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
- 袁枢
- 13562字
- 2020-06-24 23:28:55
【原文】
是时,告密者皆诱人奴婢告其主,以求功赏。德妃父孝谌为润州刺史,有奴妄为妖异以恐德妃母庞氏[1]。庞氏惧,奴请夜祠祷解,因发其事,下监察御史龙门薛季昶按之[2]。季昶诬奏,以为与德妃同祝诅,先涕泣不自胜,乃言曰:“庞氏所为,臣子所不忍道。”太后擢季昶为给事中。庞氏当斩,其子希瑊诣侍御史徐有功讼冤,有功牒所司停刑,上奏论之,以为无罪[3]。季昶奏:“有功阿党恶逆,请付法。”[4]法司处有功罪当绞。令史以白有功,有功叹曰:“岂我独死,诸人永不死邪!”[5]既食,掩扇而寝。人以有功苟自强,必内忧惧,密伺之,方熟寝。太后召有功,迎谓曰:“卿比按狱,失出何多?”对曰:“失出,人臣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太后默然。由是庞氏得减死,与其三子皆流岭南,孝谌贬罗州司马,有功亦除名[6]。
【注文】
[1]谌:音shèn。
[2]祠:古代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如祠堂、祠庙、宗祠。 祷:教徒或信徒向天、神求助、求福、祈祷。 龙门:古县名。即龙门县,相当于今山西河津。 薛季昶(?—706年):武周朝大臣。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薛季昶上书议论朝政,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提拔为监察御史。他一度被贬为平遥(今山西平遥)县尉,又复原职,渐升迁为给事中,为河北道按察使。他回到朝廷后,升御史中丞,不久,又因过失贬为定州(治今河北定州)刺史。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他迁任雍州(治今陕西西安)长史,管理西京长安及附近地区,很有作为。他后任文昌左丞,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西旧陕县)刺史,洛州(治今河南洛阳)长史等职。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薛季昶参加了由大臣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人发动的宫廷政变,诛除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二人,因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拜户部侍郎。后被武三思贬为儋州(今海南儋州西北)司马,途中服毒自尽。
[3]瑊:音jiān。 牒:唐代官府的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传递的上行公文书的一种。
[4]阿(ē)党: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于下,结党营私。
[5]令史:唐代各官僚机构所设的低级办事吏员。尚书省所辖的六部均设令史。这里的令史指侍御史之下的属吏,置十七人,掌管文书、案牍,或充任他职,为流外官。
[6]罗州:古州名。唐置,治石城(今广东廉江东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廉江市、吴川市西部地区。
【译文】
当时,告密的人都引诱别人的奴婢告发他们的主人,来求取功劳赏赐。德妃的父亲窦孝谌任润州刺史,有家奴假扮妖异以吓唬德妃的母亲庞氏。庞氏害怕,家奴便请她夜间在祠堂里向神祈祷以消解,于是家奴告发了这件事,庞氏被送到监察御史龙门县人薛季昶处查问。薛季昶诬奏庞氏与德妃共同求神诅咒降祸于太后,他先痛哭流涕,做出一副经受不住的样子,然后说:“庞氏的行为,为臣我不忍说出口。”太后就提拔薛季昶为给事中。庞氏罪当斩首,她的儿子窦希瑊找侍御史徐有功诉冤,徐有功给有关部门发牒文停止执行死刑,然后上奏辩论,认为她没有罪。薛季昶上奏说:“徐有功与恶逆罪犯结党,请求法办。”执法部门判徐有功罪当处以绞刑。属官令史把情况告诉徐有功,徐有功叹息说:“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死,其他人永远不死吗!”他进食以后,用扇子掩面睡觉。人们以为徐有功只是暂时强作镇静,必定内心忧惧,偷着看他,见他却正在熟睡。太后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他:“你近来办案,失误怎么那样多?”徐有功回答说:“该重办而轻办,是臣下的小过失;喜欢让人活着,是圣人的大德。”太后沉默不语。因此庞氏得以减免死罪,同三个儿子一起被流放岭南地区,窦孝谌降职为罗州司马,徐有功也被削除名籍。
【原文】
腊月丁卯,降皇孙成器为寿春王,恒王成义为衡阳王,楚王隆基为临淄王,卫王隆范为巴陵王,赵王隆业为彭城王,皆睿宗之子也[1]。
【注文】
