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时法官竞为深酷,唯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独存平恕,被告者皆曰:“遇来、侯必死,遇徐、杜必生。”[1]有功,文远之孙也,名弘敏,以字行[2]。初为蒲州司法,以宽为治,不施敲扑[3]。吏相约有犯徐司法杖者,众共斥之。迨官满,不杖一人,职事亦修[4]。累迁司刑丞,酷吏所诬构者,有功皆为直之,前后所活数十百家。尝廷争狱事,太后厉色诘之,左右为战栗,有功神色不挠,争之弥切[5]。太后虽好杀,知有功正直,甚敬惮之。景俭,武邑人也[6]。司刑丞荥阳李日知亦尚平恕,少卿胡元礼欲杀一囚,日知以为不可,往复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7]日知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竟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8]

【注文】

[1]深酷:苛刻严酷。  司刑丞:唐前期职事官名,即大理寺丞。唐置大理寺丞六人,从六品上。掌分判寺事,有断罪不当者,由大理寺正依法正之。  徐有功(635或641—702年):唐前期大臣。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名弘敏,字有功,为名儒徐文远之孙。他考中明经,历经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司法参军、司刑丞、秋官郎中、侍御史等。当时,酷吏周兴、来俊臣等滥杀无辜,而有功秉公执法。他屡次被诬陷结援囚犯,救放死囚,但他却至死不渝。武则天知道有功正直,对他十分敬重,并提升他。有功后来官至司刑少卿、司仆少卿,负责审理案子。他死后追赠为大理寺卿。唐中宗李显追赠他为越州都督,制书中称赞他“节操贞敬,器怀亮直,徇古人之志业,实一代之贤良”。  杜景俭(?—700年):唐前期大臣、宰相。原名元芳,冀州武邑(今河北武邑)人。他少年考中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后出为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录事参军,又回到朝廷担任司宾主簿,转司刑丞,掌管刑狱。武周天授年间,杜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刑狱。当时,酷吏横行,而杜景俭与徐有功执法公正、平恕。武周延载元年(694年),景俭升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他被人弹劾与李昭德结党,贬为溱(zhēn)州(治今重庆綦(qí)江区东南)刺史。武周神功元年(697年),他又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不久罢为秋官尚书。后因罪出为并州(治今山西太原)长史,中道病死。

[2]文远:即徐文远(生卒年不详),隋唐时代的名儒。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东)人,为陈朝司空徐孝嗣玄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父徐彻,为梁朝秘书郎,尚梁元帝萧绎之女安昌公主而生文远。徐文远博览“五经”,有儒者之风,窦威、杨玄感、李密皆跟他做学生。隋文帝开皇中,他累迁太学博士。他曾为汉王杨谅讲《孝经》《礼记》。隋炀帝大业初年,文远为礼部侍郎许善心所荐举为学官,升任国子博士。王世充又以文远为国子博士。入唐后,文远授国子博士。文远著有《左传音》三卷、《义疏》六十卷。

[3]敲扑:古代鞭打犯人的刑具木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此处指敲打鞭笞。

[4]职事:职务,职业。  修:美,美好。

[5]不挠:挠,弯曲。不挠,不屈。比喻在压力、邪恶势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表现十分顽强。  弥切:更加坚决。弥,更加。切,深切,坚决。

[6]武邑:古县名。即武邑县,相当于今河北武邑。

[7]荥(xíng)阳:古县名。即荥阳县,相当于今河南荥阳。  李日知(?—715年):唐前期大臣。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他考中进士,事母至孝。武周天授年间,他累迁司刑丞。当时,酷吏横行,用法深酷,日知独尚平恕。唐中宗神龙年间,中宗的爱女安乐公主新建池馆,中宗亲临,随从的官员赋诗祝贺,日知独自以诗规诫。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韦后被杀,日知进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第二年,他进为侍中。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他转刑部尚书,罢除宰相之职。  少卿:这里指司刑少卿,即大理寺少卿。  刑曹:分管刑事的官署或属官。

