21】西天此土:意为从另一方面说,心在则土在,如得证道,心净则土净,西天此土不异。

【22】粪箕扫帚:意为修持中,如能得师得法得机得势,“粪箕扫帚”亦可助人悟道。

【23】山僧即不然,……四棱着地:我慈明的看法就与先祖师不同,能在第一句领受到,就如用土水和泥(不得解脱);能在第二句领受到,就如无绳自缚(为能所、习气所缚);能在第三句领受到,就如仍爬在地上(尚不能自立)。慈明此番话,与前面临济意相反,其用意何在?原来是在警戒学人:“三句”只是提醒学人当下的境界与感悟,应从有言感悟无言,如执着于其言语、名相,定会反被束缚。

【24】起也海晏河清,……日月无光:意为动静之时都应无能所、无人境,庶几近是。

【25】何处出气:如何着语?

【26】乃嘘一声,卓拄杖下座:意为个中境界,只能心会,岂可言说!

三、三玄三要

[题解]临济义玄将师家接引不同层次学人的悟道门径、契入点,提炼为“三玄三要”。“三玄”,即三玄门,意为三道无形玄妙之门的入门处;“三要”,即三要路,意为三条无形窍要之路的契入点。“三玄”,后来学人(如清人性统《五家宗旨纂要》等)将其大体分为体中玄、句中玄,玄中玄。其大意为:体中玄,发于真体而悟人语;句中玄,无意路而启人语;玄中玄,借无意味语而悟无语真境。“三要”,大体为初要、中要、上要。下面不同人的颂赞,或正或反,或超脱或具体,侧重有所不同,程度、顺序亦允有异。按文中师云:“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据此,亦有后人认为“三玄”中须具“九要”(甚至认为三句语中须有“九玄”,“九玄”中须有“二十七要”)。书中只列“三要”,示例而已。

师云:“大凡演唱宗乘,一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1】。汝等诸人作么生会?”后来汾阳昭和尚,因举前话乃云:“那个是三玄三要底句【2】!”

僧问:“如何是第一玄?”汾阳云:“亲嘱饮光前【3】。”吾云:“释尊光射阿难肩【4】。”

“如何是第二玄?”汾云:“绝相离言诠【5】。”吾云:“孤轮众象攒【6】。”

“如何是第三玄?”汾云:“明镜照无偏【7】。”吾云:“泣向枯桑泪涟涟【8】。”

“如何是第一要?”汾云:“言中无作造【9】。”吾云:“最好精粗照【10】。”

“如何是第二要?”汾云:“千圣入玄奥【11】。”吾云:“闪烁乾坤光晃耀【12】。”

“如何是第三要?”汾云:“四句百非外,尽踏寒山道【13】。”吾云:“夹路青松老【14】。”

[释读]

【1】有权有实,有照有用:意为如上的“三玄三要”之中,既有权宜之法,亦有了义之论,有佛性之体,亦有佛性之用。

【2】汾阳昭和尚……那个是三玄三要底句:意为不要仍拘泥具体哪句话,而应当下回光见性。“汾阳昭和尚”,人称汾阳禅师,即汾阳善昭(947—1024),宋代禅僧,山西太原人。嗣首山省念,为临济五世孙。

【3】亲嘱饮光前:“饮光”,即佛陀弟子“伽叶”之义译,此意提醒佛性的境界在诸有之前。

【4】释尊光射阿难肩:意为你阿难自己,就是释尊佛光之体。“阿难”,阿难陀,佛陀的从弟,生于佛成道之夜,后来随佛出家,侍佛二十五年,为佛执事弟子,以“多闻第一”著称。

【5】绝相离言诠:意为夺境不夺人境界,尚有我在。

【6】孤轮众象攒:意为孤轮之车,尚须圣众提携前行。

【7】明镜照无偏:意为能所尚在,路途尚远。

【8】泣向枯桑泪涟涟:意为陷默照之中,苦不得解脱。

【9】言中无作造:意为须潜心探求,亲证实悟。

【10】最好精粗照:意为入门的方便之法是观心净念。

【11】千圣入玄奥:意为诸圣境界,亦由此不思议始。

【12】闪烁乾坤光晃耀:意为初见佛性慧光,但尚不稳定。

【13】四句百非外,尽踏寒山道:“四句百非”,“四句”是指世间的四种逻辑思维判断方式(一般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或为是、不是、亦是亦不是、非是非不是等),“百非”是指对百种(一切)外境的执取。因为真如佛性的境界非“四句”所能释,亦非“百非”所能明,所以要离开“四句”,断绝“百非”。句意为应在无可言说中求得印证。

【14】夹路青松老:请看夹路的青松,好像本来就是这样苍劲古老。意为证得的佛道,本来亦是如此。

1.汾阳颂并总

第一玄,照用一时全。七星光灿烂,万里绝尘烟【1】

第二玄,钩锥利便尖。拟议穿腮过,裂面倚双肩【2】

第三玄,妙用具方圆。随机明事理,万法体中全【3】

第一要,根境俱忘绝朕兆。山崩海竭洒飘尘,荡尽寒灰始得妙【4】

第二要,钩锥察辨呈巧妙。纵去夺来掣电机,透匣七星光晃耀【5】

第三要,不用垂钩并下钓。临机一曲楚歌声,闻者尽教来反照【6】一作“闻了悉皆忘反照”。

三玄三要事难分,得意忘言道易亲。一句明明该万象,重阳九日菊花新【7】

[释读]

【1】第一玄,……万里绝尘烟:意为“第一玄”,是指无人我、无能所,绝习气的现量境界,就如北斗自融于灿烂星光之中,空廓万里绝尘烟的景象。

【2】第二玄,……裂面倚双肩:意为“第二玄”,是说聪明才智之人,或可感受到此境界,但常常会陷入分别能所、体用的习气中。

【3】第三玄,……万法体中全:意为“第三玄”,是指能局部得佛性之用,尚未体味到体用一如的境界。

【4】第一要,……荡尽寒灰始得妙:意为修持中,偶或展现轰然不觉能所的境界,但沉静下后,须寻求日常的保任工夫,始能上进或稳定其妙境。

【5】第二要,……透匣七星光晃耀:意为悟性聪敏之人,应在纵去夺来的机变之中,返照佛性光影。

【6】第三要,……闻者尽教来反照:意为到此程度,不必特意垂示或接引学人,融入日常的临机启发,就可使学人步入时时返照(或不照自照)的正路。

【7】三玄三要事难分,……重阳九日菊花新:此在前面指点门径、层次的基础上,提醒学人:不可刻舟求剑,得意忘言更接近道体。一句之中统括万象,机缘到时自会“九九归一”,“花开见佛”。

