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甲子,太后命始祖墓曰德陵,睿祖墓曰乔陵,严祖墓曰节陵,肃祖墓曰简陵,烈祖墓曰靖陵,显祖墓曰永陵。改章德陵为昊陵,显义陵为顺陵[1]

【注文】

[1]章德陵: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huò)的坟墓。  显义陵:武则天的母亲杨氏的坟墓。

【译文】

春二月甲子(二十二日),太后下令称始祖墓为德陵,睿祖墓为乔陵,严祖墓为节陵,肃祖墓为简陵,烈祖墓为靖陵,显祖墓为永陵。改章德陵为昊陵,显义陵为顺陵。

【原文】

夏四月癸卯,制以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1]

【注文】

[1]阶:阶梯,途径。

【译文】

夏四月癸卯(初二日),太后命令:因佛教为改朝换代开辟了途径,所以将佛教的地位提高到道教之上。

【原文】

命建安王攸宜留守长安。

【译文】

朝廷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留守长安。

【原文】

秋八月庚申,杀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勗。来俊臣鞫虔勗狱,虔勗自讼于徐有功。俊臣怒,命卫士以刀乱斫杀之,枭首于市[1]

【注文】

[1]玉钤(qián)卫大将军:唐朝禁军将领。玉钤卫即领军卫。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此名,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名。

【译文】

秋八月庚申(二十二日),杀死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勗。来俊臣审讯张虔勗案件,张虔勗自己向徐有功申诉。来俊臣大怒,令卫士乱刀砍死他,在市上悬挂首级示众。

【原文】

义丰王光顺、嗣雍王守礼、永安王守义、长信县主等皆赐姓武氏,与睿宗诸子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1]。守礼、守义,光顺之弟也。

【注文】

[1]嗣雍王守礼:即李守礼(672—741年),唐朝章怀太子李贤的次子。本名光仁,武则天垂拱初年改名守礼,封为太子洗马。后继承其父的爵位雍王。武后改唐为周,登基称帝,忌恨李唐宗室。守礼因为其父亲的原因而得罪武则天,与唐睿宗李旦的儿子们闭处宫中十多年。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唐睿宗从皇嗣(即太子)降封相王,许出宫外居住。守礼等开始在宫外居住,改授司议郎中。唐中宗重登皇位、恢复李唐江山,守礼也恢复以往的封爵,拜光禄卿。中宗神龙三年(707年),皇帝封守礼之女为金城公主,许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中宗景龙四年(710年),睿宗即皇帝位,依照中宗的遗诏,改封守礼为邠王,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为幽州(今北京地区)刺史,遥兼单于大都护,迁司空。唐玄宗开元初,守礼累为地方州刺史,但他都将地方政事委托给僚属处理,自己唯独寻求享乐,并不实际管事。守礼后来回到京城长安。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死,赠太尉。  县主:按唐朝制度,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  门庭:门前的空地,门口和庭院。

【译文】

义丰王李光顺、嗣雍王李守礼、永安王李守义、长信县主等都赐姓武氏,与唐睿宗的儿子们都被幽禁在宫中,十几年不出宫门。李守礼、李守义是李光顺的弟弟。

【原文】

或告地官尚书武思文初与徐敬业通谋[1]。甲子,流思文于岭南,复姓徐氏。

【注文】

[1]武思文:徐敬业的叔叔。

【译文】

有人告发地官尚书武思文当初与徐敬业串通谋反。八月甲子(二十六日),流放武思文到岭南地区,恢复他的本姓徐氏。

【原文】

九月乙亥,杀岐州刺史云弘嗣。来俊臣鞫之,不问一款,先断其首,乃伪立文案奏之[1]。其杀张虔勗亦然。敕旨皆依,海内钳口[2]

【注文】

[1]款:项。

[2]钳口:闭口。

【译文】

九月乙亥(初八日),杀掉岐州刺史云弘嗣。来俊臣审讯他,不问一项口供,先砍断他的脑袋,再伪造文案上奏。杀张虔勗的时候,来俊臣也采取这种办法。太后的敕旨都照准,天下人都闭口不敢说话。

