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Fyrol-6无卤硬段阻燃型改性水性聚氨酯

NN-二(2-羟乙基)氨甲基膦酸二乙酯(Froyl-6)(结构式见图2.12)是一种新型含磷反应型阻燃剂,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和耐水性能,由于分子中含有两个羟基,可用于聚氨酯等高分子材料的扩链剂。Froyl-6硬段阻燃型水性聚氨酯,是将反应型阻燃剂Froyl-6作为扩链剂嵌入聚氨酯大分子链的硬段结构中,从而使起阻燃作用的P元素接到聚氨酯分子链上,在材料燃烧过程中起到本质阻燃的作用。另外由于Fyrol-6还是磷酸酯类增塑剂,会使成膜后的聚氨酯膜变软,有助于增强水性聚氨酯涂层的柔韧性。

图2.12 NN-二(2-羟乙基)氨甲基膦酸二乙酯结构式

2.3.1 Fyrol-6硬段阻燃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Froyl-6硬段阻燃型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反应原理如图2.13所示。

图2.13 硬段阻燃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原理

2.3.2 无卤硬段阻燃型水性聚氨酯的制备

Fyrol-6硬段阻燃改性水性聚氨酯(FPU)的合成工艺如下所示:

按上述工艺分别制备阻燃剂含量为0%,5%,10%,15%,20%的水性聚氨酯,记为PU0,PU5,PU10,PU15,PU20。

2.3.3 无卤硬段阻燃型水性聚氨酯的性能

2.3.3.1 乳胶膜性能

(1)力学性能

表2.19是不同Froy-l6含量的阻燃水性聚氨酯乳胶膜力学性能。由表2.19可知,随着阻燃剂含量的增加,聚氨酯乳胶膜的断裂伸长率降低;拉伸强度增大。

表2.19 不同阻燃剂含量的乳胶膜力学性能

(2)阻燃性能

表2.20是不同Froy-l6含量的阻燃水性聚氨酯的阻燃性测试结果。由表可知,阻燃改性的水性聚氨酯的LOI值均明显大于未阻燃改性的,且随着阻燃剂含量的增加,LOI值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规律。在阻燃剂含量为15%时,乳胶膜的LOI达到30.2%,达到了难燃级别。

表2.20 极限氧指数(LOI)和垂直燃烧测试结果

此外,由表2.20还可看出,随P元素含量的增加,PU胶膜的LOI随之上升。当P元素添加量较低时,PU胶膜的LOI随P元素的增加而增大得比较缓慢;P含量为1.18%~2.31%时,PU胶膜的LOI增加幅度变快,但当w(P)=2.31%,PU胶膜的LOI趋于稳定。在垂直燃烧测试中,不含P元素的PU胶膜不能通过测试,但当w(P)≥1.75%时,样品均可通过测试,并且达到UL-94测试的V-2级(最高级)。

(3)热分解性能

阻燃剂含量为0%(PU0)和15%(PU3)的水性聚氨酯热失重曲线及热失重微分曲线分别如图2.14和图2.15所示。PU0的分解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8~332℃,最大分解速率温度为292.1℃;第二阶段332~433℃,是PU0的主要分解阶段,最大分解速率温度392.0℃。而PU3的分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3~251℃;第二阶段251~310℃,最大分解速率温度为297.4℃(与PU0第一阶段最大分解速率温度值接近);第三阶段为310~441℃,是PU3的主要分解阶段,最大分解速率温度为346.8℃(比PU0主要分解阶段最大分解速率温度减小了46.2℃)。聚氨酯体系质量损失5%、10%、50%时的温度,PU0分别为250.6℃、280.5℃和376.3℃,PU3分别为226.7℃、249.2℃和334.8℃。比较PU0和PU3相同质量损失下的温度和主要分解阶段最大分解速率温度发现,PU3的值均比PU0的小,表明引入阻燃剂后,聚氨酯的热分解温度降低。同时,在主要分解阶段PU0的最大分解速率是0.0182%/℃;而PU3的为0.013%/℃,比PU0的减小了38.9%。说明引入阻燃剂后,虽然降低了聚氨酯的热分解温度,但是延缓了整个聚合物材料的分解速率,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能。

图2.14 PU0和PU3的TG曲线

图2.15 PU0和PU3的DTG曲线

表2.21是不同阻燃剂含量的聚氨酯在480℃下的残炭率。480℃时,PU0的残炭率为0.97%。加入阻燃剂后,PU的残炭率均明显高于PU0的,并且随着阻燃剂含量的增加,残炭率大幅上升,PU4的残炭率为11.40%,比PU0提高1075%。表明将阻燃剂引入到聚氨酯结构中会使其分解温度降低,同时高温时阻燃剂会加速聚氨酯的成炭。