2.慈明〔颂〕

第一玄,三世诸佛拟何宣?垂慈梦里生轻薄,端坐还成落断边【1】

第二玄,灵利衲僧眼未明。石火电光犹是钝,扬眉瞬目涉关山【2】

第三玄,万象森罗宇宙宽。云散洞空山岳静,落花流水满长川【3】

第一要,岂话圣贤妙。拟议涉长途,抬头已颠倒【4】

第二要,峰顶敲楗召。神通自在来,多闻门外叫【5】

第三要,起倒令人笑。掌内握乾坤,千差都一照【6】

报汝通玄士,棒喝要临时。若明端的旨,半夜太阳辉【7】

竹庵名士珪,成都史氏子,嗣佛眼。示众云:“临济道:‘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大众!事因叮嘱起,展转见誵讹【8】。听取一颂:句中难透是三玄,一句该通空劫前。临济命根元不断,一条红线手中牵【9】。”

[释读]

【1】第一玄,……端坐还成落断边:意为得此境界者,尚不悟佛典究竟义,如昏梦之中妄垂言教,而端坐之时又落在空寂一边。

【2】第二玄,……扬眉瞬目涉关山:意为此境界,尚露分别习气。

【3】第三玄,……落花流水满长川:意为此境界已证得空性,能所消融,体用一如,万象本来如斯。

【4】第一要,……抬头已颠倒:此处“初要”,意为尚在寻思中觅正途。

【5】第二要,……多闻门外叫:此为“中要”,意为个中人,应在人境俱夺中保任。

【6】第三要,……千差都一照:此进“上要”,日常保任,自在观照,自物皆空。

【7】报汝通玄士,……半夜太阳辉:此总颂。特提醒临济法宝棒喝之妙用:若能领悟其用意,即时返照,则“半夜太阳辉”。

【8】事因叮嘱起,展转见誵讹:事障反而往往是因为师家叮嘱得太多,学人反复寻思之中,更易产生混淆或错误。

【9】句中难透是三玄,……一条红线手中牵:参句之时,最难通透的是句中三玄,如能就其中一句领悟通彻,就可以见到不分别的佛性境界。临济法门的命根原本不会断灭,因为支配万有的佛性之红线就在手中掌握。

四、四喝

[题解]四喝,师家对学人的四种运用“喝”的方法。下文“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提示四种喝及其大体作用:有时如金刚宝剑临头,命悬一线;有时如猛狮踞地,即将扑来;有时如探竿影草,仅作试探;有时仅是一种变通手段。“探竿影草”,古德注曰:“探竿,渔者具也。束鹈羽,插竿头,探水中,聚群鱼于一处,然后以网漉之谓也。影草者,刈草浸水中则群鱼潜影,然后以网漉之。是皆渔者聚鱼之方便也。善知识于学者亦复如是。”

师问僧:“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师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汝作么生会?”僧拟议,师便喝。

1.寂音尊者颂【1】

金刚王剑觌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锋铓【2】。踞地师子本无窠臼,顾伫停机即成渗漏【3】。探竿影草不入阴界,一点不来贼身自败【4】。有时一喝不作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5】

首山示众云:“老僧寻常问汝道:这里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时一喝作问行,有时一喝作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作踞地师子,有时一喝作金刚王宝剑。若作问行来时,急着眼看始得。若作探竿影草,尔诸人合作么生?若作踞地师子,野干须屎尿出始得【6】。若作金刚王宝剑用时,天王也须脑裂。只与么横喝竖喝,总唤作道理商量【7】。”

[释读]

【1】寂音尊者:宋江西瑞州清凉禅师,名惠洪(亦名德洪),郡之彭氏子。年十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得度,从宣秘讲《成实》《唯识论》,逾四年弃去。谒真净文禅师于庐山归宗,文迁石门,师随行命掌记室。后住江宁府清凉,大慧杲禅师处众日,亲依于师,仰叹其妙悟辩慧。撰《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等,流行于世。

【2】金刚王剑觌露堂堂,才涉唇吻即犯锋铓:此及以下数句,例释“四喝”具体威力。此意为当即打灭寻思言句习气。

【3】踞地师子本无窠臼,顾伫停机即成渗漏:意为可当即打灭呆滞犹疑之态。

【4】探竿影草不入阴界,一点不来贼身自败:意为惺惺中勘识对方,当下应机发喝启发学人。

【5】有时一喝不作喝用,佛法大有只是牙痛:意为“喝”的作用多得不可言说。

【6】若作踞地师子,野干须屎尿出始得:“野干”,指一种胆小多疑的动物(似狐而小,叫如狼)。意为惊喝之下,人境具夺。

【7】只与么横喝竖喝,总唤作道理商量:意为当下的作用,不宜用言语道理表达。

2.汾阳〔颂〕

金刚宝剑最威雄,一喝能摧万仞峰。遍界乾坤皆失色,须弥倒卓半空中。

金毛踞地众威全,一喝能令丧胆魂。岳顶峰高人不见,猿啼白日又黄昏。

词锋探草辨当人,一喝须知伪与真。大海渊澄涵万象,休将牛迹比功深。

一喝当阳势自彰,诸方真有好商量。盈衢溢路歌谣者,古往今来不变常。

3.智海普融〔颂〕

一喝金刚剑用时,寒光烁烁射坤维。语言拟议伤锋刃,遍界髑髅知不知。

一喝金毛轻踞地,檀林袭袭香风起。虽然爪距不曾施,万里妖狐皆远避。

一喝将为探竿草,南北东西无不到。短长轻重定锱铢,平地茫茫须靠倒。

一喝不作一喝用,三世古今无别共。落花三月睡初醒,碧眼黄头皆作梦。

五、宾主句

[题解]宾主句,指临济宗禅修时,问答之中所体现的身份、位置、正误等关系。一般说师家为主,学人为宾;主动为主,被动为宾;正确为主,错误为宾。在施出与接应时,常有宾主互换,宾主相融等情况,其中感受当事人尤应心中朗然。另请参读上文“四料拣”、下文“四宾主”。

师上堂,有僧出礼拜,师便喝【1】。僧云:“老和尚莫探头好【2】。”师云:“落在什么处【3】?”僧便喝,师便打【4】

又有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僧礼拜。师云:“汝道好喝也无【5】?”僧云:“草贼大败【6】。”师云:“过在什么处?”僧云:“再犯不容。”师便喝。是日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7】,僧问师:“还有宾主也无【8】?”师云:“宾主历然【9】。”师云:“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首座【10】。”

[释读]

【1】师上堂,有僧出礼拜,师便喝:“僧出礼拜”,意为您在则法性在。“师便喝”,意为此种境界岂能住着,喝令其空时自见。

【2】老和尚莫探头好:意为您有探试之意,则失空性境界。

【3】落在什么处:滞执在何处?

【4】僧便喝,师便打:僧于是大喝(意为惊空自知),临济师便打此僧(意为原来你滞在这里)。

【5】汝道好喝也无:你说我的“喝”好不好?

