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看上去很美,为什么屡屡扑街?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与IP有关的新闻总被一个词刷屏——扑街。该词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头版头条,如“《大圣归来》北美扑街?上映一周查不到票房”“2016影视剧:整体环境差古装剧全面扑街”“不少IP剧纷纷扑街,到底谁的锅?流量明星的收视神话破了”等。

起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扑街”的具体含义。经查证才得知,所谓的扑街是个贬义词,最初缘于粤语中的“扑街”是一句骂人或诅咒人的话,常被译为糟糕、走路摔死等。用在IP上通常引申为失败的作品,如网络文学、影视、小说、歌曲等商业化后的生存窘境。

该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当下IP热的不满,及大多数IP的生存现状。事实也是如此,随着IP商业化趋势的加强、竞争的加剧,不少IP影视剧、动漫等扑街的事件还真不少。

IP除了要面对各种各样扑街等负面信息的影响外,还要应对同质化竞争。如同一部网络作品会被改编成不同的影视剧、手游IP,类似自相残杀式的事件频频出现。高价抢夺IP版权的血案时常发生,手游维权的官司也越来越多。

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普及和“泛娱乐”概念的日渐兴起,由电影、动漫、小说、电脑端游戏改编而来的手游越来越多。而近几年手游IP的吸金指数可谓节节攀升,一些“顶级IP”更是产生了巨大的号召力和吸引流量的效果。正因为这样,手游行业才经常出现真假李逵的事件,山寨游戏频出。

案例1

从金庸、古龙的经典武侠小说,到国内一些大公司由海外购买版权改编的游戏,再到此前在电脑端火爆的网络游戏等,都成了“李鬼”们仿冒的对象。

2013年,畅游游戏就对20多家涉嫌侵权金庸作品的游戏公司发出律师函,称他们的作品均不同程度地侵犯了金庸作品的著作权。2014年底,盛大游戏宣布将针对市场上仿《传奇》的手游一次性发出约200份维权公函,涉及约20家公司,初步索赔合计达5千万元人民币。

这一幕幕不禁让人反思,现在的IP市场究竟怎么了?为什么一些看似很有前景的优质IP项目,在被改编成影视剧或进一步优化后反而遭受冷遇?

其实,只要认真分析一番,就会发现其中暗含的秘密:IP的过度商业化,致使其核心价值正在缺失。这就是一些看上去很美、有潜质的IP反遭冷遇的最关键原因。IP在中国是个新鲜事物,集中爆发于2015~2016年,并优先在文娱圈掀起热潮。2015年,大量资本疯狂囤积IP,使得一部好IP的改编权就高达上亿元;短短的1年时间,那些经多年沉淀积累下的优质IP就几乎被瓜分殆尽。到了2016年,这些IP集中进入收割期,由IP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数量已达新高,影视剧IP层出不穷。至此,文化、娱乐市场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

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能赚得盆满钵满,这是在任何时代都不变的商业原则。我们经常发现,一个超级IP会带动与之相关的CP(内容供应商)、影视文化公司、投资机构以及相关企业火起来,进而名利双收。短短的两年间,IP就在业界引发了一股洪流,直接导致资本市场发生了大地震。很多人、很多机构甚至失去理性,花高价争夺IP版权,并打造热点IP。

近一两年来,资本对IP的追捧表现得十分活跃。因为在很多人眼里,IP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普通作品,更是一件极具商业价值的商品。可以说,谁拥有了IP的版权或开发权,谁就拥有了可以预见的财富。

IP促使文娱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巨头们挟资本和天然平台优势呼啸而来,在新生代受众逐渐成为消费主流、电影院线深入三四线城市的助力之下,新的消费习惯、思维方式、产业模式等都正在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文娱的认知。如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以吸金440亿元收官,影视并购资本更高达2000亿元,到了2016年这一数据上升到457亿元。

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进来,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然而物极必反,在看似一片繁荣的IP热背后,大量资金的盲目投入使这块蛋糕越来越难吃,甚至隐藏着巨大的风险。2016年以来,IP市场已经出现分化,好的IP资源成为香饽饽,而大多数花高价打造的IP背后是诉不尽的眼泪。很多IP价值指数很高,商业指数的预测也很高,但往往难以变现。

IP的本质不是商品,而是鲜活的作品,无论是一首歌,还是一部小说,或者是一场话剧,都属于创作者智慧的结晶,脱离了这些结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现在,IP界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价值缺失。一些IP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人为地造成了对市场的错误判断,最终的结果就是狠狠地摔了个粉碎。

由于资本的迅速涌入,影视市场形成了“无保底不发行”的怪异机制,并逐步成为业内的潜规则。那什么是保底发行呢?所谓的保底发行,就是发行公司先向制片方承诺一个票房目标,即使无法达到也要按这个承诺支付分账票房。

案例2

在这种机制下,很多影视公司都争先做出类似的承诺,目的就是抢夺优质lP。如2013年华谊3亿元保底《西游降魔篇》、博纳4.5亿元保底《后会无期》,2014年中影5亿元保底《心花路放》。结果,这些影片无不大卖(排第三的《后会无期》也拿下近7亿元)。这使得保底潮更加疯狂,只要是预测稍佳的影视作品就可享受这份待遇。

然而,在不断变“冷”的市场面前,大额保底的效果显得越来越弱。2016年暑期票房冠军《盗墓笔记》拼尽全力才突破10亿元,但保底也高达10亿元;《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夏有乔木,雅望天堂》保底也在4亿多元,但高保底超人气并没有转化成相应的市场效益,前者3.37亿元,后者仅1.52亿元。

IP的大起大落在文娱领域表现比较突出,但其实任何一类IP都将面临同样的窘境。总之,目前国内大多数IP只能算作是普通产品级别,并不符合高度商业化进而做爆款的条件。即盲目跟风操作,必然会破坏价值规律。一个IP先是作品才是产品,如果一开始就将它看作产品,以高度商业化的思路操作和运作,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那么结果必然会扑街。总之,为何IP被改编后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过度商业化,从而脱离了价值最本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