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戊辰,以夏官尚书杨执柔同平章事[1]。执柔,恭仁弟之孙也,太后以外族用之[2]

【注文】

[1]夏官尚书:唐前期职事官,即兵部尚书。  杨执柔(生卒年不详):唐前期大臣。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恭仁的弟弟的孙子。执柔历任地官尚书。武则天改唐为周、正式称帝后,以执柔为自己的外家亲戚,对他非常优宠。武周天授三年(692年),他升任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他被罢去相职。没过多久,执柔就死了。  恭仁:即杨恭仁(?—639年),隋朝宗室、隋末唐初大臣。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本名纶(lún)。他在隋朝历任甘州(治今甘肃张掖)刺史、吏部侍郎,参与平定杨玄感之乱。他在吏部持正自守,甚有善政,被人排挤出京城,担任河南道大使。宇文化及杀隋炀帝后,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在唐朝,他担任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总管。他向来熟悉边疆事务、通晓民情,在当地安抚汉人、胡人,甚有功绩。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他拜吏部尚书兼中书令,成为宰相。武德九年(626年),他拜雍州(治今陕西西安)牧。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年),他迁洛州(治今河南洛阳)都督。恭仁性格谦和谨慎,不以势凌人,以老病退休而死。

[2]外族:母亲家族或者妻子家族的亲族。

【译文】

戊辰(初二日),任命夏官尚书杨执柔为同平章事。杨执柔是杨恭仁弟弟的孙子,太后因他是她母亲家族的人而任用他。

【原文】

左台中丞来俊臣罗告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卿裴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1]。先是,来俊臣奏请降敕,一问即承反者得减死。及知古等下狱,俊臣以此诱之。仁杰对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俊臣乃少宽之。判官王德寿谓仁杰曰:“尚书定减死矣[2]。德寿业受驱策,欲求少阶级,烦尚书引杨执柔,可乎?”[3]仁杰曰:“皇天后土遣狄仁杰为如此事!”[4]以头触柱,血流被面,德寿惧而谢之。

【注文】

[1]左台中丞:唐前期职事官,即左御史台中丞。御史台,官署名。中国古代国家最高监察机构。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台中事务皆由治书侍御史主持。唐沿置。唐高宗时因避讳,改次官治书侍御史为御史中丞。武则天时改置左、右肃政台。  罗告:罗织罪名而告发。  任知古(生卒年不详):武周朝宰相。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他以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武周长寿元年(692年)初,他被来俊臣诬陷,原本是死罪,因狄仁杰、徐有功帮助而得免,贬为江夏县(治今湖北武汉)令。后无记载。  裴行本(生卒年不详):武周朝宰相。武周天授二年(691年),裴行本以冬官侍郎(即工部侍郎)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时裴行本和宰相狄仁杰、任知古等人被酷吏来俊臣弹劾谋反。因为狄仁杰呈上一份表章,得以向武则天澄清众人之冤,虽免死,但仍被流放。  司农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司农寺卿。  潞州:古州名。北周置,唐移治上党(今山西长治),辖境相当于今山西长治、壶关、长子、屯留、黎城、沁县、武乡及河北涉县地区。

[2]判官:皇帝下敕书临时差遣的使职。事务繁剧的给判官二人,事务不繁剧的给判官一人。许多使职之下都设判官,负责综理本使日常事务,权力大,事情多。

[3]驱策:驱使、命令做某事。

[4]皇天后土:皇天,天,天帝。后土,地,土神。皇天后土,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译文】

左台中丞来俊臣罗织罪名告发同平章事任知古、狄仁杰、裴行本、司农寺卿崔宣礼、前文昌左丞卢献、御史中丞魏元忠、潞州刺史李嗣真谋反。在这以前,来俊臣曾奏请太后下命令:凡是一经审问就承认谋反的人,可以减免死罪。等到任知古等入狱,来俊臣便用这道命令引诱他们认罪。狄仁杰回答说:“大周改朝换代,万象更新,唐朝旧臣,甘愿被诛戮。谋反是事实。”来俊臣就对他稍加宽容。判官王德寿对狄仁杰说:“您一定能减免死罪了。我德寿已受人指使,想略找一个升迁的阶梯,烦您牵出杨执柔,可以吗?”狄仁杰说:“皇天后土在上,竟要狄仁杰干这种事!”他一头撞在柱子上,血流满面,王德寿感到害怕而向他道歉。

【原文】

侯思止鞫魏元忠,元忠辞气不屈。思止怒,命倒曳之[1]。元忠曰:“我薄命,譬如坠驴,足于镫,为所曳耳。”[2]思止愈怒,更曵之。元忠曰:“侯思止,汝若须魏元忠头则截取,何必使承反也!”