【6】草贼大败:试探我的人(你)大败而去。

【7】是日两堂首座相见同时下喝:就在这天,东西两堂的首座一迎面,即同时施喝。

【8】还有宾主也无:这里面还能分宾主吗?

【9】宾主历然:宾主体现得很显明。

【10】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首座:大家如要领会临济“宾主句”的意蕴,请问大堂中的二首座。意为当事者心自明。请再参下文“主看主”。

1.慈明颂

啐啄之机箭拄锋,瞥然宾主当时分【1】。宗师愍物垂缁素,北地黄河澈底浑【2】

[释读]

【1】啐啄之机箭拄锋,瞥然宾主当时分:意为宾主的关系,就如母鸡子鸡蛋壳内外啐啄相应,又如二人对射,箭锋相拄,瞬间就能确定宾主的关系。

【2】宗师愍物垂缁素,北地黄河澈底浑:意为南宗祖师们悲天愍人以顿悟之法垂示出家人,北地渐修法门如黄河一样澈底浑浊不明了。

2.竹庵〔颂〕

作家相见终不错,两两同时齐啐啄【1】。喝下虽然宾主分,争如普化摇铃铎。

[释读]

【1】作家相见终不错,两两同时齐啐啄:意为两方师家相见,终不会错失啐啄同时的时机。

六、四宾主

[题解]主宾互动的关系,可分为四种。即文中所示:宾看主、主看宾、主看主、宾看宾。下文又称:宾中宾、宾中主、主中宾、主中主。其中,“宾”、“主”为主语者或位在前者,居上风近是。详参当时境况,自明于心。

师一日示众云:“参学人大须仔细,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说往来。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师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做模做样,学人又喝,前人不肯放【1】。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治,唤作宾看主。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放【2】,此是主看宾。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界,出善知识前,善知识辨得是境,把得住抛向坑里。学人言:‘大好!’善知识即云:‘咄哉!不识好恶。’学人便礼拜【3】。此唤作主看主。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善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学人欢喜,彼此不辨【4】,唤作宾看宾。大德!山僧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释读]

【1】如有真正学人便喝,……前人不肯放:此举例说明,有时学人明而师家(善知识)暗,即“宾看主”的情形。“胶盆子”,禅林比喻令人易粘滞其境的议题。

【2】或是善知识,……学人被夺抵死不放:此举例说明师家伺机夺学人之境,而学人不悟的“主看宾”情形。

【3】或有学人,……学人便礼拜:此举例说明学人、师家互夺其境,并互相理解与认同,共趋法相的“主看主”的情形。

【4】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彼此不辨:此举例说明学人、师家皆不能解脱的“宾看宾”情形。“披枷带锁”,禅林比喻心境受束缚不易解脱。

1.宾主问答【1】

僧问风穴:“如何是宾中宾【2】?”穴云:“攒眉坐白云【3】。”克符云:“倚门傍户犹如醉,出言吐气不惭惶【4】。”汾阳云:“终日走红尘,不识自家珍【5】。”又云:“合掌庵前问世尊【6】。”慈明云:“礼拜更殷勤【7】。”石门云:“礼拜甚分明。”雪窦云:“满目是埃尘【8】。”又云:“噫【9】!”

“如何是宾中主?”穴云:“入市双瞳瞽【10】。”符云:“口念弥陀双拄杖,目瞽瞳人不出头【11】。”汾云:“识得衣中宝,端坐解区分【12】。”又云:“对面无俦侣【13】。”明云:“拄杖长在手【14】。”门云。“觑地无回顾【15】。”窦云:“兆分其五【16】。”又云:“引【17】!”

“如何是主中宾?”穴云:“回鸾两曜新【18】。”符云:“高提祖印当机用,利物应知语带悲【19】。”汾云:“金钩抛四海,玉烛续明灯【20】。”又云:“阵云横海上,拔剑搅龙门【21】。”明云:“横担楖栗拨乾坤【22】。”门云:“往复问前程【23】。”窦云:“月带重轮【24】。”又云:“收【25】。”

“如何是主中主?”穴云:“磨砻三尺剑,待斩不平人【26】。”符云:“横按镆鎁全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27】。”僧云:“既是太平寰宇,为甚却斩痴顽?”符云:“不许夜行刚把火,直须当道与人看【28】。”汾云:“高提日月光寰宇,大阐洪音唱楚歌【29】。”又云:“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扑帝锺【30】。”明云:“剑握甑人手【31】。”门云:“万里绝同侣【32】。”窦云:“大千捏聚【33】。”又云:“揭【34】!”

[释读]

【1】宾主问答:为避免学人对“宾主”关系的滞执,此项旁敲侧击,用各种形象描述启发学人领悟“四宾主”。

【2】宾中宾:意为如何体认“宾中之宾”,而着重在后之“宾”。下同不注。

【3】攒眉坐白云:意为本处在虚空之中,还在发愁找不到虚空。

【4】倚门傍户犹如醉,出言吐气不惭惶:意为本来自己不悟,还标榜已悟。

【5】终日走红尘,不识自家珍:意为迷求外境,而不返照自身佛性。

【6】合掌庵前问世尊:意为如把佛性当实境,则非识佛。

【7】礼拜更殷勤:意同上注。

【8】满目是埃尘:意为如此所为,则眼光不明,方向不清。

【9】噫:意为我实在没法说了。

【10】入市双瞳瞽:意为为主者应自夺其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自见其性。

【11】口念弥陀双拄杖,目瞽瞳人不出头:意同上注。

【12】识得衣中宝,端坐解区分:意为识得自家佛性,才能应人施助。

【13】对面无俦侣:意为应处无能无所境。

【14】拄杖长在手:意为伺机棒喝。

【15】觑地无回顾:意为应处无能无所境。

【16】兆分其五:意为明彻诸征兆。

【17】引:意为如此才能引悟学人。

【18】回鸾两曜新:意为及时觉照,则人境两新。

【19】高提祖印当机用,利物应知语带悲:意为佛性法印如能当机照用,则应感知诸佛大悲心愿。

【20】金钩抛四海,玉烛续明灯:意为四海参学,度人度己,为续祖灯。

【21】阵云横海上,拔剑搅龙门:意为欲求奋进,应破诸执。

【22】横担楖栗拨乾坤:意为抛弃助缘柱杖,才能轻松走天下。

【23】往复问前程:意为应蓦直心路去。

【24】月带重轮:意为与佛光相应,道在目前。一说,犹有微细惑在,如月有重影。

【25】收:意为收外心而明自性。

【26】磨砻三尺剑,待斩不平人:意为拭目以待,夺人不夺境。

【27】横按镆鎁全正令,太平寰宇斩痴顽:意为拭目以待,夺境(顽空死水)不夺人。“镆鎁”,即“莫邪”,指宝剑。

【28】不许夜行刚把火,直须当道与人看:意在提醒个中人,应照空而见性。

【29】高提日月光寰宇,大阐洪音唱楚歌:意同前注。

【30】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咤扑帝钟:意为惊空见道。

【31】剑握甑人手:接前意,如果剑握在厨人手里,则起不到以惊悚悟人的作用。

【32】万里绝同侣:意为绝能所始得。

【33】大千揑聚:意为大千世界,体现在一心。

【34】揭:意为揭示已明,悟否在其人。

2.浮山颂【1】

宾中宾,双眉不展眼无筋。他方役役投知己,失却衣中无价珍【2】

宾中主,尽力追寻无处所。昔年犹自见些些,今日谁知目双瞽【3】

主中宾,我家广大实难论。所求不吝无高下,贵贱同途一路平【4】

主中主,七宝无亏金殿宇。千子常围绕圣颜,诸天不顺飞轮举【5】

[释读]