[1]皇孙成器:即李宪(679—742年)。参见注“成器”。 恒王成义:即李捴(zǒng)(683—724年),本名成义,唐睿宗李旦之次子,宫人柳氏所生。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封恒王。后改封衡阳郡王。后又进封申王。唐睿宗重登皇位后,原意复立其第一次为帝时立的皇太子——长子李成器,然而成器坚决不受,要求立有大功的三弟李隆基为太子,次子李成义也据此辞让,故睿宗的第三子李隆基继承帝位,是为唐玄宗。不过他们兄弟之间的感情是十分好的。成义死后被追谥为惠庄太子。 楚王隆基:即唐朝第七代皇帝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年),又称唐明皇,唐睿宗李旦之第三子,昭成皇后窦氏所生,公元712—756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共用了先天(712—713年)、开元(713—741年)和天宝(742—756年)三个年号。玄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史称“开元之治”。从开元末年起,玄宗深居宫中,委政事于宰相,对政事懈怠,耽于声色。在天宝十四载(755年)酿成“安史之乱”。后在逃离长安途中,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玄宗被迫退位为太上皇。 卫王隆范:即李范(?—726年),唐睿宗李旦之第四子。他本名李隆范,后为避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名讳改为李范。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其父第一次当皇帝时,他被封郑王,改封卫王。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唐睿宗让位给母亲武则天。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隆范改封为巴陵郡王。武则天长安初年,隆范官居尚食奉御。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重登皇位,隆范迁太府员外少卿,加赐食实封二百户。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年),隆范兼陇州(治今陕西陇县)别驾、银青光禄大夫。710年,唐睿宗重登皇位,隆范进封岐王,加食实封五百户,拜太常卿,兼左羽林大将军,担任守卫皇宫的禁军的将领。其弟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得以顺利继承皇位,隆范参与其中,因功加食实封满五千户。唐玄宗开元初年,隆范任太子少师、带本官,历绛州(治今陕西绛县)、郑州(治今河南郑州)、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刺史。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迁太子太傅。他死后获赠惠文太子。 赵王隆业:即李业(?—734年),本名李隆业,唐睿宗李旦之第五子,王德妃所生。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封赵王。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唐睿宗让位给母亲武则天。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改封隆业为中山郡王。武则天长安初年,隆业官居都水使者。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重登皇位,加赐隆业食实封二百户。中宗景龙二年(708年),兼陈州(治今河南淮阳)别驾。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重登皇位,隆业进封薛王,加食实封满一千户,拜秘书监,兼右羽林大将军,为守卫皇宫的禁军的将领。后转宗正卿。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得以顺利继承皇位,隆业因功加食实封为五千户。唐玄宗开元初年,隆业任太子少保。开元八年(720年),迁太子太保。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进拜司徒。隆业死后获赠惠宣太子。
【译文】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腊月丁卯(初七日),降皇孙李成器为寿春王,恒王李成义为衡阳王,楚王李隆基为临淄王,卫王李隆范为巴陵王,赵王李隆业为彭城王,他们都是睿宗的儿子。
【原文】
春(二)[一]月甲寅,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坐私谒皇嗣,腰斩于市[1]。自是公卿以下皆不得见。又有告皇嗣潜有异谋者,太后命来俊臣鞫其左右,左右不胜楚毒,皆欲自诬。太常工人京兆安金藏大呼谓俊臣曰:“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以明皇嗣不反。”[2]即引佩刀自剖其胸,五藏皆出,流血被地[3]。太后闻之,令轝入宫中,使医内五藏,以桑皮线缝之,傅以药,经宿始苏[4]。太后[亲]临(朝)视之,叹曰:“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即命俊臣停推,睿宗由是得免。