[8]状:文体之一,此处为奏状,指臣下上奏的奏章。

【译文】

当时执法的官吏竞相实施苛刑峻法,只有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保持公平宽恕,被告发的人都说:“遇到来(俊臣)、侯(思止)必定死,遇到徐(有功)、杜(景俭)一定能活。”徐有功是徐文远的孙子,名弘敏,人们习惯称呼他的字有功。他最初担任蒲州司法参军事,以宽大为管理原则,不施用刑杖。吏员们互相约定,有犯法让徐司法参军动用刑杖的,大家一致呵斥他。但直到他任期满,也没有杖打过一人,任内一切做得也很好。他连续升官至司刑丞。对被酷吏诬陷的人,徐有功都为他们伸冤,前后救活的有几十家、上百家。徐有功曾在朝廷争辩有关刑狱的事,太后严厉责问他,身边的人都吓得战战兢兢,而徐有功却神色不屈,争辩得更加坚决。太后虽然好杀人,知道徐有功为人正直,对他既非常恭敬也很是怕他。杜景俭是武邑县人。司刑丞荥阳县人李日知也崇尚公平宽恕,司刑少卿胡元礼要杀一名囚犯,李日知认为不可以,多次反复,胡元礼发怒说:“我胡元礼只要不离开司刑寺,这个囚犯最终没有生还的道理!”李日知也说:“我李日知只要不离开司刑寺,这个囚犯最终没有死的道理!”最后将两人的奏状一同上报,李日知果然公正。

【原文】

东魏国寺僧法明等撰《大云经》四卷,表上之,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制颁于天下[1]

【注文】

[1]东魏国寺:寺院名。唐西京长安有魏国寺,东都洛阳城内有东魏国寺。  《大云经》:佛经名,又作《大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无相大云经》《方等大云经》《大云无相经》《大云密藏经》,略称《无相经》《大云经》。《大云经》系古印度人昙无谶(chèn)北凉时在敦煌(今甘肃敦煌)译出的,《大云经》的翻译时间始于北凉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玄始十年(421年),至太祖武宣王义和三年(433年)被害期间。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颁布《大云经》时,《大云经》已存在了二百六十年左右。法明、薛怀义等人所上《大云经》即依据旧译,附以新疏,借此阐发新义。武则天以女主称帝,和儒家传统思想相悖。按照儒家传统思想,妇女不得干预朝政。武则天以女主称帝,只能从佛典中寻找根据,而《大云经》里女菩萨为转轮圣王的预言正好可以为她所用。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意译为慈氏,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弥勒佛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在贤劫千佛中将是第五尊佛,常被尊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佛教的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的思想体系由无著、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佛教大师的推崇。  阎浮提:又称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bì)波。阎浮提原本指印度之地,后来则泛指人间世界。

【译文】

东魏国寺和尚法明等编撰《大云经》四卷,上奏表将书进献太后,书上说太后是弥勒佛降生,当取代唐朝作为人世间的主宰。太后下令将《大云经》颁布于天下。

【原文】

武承嗣使周兴罗告隋州刺史泽王上金、舒州刺史许王素节谋反,征诣行在[1]。素节发舒州,闻遭丧哭者,叹曰:“病死何可得,乃更哭邪!”[2]丁亥,至龙门,缢杀之[3]。上金自杀。悉诛其诸子及支党。

【注文】

[1]罗告:罗织罪名告发。  隋州:古州名,西魏置,唐复置,治隋县(今湖北随州),辖境相当于今湖北北部、桐柏山与大洪山之间、涢水上游和滚河上游一带。  泽王上金:即李上金(?—690年)。参见注“上金”。  舒州:古州名。唐治怀宁(今安徽潜山),辖境相当于今安徽天柱山、三官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许王素节:即李素节(648—690年)。参见注“素节”。

[2]乃:竟然。

[3]龙门:指龙门山,又称伊阙山,位于今河南洛阳南。因山耸立在伊水两岸,夹峙如门,故称龙门,为洛阳南边的门户。著名的龙门石窟即位于此地。

【译文】

武承嗣指使周兴罗织罪名告发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征召他们到太后所在的地方。李素节从舒州出发时,听见有人因遇丧事而痛哭,便感叹说:“病死我都得不到,你还哭什么呢!”天授元年(690年)七月丁亥(十二日),素节走到龙门,被勒死。李上金自杀。朝廷将他们的儿子和亲属全部处死。

