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横切苹果,让你的表达更显价值
这一节课,我们来讲汇报/呈现中的主体设计。主体结构设计就像盖房子的承重墙一样,如果承重墙盖不好,意味着脉络骨架随时会坍塌。主体设计又像一种造型设计,为什么用这个造型不用那个造型,背后说明的是它要体现的某种功能。如果能把承重墙和造型设计的问题都兼顾到,那这栋房子就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建筑。而我们汇报/呈现时的主体结构设计,更多地也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来体现。
我们先来玩一个切苹果的游戏。假设给你一个苹果,让你把它切成两瓣儿,我会特别感兴趣你怎么下刀。也许你会不屑地说:“老师,你没搞错吧?这是三岁小孩都能做成的事儿。”然后毫不犹豫地以果蒂和果柄为切入点,竖着就落刀,将苹果一分为二。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很遗憾,你就错过了更加漂亮的图案。我听过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兴高采烈地对爸爸说:“爸爸,苹果里面有一个漂亮的五角星。”爸爸想都没想就表示不信。儿子把横切开的苹果往桌上一放,说爸爸你看。爸爸看后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原来苹果里真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五角星图案(见图3-1)。爸爸不禁感叹,吃了这么多年的苹果,竟然没发现里面还有一颗星星。其实仅仅是换一种切法,我们就发现了一个美丽的秘密,难道不是吗?
图3-1 苹果里的五角星
第2课中讲到的横向关系里的分类清楚,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我们先要找到其中的特征,然后根据这个特征确定分类标准,以促进理解和发现内在的关联,这是汇报/呈现得以清楚的前提条件。而主体结构设计则直接体现出你对事物的认知高度和深度。
一、找结构的三个衡量指标
指标一:选择最能体现你思想的结构
汇报/呈现不是单纯告知对方自己的工作开展情况,更多体现的是你的工作思路和管理思想,你要让决策者看到你的思想。
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个分类练习来说明这个道理。请至少用三种分类方式对下面的事物进行分类:
榕树、冰淇淋、杯子、太阳、勺子、棒棒糖、松树、月亮、草莓、玫瑰、小草、南瓜、快乐、冰棍、手机、沮丧、苹果、筷子、茉莉花、愤怒、毛巾、星星
第一种分类最常规、最直接地将看到的内容进行了归纳(见图3-2)。工作中应用这种毫无创新的汇报/呈现方式的人比比皆是。别人光看你的结构框架就已经失去兴趣,并进入一种思维定势,感觉你今天的汇报/呈现又会是老生常谈。而下面的两种分类方式体现出深思熟虑,对事物本身的认知更加深入了(当然,能想到按照颜色来分类,说明汇报/呈现者有颜色和情绪心理学的知识贮备)。工作中应用这种汇报/呈现结构,至少会让决策者觉得你对工作有思考,有独立的见解且对岗位的了解比较深入。当然,图3-2只提供了三种分类方式,仅作参考,大家还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划分,比如按照字数多少分。
图3-2 给事物分类的三种方法
图3-3是XX公司物流改革方案,因篇幅所限,只列举其中一部分内容。那如何设计这个改革方案的汇报/呈现的主体结构?见图3-4。
图3-3 XX公司物流改革方案(部分修改采用)
图3-4 XX公司物流改革方案(修改后)
因本次汇报/呈现主题为物流改革方案,这一提案的来由是物流成本逐年上升。有没有解决办法?时间成本、费用成本是考虑的一条线,拖车、装箱、船运运输方式是可以考虑的另一条线。怎样搭建结构,既能让表达清晰,不费劲,又能使观点、思路更突出呢?把这两条线的矩阵结构应用好,反复尝试信息摆放的位置,思路就清晰了。
你的思路越清晰,越能反映出对改革方案思考的透彻,决策者对你汇报/呈现内容的信服度也会大幅提高。
指标二:选择最符合听众逻辑的结构
符合听众逻辑的结构,并不一定要完整地反映事情的复杂性,能将汇报/呈现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展示出来也可以。