【1】浮山:浮山法远(991—1067),俗姓沈。十七岁投四川承天院三交智嵩,断发受戒。历访善昭、警玄等,师事归省。七十七岁圆寂,谥“圆鉴禅师”。

【2】宾中宾,……失却衣中无价珍:意为此境界中人,尚不具眼光,辛辛苦苦心外求法,而失掉了自身的真心佛性。

【3】宾中主,……今日谁知目双瞽:意为虽见空性,但分别习气尚存。

【4】主中宾,……贵贱同途一路平:意为渐入不分别之境。

【5】主中主,……诸天不顺飞轮举:意为已进入正修之途。

3.翠岩〔颂〕

宾中宾,出语不相因。未谛审思惟,骑牛过孟津【1】

宾中主,相牵日卓午。展拓自无能,且历他门户【2】

主中宾,南越望西秦。寒山逢拾得,拟议乙卯寅【3】

主中主,当头坐须怖。万里涉流沙,谁云佛与祖【4】

[释读]

【1】宾中宾,……骑牛过孟津:意为言行不与道相应,寻思之中去之远矣。

【2】宾中主,……且历他门户:意为依托中前行,尚不能自立。

【3】主中宾,……拟议乙卯寅:意为处向往拟议之中,常错过见道时机。

【4】主中主,……谁云佛与祖:意为惺惺寂寂,处不分别的道境之中。

4.雪窦〔颂〕【1】

宾中之宾,少喜多嗔。丈夫壮志,当付何人【2】

宾中之主,玄沙猛虎。半合半开,惟自相许【3】

主中之宾,温故知新。互换相照,师子【4】

主中之主,正令齐举。长剑倚天,谁敢当御【5】

宾主分不分,瞒顸绝异闻。解布劳生手,寄言来白云【6】

[释读]

【1】雪窦:雪窦重显(980—1052),宋禅僧,谒智门光祚得悟,弘法明州雪窦寺。为云门中兴之主,有《颂古百则》等传世。

【2】宾中之宾,……当付何人:意为有向道之心,而茫然无路。

【3】宾中之主,……惟自相许:意为有勇猛求道之心,而前境不明,未获印证。

【4】主中之宾,……师子呻:意为虽不得正位,而已得正法正觉,可待机大用。

【5】主中之主,……谁敢当御:意为以此境界接引学人,震撼人心,畅快无比。

【6】宾主分不分,……寄言来白云:意为心会无可言说之境。

5.华严〔颂〕东京,名孜

僧问:如何是宾中宾?孜云:客路如天远【1】

如何是宾中主?云:侯门似海深【2】

如何是主中主?云:寰中天子敕【3】

如何是主中宾?云:塞外将军令【4】

孜云:“宾中问主互换之机,主中问宾同生同死【5】。主中辨主,饮气吞声【6】。宾中觅宾,白云万里【7】。故句中无意,意在句中【8】。于斯明得,一双孤雁,扑地高飞;于斯不明,一对鸳鸯,池中独立【9】。知音禅客,相与证明,影响之流,切须子细。”良久云:“若是陶渊明,攒眉便归去【10】!”

[释读]

【1】客路如天远:意为不能自心作主,仍在客位,其修证之路尚遥。

【2】侯门似海深:意为此中境况深邃难测。

【3】寰中天子敕:此以“天子”暗喻佛性,意为佛性之用无处不可体现。

【4】塞外将军令:此以“将军”喑喻心识,意为心之用正能体现性之用。

【5】宾中问主互换之机,主中问宾同生同死:意为宾探问主,应该抓住身份互换的时机;主接引宾,成功则像同生,失败则像同死。

【6】主中辨主,饮气吞声:意为须默然体悟。

【7】宾中觅宾,白云万里:意为路途尚遥。

【8】故句中无意,意在句中:意为句中之无意味语,真味即在其中(以有言会无言的境界)。

【9】“于斯明得,……池中独立”:意为于此会通,即为“主看主”,自立同飞;如不能于此会通,则像贪恋俗情,形同而道孤。

【10】若是陶渊明,攒眉便归去:意为应下定决心,趋真弃妄,离苦得乐。

七、四照用

[题解]四照用,即下云四句:“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此“照”,为“空法”,即“夺境”;此“用”,为“空我”,即“夺人”。故此“四照用”大体可与前“四料简”相对应,相印证。即:“先照后用”,对应“夺境不夺人”;“先用后照”,对应“夺人不夺境”;“照用同时”,对应“人境俱夺”;“照用不同时”,对应“人境俱不夺”。融会参之,或得其意。

师一日示众云:“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1】;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主立宾,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时,撩起便行,犹较些子【2】。”

时有僧出问佛法大意。师云:“汝试道看?”僧便喝,师亦喝【3】。僧又喝,师便打【4】先照后用。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便喝。复云:“汝道好喝么?”僧便喝,师亦喝。僧又喝,师便打。先用后照。

僧入门,师便喝,僧亦喝。师便打云:“好打只有先锋,且无殿后。”照用同时。僧来参,师便喝,僧亦喝。师又喝,僧亦喝,师便打云:“好打为伊作主,不到头无用处,主家须夺而用之【5】。千人万人,到此出手不得,直须急着眼看始得【6】。”照用不同时。

古德云:“主一喝验宾,宾一喝验主。主再喝验宾,宾再喝验主,四喝后无宾主也。到这里主家便夺却,更不容他。”慈明示众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所以道有明有暗,有起有倒。”乃喝一喝云:“且道,是照是用?还有缁素得出底么?若有,试出来呈丑拙看!若无,山僧失利【7】。”

[释读]