【原文】

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傅游艺梦登湛露殿,以语所亲,所亲告之[1]。壬辰,下狱,自杀。

【注文】

[1]湛露殿:唐东都洛阳城皇宫宫殿名,为皇帝经常召见重要大臣的地方。

【译文】

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傅游艺做梦梦见自己登上湛露殿,他把这个梦告诉了亲近的人,亲近的人告发他。九月壬辰(二十五日),傅游艺被投入监狱,自杀身亡。

【原文】

先是,凤阁舍人修武张嘉福使洛阳人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1]。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以皇嗣在东宫,不宜有此议,奏请切责上书者,告示令散[2]。太后又问地官尚书、同平章事格辅元,辅元固称不可[3]。由是大忤诸武意,故斥长倩令西征吐蕃,未至,征还,下制狱[4]。承嗣又谮辅元。来俊臣又胁长倩子灵原,令引司礼卿兼判纳言事欧阳通等数十人,皆云同反[5]。通为俊臣所讯,五毒备至,终无异词,俊臣乃诈为通款[6]。冬十月己酉,长倩、辅元、通等皆坐诛。

【注文】

[1]修武:古县名。即修武县,相当于今河南修武。

[2]切责:严词斥责。

[3]格辅元(?—691年):唐前期大臣。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他考中明经,历迁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他以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当时,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张嘉福等奏请立武承嗣(武则天之侄)为太子,辅元固称不可,因此遭到武承嗣的陷害,被杀。

[4]吐蕃(bō):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本是西部羌人的一支,隋唐时代在今青藏高原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国。共历经九世赞普,二百余年。吐蕃也是今日藏族之先民。隋初,吐蕃渐渐强盛。囊(朗)日论赞统治时期,励精图治,兼并其他部落,势力向外发展,统治中心迁往逻些(今西藏拉萨),朗日论赞被各部尊为赞普。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其子松赞干布即赞普位,统一了青藏高原其他诸部,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朝。他仿照中原制度改革机构,严密军制,修订法典,创立文字,统一度量衡,又多次遣使到唐朝请求和亲。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派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汉藏关系日益密切,中原许多生产技术传到吐蕃地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唐中宗当政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弃隶缩赞。而后,唐蕃双方多次会盟。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驻守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唐军大批东调参与平叛,吐蕃乘机攻占河西地区。而后,吐蕃不断侵扰唐朝的西部边境。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唐蕃双方会盟,并立碑,明确“和同一家”,长期保持甥舅关系。赤松德赞在位时,吐蕃强盛一时,极力对外扩张。后内部矛盾加剧,军队叛变,下层民众反抗,社会动荡。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赞普达磨遇刺死,王室陷入内部纷争,统一的吐蕃王朝从此瓦解。

[5]司礼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太常寺卿。  判纳言事:具体负责纳言(即侍中)的事务。  欧阳通(?—691年):唐前期大臣。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字通师,欧阳询之子。欧阳通少孤,随母亲学习其父的书法,与父齐名,号“大小欧阳体”。唐高宗仪凤年间,欧阳通担任中书舍人,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书,累迁至殿中监。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他担任夏官尚书。第二年,他转任司礼卿兼判纳言事。他因为反对立武承嗣为太子,遭到武氏当权者的忌恨,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致死。他留下的书法遗迹有《泉男生墓志》《道因法师碑》。

[6]五毒:五种酷刑,包括鞭、捶、灼、徽、(mò)。徽、皆为绳索,用以捆绑罪犯。此处为泛指各种严酷刑罚。  款:款服,诚心认罪。

【译文】

在此之前,凤阁舍人修武县人张嘉福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等几百人上奏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认为皇嗣在东宫,不应该有这样的讨论,因此上奏请求严词谴责上奏书的人,告知他们散去。太后又询问地官尚书、同平章事格辅元,格辅元也坚决认为不行。因此他们大大违反了各位武氏掌权者的意愿,于是武氏掌权者排斥岑长倩,令他西征吐蕃,长倩还未到达前线,又征召他回来,关入太后的特别监狱。武承嗣又诬陷格辅元。来俊臣又胁迫岑长倩的儿子岑灵原,让他牵出司礼卿兼判纳言事欧阳通等几十人,都说他们一同谋反。欧阳通被来俊臣审讯,毒刑用遍,始终没有改口,来俊臣便假造他服罪的口供。冬十月己酉(十二日),岑长倩、格辅元、欧阳通等都被处死。

