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十六字真言”表达技巧让人一听就懂

在这一课中,我们来讲一下如何搭建汇报/呈现的框架结构。汇报一件事情,说通一个道理,内在原理跟盖房子是相通的。要有一个框架结构,也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只有具备这样的结构,你才能在接下来的环节把房子搭建稳固。汇报/呈现需要的是一个思维的结构,具体来说是一个核心内容为十六字的工具。

通过运用这个工具,你的思想可以使人一听就懂,一听就能理解,一听就能明白。这是我们每个人在职场与别人沟通时的诉求,我们总是希望沟通能更加顺畅,总是希望别人更能理解我们,但实现的前提,一定是我们把自己要表达的都表达清楚了。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会问学员这样的问题:你打开一份报纸时,是怎样去阅读的?你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或者说你为什么阅读这一篇,不阅读那一篇?很多学员是这么说的:我首先会看一下标题,哪个标题我感兴趣,或者它足够吸引我,我就会去读;如果报纸的内容很多,我就先看一下第一段,再看一下最后一段,然后看一下黑体字,如果黑体字下面讲的那个部分,我觉得很感兴趣,或者说我很关注,很想了解,那我会先去阅读那个部分,而对于其他部分,我会采用一种泛读的方式,一带而过。

当我们是读者的时候,我们一般会这样去读一篇文章。设想一下,当我们是听众的时候,我们坐在台下,别人在台上讲十五分钟,甚至是开一天的会,我们能把每个人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真正地听进耳朵里吗?能保证一秒钟都不跑神吗?能保证自己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会把他讲的内容在脑子里面都过一遍,分析他的逻辑结构吗?不会。

事实上,我们对信息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我们的大脑会听清、识别,以及解读我们听到的这些词语;其次,找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再想主讲人所表达的思想、含义是什么(见图2-1)。但如果我们对每一篇文章、每一个人,都用这种思考方式,是不是会很累啊?所以,我们在讲话的时候,应该把讲话思想的关系找出来,帮听众梳理清楚。

图2-1 处理信息的三个环节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1290568437114698和123123123123123这两串数字,要求你看5秒然后背出来,你会发现第二串数字很容易记,只用看一下它的循环节是“123”,然后看一下有几组,这个数字马上就在脑海里面有印象了,就不用再费脑子去想它的逻辑关系了。同样,讲话时我们要根据决策者的思考习惯,使用有规律的语言。讲话有规律,在借助这种规律帮助决策者做梳理的时候,你讲话的目标达成率会更高,输出的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的讲话让决策者听起来不会累,会更容易把他们的聚焦点放在分析和判断里。分析和判断什么?不是分析和判断你讲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而是用你给他们提供的一些指导思想和依据去分析、判断和指导未来的工作。

这十六个字到底是什么?如图2-2所示,即“结论先行、上下对应、分类清楚、排序逻辑”,纵向八个字,横向八个字;也就是说,横纵向搭起一张逻辑的网。搭了这样一张网,讲话还能不清楚吗?

图2-2 表达技巧的“十六字真言”

一、纵向关系一:结论先行,目的前置显重点

第一个特征,叫作结论先行。假设你作为一名员工,到老板办公室,你这样跟老板交流:“领导,我最近一直都在留意原材料的价格,结果我就发现,钢材的价格现在涨得很快。而且你知道吗?刚才物流公司也打来电话说,他们也要提价了。然后我又比较了几家物流公司的价格发现,我好像没有办法说服他们不去涨价;同时咱们的竞争品牌XXX,最近也在涨价,我看到这个情况……对了,我们的广告费用也比较大……”想必在实际沟通过程中,你还没有说到这里,你的领导就已经示意你说:打住,打住,你到底要跟我说什么,讲重点就好。

如果我们换一种结构方式去沟通,结果会怎样呢(图2-3)?比如说在汇报/呈现的时候,你说:“老板,我认为我们的品牌应该涨价20%,而且我们涨的价格一定要超过竞争品牌。因为第一,最近原材料价格都上涨了30%,同时物流成本增加了。第二,咱们的竞争品牌价格已经全线上调10%~20%,所以我们至少应该跟进,是吧?第三,咱们的广告费用也超标,而且可能未来还得拉出一点空间……所以老板您看一下,这个建议是否可行?”

图2-3 两种结构方式的话语表达

去领导办公室说这件事,其实就是在做一种请示,既然是请示,那么你要做的事是什么?有的人说,前面那个请示者,他请示的时候,就比较没有条理性,后面这个汇报/呈现者比较有条理性,有理有据还有数据,所以他这种请示老板肯定喜欢。但实际核心不在这儿,而在于他们请示时结构上的不同。前者是先描述现象,当他在罗列现象的时候,其实领导已经听不进去了,因为领导不知道他要干什么;而后面这个请示者一上来,就告诉领导来意,表达目的非常明确,也抓住了决策者以结果为导向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汇报/呈现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会直接影响最终的沟通效果和效率。

我们要学会在职场讲话时,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讲出关键的句子,十秒钟内提出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一句话就能点出提案的内容。