【1】照用同时,……痛下针锥:意为“人境俱夺”的境界,就应像驱夺人必备的生活条件、毁灭人之肉体那样痛下决心才行。

【2】若是过量人,……犹较些子:如果是心量洪廓有悟性的学人,对方未施手段,就已果断走上正路,这样的人还差不多。

【3】僧便喝,师亦喝:以喝互夺其境,即先照后用。

【4】僧又喝,师便打:僧又喝,说明已黔驴技穷,而其境尚未空。师又喝之,欲彻空其境,仍属先照后用。

【5】好打为伊作主,……主家须夺而用之:此辩证前打之用。属照用不同时、人境俱不夺状态。

【6】千人万人,到此出手不得,直须急着眼看始得:意同上注。

【7】若无,山僧失利:意为若无人出来应答,就是我的接引不成功。

1.照用问答

问:“如何是先照后用?”首山云:“南岳岭头云,太行山下贼【1】。”佛陀逊云:“红旗曜日催征骑,骏马嘶风卷阵云【2】。”道吾真云:“语路分明说,投针不回避【3】。”黄龙新云:“清风拂明月【4】。”五祖演云:“王言如丝【5】。”

“如何是先用后照?”首山云:“太行山下贼,南岳岭头云【6】。”陀云:“斩得匈奴首,还归细柳营【7】。”吾云:“金刚觌面亲分付,语道分明好好陈【8】。”龙云:“明月拂清风【9】。”祖云:“其出如纶【10】。”

“如何是照用同时?”山云:“收下南岳岭头云,捉得太行山下贼【11】。”陀云:“太行招手,子夏扬眉【12】。”吾云:“佛祖道中行异路,森罗影里不留身【13】。”龙云:“清风明月【14】。”祖云:“举起轩辕镜,蚩尤失却威【15】。”

“如何是照用不同时?”山云:“昨日晴今日雨【16】。”陀云:“午后打斋钟【17】。”吾云:“清凉金色光先照,峨眉银界一时铺【18】。”龙云:“非清风非明月【19】。”祖云:“金将火试【20】。”

汾阳云:“凡一句语,须具三玄门;每一玄门,须具三要路,有照有用。或先照后用,或先用后照,或照用同时,或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且共汝商量。先用后照,汝也是个人始得。照用同时,汝作么生当抵?照用不同时,汝作么生凑泊【21】?”

琅琊觉云【22】:“先照后用,露师子之爪牙;先用后照,纵象王之威猛;照用同时,如龙得水致雨腾云;照用不同时,提奖婴儿,抚怜赤子【23】。此古人建立法门,为合如是,不合如是?若合如是,纪信乘九龙之辇;不合如是,项羽失千里之骓【24】。还有为琅琊出气底么?如无,山僧自道去也!”卓拄杖下座。

[释读]

【1】南岳岭头云,太行山下贼:意为南岳禅师的禅家境界,却被太行山下的某人用来试探别人。

【2】红旗曜日催征骑,骏马嘶风卷阵云:意为师家、学人相应而同得。

【3】语路分明说,投针不回避:意为应从有言悟无言,径直向上。

【4】黄龙新云,清风拂明月:意为境界相应相得。“黄龙新”,黄龙死心禅师(1044—1115),《佛祖历代通载》:黄龙死心禅师,讳悟新,生王氏,韶州曲江人。谒宝觉禅师,从容白曰:“悟新到此弓折箭尽,愿和上慈悲指个安乐处。”宝觉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正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乃可耳。”新趋出。一日默坐下板,会知事捶行者。新闻杖声忽大悟,奋起忘纳其履。趋方丈见宝觉,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学得底,某甲是悟得底。”新自是自号为死心叟。

【5】五祖演云,王言如丝:意为法王之言细密纯净,令人自悟。“五祖演”,唐蕲州五祖山法演禅师(1024—1104),宋禅僧,生于锦州之邓氏,嗣白云之端和尚。端嗣杨岐之会,会嗣慈明之圆,临济下之九世也。嗣演之法者,为佛果之勤,佛鉴之勤,佛眼之远,世呼曰三佛。

【6】太行山下贼,南岳岭头云:意为先就近除此心贼,再说远山白云。夺人不夺境。

【7】斩得匈奴首,还归细柳营:意同上注。

【8】金刚觌面亲分付,语道分明好好陈:意为金刚威严,先夺其人。

【9】明月拂清风:意为心如明月,定然境如清风。夺人不夺境,而境自泯。

【10】其出如纶:意为其中蕴涵细密玄妙处,须会心始得。

【11】收下南岳岭头云,捉得太行山下贼:意为人境俱夺处见道。

【12】太行招手,子夏扬眉:意为人境俱夺,感应道交,时空泯然。

【13】佛祖道中行异路,森罗影里不留身:意为得道景象心自明。

【14】清风明月:意为感应道交,无分能所,天下太平,得道景象。

【15】举起轩辕镜,蚩尤失却威:意为净心自照,人境俱夺。

【16】昨日晴今日雨:意为在日常保任中,应有随遇而安,任其自然的心境。

【17】午后打斋钟:意为虽然如此,有时也可能错过时机。

【18】清凉金色光先照,峨眉银界一时铺:意为人与时空打成一片。

【19】非清风非明月:意为即使是好的境界也不要分别。

【20】金将火试:意为融入日常中试试看,这可是功夫如何的试金石。

【21】汝作么生凑泊:你有什么办法趋近这种境界呢?

【22】琅琊觉:琅邪慧觉禅师,宋禅僧,《五灯会元》:滁州琅邪山慧觉广照禅师,西洛人也。父为衡阳太守,因疾倾丧。师扶榇归洛,过澧阳药山古刹,宛若夙居。缘此出家,游方参问。得法汾阳,应缘滁水,与雪窦明觉同时唱道,四方皆谓二甘露门。

【23】先照后用,……抚怜赤子:此以四种景象(狮子爪牙、象王威猛、龙腾致雨、抚怜赤子),分别暗喻修持中的四照用情景。

【24】若合如是,……项羽失千里之骓:意为在修持或接引学人时,如合乎以上四照用的条件,就如常人乘上天子九龙之辇;如不合乎如上四照用条件,就如项王失去了千里之骓这样的坐骑。

2.慈明颂并总颂

照时把断乾坤路,验彼贤愚丧胆魂。饶君解佩苏秦印,也须归款候皇恩【1】

用便生擒到命殂,却令苏醒尽残躯。归款已彰天下报,放汝残年解也无【2】

照用同时棒下玄,不容拟议验愚贤。轮剑直冲龙虎阵,马丧人亡血满田【3】

照用不同时,时人会者稀。秋空黄叶坠,春尽落花飞【4】

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会得个中意,日午打三更【5】

[释读]

