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之微观数据简析

本节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为素材,以调查获取的个人年收入数据(17)来测量我国居民个体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居民收入差距,以此来研究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18),重点分析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总体态势、城镇与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态势及省际态势。

2.2.1 我国收入差距总体情况

图2-2绘制了以受访居民个人年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反映收入差距的趋势图。从中不难看出,2005—2013年,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泰尔指数,都呈现出N形的发展趋势,即先不断增大,在2010年达到顶峰,而后逐渐降低。由此说明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确实在近年来出现了下降趋势,与国家统计局和其他科研机构的结果是吻合的。

图2-2 2005—2013年个人收入差距指数情况(19)

表2-1统计了各调查年份收入的20%、30%、50%、70%和80%的分位数情况及高低分位数比。从时间上看,几乎各个分位数都在增加,由此说明高中低收入群体的绝对收入水平都提高了。从70/30以及80/20的结果来看,分位数比的情况相对比较平稳,变化有波动。

表2-1 调查年份个人收入不同分位数情况(元)

2.2.2 我国城镇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情况

图2-3描述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个人年收入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情况。首先,从图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与全国基本一致,无论是基尼系数还是泰尔指数反映的收入差距都是先升后降,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其次,农村居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的发展趋势也表现为先升后降,但转折点在2008年,而且到2013年又略有升高。最后,分别对比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两类指数不难发现,除了2010年城镇居民群体的泰尔指数高于农村居民群体外,其余都是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高于城镇居民内部。

图2-3 城镇内部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指数统计情况

2.2.3 我国城乡间收入差距情况

图2-4绘制了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受访个人的人均年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人均年收入随时间基本上呈现出稳定的上涨态势(除城镇人均年收入在2011年出现了下降)。以城镇居民个人人均年收入与农村居民个人人均年收入之比来反映城乡差距,从图中可以看出,调查前四轮城乡差距呈现出波动状,2010年开始,城乡差距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

图2-4 城镇与农村个人人均收入及比值情况

2.2.4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收入差距情况

图2-5是对我国的东、中、西部(20)三大区域内部各自的收入差距情况进行统计计算。从结果上看,东部和西部地区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以2010年为转折点,2010年之前逐年增加,之后逐年降低。中部地区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状态。另一方面调查的各年份都是西部地区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高于其他两个区域。

图2-5 东中西三大区域个人收入差距指数情况

2.2.5 我国各省收入差距情况

表2-2统计计算了各调查年份各省(市、自治区)居民群体内部的收入差距情况,各地情况参差不齐,如2005年,基尼系数最低的天津市仅0.327,其泰尔指数也是所有省份中最低的,为0.182,最高为四川省,基尼系数达0.571,其泰尔指数0.608为第二高,第一高是安徽省的0.72(安徽省基尼系数0.565为第二高);2006年,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最低的均为天津市,最高的均为广西壮族自治区;2008年,北京市的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都是最低的,青海省的基尼系数第一高,泰尔指数第二高,江西省的泰尔指数是最高的,如此等等,详细情况见表2-2。此外还发现了一些规律:如北京、天津两地在调查的7个年份中收入差距基本上都排列在最低五位,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基本上是排列在最高五位。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反映的收入差距情况基本上一致。

表2-2 各省各调查年份的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统计结果

续表


(1)文化解释依据价值体系,认为不平等主要是因为民众持有不同信仰、价值观,并进行不同实践,使得不同群体获得不同的分配地位;功能解释依据社会需求,认为不平等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完成社会目标的贡献不同而产生的;强制解释以征服为基础,认为不平等主要是权力的使用导致的结果;竞争解释以效率为基础,认为不平等主要是因为个人或更大社会单位因其具有不同属性和表现,而获得不同的奖励。转引于王结发.不平等的社会机制[J].甘肃理论学刊,2015(11).

(2)一套位置(工作、公共职位、住所和声望);附着于这套位置上的奖励的不均等分配;引导人们进入不同位置的选择机制;不同特征的人,这些特征构成选择的标准。转引于王结发.不平等的社会机制[J].甘肃理论学刊,2015(11).

(3)让?雅克?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黄小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4)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王利文,于占杰,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理查德?威尔金森和凯特?皮克特.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差距如何导致社会问题[M].安鹏,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6)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M].张子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7)安格斯?迪顿.逃离不平等:健康财富及不平等的起源[M].崔传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8)托马斯?皮凯蒂.不平等经济学[M].赵永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9)安东尼?阿特金森.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M].王海昉,曾鑫,刁琳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0)参见安东尼?阿特金森.不平等,我们能做什么[M].王海昉,曾鑫,刁琳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208-209,263-265.

(11)道格拉斯?多德.不平等与全球经济危机[M].逸昊,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12)马修?德雷南.不平等的收入[M].韩复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书名原文为:Income InequalityWhy It Matters and Why Most Economicsts Didnt Notice

(13)宋晓梧,王天夫,李实,王丰.不平等挑战中国:收入分配的思考与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4)李静君,马克?塞尔登.中国持久的不平等:革命的遗留问题与改革的陷进[J].张庆红,译.国外理论动态,2011(9),2011(10).

(15)关于不平等程度测度方法的详细介绍和综述,请参见刘志伟(2003)、贾俊平和谭英平(2003)、阿玛蒂亚?森(2006)、万广华(2008)、龚志民和熊唯伊(2016)等。

(16)万广华(2008)分析说,从理论上,好的相对指标需要具备六大性质:匿名性、齐次性、人口无关性、转移性、强洛仑兹一致性、标准化。

(17)调查问卷中直接询问了受访对象去年的全年个人总收入,只有2008年分为个人去年全年职业收入和职业外收入,对此,2008年的个人总收入由两部分加总得到。此外,对收入数据缺失的样本,我们采用直接删除的方法处理。

(18)数据计算结果仅仅表示来自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情况,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与官方发布数据有出入并不意味着矛盾。在此分析主要为描述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发展趋势,以及地区间比较,等等。

(19)2003年仅调查城镇人群,故统计结果未加入。

(20)东、中、西部的划分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