【注文】

[1]曳(yè):拖拉,牵引。

[2](guà):绊住。  镫(dèng):挂在马鞍两旁的铁制脚踏。

【译文】

侯思止审讯魏元忠,魏元忠义正词严不肯屈服。侯思止大怒,命人将他放在地上倒着拖。魏元忠说:“我命运不好,譬如从驴背上掉下来,脚挂在足镫上,被驴拖着走。”侯思止愈加生气,命令接着拖他。魏元忠说:“侯思止,你如果需要我魏元忠的脑袋就砍下来,何必让我承认谋反呢!”

【原文】

狄仁杰既承反,有司待报行刑,不复严备。仁杰裂衾帛书冤状,置绵衣中,谓王德寿曰:“天时方热,请授家人去其绵。”[1]德寿许之。仁杰子光远得书,持之称变,得召见[2]。则天览之,以问俊臣,对曰:“仁杰等下狱,臣未尝褫其巾带,寝处甚安,苟无事实,安肯承反。”[3]太后使通事舍人周往视之[4]。俊臣暂假仁杰等巾带,罗立于西,使视之。不敢视,惟东顾唯诺而已。俊臣又诈为仁杰等谢死表,使奏之[5]

【注文】

[1]衾(qīn)帛(bó):衾,被子。衾帛,丝被。  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

[2]称变:声言事态发生变化。

[3]褫(chǐ):剥夺。

[4]通事舍人:唐代中书省的属官,置十六人,从六品上。负责掌管朝见引纳、殿廷通奏、承旨宣劳等事务,选善于辞令者充任。  音lín。

[5]谢死表:臣子的上表,内容为谢罪和悔过。

【译文】

狄仁杰既然已经承认谋反,有关部门只等待上报判罪,执行刑罚,不再对他严加防备。狄仁杰便从被子上撕下一块帛,书写冤屈情况,放在绵衣里面,对王德寿说:“天气正好热了,请将绵衣交给我家里人,撤去丝绵。”王德寿同意了。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到帛书,拿着去说有紧急情况要报告,得到太后召见。武则天看了帛书,质问来俊臣,他回答说:“狄仁杰等入狱后,我未曾剥夺他们的头巾和腰带,生活很安适,假如没有事实,怎么肯承认谋反!”太后派通事舍人周前往查看。来俊臣临时发给狄仁杰等头巾、腰带,让他们排列站立在西边,让周验看。周不敢向西看,只是面向东边唯唯诺诺而已。来俊臣又伪造狄仁杰等人的谢死罪表,让周上奏太后。

【原文】

乐思晦男未十岁,没入司农,上变,得召见[1]。太后问状,对曰:“臣父已死,臣家已破,但惜陛下法,为俊臣等所弄。陛下不信臣言,乞择朝臣之忠清、陛下素所信任者,为反状以付俊臣,无不承反矣。”太后意稍寤,召见仁杰等问曰:“卿承反何也?”[2]对曰:“不承则已死于拷掠矣。”[3]太后曰:“何为作谢死表?”对曰:“无之。”出表示之,乃知其诈,于是出此七族。庚午,贬知古江夏令,仁杰彭泽令,宣礼夷陵令,元忠涪陵令,献西乡令[4]。流行本、嗣真于岭南。俊臣与武承嗣等固请诛之,太后不许。俊臣乃独称行本罪尤重,请诛之。秋官郎中徐有功驳之,以为:“明主有更生之恩,俊臣不能将顺,亏损恩信。”[5]