【原文】

王庆之见太后,太后曰:“皇嗣我子,奈何废之?”对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1]。今谁有天下,而以李氏为嗣乎?”太后谕遣之[2]。庆之伏地,以死泣请,不去,太后乃以印纸遗之曰:“欲见我,以此示门者。”[3]自是庆之屡求见,太后颇怒之,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庆之杖[4]。昭德引出光政门外,以示朝士曰:“此贼欲废我皇嗣,立武承嗣。”[5]命扑之,耳目皆血出,然后杖杀之,其党乃散。

【注文】

[1]歆(xīn):飨(xiǎng),祭祀时神灵享受祭品、香火。

[2]谕:告诉,指示,多用于上级对下级。

[3]遗(wèi):给予,赠送。

[4]李昭德(?—697年):唐前期大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考中明经,累官御史中丞。武周如意元年(692年),他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他迁检校内史。他曾向武则天密奏罢去武承嗣的相权,杖杀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者。他还训斥献媚者。当时,酷吏横行,他多次上奏其奸恶,但是,他弄权遭人忌恨。后来,他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致死,时人冤之。

[5]光政门:唐东都洛阳的宫城门。

【译文】

王庆之觐见太后,太后说:“皇嗣是我的儿子,为何要废黜他?”王庆之回答说:“神灵不享受别族人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别族的鬼神。现在是谁人拥有天下,却要以李氏为继承人?”太后指示将他送出去。王庆之趴在地上,以死哭请,不愿离去,太后便送给他盖有印章的一纸凭证,说:“以后想见我,就把它给守门人看。”从此以后王庆之屡次求见,太后很生气,命令凤阁侍郎李昭德赐王庆之杖刑。李昭德将他拉出光政门外,指着他对文武官员说:“这个家伙想废黜我朝皇嗣,立武承嗣为太子。”命令将他摔倒,他的耳朵、眼睛都出了血,然后用杖将他打死,王庆之的党徒才散去。

【原文】

昭德因言于太后曰:“天皇,陛下之夫,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当传之子孙为万代业,岂得以侄为嗣乎?自古未闻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者也。且陛下受天皇顾托,若以天下与承嗣,则天皇不血食矣。”[1]太后亦以为然。昭德,乾祐之子也[2]

【注文】

[1]血食:古代以杀牲取血来祭祀,血食指接受祭祀。一般借喻为国家统治的延续与长久。

[2]乾祐:即李乾祐(生卒年不详),唐前期大臣。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北)人,李昭德之父。唐太宗贞观初年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又历治书侍御史。唐高宗永徽年间,升御史大夫,后又出为邢州(治今河北邢台)、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刺史,后又到中央为司刑太常伯,后以罪免官。

【译文】

李昭德于是向太后进言说:“天皇(指唐高宗),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自己拥有天下,应当传给子孙,作为万代家业,怎么能以侄子为继承人呢?自古以来没有听说侄子做了天子而为姑母立庙的。何况陛下接受天皇的临终托付,如果把天下交给武承嗣,则天皇就无人祭祀了。”太后也认为他说得对。李昭德是李乾祐的儿子。

【原文】

壬辰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十月戊戌朔,无壬辰日。,杀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乐思晦、右卫将军李安静。安静,纲之孙也[1]。太后将革命,王公百官皆上表劝进,安静独正色拒之。及下制狱,来俊臣诘其反状,安静曰:“以我唐家老臣,须杀即杀,若问谋反,实无可对。”俊臣竟杀之。