【1】照时把断乾坤路,……也须归款候皇恩:此颂先照后用,即夺境不夺人(照时把断乾坤路)情景。

【2】用便生擒到命殂,……放汝残年解也无:此颂先用后照,即夺人不夺境(生擒到命殂)情景。

【3】照用同时棒下玄,……马丧人亡血满田:此颂照用同时,即人境俱夺(马丧人亡)情景。

【4】照用不同时,……春尽落花飞:此颂人境俱不夺(秋空春尽,会者稀)情景。

【5】一喝分宾主,……日午打三更:此颂照用同时,即主中主、人境俱夺(照用一时行,日午打三更),无能所无时空分别的情景。

八、兴化验人四碗、四唾、四瞎

[题解]兴化验人,此指兴化禅师勘验学人时常用的惊喝之语。其所举“四碗、四唾、四瞎”等,为当时口语,有时起承接提示之用,有时与原词意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审人审机而施,起棒喝惊醒之用。读者结合着语参之或可自得其意。“兴化”,魏府兴化山存奘禅师(840—925)。临济玄之法嗣,灭后敕谥广济大师。

莫热碗鸣声、中下二机用。碗脱丘、无底语。碗脱曲、无绻缋语。碗。向上明他。

当面唾、鬼语。望空唾、精魂语。背面唾、罔两语。直下唾。速灭语。

不似瞎、记得语,不作主。恰似瞎、不见前后语。瞎汉、定在前人分上。瞎。不见语之来处。

九、汾阳十智同真佛海远着语

[题解]汾阳十智同真,汾阳禅师从说法者的角度,提出师家与学人所应共同具备的十种真实智慧。即下面点出的:“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详参下列诸答问,或能自得其意。

汾阳示众云:“夫说法者,满口嚼冰霜。须具十智同真。古罕闻。若不具十智同真,邪正不辨,缁素不分,焦砖打着连底冻。不能为人天眼目,铁作面皮。决断是非。一人传虚,万人传实。如鸟飞空而折翼,未举以前底。如箭射的而断弦;着力处不消一。断弦故射不中的,我要那射不中底。翼折故空不能飞。尽却尔神通妙用。又云:向什么处去?弦壮翼牢,远水不救近火。空的俱澈。”瓦解冰消。

“作么生是十智同真?又是从头起。与诸仁点出:一同一质,二同大事,三总同参,四同真智,五同遍普,六同具足,七同得失,八同生杀,九同音吼,十同得入。还有点得出底么?不吝慈悲,试出来道看!若点不出,未具参学眼在【1】,却须辨取。要识是非,面目见在【2】。”喝一喝下座【3】

大慧云:“汾阳老子,末后若无个面目现在,一场败阙【4】。虽然,未免丧我儿孙【5】。”喝一喝。

寂音曰:“今此法门,丛林怕怖,不欲闻其声【6】。何以言之?诸方但要平实见解,执之不移,只欲传受,不信有悟【7】。假使汾阳复生,亲为剖析,亦以为非。昔阿难夜经行次,闻童子诵佛偈:‘若人生百岁,不善水潦鹤。未若生一日,而得决了之。’阿难教之曰:‘不善诸佛机’。非‘水潦鹤’也。童子归白其师,师笑曰:‘阿难老昏矣,当以我语为是’。今学者之前,语三玄三要、十智同真旨趣,何以异此?”

[释读]

【1】若点不出,未具参学眼在:如点不出新的要点,就是不具备参学的眼光。意为须有超脱于此的能力。

【2】要识是非,面目见在:意为要想辨别是非,其面目就呈现在无思无为的当下。

【3】喝一喝下座:意为须喝空对前话题的思辨,才能体味真的境界。

【4】汾阳老子,……一场败阙:这汾阳老爷子,如没有最后的呈现真面目(喝一喝),这场度人就失败了。

【5】虽然,未免丧我儿孙:虽然这样作,未免丧失后辈儿孙。意为接引人领悟真境界太难了。

【6】今此法门,丛林怕怖,不欲闻其声:如今这样的真法门,禅林众僧都会惧怕,不想听到其惊喝声。意为一般的人对这种作法难以悟入。

【7】诸方但要平实见解,……不信有悟:各方禅林众僧,只想要平常能说得通的见解,执守不变,只要这样授受下去,不相信更确切地说有无言的开示或开悟。

1.古宿“十智同真”问答标汾阳外,余不著名

[题解]此古宿“十智同真”问答,简列众古尊宿及汾阳禅师本人,对“十智同真”从各角度各层次予以解答与启迪。其中多判断语、惊喝语、无意味语,体现“一句明明该万象”,“得意忘言道易亲”之意,欲人瞬间切入此境界。如错过此机,已落下乘,答语中亦些微显示其意蕴,供参学者回味体认。

“一同一质【1】?”汾阳云:“绵州附子汉州姜。”又云:“鬼争漆桶。”“总不出渠。”“贼不打贫家。”“鬼窟里头出头没。”“百草头边任游戏,一毛头上定乾坤。”“八字打开人不识。”“碗脱丘!”

“二同大事【2】?”汾云:“火官头上风车子。”“嘉州大像,陕府铁牛。”“当甚破草鞋!”“少卖弄!”“两肩担不起。”“不直半分文!”“识得木上座也未?”“灯笼入露柱。”“杖挑日月,手握乾坤。”

“三总同参【3】?”汾云:“万象森罗齐稽首。”“莫怪不相识撞着露柱。”“呼神唤鬼。”“倚栏惆怅望江南。”“胡人持咒口喃喃。”

“四同真智【4】?”汾云:“鬼家活计。”“八十翁翁入场屋。”“彼此不着便。”“天地悬殊。”“佛眼觑不见。”“认着依然还不是。”“黑山鬼窟。”“毛吞巨海。”“芥纳须弥。”“波斯鼻孔长。”

“五同遍普【5】?”汾云:“石头土块。”“南岳天台西天此土。”“是什么境界?”“鱼行水浊。”“打着南边动北边。”“可惜许。”“坐却千千万万。”“如何折合?”“狸奴白牯放毫光。”“笑他禾山解打鼓。”“踏开生死海,跳出是非门。”

“六同具是【6】?”汾云:“乞儿箩易满。”“等闲吹入胡笳曲。”“寒时终不热。”“信手拈来着着亲。”“师子呻象王蹴踏。”

“七同得失【7】?”汾云:“披毛戴角。”“衔铁负鞍。”“一言勘破维摩诘。”“瓮里不走鳖。”“也不放尔在。”“不落明暗。”“作么生道?”“卖扇老婆手遮日。”

“八同生杀【8】?”汾云:“放汝命通汝气。”“死蛇解弄也活。”“愿观盛作。”“迅雷不及掩耳。”“祸不单行。”“眉间宝剑,袖里金槌。”“灌稻水车鸣戛戛。”

“九同音吼【9】?”汾云:“驴鸣犬吠启圆通。”“师子呻群狐退后。”“徒劳侧耳。”“好语不出门。”“小出大遇。”“风吹石臼念摩诃。”“夜叉空里走。”

“十同得入【10】?”汾云:“且居门外。”“耐重打金刚。”“山门骑佛殿。”“弓折箭尽也未?”“布袋里老鸦。”“金刚圈栗棘蓬。”“作么生吞透?”“含元殿里问长安。”“胡饼呷汁。”“鲸饮海水尽,露出珊瑚枝。”

