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拉图与天人政治(“经典与解释”第31辑)
- 刘小枫 陈少明
- 817字
- 2020-06-26 03:35:54
五
“高于乌托邦”的反思给出了理想城邦中一套最善的立法(《王制》502c5-6)。然而,此种“最善”如何转为现实?凭理性的论辩吗?既然在一个以理性为绳度的城邦中,获取治权的过程必无暴力相随,那么,施行理性论证就是最合理的办法了。即便理想城邦之中,一切也非尽善尽美——其所“操劳”的“质料”是人,而未必具备最佳的形式。柏拉图认为,只有极小部分人才能真正达成理性的洞见,并获得完满的哲学知识(《王制》428e5、491b、494a、503d11,参考《蒂迈欧》51e)。哲人王的职责就是增进城邦中所有公民的利益,在柏拉图看来,为了这个目标,即使采取的措施剥夺了被辖制者的洞见,也仍合乎道理:哲人王的行事,未必得讨公民的欢悦。
这方面最典型也最受非议的例子就是,治邦者为了得到优秀的人种,安排男女交媾,用抽签决定配偶,抽签结果貌似偶然,实则被治邦者暗中操控,凡人种差劣者皆被剥夺机会,他们却仍以为公平(459a-460a)。但哲人王治国,未必都得借助善意的谎言;毫无疑问,治邦者既然威权在握,他必定可以采用许多手段,令那些不为公民喜好的举措得以施行。
甚至治邦者阶层的成员也承受“驱使”。栽培出新的哲人固然会令城邦在将来获益,但今日允许哲人所行之事,将来则未必同意,也就是说,哲人将不被允许始终驻留在“最大的授学对象”这一影像跟前,拒绝退降到洞穴之中。无论是理想城邦的奠立者们,还是将来历事颇多的诸哲人王,他们都会要求同样富有天分的接班人,让他们先上行到善理念的高蹈之处,再返身回到昏黑的洞穴,唯有这样痛苦地放弃对理念的追求,才能为全体公民有所服务(519c-520d)。由于“律法”并非仅为一个阶层的利益而设,而是整个城邦的律法,因此,治邦者的要务就是通过“说服与驱使”令公民聚而为一,结成尽可能紧密的“城邦整体”(519e1-520a4,)。
这样,城邦的建立就成为一切手段背后的唯一目的,而达成这一目的有两个方法,关于它们,哲人说得如同偈语一般简要:唯一的目标是通过“联结”()而达成“合一”(Einheit),[10]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途径则是说服与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