【原文】

八月甲寅,杀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1]。癸亥,杀尚书左丞张行廉。辛未,杀南安王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惟千金长公主以巧媚得全,自请为太后女,仍改姓武氏,太后爱之,更号延安大长公主[2]

【注文】

[1]太子少保:唐朝太子东宫官,从二品。掌管辅导太子。唐代多为安置退免大臣安排闲职或加官(只表示官品、身份、地位,并不掌管实际职事)、赠官(授予已故官员或现任在职官员的已故直系亲属的荣誉衔)。  裴居道(?—690年):唐前期大臣、宰相。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隋朝兵部侍郎裴镜民的孙子。父亲裴熙载,唐太宗贞观中为尚书左丞。唐高宗时,裴居道担任左金吾将军,为唐朝禁军将领。高宗咸亨四年(673年),居道之女嫁给太子李弘为妃。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任命他为秋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宰相。不久,进为纳言、内史、太子少保,封翼国公。后被酷吏陷害,下狱被杀。

[2]千金长公主(生卒年不详):参见注“千金公主”。

【译文】

八月甲寅(初九日),杀死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癸亥(十八日),杀死尚书左丞张行廉。辛未(二十六日),杀死南安王李颍等皇族十二人,又用鞭子打死前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李唐皇族至此差不多被清除尽了,年幼弱小的幸存者也都流放岭南,又处死他们的亲党几百家。只有千金长公主因为善于献媚得以保全性命,她自己请求做太后的女儿,又改姓武氏,太后喜欢她,改封号为延安大长公主。

【原文】

九月丙子,侍御史汲人傅游艺帅关中百姓九百余人诣阙上表,请改国号曰周,赐皇帝姓武氏[1]。太后不许,擢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及帝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合六万余人,俱上表如游艺所请,皇帝亦上表自请赐姓武氏[2]。戊寅,群臣上言:“有凤皇自明堂飞入上阳宫,还集左台梧桐之上,久之飞东南去,及赤雀数万集朝堂。”[3]

【注文】

[1]汲:古县名。即汲县,相当于今河南卫辉。  傅游艺(?—691年):武周时期大臣。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武则天载初元年(690年),他率领九百多名关中百姓到皇宫门前上书,陈述符瑞,劝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武则天高兴,提拔游艺为给事中。不久,游艺拜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一年之中,游艺的官品自九品提升至三品,被时人称为“四时仕宦”。后来,他被人告发谋反,下狱自杀。

[2]四夷:华夏族对中原以外的各族的称呼,按照方位而区分的传统称呼有东夷、北狄、南蛮、西戎,统称四夷。  沙门:出家男女,受具足戒的比丘、比丘尼通称为沙门。意译为勤息,即指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

[3]凤皇:凤凰。传说中的瑞鸟。  上阳宫:唐朝皇宫名,唐高宗时建于东都洛阳。上阳宫位于洛阳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角,临洛水,有长廊亘一里。参见唐东都上阳宫示意图。上阳宫制度壮丽,有登眺之美。高宗后期常居上阳宫听政。武则天迁都洛阳后,也曾居于此。  左台:即左御史台,唐朝官署。  赤雀:传说中的瑞鸟。

唐东都上阳宫示意图

【译文】

九月丙子(初二日),侍御史汲县人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九百余人到皇宫前上奏表,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没有许可,提拔傅游艺做了给事中。于是百官和帝室的同宗亲属、远近处的百姓、周边各族的酋长、和尚、道士共六万多人,一起上表提出同傅游艺一样的请求,皇帝也上表自己请求赐姓武氏。戊寅(初四日),群臣上奏说:“有凤凰从明堂飞入上阳宫,又飞回,聚集在左台的梧桐树上,过了很久才向东南飞去,还有赤雀几万只飞来,聚集在朝堂。”