比如,你作为集团公司宣传部人员,要定期将公司发生的重大事件刊登在企业内部刊物上,因此就需要下面的子公司投稿,还要把开展活动、召开会议的现场图片发过来。而现实情况是,各子公司提交的照片不是放大后清晰度不够,就是拍摄角度不专业。为此,集团公司组织了一次交流学习,教大家如何做好企业摄影。
在定势逻辑思维模式下,你的教学也许会是这个逻辑结构:第一部分讲相机的基础,第二部分讲正确曝光,第三部分讲相机的操作,第四部分讲附件的运用,第五部分讲构图基础,第六部分讲一些实战案例……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结构去讲,恐怕大部分学习者都会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负担。他们一看到这个结构,估计脑袋都疼,因为要想掌握这些内容,需要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三年五载。这无疑会使越来越多的人,对集团公司投稿望而却步。
其实我们只需用横切苹果的方法,就可以把原来所讲的内容,用另一种结构呈现,让它变得惊艳和通俗易懂,从而能直奔主题地达到“做好企业摄影”的目的——提交上来的照片达到刊登标准,并真正减轻学习者的负担。
那如何修改呢?比如可以根据摄影的具体场景来分成四大类:会议类摄影、人物类摄影、活动类摄影和特写类摄影。在讲会议摄影时,完全可以涉及相机的基础、相机的操作、相机的正确曝光、附件的应用和构图的基础等内容,只是这时候你的讲解要更加直接、重点要更加突出。比如你只需要把光圈怎么调、拍摄的角度怎么选取、怎么构图和光线有什么要求等具体细节直接告诉他们,他们就能掌握会议类场景中拍出符合标准的照片的技巧与方法。其他的场景也是同理。通过这个结构,你的讲述会非常干净利落,有针对性,他们学起来也会很容易。
图3-5是对华北乔木的介绍,估计介绍完,能记住的人会很少。
图3-5 华北乔木介绍
图3-6是修改后的结构,更有规律,更符合听众认知,更加便于记忆。
图3-6 华北乔木介绍(修改后)
指标三:通过已有理论模型的结构类型推导结构
之所以把这项作为指标三,是不想让大家从此对某种方法产生依赖甚至完全复制。
如果在你对某个问题毫无头绪的时候,有人告诉你,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二维矩阵的结构来分析,你会发现找结构更加容易。有没有发现,在判定任务重要性的时候,我们的思维结构也是一个二维矩阵呢?
所以,掌握几种常见的思维结构类型,会帮助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容易地找到结构。我按照使用频率列了一些思维结构类型,有一些是非常常见的,如果你没有听过,可以网上搜索了解一下,以理解这些结构类型:
二维矩阵类:任务分析矩阵(紧急性、重要性)、波士顿矩阵(市场占有率、增长率)、安索夫矩阵(新/老产品、新/老市场)
流程类:产品价值链、客户生命周期
三要素类:3C战略三角(Corporation公司,Customer顾客,Competition竞争对手)、爱情三元论
利益相关方类:波特五力模型
二、结构的搭建流程
XX来向你咨询职业选择的建议:他性格外向且聪慧,学的是工科,他刚刚毕业,拿到两个Offer,一个是技术方面的,一个是销售方面的。从纯理性的角度,你怎么帮他分析呢?
第一步,写下全部信息。
第二步,归类整理。
第三步,找出各组的规律,确定结构。
这些分组需要相互独立、完全穷尽。收入、性格、知识和经验(表3-1),这三个要素符合相互独立的要求吗?是的,这是三个无关的要素。但是,这三个要素完全穷尽了吗?没有。在技术和销售两个职位之间做选择的时候,要考虑的除了性格,是不是还有沟通能力、谈判能力等技能呢?另外,是不是还要考虑XX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呢?
表3-1 技术岗位与销售岗位比较(部分)
所以,扩展一下,找出了这些组:收入、性格、能力、知识和经验、爱好。这五个要素是否符合MECE分析法呢?好像穷尽得差不多了,但似乎不独立了,因为性格跟爱好是相关的,而能力和知识好像也很难分开。所以,把性格跟爱好组合在一起,将能力和知识组合在一起,变成:收入、性格&爱好、能力&知识&经验。但是这样的名字怪怪的。
进一步分析,你会发现,收入是在说能否赚钱养活自己,性格、爱好是在说是否感兴趣,能力、知识、经验是在说能否做得好。发现这点后,一切就清晰多了。
第四步,补充调整。比如,收入这块,除了考虑基本工资、奖金、加薪速度,是不是还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福利的差异等。
用这样的思路,你为他人做的职业选择分析,是不是让人清楚很多,脑子不再一团浆糊了呢?