【注文】

[1]司农:唐朝官署,即司农寺。北齐始置,为管理仓储市易,供应宫廷粮食薪菜、百官廪禄的机构。唐代因之,曾改名司稼寺,后复旧。

[2]寤(wù):睡醒,理解,明白。

[3]拷掠:拷打。

[4]江夏:古县名。即江夏县,相当于今湖北武昌。  彭泽:即彭泽县,相当于今江西彭泽西。  夷陵:古县名。即夷陵县,相当于今湖北宜昌。  涪(fú)陵:古县名。即涪陵县,相当于今重庆涪陵区。  西乡:古县名。即西乡县,相当于今陕西西乡。

[5]更生:再生。  将顺:附和,迁就。

【译文】

乐思晦的儿子未满十岁,被没入司农寺为奴,要求上告,得到太后的召见。太后问他有什么情况要上告,他回答说:“我的父亲已死,我的家已破,只可惜陛下的刑法,为来俊臣等人所操弄。陛下如果不相信我说的话,请选择朝臣当中忠诚清廉、陛下一贯信任的人,提出他们谋反的罪状来交给来俊臣,他们没有不承认谋反的。”太后听后,稍稍有所醒悟,召见狄仁杰等人问道:“您承认谋反是为什么?”狄仁杰等人回答说:“不承认的话,就已经死于严刑拷打了。”太后说:“为什么作谢死表?”他们回答说:“没有。”太后出示他们所上的谢死表,才知道是伪造的,于是赦免这七个家族。一月庚午(初四日),任知古降职为江夏县令,狄仁杰降职为彭泽县令,崔宣礼降职为夷陵县令,魏元忠降职为涪陵县令、卢献降职为西乡县令。流放裴行本、李嗣真于岭南地区。来俊臣与武承嗣等人坚持请求处死他们七个人,太后不答应。来俊臣便又独自提出裴行本罪恶尤其深重,请求处死他。秋官郎中徐有功反驳,认为:“英明君主有使臣下再生的恩惠,来俊臣不能迁就,有损君主恩信。”

【原文】

殿中侍御史贵乡霍献可,宣礼之甥也,言于太后曰:“陛下不杀裴宣礼,臣请陨命于前。”[1]以头触殿阶,血流沾地,以示为人臣不私其亲[2]。太后皆不听。献可常以绿帛裹其伤,微露之于幞头下,冀太后见之以为忠[3]

【注文】

[1]贵乡:古县名。即贵乡县,相当于今河北大名东北。  陨(yǔn)命:丧命。

[2]殿阶:殿堂的台阶。  沾:染,浸湿。  私:偏袒。

[3]幞(fú)头:又名折上巾,是男子一种包头的软巾。因为所使用的纱罗一般为青黑色,也称“乌纱”。后人俗称为“乌纱帽”。

【译文】

殿中侍御史贵乡县人霍献可,是裴宣礼的外甥,他对太后说:“陛下不杀裴宣礼,我请求死在陛下面前。”他将头撞在宫殿台阶上,流血浸湿了地面,用以表示他做臣下不偏袒自己的亲戚。太后全然不听。霍献可常常用绿绸子包扎头上的伤口,稍稍地露在帽子的下面,希望让太后看见,认为他忠诚。

【原文】

来俊臣求金于左卫大将军泉献诚,不得,诬以谋反,下狱,乙亥,缢杀之[1]

【注文】

[1]泉献诚(?—692年):入唐的高句(gōu)丽(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政权,亦称高丽)将领。泉献诚原名渊献诚,高句丽平壤城(今朝鲜平壤)人。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之孙,渊男生之子,入唐后因避讳唐高祖李渊名而改称泉献诚。武则天天授年间,献诚为左卫大将军。酷吏来俊臣向献诚求取贿赂,被献诚拒绝,来俊臣怀恨在心,诬其谋反,将他逮捕入狱,后被勒死。几年后武则天知其冤,为他平反,赠右羽林大将军,以礼改葬。

【译文】

来俊臣向左卫大将军泉献诚索取钱财,没有得到,就诬陷他谋反,将他逮捕入狱,一月乙亥(初九日),勒死了泉献诚。

【原文】

夏六月辛亥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长寿元年六月甲子朔,无辛亥日。,万年主簿徐坚上疏,以为:“书有五听之道,令著三覆之奏[1]。窃见比有敇推按反者,令使者得实,即行斩决。人命至重,死不再生,万一怀枉,吞声赤族,岂不痛哉[2]!此不足肃奸逆而明典刑,适所以长威福而生疑惧[3]。臣望绝此处分,依法覆奏。又,法官之任,宜加简择,有用法宽平,为百姓所称者,愿亲而任之;有处事深酷,不允人望者,愿疏而退之。”坚,齐聃之子也。

