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的职能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体的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这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时,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把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为同名的量,使它们在质上相同,在量上可以比较。货币之所以执行这种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货币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货币将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外在地表现出来。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但是商品价值不可能由各单个商品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现,只能借助于货币外化出来,因此货币是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

二是货币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但是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即商品生产者在给商品规定价格时,只要是想象中的或者是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了,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所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抽象的或观念上的。但是在抽象的或观念上的价值尺度背后,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本身必须具有十足的价值。如果货币没有价值,就不可能用来衡量价值,这就像本身没有重量的东西不可能用来衡量重量一样。

三是货币具有完全的排他性、独占性。因为充当价值尺度的只能是一种商品,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统一地表现。

四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要通过价格标准这个中间环节来完成。因为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价值量,这就要求借助于价格标准来表现数量不等的单位货币。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的贵金属的货币单位。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量不同的商品,其价格也就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这就要求货币本身的计量单位在技术上必须首先予以确定。在历史上,价格标准和货币单位曾是一致的,如我国过去长期使用“两”(十六两为一斤)为价格标准,即货币单位;英国以“镑”作为价格标准,也是货币单位。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币材的改变、外国货币的输入及国家铸造重量不足的货币,货币单位名称和货币本身重量单位名称逐渐分离开来了。由于价格标准的存在,价值的体现就有了统一的计量尺度,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商品的价值就很容易进行衡量和比较。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因为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只是给商品标价,只要想象中的或者观念上的货币就行了,并不需要有现实的货币。同时,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因为充当价值尺度职能的只能是一种商品,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得以真正统一的表现。

二、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价值尺度,证明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作为流通手段,货币实现这种价值。与物物交换不同,商品生产者先将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以货币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每一次交换都通过这种商品—货币—商品(即W—G—W)的形式,这就是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是个系列过程:一种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是第一种商品形态变化的结束,又是第二种商品形态变化的开始。货币不断地在这种交换中起媒介作用,这种作用就是流通手段。W—G是商品转化为货币,而G—W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是容易实现的。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所得到的货币是现实的货币,才证明他的私人劳动获得社会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部分。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不能是观念上的,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第二,不需要有足值的货币,可以用货币符号来代替。

第三,货币包含有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条件下,交换过程分裂为两个内部相互联系而外部又相互独立的行为,即买和卖。于是这两个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开了。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最初是金属条块,但是每次流通都需要鉴别真假,测其成色,进行分割。由此,货币从金银条块发展到铸币。铸币就是国家按照一定成色、重量和形状铸造的货币,它的出现使得商品流通更加便利。但是因铸币会在流通过程中不断地磨损,使其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而仍然按照其名义价值流通,这就意味着在货币流通中隐藏着这种可能性,可以用其他材料作为价值符号象征其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的职能。于是,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纸币就出现了。可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的币材形式的变化,主要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币材形式只是一种媒介的特征所决定的。

我国人民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通货,代表一定的价值量与各种商品相交换,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得以实现。人民币的流通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垄断性和独占性。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一些领域逐渐被支付手段所代替。

三、贮藏手段

当货币由于各种原因退出流通界,被持有者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绝对化身而保存起来时,货币就停止流通,发挥贮藏手段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既是现实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在金属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时可起到自发的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时,贮藏中的货币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当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会退出流通领域成为贮藏货币。价值贮藏对货币流通起着“蓄水池”的作用,自发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因此,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流通基本上能够保持正常和稳定。

现代经济中纸币成为价值符号,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也不能兑现金银,因此不具有典型意义上的贮藏手段的职能。当强制流通的纸币投入流通后,就滞留在流通中,不能完全退出流通。货币所有者把现钞暂时沉淀在手中,是潜在的购买手段或待实现的购买力;把现钞存在银行,则又通过银行的信贷活动投入生产和流通。在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基本上能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货币所有者无论是手持沉淀现钞,还是把它存入银行变成存款,都发挥了积累或储蓄手段的作用。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了支付手段职能。例如,货币用于偿还债务、缴纳税金、支付工资、支付租金等所执行的职能,即为支付手段职能。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出现了赊销和延期支付的情况,这就使得商品使用价值的让渡与商品价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离开来了。卖者成了债权人,而买者则成了债务人,货币则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支付,以清偿债务,结束信用交易行为。这时商品流通早已结束,只剩下单独的货币流通,因此货币不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而是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现实货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不仅在商品赊销、预付货款、清偿债务方面,而且还在银行信贷、财政收支、工薪租金、消费信用、国际收支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支付手段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有现金、存款、各类票据、各种结算凭证以及信用卡、电子货币等。可以认为,作为信用经济的现代经济,就建立在支付手段的基础上。

在我国,人民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范畴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人民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绝大部分是通过银行的非现金实现的,表现为存款货币的流通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货币循环。这种循环既反映了银行与各单位信用关系的消长,同时也反映了一些单位利用银行的贷款或存款来向另一些单位购买商品或劳务,即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因此,存款货币的流通具有二重性,既是货币流通的过程,又是信用活动的过程。现实生活中,这两个过程又是交织在一起的,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也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的现实的货币,所谓流通中的货币指的就是这两者的总体。

五、世界货币

随着国家贸易的发展,货币超越了国界,在世界市场上作为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就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按照马克思对典型金本位条件下世界货币的科学论述,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就必须脱掉自己的“民族服装”,还原成金银的本来面目。

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随着商品流通越出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货币的职能也随之发展,超越了国内的流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国际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这是世界货币的主要作用;二是作为国际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国外商品;三是作为国际资本和一般财富转移的手段,用于投资、对外援助、战争赔款等。

在当代,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世界货币不再由贵金属垄断充当,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纸币由于可以自由兑换、币值较稳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又被人们乐于接受,就替代黄金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目前,能够充当世界货币、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只有少数国家的货币或区域性货币,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在国际发挥着作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外汇凭证如票据、银行存款凭证、国际信用卡等,作为国际可接受的流动资产,在不同范围和不同条件下,也执行着世界货币的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