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当下,各地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促进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增产增收。扶贫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由于各地各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经济社会等因素发展不平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不可避免地存在贫富差距。脱贫攻坚、精准扶贫,既是我们党和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法回避的历史任务,也是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湖南湘西时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湘西考察:扶贫切忌喊口号[N].春城晚报,2013-11-05.,将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政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发展理念。2014年年初,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实行精准扶贫的要求。2015年11月,中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基本方略。此后,国家又在多种场合进一步阐述并丰富这一概念的内涵,为我国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奠定了思想基础,脱贫攻坚已成为党和国家当前发展战略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一环,具有深远而广泛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全国人民向贫困宣战。经过近70年来的努力,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纵观我国的扶贫开发历程,最先在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集中针对贫困县进行扶贫,21世纪初开始,转向县级以下区域的15万个贫困村集中扶贫,在2011年划定了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这些重要的举措都表明了我国一直在着力开展扶贫,关注的贫困层面逐年向基层一线倾斜,扶贫开发的思想也在进一步成熟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提出、制定并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方略,制定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重大举措。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作为今后一个相当重要的国家战略来抓,把精准扶贫和脱贫的基础性工作放在了此项工作的首位。习近平强调:“只有精准识别了扶贫对象,才可能确保扶贫资金、扶贫资源和扶贫力量精准配置到户到人。”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论述实现了从扶持贫困区域精准转向困难家庭和工人,让扶贫攻坚更加坚实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的深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国家各个层面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研究法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知网为载体,就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界关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后发现,当下社会各界关于“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大部分成果重点从精准扶贫的方法、措施、对策等方面进行基础性和政策性的分析,呈现出研究成果数量多、规模大(尤其是自“精准扶贫”正式提出以来的“井喷式”增长)、研究领域广、载体丰富,以及研究层次和学科分布不平衡,侧重于“工具理性”研究的多、对“价值理性”的研究相对较少等特点。虽然,只从中国知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渠道进行梳理,并不能代表整个学术界的研究状况,也不能精确反映精准扶贫当前研究和进展的实际情况,但是这样的梳理和研究具有典型性的特殊意义,本身就包含着精准扶贫普遍性的特征。同时,从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脱贫”的理论探索、发展所取得的、并经受住实践检验的一系列理论成果,进行了艰苦而较为严谨的学术考察,本书发现社会各界关于我们党在各个时期关于“中国扶贫”问题的理论梳理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论梳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的理论梳理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笔者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下,立足于四川省脱贫攻坚的实践,通过持续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对四川省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在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从机遇与挑战、部署与特征、现状与问题、重点与难点、方法与措施、效果与评价、突出问题与应对等维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量。同时,在当下社会各界密切关注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和新发展理念指引的大背景下,四川省脱贫攻坚在实践进程中呈现出“以创新理念助力脱贫模式创新、以协调理念助推脱贫资源整合、以绿色理念促进生态扶贫发展、以开放理念拓展脱贫平台建设、以共享理念推进脱贫成果惠民”等特征,由此来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有利于研究和认识中国贫困问题的特点、有利于扩宽消除中国贫困问题的理论视野、有利于科学认识和把握脱贫攻坚的规律。虽然,只从四川省脱贫攻坚的实践进行考察,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甚至国家层面的实践状况,也不能精确反映脱贫攻坚在理论前沿研究和实践探索进展的实际情况,但是这样的梳理和研究本身就具有典型性的特殊意义,体现着以关注现实问题、将实践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原则。因此,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早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本书梳理和考量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和四川省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重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提炼出消灭资本主义社会贫困和社会主义社会贫困的原则、方法和路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推进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探索,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创新,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理论的发展和当下社会实践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