【注文】

[1]徐坚(?—729年):唐前期大臣。字元固,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少孤好学,博学善文,考中进士。在武周时期,他担任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主簿。他向武则天上书,请求死刑复奏,犯罪少株连。转东都判官。唐中宗神龙初年,他为给事中。唐睿宗重登皇位后,授予徐坚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修国史,封东海郡公,进黄门侍郎。后太平公主擅权,徐坚不肯依附。唐玄宗时代,徐坚历任绛州(治今山西绛县)刺史、秘书监、左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他七入书府,熟悉典礼制度。他先后参与编修《三教珠英》(一部大型诗歌选集类书)、《初学记》(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等。他著有《大隐传》三卷,文集三十卷,皆已散佚。  五听:中国古代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时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辞听、色听、气听、耳听、目听。  三覆之奏:唐代自唐太宗颁布诏书,在京各部门奏决死囚时,二日中五次复奏,天下诸州三次复奏。即在京规定执行死刑之日前一两天须上报五次,地方上为三次复奏。三覆之奏指谨慎对待判处死刑的囚犯,避免误判和制造冤案。

[2]吞声赤族:吞声,不发出声。赤族,被诛杀者必流血,故称赤族,意为诛灭全族。

[3]奸逆:叛逆不忠的人。  典刑:常刑。  齐聃(dān):即徐齐聃(629—672年),唐前期大臣、文人。字将道,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徐孝德之子,唐太宗徐贤妃之弟,唐高宗的妃嫔徐婕妤之兄。齐聃八岁能文,太宗召试词赋,称为神童,赠贴身佩刀。后举弘文生,历任曹王府参军,潞王府文学,崇文馆学士,侍皇太子讲等职。他曾经教导唐高宗的多位皇子,后累迁西台舍人。善文诰,甚为当时所称。唐高宗咸亨年间,他因泄露宫中语被贬为蕲(qí)州(治今湖北蕲春西南)司马,后又流放钦州(治今广西钦州北)。他死于咸亨年间,唐睿宗时赠礼部尚书。

【译文】

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夏六月辛亥,万年县主簿徐坚上疏,认为:“古书记载中审案实行五听,法典中有死罪经三次复奏的制度。我看见近来有命令审讯谋反者,让使者审得事实,立即判决处死。人命至关重要,死后不能复生,万一含冤,被灭族而心中有怨,却不敢出声,岂不痛心!这样做不足以肃清叛逆不忠之人,彰明常刑,恰好助长一些人擅权枉法,使人们产生疑惧。我希望杜绝这种处理办法,依法复奏再行刑。还有,任用法官,应当加以选择,有执法宽大公平,为百姓所称赞的,希望陛下亲近而任用他;有处理事情峻刻严酷,不能使大家信服的,请求陛下疏远而斥退他。”徐坚是徐齐聃的儿子。

【原文】

夏官侍郎李昭德密言于太后曰:“魏王承嗣权太重。”太后曰:“吾侄也,故委以腹心。”昭德曰:“侄之于姑,其亲何如子之于父?[子]犹有簒弑其父者,况侄乎[1]!今承嗣既陛下之侄,为亲王,又为宰相,权侔人主,臣恐陛下不得久安天位也。[2]”太后矍然曰:“朕未之思。”[3]秋七月应为“八月”之误。戊寅,以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为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杨执柔为地官尚书,并罢政事[4]。承嗣亦毁昭德于太后,太后曰:“吾任昭德,始得安眠,此代吾劳,汝勿言也。”