【注文】
[1]尚方监:唐朝职事官名,即少府监。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少府监为尚方监,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恢复旧称。尚方监为长官,从三品,负责皇宫中百工技巧之事。 内常侍:唐代宫廷内官。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置内侍省,以内侍(置四人,从四品上)、内常侍(置六人,正五品下)为长官和副官,掌管宫廷侍奉,出入皇宫,及宣传皇帝的诏书等,领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五局。 腰斩:古代酷刑之一,是用重斧从腰部将犯人砍成两截。这种刑罚自周代出现,历朝沿用,直至清代雍正年间被废除。
[2]太常工人:太常寺中的乐人,宫廷内如宴饮等活动演奏,以乐舞娱乐皇帝。 京兆:古地名,指唐都长安及附近地区,相当于今陕西西安。 安金藏(生卒年不详):唐前期大臣。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安国,系粟特后裔。金藏初为太常工人,武则天称帝,皇嗣李旦(唐睿宗)被诬陷,武则天令来俊臣酷刑审讯李旦左右之人。金藏在此危急关头剖胸力证皇嗣无罪,武则天临视惊叹,皇嗣由是幸免。唐睿宗景云年间,金藏迁右武卫中郎将。唐玄宗时,金藏任右骁卫将军。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封代国公。
[3]五藏:隐藏在脉络中的五个人体机能器官。五藏配合周身脉络,完成机体的正常活动。
[4]轝(yú):同“舆”,车中装载东西的部分,后泛指车。 桑皮线:缝合伤口的材料。隋唐时代,缝合伤口的材料亦有改进和提高,开始利用桑皮线并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桑皮线,即取桑树之根皮,去除表层黄皮,留取白色而柔软的纤维层,锤制加工成的纤维细线。桑皮线不易断折,而且有药性,清热解毒,有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作用。这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
【译文】
春季一月甲寅(二十四日),前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自拜见皇嗣李旦获罪,被腰斩于市。从此公卿以下官员都不得晋见皇嗣。又有人告发皇嗣暗中有密谋,太后命令来俊臣审讯他身边的人,这些人受不住酷刑,都准备违心认罪。太常寺工人京兆人安金藏大声对来俊臣说:“您既然不相信我金藏的话,我请求剖出心肝以表明皇嗣不谋反。”他随即抽出佩刀自己剖胸,五脏都流出,血流满地。太后听说此事,命令将他抬入宫中,让医生将五脏装入体内,用桑皮线缝合,敷上药,经过一个晚上才苏醒。太后亲自去看望他,叹息说:“我有儿子不能自己明察,却使你成这样!”立即命令来俊臣停止审讯,睿宗因此得免于难。
【原文】
或告岭南流人谋反,太后遣司刑评事万国俊摄监察御史就按之[1]。国俊至广州,悉召流人,矫制赐自尽[2]。流人号呼不服,国俊驱就水曲,尽斩之,一朝杀三百余人[3]。然后诈为反状,还奏,因言:“诸道流人亦必有怨望谋反者,不可不早诛。”太后喜,擢国俊为朝散大夫,行侍御史[4]。更遣右翊卫兵曹参军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苑南面监丞鲍思恭、尚辇直长王大贞、右武威卫兵曹参军屈贞筠皆摄监察御史,诣诸道按流人[5]。光业等以国俊多杀蒙赏,争效之,光业杀七百人,德寿杀五百人,自余少者不减百人,其远年杂犯流人亦与之俱毙。太后颇知其滥,制六道流人未死者,并家属皆听还乡里。国俊等亦相继死,或得罪流窜。
【注文】
[1]摄:代理、兼管本部门的事务。
[2]广州:古州、路、府名。三国时置,隋炀帝大业初改为南海郡。唐高祖武德时复为州,治南海(今广东广州),辖南海、番(pān)禺、增城、四会、化蒙、怀集、洊(jiàn)水、东莞、清远、浈(zhēn)阳县,相当于今广东广州、增城东北、四会、广宁南、怀集及附近地区、深圳宝安区头镇、清远、英德。
[3]水曲:水流曲折处;曲折的水滨。
[4]行:在唐代,官阶(官品)低于实际担任的职事为“守”,官阶高于实际担任的职事为“行”。