三、结构顺序设计的两种类型
归纳型设计
归纳推理:从许多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概念性概念、原则或结论的推理方法。举例如下(图3-7):
图3-7 温州商人投资活动分析
我们在讲如何做好企业摄影时,用的就是归纳法,在对其前后调整的结构对比中,不难发现,所涉及的内容几乎都没有变,只是重新进行了分类组合,打造成一个全新的样子。在给学员做汇报/呈现辅导的时候,我通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他们确定所讲的内容,并重点帮他们梳理文章的结构,这样,接下来的汇报/呈现会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精彩。
关于归纳型结构设计,有三种构建方式:第一种叫时间顺序构建方式,第二种叫重要性顺序构建方式,第三种叫结构顺序构建方式。
(1)时间顺序构建方式:我们如果要对某一个流程性的东西进行讲解,按照时间顺序肯定是更好的方法,严格按照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的顺序进行讲解,是不可逆的。比如说做菜,做菜肯定是结论先行,先告诉他,这盘菜长这样,第一步准备哪些菜,第二步干什么,第三步干什么,然后按制作顺序讲完这个过程。我们来看下面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时间顺序的:
中国交通强国战略“三步走”(新闻稿)
2017年10月24日,中国(湖南)国际轨道交通产业博览会暨高峰论坛在株洲开幕。中国铁道部原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志寰发表了题为“关于交通强国战略的若干认识”的主旨演讲。建议中国分“三步走”实现交通强国战略,2045年进入交通强国前列,成为全球交通治理体系的重要引领者。
傅志寰认为,中国交通强国发展战略既要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结合自身实际。
第一个阶段是到2020年进入新时代,从侧重提高运输能力过渡到侧重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第二个阶段是到2030年进入交通强国行列,基本完成“一带一路”的交通服务网络建设;第三个阶段即2045年进入交通强国的前列,完成全球化交通服务网络的体系建设。
这一案例的阶段划分部分体现出时间顺序建构方式。企业内部的战略规划,也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构建方式。
(2)重要性顺序构建方式:在表达内容时,要有一个先后着重,比如给领导推荐方案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不可能只给领导一个备选方案,可能是有很多种方案,这很多种方案不可能无序地传递给领导。我们通常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就是把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可行性最高的方案放在第一部分先讲,后面再跟上一个到两个方案,给领导作为备选。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前面先讲两种自己不太推崇的、有一些缺陷和漏洞的方案,然后讲完备的方案,让领导看到对比之后,做出引导性的选择。
(3)结构顺序构建方式:最难的就是结构顺序构建方式,需要反复推敲,耗时耗力。我们就拿沟通来举例吧。
第一种结构顺序(图3-8左),向上向下及横向的跨部门沟通,这是一种分类方法,它是按照沟通的方向性来划分的。
图3-8 沟通对话的几种方式
第二种结构顺序(图3-8中),从关键沟通的角度,找到沟通当中七个关键节点,如果处理不好这些关键节点,就可能会引发口角,引来争执,从而让沟通不能顺畅进行。这个结构顺序较之第一种结构顺序,打破了沟通方向的壁垒,抓住了关键节点。
第三种结构顺序(图3-8右),就是四维沟通模型。比如,我们从人的潜意识里面,对对方的认知和自我的认知角度划分象限。第一个象限叫作“我好,你也好”;第二象限是“我不好,你好”;第三象限是“我不好,你不好”;第四象限是“我好,你不好”。
掌握了规律后,结构顺序不过就是一种模块游戏。至于选择哪一种结构构建方式,就要按照之前的两个指标去做判定了。
北京游玩攻略文案
夜游北京到底怎么玩?这些地方越晚越嗨!
不说工体、三里屯、后海、簋街,
光是北京的夜景就能分分钟镇住你!
而且!
北京有很多景点不仅白天看着壮观,
夜晚更是妩媚撩人!
越夜越撩人
以前遛弯儿我们去护城河,
穿过胡同儿去大街宽敞地儿,
今天小编带您去新的地方。
司马台长城
司马台长城是唯一可以夜游的长城!除了长城,还能眺望XX的夜色。这不是“野长城”,上下缆车和步行道,让你轻轻松松享受长城的夜色。司马台长城到了夜晚会换装成闪烁的“巨龙”,跃跃欲试像要飞上天一样。
…………
越夜越文艺
北京的夜晚不仅绚烂妖娆,而且文艺,
夜深人静时徜徉于书海之中,
沉浸在属于自己的“小世界”里,
别样的北京,别样的夜。
中国书店(雁翅楼)
地安门雁翅楼是北京中轴线上的知名景观,始建于1420年,位于地安门门楼左右两侧。黄琉璃瓦覆顶,建筑造型别致,远观好似大雁张开的一对翅膀,故此得名。雁翅楼原为清朝政府内务府满、蒙、汉三旗公署。
…………
越夜越嗨
如果美景已经看过,如果酒足饭饱,
如果你还有精力有待消磨!