表2.21 阻燃水性聚氨酯在480℃时的残炭率

图2.16为不同P含量的PU胶膜的热失重曲线和热失重微分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PU胶膜的热分解基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PU硬段的分解,温度范围为200~330℃。不含P的普通PU在270℃左右明显失重,随着P含量的增加,胶膜第一阶段的热失重温度提前,当P的含量为2.31%时,PU胶膜在230℃明显失重,这主要是由于C—P键的键能较C—C键的小,随着温度升高,C—P键首先断裂导致热分解温度降低。从曲线中也可以看出,随着P含量的增加,胶膜的热失重速率逐渐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在硬段的分解中随着C—P键的断裂,其中含P的那一部分易与氧气作用首先生成磷酸,继而生成偏磷酸,最后生成稳定的聚偏磷酸,聚偏磷酸以一层玻璃膜状的形式覆盖在聚合物表面,部分程度地阻止了内部聚合物的降解,从而降低了聚合物的热分解速率。第二阶段对应于PU的软段分解,温度为330~600℃。含P的PU分解温度和不含P的相比有明显提高,但是w(P)为1.75%和2.31%的胶膜的热分解温度基本一样,不含P的普通PU到600℃基本完全分解,残炭率约为3%。当P的含量为2.31%时,PU胶膜在550℃左右基本分解完全,残炭率达到了8%。由于炭层难燃、隔热、隔氧、可使燃烧窒息,所以残炭率的提高有效提高了PU胶膜的热稳定性和阻燃性。

图2.16 PU胶膜的TG(a)和DTG(b)曲线

2.3.3.2 阻燃机理

采用SEM对阻燃水性聚氨酯膜分解后的炭层进行分析,图2.17是阻燃剂含量为0%(PU0)和15%(PU3)的水性聚氨酯膜TG测试后在坩埚中残留的炭层形貌图。未阻燃改性的PU0所形成的炭层疏松多孔,这些孔洞成为物质的传输通道,有助于传氧传热,使燃烧更加剧烈。阻燃改性后的PU3所形成的炭层致密、光滑、无孔洞,这种致密的炭层覆盖在材料的表面,能够很好地隔绝氧气和热量,具有较强的阻燃能力。PU3的炭层表现出典型的凝聚相阻燃机理的炭层形貌。

图2.17 PU0和PU3在TG测试(500℃)后的炭层形貌SEM图

NN-双(2-羟甲基)氨基乙基膦酸二甲酯的阻燃机理为:NN-双(2-羟甲基)氨基乙基膦酸二甲酯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一种非燃性液态膜的磷酸,覆盖在材料表面,起到隔绝作用;随温度升高,磷酸逐步聚合成聚磷酸。聚磷酸热稳定性高,迅速使高聚物脱水炭化,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光滑无孔洞的炭层,炭层起到隔氧隔热、抑烟的作用,并防止产生熔滴现象,从而发挥阻燃作用。同时,阻燃剂结构中所含的氮易和磷一起促进炭化反应,显示出磷-氮协同阻燃效果。

2.3.4 无卤硬段阻燃型水性聚氨酯织物涂层剂的应用

织物整理工艺同2.2.5.1。

笔者将NN-双(2-羟甲基)氨基乙基膦酸二甲酯与异氰酸酯反应合成得到的磷-氮协效阻燃水性聚氨酯应用于涤纶牛津帐篷布(低弹丝,300D×300D,杭州纺织厂)。整理后的涤纶织物手感柔软,阻燃水性聚氨酯为无色透明胶,涂层后织物的总色差值为2.36,涂层剂对布样色变影响小,使织物保持原色。垂直燃烧性能测试中,未整理的涤纶织物完全烧完,用阻燃水性聚氨酯整理的涤纶织物垂直燃烧性能达到GB/T 5455—2014 B1级,续燃时间2.8s、阴燃时间0s、布样的损毁长度10.8cm。氧指数测试中,未经阻燃整理的涤纶织物的LOI值为14.6%,用阻燃水性聚氨酯整理的涤纶织物的LOI值达到20.3%,比未经阻燃整理的涤丝纺织物提高了5.7%。阻燃整理的涤纶织物燃烧时无黑烟、烟量少,织物垂直燃烧后的数码相片见图2.18,织物经水性聚氨酯阻燃整理后,涂层透明、织物显原色,垂直燃烧测试自熄后布面干净,不仅损毁长度小,布面烧毁的面积亦小。