【注文】

[1]篡(cuàn):篡夺权位。

[2]天位:天子之位,帝位。

[3]矍(jué)然:惊恐的样子。

[4]冬官尚书:唐前期职事官,即工部尚书。  罢政事:免去执掌政务的实权,指宰相的职权。

【译文】

夏官侍郎李昭德私下对太后说:“魏王武承嗣权力过重。”太后说:“他是我的侄儿,所以委任为亲信。”李昭德说:“侄儿对于姑姑,怎么能比得上儿子对于父亲亲近?儿子还可以杀死父亲,何况侄儿呢!现在武承嗣既是陛下的侄儿,是亲王,又是宰相,权势与君主等同,我恐怕陛下不能久安于天子之位。”太后震惊地说:“朕没有考虑这些。”长寿元年(692年)秋季八月戊寅(十六日),任命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承嗣为特进,纳言武攸宁为冬官尚书,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杨执柔为地官尚书,一并罢去相职。武承嗣也在太后跟前诋毁李昭德,太后说:“我任用李昭德,才睡得安稳,他可以替我代劳,你就不要说了。”

【原文】

是时,酷吏恣横,百官畏之侧足,昭德独廷奏其奸[1]。太后好祥瑞,有献白石赤文者,执政诘其异,对曰:“以其赤心。”[2]昭德怒曰:“此石赤心,他石尽反邪!”左右皆笑。襄州人胡庆以丹漆书龟腹,曰“天子万万年”,诣阙献之[3]。昭德以刀刮尽,奏请付法。太后曰:“此心亦无恶。”命释之。太后习猫,使与鹦鹉共处。出示百官,传观未遍,猫饥,搏鹦鹉食之,太后甚惭。

【注文】

[1]恣(zì)横:放纵专横。  侧足:形容因敬重或畏惧而不敢正面站立。

[2]祥瑞:吉祥的征兆,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

[3]襄州:古州名。西魏置,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唐辖境相当于今湖北襄樊、谷城、老河口、丹江口、南漳、宜城等市县地。

【译文】

这时,酷吏放纵专横,百官畏惧他们,都不敢正面站立,只有李昭德敢于在朝廷上揭露他们的邪恶。太后喜好祥瑞,有人进献有赤色花纹的白石,主管官员责问他这石头有什么不平常之处,此人回答说:“因为它的赤诚之心。”李昭德大怒说:“这块石头的心赤诚,其他石头全都造反吗!”身边的人都笑了。襄州人胡庆用红漆在龟的腹部书写“天子万万年”几个字,进宫进献。李昭德用刀把字刮干净,奏请将进献者法办。太后说:“这个人用心也不坏。”命令释放他。太后训练猫,让它和鹦鹉在一起。有一次,太后向百官展示,大臣传看还未完毕,猫饿了,把鹦鹉捉住就吃掉了,太后为此感到很惭愧。

【原文】

太后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每除一官,户婢窃相谓曰:“鬼朴又来矣。”[1]不旬月,辄遭掩捕,族诛[2]。监察御史朝邑严善思公直敢言[3]。时告密者不可胜数,太后亦厌其烦,命善思按问,引虚伏罪者八百五十余人,罗织之党为之不振,乃相与共构陷善思,坐流[4]。太后知其枉,寻复召为浑仪监丞[5]。善思名譔,以字行。

【注文】

[1]户婢:皇帝身边的被役使的女子。  鬼朴:朴,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鬼朴,做鬼的材料。

[2]旬月:十天至一个月。指较短的时日。  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3]朝邑:古县名。即朝邑县,相当于今陕西大荔东。

[4](huān)州:古州名。隋置,治九德(今越南荣市),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河静省和义安省南部。

[5]浑仪监丞:唐代浑仪监的官员,设二人,从七品下,负责掌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

【译文】

太后自垂拱年间以来,任用酷吏,首先处死唐朝皇族和贵戚几百人,然后杀大臣几百家,杀刺史、郎将以下官吏更是数不胜数。每任命一名官吏,户婢便私下互相说道:“做鬼的材料又来了。”不满十天半月,这些官吏就遭突然逮捕,举族被杀。监察御史朝邑县人严善思公正耿直,敢于说话。当时告密的人多得数不清,太后也厌烦,命令严善思审问,结果因莫须有的诬陷服罪而死的有八百五十余人。罗织罪名害人的集团为之丧气,他们便共同设计诬陷严善思,结果严善思被流放州。太后知道他冤枉,不久又召他回来担任浑仪监丞。严善思名叫譔,字善思,人们习惯直呼他的字。