“与甚么人同得入【11】?”汾云:“鬼争漆桶。”“胡张三黑李四。”

“与谁同音吼【12】?”汾云:“风吹石臼念摩诃。”“木人虽不语,石女引回头。”

“作么生同生杀【13】?”汾云:“猛虎入羊群。”“此间无老僧。”

“甚么物同得失【14】?”汾云:“牛头没马头回。”“目前无阇黎。”

“阿那个同具足【15】?”汾云:“上座更欠个甚么?”“矮子看戏。”

“是甚么同遍普【16】?”汾云:“狸奴白牯放毫光。”“且缓缓卜度。”

“何人同真智【17】?”汾云:“认着依然还不是。”“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孰与总同参【18】?”汾云:“识得木上座也未?”“据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

“那个同大事【19】?”汾云:“穿过髑髅,知音者少。”

“何物同一质【20】?”汾云:“含元殿里问长安。”“桑树猪揩背,长江鸭洗头。”

[释读]

【1】“一同一质”句:“一同一质”为问式,其下诸语为答式;而问中亦显答意,答中亦含问意(以下九句皆如此,不注)。其下答语,“百草头边任游戏,一毛头上定乾坤”,略显此中意蕴。意为师家、学人首先应有同证空相理体的素质和愿望,同涵泳其中,各尽本分,各得大自在。其他答语:“绵州附子汉州姜”,意为本来如此最好。“鬼争漆桶”、“总不出渠”、“贼不打贫家”、“鬼窟里头出头没”、“八字打开人不识”,意为本然已明示,越纠缠义理名相,越不得解脱。“碗脱丘”,无实意惊喝语,意欲喝醒梦中人。

【2】“二同大事”句:意谓应为佛法大事因缘而协力。如其下答语“火官头上风车子”,显示火借风力,风借火威,暗喻风火同功,共成大事。“嘉州大像陕府铁牛”,意为本来现成。“当甚破草鞋”,警戒执着。“杖挑日月,手握乾坤”,则体现共同志向。其他答语可借此自悟自得,这是更关键,更重要的。下同者不再提示。

【3】“三总同参”句:“万象森罗齐稽首”、“呼神唤鬼”等,皆提示:应明了森罗万象,皆佛性之用,得其一则万事备。以下诸语,亦应从此中会。

【4】“四同真智”句:“佛眼觑不见”、“认着依然还不是”等,意为应共同体认佛家世出世间不分别的真智慧;如时时处处有分别心,则不得解脱。

【5】“五同遍普”句:意为应当认识到,时时处处无不可体现佛性境界。如:“石头土块”、“南岳天台西天此土”、“是什么境界”、“打着南边动北边”,均在提醒法性周遍之意。“踏开生死海,跳出是非门”是在提醒心性状态要正确。

【6】“六同具是”句:意为应证得本具之佛性。“乞儿箩易满”、“等闲吹入胡笳曲”、“寒时终不热”,鼓励亲为亲证。“信手拈来着着亲”、“师子呻象王蹴踏”,为得证境之后景象。

【7】“七同得失”句:意为师家、学人,应同抱誓愿,或成或败,同得同失。如同失,则“披毛戴角”、“衔铁负鞍”、“卖扇老婆手遮日”;如同得,则“一言勘破维摩诘”、“瓮里不走鳖”、“也不放尔在”、“不落明暗”。

【8】“八同生杀”句:意为师家、学人,不但应有杀活的手段,还应同具大悲之愿,或成或败,同生同死。此意同前条,而程度加深。同生同死景象,自参下答语,则明生死在自心。

【9】“九同音吼”句:意为师家、学人,应同具证量,能应机度人,如狮吼音。“驴鸣犬吠启圆通”、“师子呻”气势如何呢?

【10】“十同得入”句:“耐重打金刚”、“弓折箭尽也未”、“布袋里老鸦”、“金刚圈栗棘蓬”、“含元殿里问长安”、“胡饼呷汁”等,意为历尽甘苦,澄清迷雾;……“鲸饮海水尽,露出珊瑚枝”,意为应同得入不思议佛境。

【11】“与甚么人同得入”句:以下十项问答,是分别对应上面“十智同真”而作的进一步提示。“胡张三黑李四”,意为本来就是你,还问何人?“鬼争漆桶”,如纠缠义理名相,则不得解脱。

【12】“与谁同音吼”句:“风吹石臼念摩诃”、“木人虽不语,石女引回头”,意为非表相的大声怒吼而是如无情物说法,无声无息其声如雷,会心者自知。

【13】“作么生同生杀”句:“猛虎入羊群”,暗喻师家以正法驱杀学人妄念之势;“此间无老僧”,意为师家境界同获升华。

【14】“甚么物同得失”句:大意同前注。

【15】“阿那个同具足”句:“上座更欠个甚么”、“矮子看戏”,意为境界如到,本应自知。

【16】“是甚么同遍普”句:“狸奴白牯放毫光”、“且缓缓卜度”,意为生灵皆有佛性,应同遍普度。

【17】“何人同真智”句:“认着依然还不是”,意为分别则非。“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意为此为法性境界,只应自知。

【18】“孰与总同参”句:“识得木上座也未”,意为本然如此。“据虎头收虎尾”,意为应擒纵自在。“第一句下明宗旨”,意为应体认无言说的廓然之境。

【19】“那个同大事”句:“穿过髑髅,知音者少”,提醒克服顽空默照,那个是什么!

【20】“何物同一质”句:“含元殿里问长安”,意为本在其中,还问什么!“桑树猪揩背,长江鸭洗头”,暗喻随缘自在、各得其所境界。

2.松源岳十智问答【1】

“如何是十智同真?”提水放火【2】。“一同一质,裂破。二同大事,一毛头上定乾坤【3】。三总同参,虾蟆蚯蚓跛鳖盲龟。四同真智,一不成二不是。五同遍普,大地撮来无寸土【4】。六同具足,犹缺一着【5】。七同得失,入泥入水。八同生杀,自救不了。九同音吼,八角磨盘空里走【6】。十同得入。”寒山逢拾得【7】

“与甚么人同得入?胡张三黑李四【8】。与谁同音吼?狸奴白牯。作么生同生杀?德山棒临济喝【9】。何物同得失?草里辊【10】。那个同具是?信手拈来着着亲【11】。何物同遍普?针锋影里骑大鹏,等闲挨落天边月【12】。何人同真智?黑山鬼窟【13】。孰能总同参?灯笼入露【14】。那个同大事?嘉州大像,陕府铁牛【15】。何物同一质?”脱丘【16】

[释读]