图2.18 阻燃整理的涤纶织物垂直燃烧自熄后布样相片(见彩图)

磷-氮阻燃水性聚氨酯(PU)整理前后的涤纶织物垂直燃烧后残炭的扫描电镜照片如图2.19所示,未用PU阻燃整理的织物[图2.19(a),图2.19(b)]燃烧后炭层有大量的孔洞,这些孔洞成为传输氧气和热量的通道,有利于燃烧。而PU阻燃整理的涤纶织物[图2.19(c),图2.19(d)]燃烧后在表面形成致密、光滑、没有孔洞的炭层,这种致密的炭层覆盖在基布表面,燃烧时很好地隔绝了氧气和热量的传输,保护基布不被氧和热侵入,起到阻燃效果。

图2.19 未经阻燃整理的和阻燃整理织物垂直燃烧后残炭的SEM照片

将用NN-双(2-羟甲基)氨基乙基膦酸二甲酯与异氰酸酯反应合成得到的磷-氮协效阻燃水性聚氨酯应用于涤丝纺织物(190T规格,绍兴欣悦纺织公司)上,并对整理织物的阻燃性能、静水压、色变等性能进行研究[13]。整理后的涤丝纺织物手感柔软,静水压高达15751 Pa,并且涂层透明,织物色差变小、总色差值为1.47,布显原色。垂直燃烧性能测试中,未阻燃整理的涤丝纺织物完全烧完,用磷-氮协效阻燃水性聚氨酯整理的涤丝纺织物的燃烧性能达到GB/T 5455—1997 B1级,续燃时间、阴燃时间均为0s,布样的损毁长度12.5cm。阻燃整理的涤丝纺织物燃烧时无黑烟产生、布面干净。氧指数测试中,未经阻燃整理的涤丝纺织物的LOI值为16.7%,用磷-氮协效阻燃水性聚氨酯整理的涤丝纺织物的LOI值达到21.8%,比未经阻燃整理的涤丝纺织物提高了5.1%。

未经阻燃整理的和用磷-氮协效阻燃水性聚氨酯整理的涤丝纺织物燃烧后残炭的SEM图如图2.20所示。未经过阻燃整理的涤丝纺织物燃烧后残炭膨松多孔。经磷-氮协效阻燃水性聚氨酯整理的涤丝纺织物燃烧后所形成的炭层致密、光滑、无孔洞。

图2.20 涤丝纺织物燃烧后残炭的SEM图(放大500倍)

针对纺织品纤维的燃烧过程(如图2.21所示),可将纺织品的阻燃原理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4,15]

图2.21 纺织品纤维的燃烧过程示意图

①吸热作用。具有高热容量的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相变、脱水或脱卤化氢等吸热分解反应,降低纤维材料表面和火焰区的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的速率,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②覆盖保护作用。阻燃剂受热后,在纤维材料表面熔融形成玻璃状覆盖层,成为凝聚相和火焰之间的一个屏障。这样,既可隔绝氧气、阻止可燃性气体的扩散,又可阻挡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反馈给纤维材料的热量,从而抑制热裂解和燃烧反应。

③气体稀释作用。阻燃剂吸热分解释放出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氨等不燃性气体,使纤维材料裂解处的可燃性气体浓度被稀释到燃烧极限以下。或使火焰中心处部分区域的氧气不足,阻止燃烧继续。此外,这种不燃性气体还有散热降温作用。它们的阻燃作用大小顺序是:N2>CO2>SO2>NH3

④凝聚相阻燃。通过阻燃剂的作用,在凝聚相反应区,改变纤维大分子链的热裂解反应历程,促使发生脱水、缩合、环化、交联等反应,直至炭化,以增加炭化残渣,减少可燃性气体的产生,使阻燃剂在凝聚相发挥阻燃作用。凝聚相阻燃作用的效果,与阻燃剂和纤维在化学结构上的匹配与否有密切关系。

⑤气相阻燃。通过阻燃剂的热分解产物,在火焰区大量地捕捉高能量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降低它们的浓度,从而抑制或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在气相发挥阻燃作用。气相阻燃作用对纤维材料的化学结构并不敏感。

⑥微粒的表面效应。若在可燃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惰性微粒,它不仅能吸收燃烧热,降低火焰温度,而且还会像容器的壁面那样,在微粒的表面上将气相燃烧反应中大量的高能量氢自由基,转变成低能量的氢过氧基自由基,从而抑制气相燃烧。

纤维的分子结构及阻燃剂的种类不同,阻燃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并不局限于上述几方面。在某一特定的阻燃体系中,可能涉及上述某一种阻燃作用,但实际上往往包括多种阻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