【原文】

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1]。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2]。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3]。丙戌,立武氏七庙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严祖成皇帝,妣曰成庄皇后;赵肃恭王曰肃祖章敬皇帝,魏义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曰显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皆如考谥,称皇后[4]。立武承嗣为魏王,三思为梁王,攸宁为建昌王,士彟兄孙攸归、重规、载德、攸暨、懿宗、嗣宗、攸宜、攸望、攸绪、攸止皆为郡王,诸姑姊皆为长公主。

【注文】

[1]可:允许,许可。

[2]则天楼:即则天门城楼。原为应天门,是洛阳宫城的正南门。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重建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

[3]皇嗣:嗣,继承,子孙。皇嗣指皇帝的继承者。

[4]谥(shì):古代帝王、高官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译文】

九月庚辰(初六日),太后同意了皇帝及群臣的请求。壬午(初八日),太后登上则天门城楼,宣布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更改年号。乙酉(十一日),上尊号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位继承人,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丙戌(十二日),太后在神都洛阳立武氏七庙,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先妣姒氏为文定皇后;周平王的小儿子姬武为睿祖康皇帝,先妣姜氏为康惠皇后;太原靖王为严祖成皇帝,先妣为成庄皇后;赵肃恭王为肃祖章敬皇帝,魏义康王为烈祖昭安皇帝,周安成王为显祖文穆皇帝,忠孝太皇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先妣的谥号都同于先考,称皇后。封武承嗣为魏王,武三思为梁王,武攸宁为建昌王,武士彟的哥哥的孙子武攸归、武重规、武载德、武攸暨、武懿宗、武嗣宗、武攸宜、武攸望、武攸绪、武攸止都封为郡王,诸姑姊都封为长公主。

【原文】

又以司宾卿溧阳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检校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平章事[1]。游艺与岑长倩、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勗、左金吾大将军丘神、侍御史来子珣等并赐姓武[2]。秦客潜劝太后革命,故首为内史。游艺期年之中历衣青、绿、朱、紫,时人谓之“四时仕宦”[3]。敕改州为郡。或谓太后曰:“陛下始革命而废州,不祥。”太后遽追止之。命史务滋等十人存抚诸道。癸卯,太后立兄孙延基等六人为郡王。

【注文】

[1]司宾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司宾寺卿、鸿胪寺卿。  溧(lì)阳:古县名。即溧阳县,相当于今江苏溧阳西北。  史务滋(?—691年):武周时期的大臣。宣州溧阳(今江苏溧阳西北)人。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他拜纳言。第二年,他与来俊臣同治雅州(约治今四川雅安西)刺史刘行实及其弟刘行感之狱,来俊臣诬奏务滋与行感亲密,掩盖其谋反之状。武则天令来俊臣并治务滋。务滋担心自己陷入刑狱而自杀。  鸾台侍郎:唐前期职事官,即黄门侍郎。  平章事:唐朝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简称同平章事。

[2]右玉钤卫大将军:唐朝禁军将领,即右领军卫大将军。  左金吾大将军:唐朝禁军将领。  珣:音xún。

[3]期(jī):周(年、月)。  青、绿、朱、紫:唐朝官服的颜色。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四品、五品服朱,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傅游艺一年之内连连升迁,从九品官渐次升任三品官,可谓平步青云。

【译文】

武则天又任命司宾寺卿溧阳县人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为检校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平章事。傅游艺与岑长倩、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勗、左金吾大将军丘神、侍御史来子珣等都赐姓武氏。宗秦客因为曾经暗中劝太后改换朝代,所以首先被任命为内史。傅游艺一年之间经历了身穿青、绿、朱、紫四种颜色的官服(由九品官做到三品官),当时人称之为“四时仕宦”。太后下令改州为郡。有人对太后说:“陛下刚改换朝代而废除州(‘州’与‘周’同音),不吉利。”太后立即追回敕令而停止废州。武则天命令史务滋等十人巡视安抚天下各道。天授元年(690年)九月癸卯(二十九日),太后又封她哥哥的孙子武延基等六人为郡王。