【原文】

右补阙新郑朱敬则,以太后本任威刑以禁异议,今既革命,众心已定,宜省刑尚宽,乃上疏,以为:“李斯相秦,用刻薄变诈以屠诸侯,不知易之以宽和,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1]。汉高祖定天下,陆贾、叔孙通说之以礼义,传世十二,此知变之善也[2]。自文明草昧,天地屯蒙,三叔流言,四凶(称)[构]难,不设钩距,无以应天顺人,不切刑名,不可摧奸息暴[3]。故置神器,开告端,曲直之影必呈,包藏之心尽露,神道助直,无罪不除,苍生晏然,紫宸易主[4]。然而急趋无善迹,促柱少和声,向时之妙策,乃当今之刍狗也[5]。伏愿览秦、汉之得失,考时事之合宜,审糟粕之可遗,觉蘧庐之须毁,去萋菲之牙角,顿奸险之锋芒,窒罗织之源,扫朋党之迹,使天下苍生坦然大悦,岂不乐哉!”[6]太后善之,赐帛三百段。

【注文】

[1]新郑:古县名。即新郑县,相当于今河南新郑。  朱敬则(635—709年):唐前期大臣、史学家。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字少连。他早年以辞学而知名。唐高宗咸亨年间,他担任洹(huán)水(今河北魏县西南旧魏县)县尉。武周时期,他担任右补阙(谏官),向武则天上书,请绝告密罗织之徒,得到武则天的赞赏。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敬则迁正谏大夫(谏官),兼修国史,不久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他以用人为先,不省细务。当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诬陷魏元忠等,朝廷中无人敢言,而敬则独抗表申理,魏元忠等得免死。后来,敬则被宗楚客诬陷,被贬为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刺史,死于家中。他著有《十代兴亡论》,已经散佚。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年、秦朝的政治家、丞相。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少年曾从荀子学习。战国末年,李斯来到秦国,初为秦国丞相吕不韦的舍人。不久,他任长史、拜客卿。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十年(前237年),嬴政下逐客令,李斯上书力谏客不可逐,被秦王采纳。李斯又为秦王嬴政吞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其他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李斯与丞相王绾(wǎn)、御史大夫冯劫等共议帝号。后来,李斯担任丞相,多次随秦始皇巡行。他反对分封皇室子弟的建议,主张禁止私学、统一思想、废除其他六国的史书。他又主张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整理文字。秦始皇死后,他听从宦官赵高之言,伪造始皇的诏书迫使始皇的长子扶苏自杀,立始皇的少子胡亥为皇帝,是为秦二世。秦朝末年,各地爆发反抗秦朝统治的斗争。李斯劝秦二世更改法律,以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陷谋反,被腰斩,灭三族。

[2]汉高祖:即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年)。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  陆贾(生卒年不详):西汉大臣、政治家、辞赋家。他跟从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以善辩出名,常周旋于各个政治势力之间。官至太中大夫。陆贾认为社会治乱决定于“人道”。他主张“无为而治”,给生产者以休养生息之机,同时要求行仁义,德治与刑罚并用。他受汉高祖之命论述存亡之征,著书十二篇,号称《新语》。陆贾另外著有赋三篇,已经散失。  叔孙通(生卒年不详):秦末汉初著名儒士。薛(今山东滕州南)人,初以文学之才应秦朝之征,任博士。后逃亡归薛,跟从项梁、项羽反秦。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即汉高祖)争夺天下,叔孙通率领弟子百余人归降刘邦,担任汉朝的博士,号稷嗣君。因为刘邦不喜儒服,遂变服短衣。刘邦建立西汉、正式称帝后,叔孙通见朝会时群臣喧哗失礼,乃奏请征集儒生与弟子采古礼及秦朝的礼仪,制定汉朝的礼仪制度。汉高祖七年(前200年),长乐宫建成,群臣如礼仪般向皇帝刘邦朝贺,莫不振恐肃敬。刘邦感叹自己今天才真正体会到皇帝的显贵。叔孙通因此拜为太常,弟子皆拜为郎。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叔孙通迁太子太傅。当时,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立宠姬戚夫人的儿子如意为太子。叔孙通极力劝阻刘邦更换太子。刘盈(即汉惠帝)即皇帝位后,叔孙通又担任太常,制定宗庙仪法。凡是西汉的仪法,均为叔孙通论定。