【注文】

[1]纲:即李纲(547—631年),唐前期大臣。字文纪,初名李瑗,观州蓨(tiáo)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北周时,李纲为齐王宇文宪的参军。隋朝时,李纲为太子杨勇的洗马(太子东宫属官),屡遭权臣杨素陷害,后隐居。隋末,李纲得到李渊的重用,授丞相府司录,封新昌县公。唐朝建立,李纲在唐高祖武德朝受任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太子东宫属官),屡次规谏太子李建成,后辞职。

【译文】

十月壬辰日,杀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乐思晦,以及右卫将军李安静。李安静是李纲的孙子。太后准备要称帝,王公百官都上表劝进,只有李安静严正地拒绝。等到他被关入太后的特别监狱后,来俊臣责问他谋反的情况,李安静说:“因我是唐家的老臣,要杀就杀,如果问谋反,实在没什么可以回答的。”来俊臣最终将他处死。

【原文】

长寿元年春一月丁卯,太后引见存抚使所举人,无问贤愚,悉加擢用[1]。高者试凤阁舍人、给事中,次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2]。试官自此始。时人为之语曰:“补阙连车载,拾遗平斗量;欋推侍御史,碗脱校书郎。”[3]有举人沈全交续之曰:“心存抚使,眯目圣神皇。”[4]为御史纪先知所擒,劾其诽谤朝政,请杖之朝堂,然后付法。太后笑曰:“但使卿辈不滥,何恤人言!宜释其罪。”先知大惭。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注文】

[1]长寿:武周如意元年(692年)九月九日,武则天以自己牙齿落而再生,改年号为长寿。  存抚使:唐代前期巡行地方的大吏。朝廷常在水旱灾害后派遣五品以上的官员充任存抚使,掌考察官吏,赈济灾民。有时称“安抚使”或“巡察使”,亦称“宣抚使”。武周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派出存抚使十人到各道搜荐人才,予以任用。

[2]试:试任其职,尚未正式任命。试官也可以成为官员所带的职衔。  员外郎:指唐朝中央尚书省所辖左、右司及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员外郎。员外郎一般为从六品,具体负责各部的各项事务。  校书郎:唐代门下省的属官,置二人,从九品上,负责图书典籍的整理和校对。

[3]欋(qú):(木根)盘错;农具名,四个齿的耙(bà)子。  碗脱:即碗坯(pī),碗的半成品。

[4]举人: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进士科,经过有关部门贡举者,通称举人。  (hú):即“糊”。

【译文】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春一月丁卯(初一日),太后接见存抚使所荐举的人员,无论有无才能,全部加以任用。才高的就试凤阁舍人、给事中,其次的试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试官制度从此开始。当时人为此说:“补阙接连用车载,拾遗平常用斗量;侍御史用耙子推,校书郎是一个模子脱出的。”有个举人沈全交补充说:“面糊心的存抚使,眯了眼的圣神皇(指武则天)。”沈全交被御史纪先知所擒获,纪先知弹劾他诽谤朝政,请求在朝堂上杖打他,然后依法治罪。太后笑着说:“只要你们自己不滥用职权,何必怕人家说话!应该宽免他的罪。”纪先知大为惭愧。太后虽然滥用禄位来收买天下人心,但对不称职的人不久也予以撤职,或加以判刑或处死。她掌握着刑罚和赏赐的大权以驾御天下人,政令由她自己做出,明察而善断,所以当时的杰出人才也竞相为她所用。

【原文】

宁陵丞庐江郭霸以谄谀干太后,拜监察御史[1]。中丞魏元忠病,霸往问之,因尝其粪,喜曰:“大夫粪甘则可忧;今苦,无伤也。”元忠大恶之,遇人辄告之。

【注文】

[1]宁陵:古县名。即宁陵县,相当于今河南宁陵东南。  庐江:古县名。即庐江县,相当于今安徽庐江。  干:追求,求取,指追求职位俸禄。

【译文】

宁陵县丞庐江县人郭霸因为对太后阿谀奉承以求仕宦,官拜监察御史。御史中丞魏元忠患病,郭霸去探视,于是尝了他的粪便,高兴地说:“大夫的粪便如果味甜就可担忧了;现在是苦的,没有事。”魏元忠非常讨厌他,逢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