【原文】

冬十月甲子,检校内史宗秦客坐赃贬遵化尉,弟楚客、晋卿亦以奸赃流岭外[1]。丁卯,杀流人韦方质。壬申,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区,藏《大云经》,使僧升高座讲解,其撰疏僧云宣等九人皆赐爵县公,仍赐紫袈裟、银龟袋[2]。制天下武氏咸蠲课役[3]

【注文】

[1]遵化:古县名。即遵化县,相当于今广西灵山西南。  楚客:即宗楚客(?—710年),唐前期大臣。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字叔敖,武则天的堂姐的儿子。他考中进士,累迁户部侍郎。武则天垂拱年间,武则天掌握实权,楚客和其弟宗晋卿均受重用。后来,他因为贪赃枉法被流放岭南地区。一年多后,被召还。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楚客被任命为检校夏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又因事被贬出京城。唐中宗神龙初年,又回到朝廷担任太仆卿。武三思引荐他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再次出任宰相。楚客因为谄附唐中宗韦皇后,进为中书令。后来,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起兵诛杀韦皇后,楚客与晋卿均被杀。  奸赃:非法受贿。

[2]紫袈裟:唐、宋时期三品以上官员的官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员的官服为绯(大红)色,有时皇帝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赏赐给僧人的就叫“紫衣袈裟”。紫衣袈裟是僧人的特殊服饰,只能在大法会或者朝见帝王、会见大臣时才可穿着。  银龟袋:唐代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武周天授二年(691年)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形成金龟袋、银龟袋、铜龟袋。银龟袋为四品官所佩戴。

[3]蠲(juān):除去,免除。  课役:赋税及徭役。

【译文】

冬十月甲子(二十一日),检校内史宗秦客因贪赃获罪,被贬职为遵化县尉,他的弟弟宗楚客、宗晋卿也因非法获取财物被流放岭外。丁卯(二十四日),杀死被流放人员韦方质。壬申(二十九日),太后命令长安、洛阳两京和各州分别建大云寺一座,收藏《大云经》,让僧人升高座讲解,撰写《大云经》注疏的僧人云宣等九人都赐爵县公,还赐给他们紫袈裟、银龟袋。太后下令天下所有姓武的人都免除赋税、徭役。

【原文】

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为酷吏所陷,当族,秋官郎中徐有功固争不能得[1]。秋官侍郎周兴奏“有功故出反囚,当斩”,太后虽不许,亦免有功官。然太后雅重有功,久之,复起为侍御史[2]。有功伏地流涕固辞曰:“臣闻鹿走山林而命悬庖厨,势使之然也[3]。陛下以臣为法官,臣不敢枉陛下法,必死是官矣。”太后固授之,远近闻者相贺。

【注文】

[1]道州:古州、路、府名。唐太宗贞观年间置,唐玄宗天宝初治弘道(今湖南道县西),辖境相当于今湖南道县、宁远以南的潇水流域。  族:灭族。一种残酷的刑罚,指一人犯罪,将全家上下都杀死。  秋官郎中:唐前期职事官,即刑部郎中。为刑部的头司刑部司的长官,置二人,从五品上,掌管司法及审复刑狱。

[2]雅重:非常重视。雅,很、极,表示程度很甚。

[3]庖(páo)厨:厨房,厨师。  势:表现出来的情况,局面。

【译文】

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被酷吏所诬陷,罪当灭族,秋官郎中徐有功坚持争辩也无济于事。秋官侍郎周兴上奏“徐有功故意放出谋反的囚犯,应当斩首”,太后虽然没有批准,但也免去了徐有功的官职。但太后很器重徐有功,以后又起用他为侍御史。徐有功跪伏在地上,流着泪坚决推辞说:“我听说鹿奔跑在山林中,而命掌握在厨师手里,这是形势造成的。陛下让我做执法的官员,我不敢歪曲陛下的法律,必定死在这法官任上了。”太后坚持要给他侍御史的官职,远近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相互庆贺。