二、纵向关系二:上下对应,疑问回答织经线

第二个特征,叫作上下对应。所谓上下对应,实际上讲的就是我们自上而下搭建起讲话的逻辑,一定是疑问回答式的。如何理解?还用上文的例子,优秀的汇报/呈现者说:“老板,我认为我们的这个品牌应该涨价20%,而且我们涨的价格一定要超过竞争品牌。”这是一个结论,在这个结论之下,隐含的是老板的潜台词——你说涨价20%,你的依据是什么?好,接下来他就回答老板心中的这个疑问。这个疑问通常老板不见得会问出来,是在对话过程当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讲话思路。他把对方对这个问题的疑问,通过有效的引导方式,比较好地穿插在讲话的结构当中:理由一就是材料增加;物流成本增加,理由二就是竞争品牌全线调价;理由三就是广告费用也在涨。

我们看一下图2-4,所有的理由相对于结论,都是一种解释说明。所有的这些理由结合起来,就得出了最后这个结论,所以这是一种上下对应的关系。我们在讲话的时候,也要开启纵向的这种逻辑关系,这是一种疑问回答式搭建,也就是不悱不发法。

图2-4 上下对应的呈现范例:给产品涨价

三、横向关系一:分类清楚,模块游戏促记忆

第三个特征,叫作分类清楚。什么叫分类?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何记住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其实大多数人都会用一个通用的方法,那就是把身份证号码分成三段:第一段是区号,是某个省的代码;第二段是出生年月日;第三段有四位数,只要把那四位数记住,身份证号码就记住了。我们记其他数的时候也是这样,不会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去记,而是会找其中的规律,找到隐含的一种关系。当你去给别人讲一项内容,很细碎地讲十个八个点,对方是不容易记住的。因为心理学家做过一项调研,人对于字符串的记忆,是一次三到七个为宜。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分类,而且分类一定是合理化的分类(关于这部分我们会在下一课详细说明)。

四、横向关系二:排序逻辑,有序输出合逻辑

第四个特征,叫作排序逻辑。这其实讲的是一种逻辑顺序,即分类完成以后,谁放在前,谁放在后,或者说按照什么样的逻辑顺序进行分类。我们提供两种推理方式进行分类:第一种叫演绎型推理方式;第二种叫归纳型推理方式。所谓演绎型实际上指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大的逻辑顺序;归纳型,实际上就是从个体到一般这样的一种逻辑顺序。这里面有以时间为轴的顺序搭建方式,也有以空间为顺序的搭建方式,比如说组织机构图,还有重要性顺序,比如说从总经理到职员这种职务的顺序。

总之,我们需要学会在实际的讲话过程中,高度贯彻上述十六个字,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头脑当中织起一张网,让别人听清楚我们的表达逻辑。逻辑性越好,就越能在汇报/呈现式的讲话当中脱颖而出。

如何避免过劳死?

我所在的中心是从事过劳死研究的。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北京地区每十例死亡案例中就有一例是过劳死。长期的高强度劳动是造成过劳死的重要原因,要想解决和避免过劳死问题,解决过度劳动问题是关键。过度劳动又是什么呢?可以说是在劳动者已经感知到自己过度疲劳的时候,还要持续工作的一种状态。怎样才能够解决过度劳动的问题呢?我认为要挥出以下三刀。

第一刀要切断观念链……

第二刀要切断管理链……

第三刀要切断代价链……

总之,在多方努力下,这个过劳死问题是可以避免的。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这“十六字真言”。

结论先行,目的前置显重点:开篇围绕着过劳死的现象展开,一分钟内聚焦到关键,提出了如何解决和避免这个话题,是典型的结论先行的用法。

分类清楚,模块游戏促记忆;排序逻辑,有序输出合逻辑。观念链实际讲的是个人,管理链实际讲的是企业,代价链实际讲的是法规政策。从这三块分类看,运用归纳型分类方法,结构清晰容易记忆,另外按照避免过劳死的难易程度的顺序来讲解,符合常规认知规律。

其实,文字、说话就是由若干个两分钟的小单元组成,范例内容就是一个两分钟讲话的文字内容。在实际汇报/呈现的时候,不管企业是什么性质的,是否有模板要求,能在两分钟的小单元中运用本课所讲的结构特点,你的观点就会让人一听就懂。

纵向三层结构,下一层结构都是上一层结构的解释说明,上一层结构都是下一层结构的总结概括,这种纵向搭建的关系均应用不悱不发原则,隐含的问题便是“哪三刀?”和“怎么做到?”。(图2-5)

图2-5 “十六字真言”的汇报/呈现范例:解决过劳死问题

本课学习要点:

一、汇报/呈现结构

1.结论先行,目的前置显重点

2.上下对应,疑问回答织经线

3.分类清楚,模块游戏促记忆

4.排序逻辑,有序输出合逻辑

二、一定要在一分钟的时间内讲出关键的句子,十秒钟内提出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一句话就能点出提案的内容

三、文字、说话就是由若干个两分钟的小单元组成,在小单元中运用本课所讲的结构特点,你的观点就会让人一听就懂

本课作业:见附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