[3]草昧(mèi):蒙昧,未开化。引申为草创,创始。  屯蒙:天地生物之始。  钩距:机谋。

[4]紫宸:泛指宫廷,帝位。

[5]急趋无善迹:趋,快走。急趋无善迹,比喻办事求快就不可能尽善尽美。  促柱:急弦,支弦的柱移近则弦紧,故称。指移近支弦的柱,以使弦紧。  刍(chú)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在祭祀之前是很受人们重视的祭品,但用过以后即被丢弃。后人用以比喻微贱无用的事物或言论。

[6]糟粕(pò):造酒剩下的渣滓。比喻废弃无用的事物。  蘧(qú)庐:古代驿传中供人临时休息的房子。犹如今天的旅馆。  萋(qī)菲:亦作萋斐。形容花纹错杂的样子。  苍生:百姓。

【译文】

右补阙新郑县人朱敬则,认为太后的本意是用严苛的刑罚来禁止不同意见,现在既已改朝换代、登上帝位,人心也已安定,就应当减省刑罚,崇尚宽大,于是上疏,认为:“李斯辅助秦国,用刻薄欺诈的手段屠杀诸侯,不知道改变为宽大温和,终致国家土崩瓦解,这是不知道变化的祸害。汉高祖平定天下,陆贾、叔孙通说服他施行礼义,结果皇位传了十二代,这是知道变化的好处。自文明年间帝业初创,一切刚刚开始,韩王、霍王等三位皇叔散布流言,徐敬业等四个元凶制造祸乱,不用手段套出实情,不能应天命、顺人心,不亲近法家的刑名,不能摧毁邪恶、止息暴乱。所以设神器铜匦,开告密之门,使或曲或直的形影必然显现出来,包藏着的阴谋全部暴露,结果神明帮助正直之人,没有罪恶不被尽除的,百姓安定,帝位转移。但快走不会有完整的脚印,短的琴柱很少奏出和声,过去的妙策,成了当今的无用之物。恳切希望看看秦、汉的得和失,考察当前的事怎样办才合适,审查哪些属于糟粕可以遗弃,发现那些一时有用过后即须破除的东西,去掉诬陷者的牙和角,挫去邪恶阴险者的锋芒,扼住罗织罪状的源头,扫除结党营私的痕迹,让天下百姓无忧无虑,岂不快乐!”太后赞许他的话,赏赐他三百段丝织品。

【原文】

侍御史周矩上疏曰:“推劾之吏皆相矜以虐,泥耳笼头,枷研楔,折膺籖爪,悬发薰耳,号曰‘狱持’[1]。或累日节食,连宵缓问,昼夜揺撼,使不得眠,号曰‘宿囚’。此等既非木石,且救目前,苟求赊死[2]。臣窃听舆议,皆称‘天下太平,何苦须反’。岂被告者尽是英雄,欲求帝王邪?但不胜楚毒自诬耳[3]。愿陛下察之。今满朝侧息不安,皆以为陛下朝与之密,夕与之仇,不可保也。周用仁而昌,秦用刑而亡。愿陛下缓刑用仁,天下幸甚。”太后颇采其言,制狱稍衰。

【注文】

[1]矜:自尊,自大,自夸。  枷研:以重枷压碾犯人之颈。  楔(xiē)(hú):,以铁圈箍(gū)其首。楔,加楔子。  膺(yīng):胸。  籖(qiān):同“签”。用竹木等物做成的细棍或片状物。此处为动词。

[2]赊: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此处指延缓生命。

[3]楚毒:酷刑。

【译文】

侍御史周矩上疏说:“审问犯人的官吏都以残暴相夸耀,泥塞耳朵,笼罩脑袋,用重枷磨脖颈,在头上加箍再打进楔子,打折胸骨,手指钉竹签,吊头发,薰耳朵,号称‘狱持’。或者多日减少供应食物,通宵延迟审问,昼夜摇撼,不让犯人睡觉,号称‘宿囚’。这些犯人既不是木头石头,为了救眼前一时,姑且认罪以求延缓生命。我私下听到的舆论,都说‘天下太平,何苦一定造反’。难道被告发的人全是英雄,想谋取帝王的位置吗?只是受不了酷刑,被迫认罪罢了。希望陛下明察。现在满朝百官坐卧不安,都以为陛下早上同他们亲近,晚上就与他们成为仇敌,都不能保全性命。周朝用仁政而昌盛,秦朝用刑罚而灭亡。愿陛下减缓刑罚,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非常幸运了!”太后很是采纳他的意见,由自己特别交办的制狱审案逐渐削减。