【原文】

二年(春)正月癸酉朔,太后始受尊号于万象神宫,旗帜尚赤。甲戌,改置社稷于神都。辛巳,纳武氏神主于太庙[1]。唐太庙之在长安者更命曰享德庙,四时唯享高祖已下三庙,余四室皆闭不享[2]。又改长安崇先庙为崇尊庙。乙酉,日南至,大享明堂,祀昊天上帝,百神从祀,武氏祖宗配享,唐三帝亦同配[3]

【注文】

[1]神主:指木制的神位,上书死者姓名以供祭祀,俗称牌位。

[2]四室:即唐宣帝李熙(唐高祖李渊的高祖父)、唐光帝李天赐(李渊的曾祖父)、唐景帝李虎(李渊的祖父)和唐元帝李昞(bǐng)(李渊之父)之庙。

[3]日南至:指太阳走到最南面,即冬至日。

【译文】

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春正月癸酉朔(初一日),太后首次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旗帜崇尚赤色。甲戌(初二日),改在神都洛阳设立社稷坛。辛巳(初九日),在太庙安置武氏神主。唐皇室在长安的太庙改名为享德庙,四季只祭祀高祖以下三庙,其余四室都关闭而不复祭祀。又改长安崇先庙为崇尊庙。乙酉(十三日),冬至,太后在明堂设宴,祭昊天上帝,百神陪从受祭,武氏祖宗配享,唐朝三位已故皇帝也一同配享。

【原文】

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以酷吏纵横,上疏,以为:“今告事纷纭,虚多实少,恐有凶慝阴谋离间陛下君臣[1]。古者狱成,公卿参听,王必三宥然后行刑[2]。比日狱官单车奉使,推鞫既定,法家依断,不令重推,或临时专决,不复闻奏[3]。如此,则权由臣下,非审慎之法,傥有冤滥,何由可知!况以九品之官,专命推覆,操生杀之柄,窃人主之威,案覆既不在秋官,省审复不由门下,国之利器,轻以假人,恐为社稷之祸[4]。”太后不听。

【注文】

[1]知大夫事:这里指知御史大夫事。知,以他官暂时主持某一官署事务。知御史大夫事指暂时负责御史大夫之事务。  凶慝(tè):凶恶,亦指凶恶的人。

[2]公卿:原为三公九卿的合称。后又泛指中央政府高级行政官员。  三宥(yòu):西周有三囿(yòu)之法,指古代对犯罪者可从轻处理的三种情况,分别为:不识(不知法)、不意(过失)、遗忘(应意识到而疏忽)。又指古代王﹑公家族之人犯法,有宽恕三次的制度。后者为文中之意。

[3]比日:近日,近来。  闻奏:奏闻皇上。

[4]秋官:即刑部。

【译文】

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因酷吏横行,向太后上疏,认为:“现在告发的事情很多,虚妄的多,确实的少,恐怕有邪恶之徒阴谋离间陛下与臣僚之间的关系。古代判决犯人,公卿参加旁听,王必定经过三次饶恕,然后执行刑罚。近日管理刑狱的官员,单独一人外出执行使命,审问完成,执法者就依此来执行,不再重审,有的临时擅自作出判决,不再上奏皇上。这样,则权力归于臣下,这不是周密慎重的办法,倘若有冤屈和滥刑的,怎么能知道!况且以九品之官专以审讯定案,掌操生杀大权,窃取君主的权威,审讯定案既不在刑部,检查审定又不经过门下省,刑罚这种国家的利器,轻易地就给了别人,这恐怕是国家的祸害。”太后没有听取李嗣真的意见。

【原文】

侍御史来子珣诬尚衣奉御刘行感兄弟谋反,皆坐诛[1]

【注文】

[1]尚衣奉御:唐代殿中省的属官。殿中省下设尚衣局,尚衣局置奉御二人,从五品上,负责掌管皇帝的服装、宫廷陈设、祭祀活动的物品。

【译文】

侍御史来子珣诬告尚衣奉御刘行感兄弟谋反,二人都因此被处死。

【原文】

春一月,地官尚书武思文及朝集使二千八百人表请封中岳[1]。己亥,废唐兴宁永康隐陵署官,唯量置守户[2]。左金吾大将军丘神以罪诛。纳言史务滋与来俊臣同鞫刘行感狱,俊臣奏“务滋与行感亲密,意欲寝其反状”。太后命俊臣并推之。庚子,务滋恐惧,自杀。