那就来嗨吧!
北京的夜不缺点燃你激情的地方。
XX街
购物天堂XX对面的XX街,是一条以西餐、酒吧为主的中高档餐饮文化街,被称为集美食、酒吧和艺术沙龙于一条街的“国际餐饮Mall”。
这里汇集了20多家个性化的国际餐饮品牌店,韩式的福乐旺斯、日式的江户前寿司、泰式的粟库泰文化餐厅、大洋洲的杰克西餐厅等,品种齐全,无不带着浓浓的异国情调。
…………
北京其实是一座不夜城,
一生如果要体验一次不眠,
来北京,古都与现代的魔幻交错,
一定是你此生独一无二的经历。
首先,越夜越撩人—越夜越文艺—越夜越嗨,这样的结构设计符合读者逻辑,充分考虑其特点。其次,如果是硬性广告,一般会从吃、住、行等方面来介绍,但那样的软文,写得太过直接,读者会失去阅读兴趣,采用太过平常的结构又会显得文艺范儿不足。上述游玩攻略文案这样的述说结构,将北京的壮观恢弘与妩媚撩人、古色古香与现代情调融合在一起,引发兴趣与广告效应的效果兼具。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在工作中,领导的概括总结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尤其是高层的领导,你们说完的话、做完的事,经他概括后,你都觉得自己的话价值倍增了。
如果你不会总结,PPT就会呈现出这样的惨状(图3-9):
图3-9 流水账式总结
如果你会概括、提炼呢?PPT就是这样的(图3-10):
图3-10 凝炼的总结
在总结过程当中,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主体结构,一定要体现文章的脉络和骨架,就是工作汇报/呈现的黑体字部分;通过看黑体字部分,就能知道文章主要的意思和核心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你的汇报/呈现年年岁岁如今朝,总是在说,“围绕这个我要讲:第一,市场;第二,人力;第三,研发”。因为你的汇报结构从来没有变过,乍一看,看不出来这个月跟上个月讲的人力和市场有什么差别,除非非常仔细和留心去听,才能听出里面的蹊跷和不同。
图3-11展示的是低压触电急救流程。通过简单五个字,拉、切、挑、拽、垫,把复杂的低压触电急救常识简单化了,也更加易于记忆。专家与小白的分水岭也往往在于此。
图3-11 低压触电急救流程
分析型设计
什么叫分析型?比如说鸟会飞,百灵是一种鸟,所以百灵是会飞的。这种分析型的思路,在职场里面应用是比较多的。比如我们对一个问题的调研步骤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就是我们看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问题就是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解决问题就是给出方案,给出措施,给出方法。
工作中,结论性的汇报/呈现,其主结构(也就是一级结构)一定用归纳型结构。
最需要决策者了解的重点是措施,但你让他先听问题和原因(见图3-12),这就对你的听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必须记住全部问题和原因分析,才能判断措施是否合理,就浪费了彼此的时间,还收不到好的效果。另外,从主讲者的角度说,增加了表述的复杂性,分析原因不免提到问题,说措施时为了让对方清楚还得提到问题与原因。
图3-12 分析型方法解决问题思路
图3-13是修改后的结构,按照此结构,什么内容都没丢,只是结构变化了,但每讲一个措施,紧跟问题所在与原因分析,易于听众理解和跟进,效果能大大提升。
图3-13 分析型方法解决问题思路(修改后)
本课学习要点:
一、结构的三个衡量指标
1.选择最能体现你思想的结构
2.选择最符合听众逻辑的结构
3.通过已有理论模型的结构类型推导结构
二、结构的搭建流程
1.写下全部信息
2.归类整理
3.找出各组规律,确定结构
4.补充调整
三、结构顺序设计的两种类型
1.归纳型设计
(1)归纳型结构设计的三种构建方式
(2)概括总结
2.分析型设计
本课作业:见附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