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真正的教育,需要长远系统的思维

在很多文章中,我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和心理问题。

一个孩子只有保持良好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稳定的行为。

有的父母不懂这个道理,不知道真正的教育需要长远系统的思维,需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育特点,这些父母只仗着自己是家长,就从自己的想法出发,盯着孩子的问题,忽视心灵的培育。这样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1.拿自己的想法当标准

“徐老师,我儿子8岁,特别内向怎么办?我特别不喜欢内向的人,可孩子偏偏这样,道理也讲了,也打过他,可他还是这样,该怎样让孩子外向呢?”

这个家长不明白,内向、外向无所谓好坏,内向有内向的优点,外向也有外向的缺点。真正影响人生的,不是内向、外向,而是孩子怎么看待自己、怎么发挥自己的性格优势。强行要求,不但无法改变孩子的性格,反倒会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关于孩子内向的问题,后面还要谈到,这里就不展开了。)

类似的家长不在少数,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他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我觉得3岁的孩子不爱刷牙就不好。”

“我认为内向就没出息。”

“我觉得天冷,你就要多穿。”

……

这完全是从自己的想法出发,用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我认为对的,你就要做,我认为不对的,你就不能做。

在孩子还小,理应被呵护的年龄,偏让孩子像大人一样懂事;在孩子已经长大,理应放手的年龄,偏还把他当作小孩,包办代替,控制人生。

标准都不准确,想法都不正确,却要管孩子,这样的管,不如不管。

2.只关心智力因素,不关注情商

希望孩子拥有成功幸福的人生,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心愿。但是,一个孩子成功幸福,靠的是什么呢?

在某些家长观念中,有这样一个公式:学习好=上好大学=成功幸福。家长极度在意孩子的成绩,不在意培养孩子的综合品质。

实际上,上好大学,有份好工作,有高收入,只是成功幸福的一个因素。现代心理学调查表明,个人收入与幸福感之间有一定关系,但关联度并不高,个人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不足2%。

一个人是否幸福,是否有幸福感,与性格、情商、能力等因素息息相关。

家长过于热衷智力方面的投入,对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常常对孩子造成不好的结果。

(1)在智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却收效甚微

“我儿子13岁,小学学习挺好,上初中后,成绩越来越不好。每次对他说要努力学习,他都痛快地答应,可转眼就忘,就是不努力,我说也说了,骂也骂了,都不管用。徐老师,这种情况怎么办?”

我回复家长:“孩子想努力学习是真的。哪个孩子不希望学习好呢?哪怕再差的孩子也不想放弃自己,也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为什么孩子想学习好,却不努力?根源是,孩子缺乏学习的信心和能力。尤其对于成绩差的孩子来说,之前落下得太多,他感到没能力、没信心去面对和解决,就会出现‘答应好好的,却不努力’的情况。既然知道了孩子不努力的原因,就要针对这个,多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多发现孩子的亮点,放大优点,不和别人比,让孩子逐渐树立自信心。另外,重视学习但不要总谈学习,尽量让孩子保持心情愉快,要知道,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情绪轻松愉快了,才能调动积极性,才会有心力去学习……”

我说了一大堆,这个妈妈说:“我脑子很乱,不知具体应该怎么做,不谈学习吧,就不知该和孩子说什么,夸他吧又不知道该夸啥……”

这就是好多家庭的现状,父母只盯着学习,只注重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想法,不关注心灵成长,不注意品格塑造,除了学习,亲子间甚至无话可说。

好多父母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小学学习好,中学后成绩直线下降,不愿意学?原因在于,先前父母只关心学习这一件事,缺乏心智培育的长远规划(让孩子考哪个名牌大学不属于长远规划)。孩子小时,还能听话学习,上了中学,尤其青春期后,独立意识增强,对父母的要求不再言听计从,再加上课业难度大,孩子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品格来应对,自信不足,压力巨大,脆弱、自卑,负面情绪无法排解,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当然无法安心学习,成绩便越来越差。不仅如此,有的孩子甚至自残、自杀。近年来,未成年人跳楼、跳海等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不能不引起重视。

(2)有些孩子走上社会,会举步维艰

“只重成绩,不重成长”,在这样的教育下,有的孩子上了大学,脱离父母管控,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不学了,好多功课挂科,无法毕业;还有的,毕业后,不找工作,宅在家,啃老,即使找了工作,稍有不如意,也立马辞职走人。

一个“211”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性格倔强,不善与人交际,工作表现不尽如人意,被公司辞退后,再也不肯找工作。31岁的他,把单亲母亲赶出去,自己躲在家,3个月不肯下楼,靠外卖度日。每天除了吃、睡,就是玩网游。妈妈非常着急,又无计可施,觉得儿子得了心理疾病,想让他去看看,可儿子根本不听,嫌她唠叨,不见她……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人的成长是连续的,一个人20岁、30岁出现的问题,绝不是当时出现的,一定是累积的结果,极可能与2岁不自己吃饭,12岁不自己整理文具,自己的事不自己做,时间长了,缺乏责任感、感恩心和生活目标有关。

为人父母要觉察:是否希望孩子成功幸福,却把全部的精力和关注点只放在学习上?成绩好,一好百好;成绩不好,就全盘否定?父母想的和做的不一样,孩子未来怎会成功幸福?

也许有家长说:“孩子的学习是目前的头等大事,至于培养品格、开发情商什么的,等考上名校之后再说吧。”

这样的家长不明白,孩子的成长一去不复返,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有时限的。努力学习和塑造品格不是只能取其一,完全可以齐头并进。

如果,孩子拥有了良好品格——责任感强、知道感恩、心怀梦想,那么,作为学生,自然会主动学习,取得好成绩。正如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为。”退一步说,哪怕成绩不理想,在父母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下,自信、阳光、勇于做自己,这样的孩子,一定能发挥所长,找到人生的最佳位置。

3.有一种伤害叫“别人家的孩子”

有个9岁的男孩,自编了一首歌,将埋在心底的压力与苦楚唱了出来:“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过了十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这个男孩的心声,发人深思,有多少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让自家孩子去学、去比。

可是,你知道吗,全世界60多亿人口,没有任何一个人和其他人是完全一样的,包括双胞胎。也就是说,别人家的孩子再好、再棒,只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每个孩子的天赋秉性、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人生轨迹各不相同,和别人比,按别人的模式去教,不但会让孩子焦虑、惊慌、压力山大,还会扼杀孩子的特长和优势。

成熟的人,是不用别人的头脑思考自己人生的人。成熟的家长,也应是这样。

与其盯着别人家的孩子有多好,不如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是内向还是外向,是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还是抑郁质(心理学上划分的气质类型),任何一种性格,任何一种人格特质,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讨喜的一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好。上天对每个人都是有安排的,家长的责任就是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扬长避短,人尽其才。

从本质来说,一个人没有缺点也没有优点,只有特点。优点是特点的善用,缺点是特点的错用。

判断一种教育的好坏,最重要的是,看它是启发还是灌输,是引导还是压制。前者,必尊重个性,保护天性;后者,必泯灭个性,扼杀天性。

4.别让孩子为你的情绪“买单”

夫妻不合、婆媳不睦、人际不畅、事业不顺,这都是你的事,或者说,都是你没有处理好的事,可能责任不在你,但的确是你的事。既然是你的事,就不要让孩子为你的事“买单”,你别因自己压力大、心烦、疲惫,就随意对孩子发火、打骂。

生活什么样,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尽管生活中有不如意,但擦干眼泪,把悲伤留给自己,是你对孩子最大的善。父母拼尽全力撑起的天空,孩子怎会不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