【注文】

[1]朝集使:古代地方官进京汇报财政情况、民情风俗、属官考核、进纳贡物、聆听皇帝的命令的制度。如遇特殊情况,地方长官不必亲行,可以他官代替。  中岳:即嵩山。参见注“嵩山”。

[2]兴宁:即兴宁陵,唐高祖李渊的父亲李昞的陵墓。位于今陕西咸阳城东二十公里处渭城区正阳乡后排村。  永康:即永康陵,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的陵墓,位于今陕西咸阳城东北五十五公里处三原县陵前乡侯家堡。  隐陵:唐隐太子李建成的陵。李建成为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母兄长。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建成死于“玄武门之变”中。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追封建成为息王,谥号为“隐”,陵为隐陵,置官并加陵户守卫。  守户:即守陵户。唐代守陵户是服务于皇帝陵园、太子陵园的人户,一般由陵墓所在地区侧近的人户承担,或由身份低下的官户(犯罪者及其家属没入官府服役,并编入特殊户籍,称官户)、官奴等,负责洒扫,或长年或轮番守视、修葺,由太常寺或宗正寺属下的诸陵署或陵台设令、丞管理,任务包括供奉、修葺、守看、扫除和栽植,以维护陵园及景观设施完整、护林防火等。

【译文】

春一月,地官尚书武思文和朝集使二千八百人上表请求封中岳嵩山。己亥(二十七日),废除唐朝的兴宁陵、永康陵、隐陵的官署和官员,只酌量设置守陵户。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因罪被处死。纳言史务滋和来俊臣一同审讯刘行感的案件,来俊臣上奏说“史务滋与刘行感关系亲密,想要掩盖他的谋反罪状”。太后命令来俊臣一同审理史务滋案。庚子(二十八日),史务滋因畏惧而自杀。

【原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之[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2]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3]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4]兴惶恐叩头服罪。法当死,太后原之,二月,流兴岭南,在道,为仇家所杀。

【注文】

[1]文昌右丞:唐前期职事官名,即尚书右丞,正四品下,负责具体判中央尚书都省事,监察尚书省,监督尚书省所属的刑部、兵部、工部。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尚书右丞为文昌右丞。武则天长安三年(703年)再改为中台右丞。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旧称。

[2]承:承认,应允。

[3]炙:烤。

[4]内状:皇宫内递出的状辞。

【译文】

有人告发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串通谋反,太后命令来俊臣审讯他。来俊臣与周兴正在审案,一起进餐,来俊臣对周兴说:“囚犯大多不认罪,应当采用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取来一个大瓮,用炭火架在四周烤它,让囚犯进入瓮中,还有什么事情不承认!”来俊臣就找来大瓮,按周兴说的办法,四周用火烤,然后站起来对周兴说:“有皇宫内来的文书要审问老兄,请老兄进到大瓮中!”周兴惶恐,叩头认罪。依法应判周兴死刑,太后原谅他,二月,流放周兴去岭南地区,在途中,他被仇人杀死。

【原文】

兴与索元礼、来俊臣竞为暴刻,兴、元礼所杀各数千人,俊臣所破千余家[1]。元礼残酷尤甚,太后亦杀之,以慰人望[2]

【注文】

[1]暴刻:残暴刻毒。

[2]人望:众人的嘱望。

【译文】

周兴和索元礼、来俊臣竞相残暴刻毒,周兴、索元礼各杀了几千人,来俊臣让一千多家毁灭。索元礼尤其残酷,太后也杀了他,以抚慰众人的嘱望。

【原文】

徙左卫大将军千乘王武攸暨为定王。立故太子贤之子光顺为义丰王。

【译文】

改封左卫大将军千乘王武攸暨为定王。立原太子李贤的儿子李光顺为义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