【原文】

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1]。丙戌,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更以九月为社[2]

【注文】

[1]春秋:年岁。指年纪。  涂泽:修饰容貌,化妆。

[2]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包括春社、秋社、社日。

【译文】

太后年纪虽大,但善于自己化妆、修饰容貌,即使她身边的人也感觉不出她的衰老。长寿元年(692年)八月丙戌(二十四日),太后颁布敕书说因牙齿脱落后又长出新牙,九月庚子(初九日),太后驾临则天门,宣布赦免天下罪人,更改年号为长寿。又改在九月祭祀土地神。

【原文】

二年(春)正月壬辰朔,太后享万象神宫,以魏王承嗣为亚献,梁王三思为终献。太后自制神宫乐,用舞者九百人。

【译文】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春正月壬辰朔(初一日),太后在万象神宫祭祀,让魏王武承嗣第二个献祭品,梁王武三思最后一个献祭品。太后自编神宫乐,使用的乐舞人员达九百人。

【原文】

户婢团儿为太后所宠信,有憾于皇嗣,乃谮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咒[1]。癸巳,妃与德妃朝太后于嘉豫殿,既退,同时杀之,瘗于宫中,莫知所在[2]。德妃,抗之曾孙也[3]。皇嗣畏忤旨,不敢言,居太后前,容止自如。团儿复欲害皇嗣,有言其情于太后者,太后乃杀团儿。

【注文】

[1]皇嗣妃刘氏:唐睿宗李旦的正妻刘氏(?—693年)。参见注“刘氏”。  德妃窦氏(?—693年):即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窦氏。唐睿宗李旦还是相王时,纳为姬妾。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掌权,扶持李旦登上皇位,立窦氏为德妃。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窦氏与李旦的正妻刘氏被奴婢诬陷,于正月朝拜武则天后同时遇害,连尸体都找不到。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重登皇位后,立窦氏所生之子隆基为皇太子,谥窦氏为昭成皇后。睿宗死后,李隆基即皇帝位,窦氏以皇帝生母之重,追尊为昭成顺圣皇太后,仍然沿用昭成的谥号。  厌咒:某些宗教或巫术中的密语。

[2]嘉豫殿:唐东都洛阳城内宫殿名,武则天居住办公的地方。  瘗(yì):掩埋,埋葬。

[3]抗:即窦抗(?—621年),隋末唐初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字道生,隋朝洛州(今河南洛阳)总管、陈国公窦荣定之子,母亲是隋文帝的姐姐安成公主,其堂妹嫁给唐高祖李渊为妻。窦抗略涉书史,其父死后,他继承爵位为陈国公,累迁幽州(治今北京地区)总管。隋炀帝怀疑窦抗与起兵的汉王杨谅同谋,窦抗又为李子雄诬告,被迫辞任。窦抗与妹夫李渊亲近。在隋朝末年,李渊起兵后,窦抗往投。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窦抗被拜为将作大监兼纳言,即担任宰相。他因为外戚的缘故,特受高祖李渊的崇宠,常陪高祖游宴,但他为人审慎,不以此干预朝政。后转左武候大将军,随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平定薛举、王世充等势力,为唐朝统一全国立下战功。他在一次侍宴中暴卒。

【译文】

太后身边的奴婢团儿深得太后的宠爱信任,她对皇嗣不满,就在太后面前诬陷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说她们用邪术诅咒太后。正月癸巳(初二日),皇嗣妃与德妃在嘉豫殿朝见太后,退出后同时被杀,掩埋在宫中,人们不知道埋葬的地方。德妃是窦抗的曾孙女。皇嗣畏惧违犯太后的旨意,对此事不敢说话,在太后面前,表情和举动都保持和平常一样。团儿又想加害皇嗣,有人将她的情况告诉太后,太后才杀死团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