[5]右翊卫:唐朝禁军名。 兵曹参军:古代官名。这里指右翊卫的属官兵曹参军事。唐朝的左、右翊卫各置兵曹参军事一人,正八品下,负责掌管官吏、簿书、勋阶、考核、俸禄等。 苑南面监丞:唐代宫廷的官员。唐代的西京长安、东都洛阳之苑各有四面监,监各一人,从六品下;副监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正八品下。各掌所管面苑内宫馆园池与其种植修葺之事;丞则掌判监事。 尚辇:即尚辇局,唐代殿中省的下属机构。尚辇局设奉御二人,从五品上;设直长四人,正七品下。奉御负责掌管天子所乘的车驾,大朝会、大祭祀的陈设,直长辅助奉御。 右武威卫:即右骁卫,唐朝禁军的一支。唐朝的禁军设左、右骁卫,各设大将军一人,正三品;各设将军二人,从三品。大将军、将军负责宫廷宿卫、仪仗。光宅元年(684年),武则天改左、右骁卫为左、右武威卫,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复旧。
【译文】
有人告发岭南地区流放人员谋反,太后派遣司刑评事万国俊代理监察御史,前往查问。万国俊到达广州后,召集全部流放人员,假传太后命令让他们自尽。流放人员呼喊着不服罪,万国俊将他们驱赶到曲折的水滨,全部斩首,一个早上就杀死三百多人。然后万国俊伪造他们谋反的罪状,回来上报,同时还对太后说:“其他各道的流放者,也一定有怀恨而谋反的,不能不及早清除掉。”太后高兴,提升万国俊为朝散大夫、行侍御史。太后又派遣右翊卫兵曹参军事刘光业、司刑评事王德寿、苑南面监丞鲍思恭、尚辇直长王大贞、右武威卫兵曹参军事屈贞筠都任代理监察御史,到各道审查流放人员。刘光业等因万国俊多杀人受到奖赏,争相仿效他。刘光业杀死七百人,王德寿杀死五百人,其余少的也不少于一百人,早年的各种罪犯、流放人员也一同被杀。太后也颇知滥杀的情况,因此下令“六道流放人员未死的连同他们的家属,都准许返回家乡”。万国俊等也相继死去,或获罪流放。
【原文】
来俊臣诬冬官尚书苏干,云在魏州与琅邪王冲通谋,夏四月乙未,杀之。
【译文】
来俊臣诬告冬官尚书苏干,说他在魏州时与琅邪王李冲串通谋反,在夏四月乙未日,杀了他。
【原文】
秋九月,魏王承嗣等五千人表请加尊号曰金轮圣神皇帝[1]。乙未,太后御万象神宫,受尊号,赦天下。作金轮等七宝,每朝会,陈之殿庭[2]。庚子,追尊昭安皇帝曰浑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曰立极文穆皇帝,孝明高皇帝曰无上孝明高皇帝,皇后从帝号。
【注文】
[1]金轮:轮是印度古代战争用的一种武器。印度古传说中征服四方的转轮王出生时,空中自然出现此轮宝,预示他将来的无敌力量。轮宝有金、银、铜、铁四种,感得金轮宝者,为金轮王,乃四轮之首,领东南西北四大洲。在佛教中,转轮圣王手持金轮宝,随着轮宝之转动,所向之处全部归伏。持金轮宝之转轮圣王,又称为金轮王,亦略称金轮。在这里,武则天充分利用佛教的转轮圣王观念来神话自己。
[2]七宝:总称转轮圣王(金轮王)所拥有之七种宝,即: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又称主藏宝)与主兵臣宝(将军)。
【译文】
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秋九月,魏王武承嗣等五千人上表请求太后加尊号为金轮圣神皇帝。乙未(初九日),太后驾临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赦免天下罪人。朝廷制作金轮等七宝,每次朝会,都陈列在殿庭。庚子(十四日),朝廷追尊昭安皇帝为浑元昭安皇帝,文穆皇帝为立极文穆皇帝,孝明高皇帝为无上孝明高皇帝,皇后的尊号与帝号相同。
【原文】
延载元年夏五月,魏王承嗣等二万六千余人上尊号曰越古金轮圣神皇帝[1]。甲午,御则天门楼,受尊号,赦天下,改元。
【注文】
[1]延载: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延载元年,即公元694年。
【译文】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夏五月,魏王武承嗣等二万六千余人给太后上尊号为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甲午(十一日),太后驾临则天门城楼,接受尊号,大赦天下罪人,更改年号(为延载)。
【原文】
河内有老尼居神都麟趾寺,与嵩山人韦什方等以妖妄惑众[1]。尼自号净光如来,云能知未然[2]。什方自云吴赤乌元年生[3]。又有老胡亦自言五百岁,云见薛师已二百年矣,容貌愈少[4]。太后甚信重之,赐什方姓武氏。秋七月癸未,以什方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制云“迈轩代之广成,逾汉朝之河上”[5]。八月,什方乞还山,制罢遣之。
【注文】
[1]河内:古县名。即河内县,相当于今河南沁阳。 麟趾寺:寺院名,为唐东都洛阳城的尼寺,位于兴艺坊。
[2]未然:未来。
[3]赤乌:三国时期东吴的君主吴大帝孙权的第四个年号,即赤乌元年(238年)八月至赤乌十四年(251年)四月。赤乌元年,即公元238年。
[4]胡:在唐朝,广义的“胡”指汉人之外的其他各族,狭义的“胡”一般指粟特人。