【1】松源岳:宋禅僧(1132—1202),谒大慧等有得,参密庵咸杰大悟。曾住持灵隐等寺。

【2】提水放火:意为本应立破同时,不留踪影。

【3】一毛头上定乾坤:意为无处不可体现佛性本体。

【4】大地撮来无寸土:意为法界本来空廓。

【5】犹缺一着:提醒不证理体,其他无用。

【6】八角磨盘空里走:意为此境界不可思议,而举重若轻,无不可为。

【7】寒山逢拾得:意为此中境界言语道断,如道人相逢二心相知。

【8】胡张三黑李四:意为任人皆可。

【9】德山棒临济喝:意为机缘巧合时,棒喝即可得。

【10】草里辊:意在提醒不可陷于义理名相。

【11】信手拈来着着亲:意为最好能日用之中抓机缘,时时相应。

【12】针锋影里骑大鹏,等闲挨落天边月:意为随处相应,即可奋飞。

【13】黑山鬼窟:意为勿陷于顽空断灭。

【14】灯笼入露柱:意为道体无时空。

【15】嘉州大像,陕府铁牛:意为事实本来如此。

【16】碗脱丘:无意味语,作惊喝之声。

3.或庵颂【1】

阳春白雪非难和,藻鉴冰壶岂足观?一把柳丝收不得,和烟搭在玉阑干【2】

[释读]

【1】或庵:名师体(1108—1179),宋禅僧,师事妙智守威,于天台护国寺受法。曾住持平江报国寺。

【2】阳春白雪非难和,……和烟搭在玉阑干:大意为,高超抽象的“十智同真”境界,并不难相应,而一些具体的名相是不足为观的。一但机缘到时,就会自然融入其中。

4.寂音〔颂〕

十智同真面目全,于中一智是根源。如今要见汾阳老,擘破三玄作两边【1】

[释读]

【1】十智同真面目全,……擘破三玄作两边:意为“十智同真”体现了道体之全,但其中根本的问题是明见佛性。如今要见得汾阳老汉的境界吗?这其中也只有悟与不悟的不同。

5.竹庵〔颂〕

十智同真选佛科,汾阳佛法苦无多。爱心竭尽寻真智,面目分明见也么【1】

[释读]

【1】十智同真选佛科,……面目分明见也么:意为“十智同真”是选佛的科场,尘心习气断绝以后向上寻求。见到佛性的朗然面目了吗?

6.大慧〔颂〕

兔角龟毛眼里栽,铁山当面势崔嵬。东西南北无门入,旷劫无明当下灰【1】

[释读]

【1】兔角龟毛眼里栽,……旷劫无明当下灰:人们往往将本无的东西执为实有,这样就像铁山高耸阻隔了悟道之路。悟道本无固定的门径,旷劫久远的无明习气灰飞烟灭的当下,正是他的本来面目啊!

7.古德十首并总

是何物兮同一质?万象之中同等匹。休将心识谩参寻,毗岚猛风吹海立【1】

那个与君同大事?这里敢言他与自。一身坚密现诸尘,寂灭光中无渐次【2】

孰能与我总同参?知识徒劳五十三。楼阁门前意何限,故乡犹在海门南【3】

何人同此一真智?见得分明还不是。山自高兮水自深,一理齐平不容易【4】

是什么物同遍普?旷大劫来今日睹。一波才动万波随,何异婴儿得慈母【5】

阿那个是同具足?细草含烟满山绿。他乡看似故乡看,添得篱根花绕屋【6】

甚么物兮同得失?圆明如昼红如日。三个胡孙夜播钱,天明走尽空狼籍【7】

作么生兮同生杀?桃花红兮李花白。今年吞却大还丹,到处相逢李八伯【8】

与谁说法同音吼?饮食语言皆用口。燕语莺啼迥不同,芳树雕梁却知有【9】

与甚么人同得入?田父耕锄女机织。冷眼看他家事忙,问渠且道承谁力【10】

由来十智本同真,语直心精妙入神。长忆江南三月里,春风微动水生鳞【11】

[释读]

【1】是何物兮同一质?……毗岚猛风吹海立:是什么物件啊都具有共同的本质?在万象之中都能同样的体现。不要用六识之心无边地参寻,这种东西的威力是不可思议的。“毗岚猛风”,劫灾时大猛风名也。此风猛暴,能坏世界。

【2】那个与君同大事?……寂灭光中无渐次:哪个能与您同当大事而无分离?我这里敢说只有他和你是一体。其体坚固而缜密,却能使人在寂灭光中,顿然瞥见其真面目。

【3】孰能与我总同参?……故乡犹在海门南:谁能与我共同参寻到底呢?有些人徒劳五十三参也未得到呀!你可能会在楼阁门前无限向往,那故乡却在迢迢万里的海门之南。

【4】何人同此一真智?……一理齐平不容易:什么人能同得此境界呢?如果能分辨得很清楚,那还不是真的。像本来山自高水自深一样,现量境是不易得的。

【5】是什么物同遍普?……何异婴儿得慈母:是什么物无处不在?本来旷劫自在,今天才看到。其一体表现为万用,与婴儿得到慈母无有不同。

【6】阿那个是同具足?……添得篱根花绕屋:哪个是同具足的境界呢?细草含烟满山之绿象正是他呀。看似他乡的景象正是故乡,正像篱根花草环绕的正是故乡老屋。此暗喻真空妙有之理。

【7】甚么物兮同得失?……天明走尽空狼籍:什么东西能同得同失呢?它像白昼之明又像日出之红。正像三个猢狲夜间瞎折腾,天明散去还能留下什么呢!

【8】作么生兮同生杀?……到处相逢李八伯:怎么做能同生同死呢?就像桃花本红李花本白一样!如果你今年吞服了长生不老的大还丹,到处都可以看到李神仙。意为证悟可得佛性永恒的境界。

【9】与谁说法同音吼?……芳树雕梁却知有:与谁说法声同狮吼呢?饮食说话皆须用口呀。燕语莺啼的声色迥然不同,无性灵的芳树雕梁都会知道的呀!意为能听无声之声的人,才会听到“同声吼”的说法。

【10】与甚么人同得入?……问渠且道承谁力:与什么人能同入此境界?你冷眼看那各忙家事的男耕女织,请问这背后又是靠什么力量支撑呢!意为明得佛性之体,方能明白其他皆佛性之用。

【11】由来十智本同真,……春风微动水生鳞:从根由上说,“十智”的境界本同“一真”,精心浅语直指佛性妙境。这常常使人想起江南春三月的景象,春风微动鳞波起。意同上注。

8.古德〔颂〕

十年海上觅冤雠,不得冤雠不肯休。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长夜叉头【1】

[释读]

【1】十年海上觅冤雠,……棕榈叶长夜叉头:十年以来,像在茫茫海上寻找仇家一样探求佛道真境,找不到他绝不罢休。原来他就在日常身边,会心之处,芍药花开就是菩萨面容,棕榈长叶也可以显现为夜叉头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