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数据简介

本书中运用的数据来源众多,包括了相关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网络和引用他人数据,在书中相应位置均进行了备注说明。在此重点介绍本书使用的核心微观调查数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库,该调查宗旨是系统而全面地收集中国人行为、态度以及生活、工作等基本信息,进一步反映中国人的行为与思想模式以及社会结构,通过持续性的调查反映中国社会变迁的趋势,并推动跨国比较研究的发展。该调查始于2003年,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综合性、连续性学术调查项目。CGSS系统全面地收集社会、社区、家庭、个人多个层次的数据,总结社会变迁的趋势,探讨具有重大科学和现实意义的议题,推动国内科学研究的开放与共享,为国际比较研究提供数据资料,充当了多学科的经济与社会数据采集平台。CGSS使用了三套不同的抽样方案:2003—2006年抽样方案、2008年实验性抽样方案、2010年抽样方案。这三套抽样方案从原则上都采用多阶分层PPS随机抽样,但在所基于的抽样框、分层变量、抽样阶段上有所不同,以求最有效地代表中国社会的各方面情况。该调查的详细资料参见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官方网站(17)

目前,该调查已开展多次,现已经对外免费发布了2003、2005、2006、2008、2010、2011、2012和2013年度数据,有关调查年份样本描述见表1-1。CGSS数据已成为研究中国社会最主要的来源数据,广泛地应用于科研、教学、政府决策之中,并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

表1-1 CGSS数据样本情况描述

数据来源:作者整理。


(1)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ztjc/ztfx/jnggkf30n/200810/t20081027_65687.html.

(2)引自大河网,http://newpaper.dahe.cn/hnsb/html/2011-01/21/content_455758.htm.

(3)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指食物支出金额在消费性总支出金额中所占的比例,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金额/消费性总支出金额×100%,该系数由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因此而得名。

(4)生活水平包括一系列满足居民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内容,一般用指标体系来测定,1978年联合国修订的《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SSDS)文件专辑,提出测定生活水平的12类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及其他人口学特征;医疗卫生条件;食品消费;居住条件;教育和文化;劳动条件和就业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生活费用和消费价格;运输工具;休息的安排;社会保障;人的自由。每一类又规定了若干局部性指标。对生活水平的测定也有主要使用某一单项指标的,如: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实际收入水平指标,实际消费水平指标,人均寿命指标,恩格尔系数,人均卡路里或蛋白质摄取量指标等。

(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

(6)中国经济导报[N].2006-04-27(A01).

(7)数据来源:http://www.gallup.com/poll/14548/chinese-far-wealthier-than-decade-ago-they-happier.aspx,由于1994年调查采用5分量表与后三轮的四分量表不一致,有约38%的人选择中间,我们按照不满意和满意的比例将这部分拆分为不满意和满意。

(8)调查中使用5级量表赋值方法,1—5分别表示非常不幸福到非常幸福。

(9)网易.[EB/OL].http://data.163.com/13/0207/17/8N4K7D3N00014MTN.html.

(10)引自中国新闻网,[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07-16/2405480.shtml,2010-07-16.

(11)详细介绍参见后续章节。

(12)目前文献中对幸福悖论的解释进行归纳,发现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个体的收入和消费行为中存在攀比效应,Easterlin(2001)认为个体的效用与自身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正相关,但与参照群体的平均收入和消费水平负相关;第二,个体的收入和消费行为中存在棘轮效应,费雷和斯塔特勒(2006,中译本)认为当期收入和消费对个体效用与其往期收入和消费水平负相关,但随着自身收入和消费的变动,个体也会相应地调整其期望效用水平;第三,非物质因素对福利水平有重要影响,Diener & Seligman(2004)认为不仅收入和消费会影响人们的效用水平,而且那些被GDP核算忽略的指标,特别是非物质因素如教育、健康、婚姻质量、就业状态等,也会影响人们的幸福水平;第四,幸福度的定点理论,该理论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幸福感都会回到某个给定的水平,幸福感实质上主要依赖于绝对的主观因素,如基因、性格或者是通过继承而获得的容忍和克服生活困难的能力,该理论的公共政策涵义是任何旨在提高个体福利的计划都是无效的(Graham,2005)。该段描述引自何强(2011)。

(13)国家统计局统计司.[EB/OL].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01/t20130118_17719.html.

(14)转引自詹鹏.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果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

(15)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也称倒U曲线(inverted U curve)、库兹涅茨倒U字形曲线假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

(16)引自人民网.[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4772532.html.

(17)http://www.chinagss.org/index.php?r=index/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