[5]正谏大夫:唐朝谏官。原称为谏议大夫。唐初置四人,正五品上。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改正谏大夫。 轩代:轩辕时代。轩辕又名黄帝,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有土德之瑞,尊称黄帝。 广成:即广成子,道家始祖,位居道教“十二金仙”之首。黄帝时期汝州人,住临汝镇崆峒山上。传说广成子活了一千二百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一说广成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河上:即河上公,亦称“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齐地琅琊(yá)一带方士,黄老哲学的集大成者,黄老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最主要的贡献是为老子的《道德经》作注。
【译文】
河内县有老尼姑居住在神都洛阳麟趾寺,与嵩山人韦什方等以邪说迷惑群众。老尼姑自号净光如来,说能预知未来。韦什方自称是三国时孙吴赤乌元年出生。又有一个老胡人也自称五百岁,说他看见薛师(即和尚薛怀义)已有二百年了,怀义的容颜越来越年轻。太后很信任器重他们,赐韦什方姓武氏。秋七月癸未(初一日),任命韦什方为正谏大夫、同平章事,制书说“他胜过轩辕时代的广成子,超越汉朝的河上公”。八月,韦什方要求返回嵩山,太后下制书免去他的职务遣送他返山。
【原文】
武三思帅四夷酋长请铸铜铁为天枢,立于端门之外,铭纪功德,黜唐颂周,以姚璹为督作使[1]。诸胡聚钱百万亿,买铜铁不能足,赋民间农器以足之。
【注文】
[1]天枢:全名“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完成。天枢本是北斗七星中斗身第一星的名称,以之命名这座建筑物,寓意武则天德化天下,四方百姓唯其是尊。天枢从下至上分别由铁山、八棱柱、云盖、四龙站立与四龙所托大珠组成。 端门:唐东都洛阳皇城的正门。 姚璹(shú)(632—705年):唐前期大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字令璋。唐初著名史学家姚思廉之孙。唐高宗时,姚璹为秘书郎、中书舍人。武周时,他累官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姚璹奏请凡是军国政要,由宰相一人负责撰录,每月封送史馆,称《时政记》。时政有记,自姚璹开始。 督作使:唐朝使职名。武则天临时委派的掌督工程建设的使职。
【译文】
武三思率领四夷首领请用铜铁铸造天枢,树立在端门外,柱上铭记功德,贬李唐之德,纪武周革命之功,任命姚璹为督作使。众多粟特人聚集了百万亿钱财,购买的铜铁尚不够用,又征收民间的农具来补充。
【原文】
九月,殿中丞来俊臣坐赃,贬同州参军[1]。王弘义流琼州,诈称敕追还,至汉北,侍御史胡元礼遇之,按验,得其奸状,杖杀之[2]。
【注文】
[1]殿中丞:唐代职事官名,殿中省的属官。殿中省设丞二人,从五品上,负责判监事,兼勾检稽失,省署抄目。 同州:古州、府名。西魏置,隋废,唐高祖武德年间复置,治冯(píng)翊(yì)(今陕西大荔),辖境相当于今陕西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韩城、合阳等市县地。
[2]汉北:汉水(长江中部的支流)以北。 按验:调查罪证。
【译文】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九月,殿中丞来俊臣犯赃罪,降职为同州参军。王弘义流放琼州,伪称太后有敕令追他回京,到了汉水以北,侍御史胡元礼遇见他,经查验,弄清他作假的事实,于是将他杖打致死。
【原文】
内史李昭德恃太后委遇,颇专权使气,人多疾之[1]。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攻之,其略曰:“陛下天授以前,万机独断[2]。自长寿以来,委任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3]。事有便利,不预咨谋,要待画日将行,方乃别生驳异[4]。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5]又曰:“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6]又曰:“蚁穴坏堤,针芒写气,权重一去,收之极难。”[7]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石论》数千言,述昭德专权之状[8]。凤阁舍人逢弘敏取奏之,太后由是恶昭德。壬寅,贬昭德为南宾尉,寻又免死流窜[9]。
【注文】
[1]委遇:信任,礼遇。 使气:恣逞意气。 疾:恨。
[2]王府功曹参军:唐朝亲王府的属官。亲王府设功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负责文官簿书、考核、陈设、仪式等。 愔:音yīn。 万机:执政者处理的各种重要事务。
[3]献可替否:献,进;替,废。建议可行的方法,废止不可行的方法。指臣下向君主进言,陈述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以成就可行的方法,摒弃不可行的方法。后用以臣下向君主进谏。
[4]画日:凡是皇帝的制书、敕书,经过画“日”字,才可颁行。 驳异:辩论不同意见。
[5]引愆(qiān):承担罪过。
[6]拂:轻轻擦过。 云汉:银河,天河。
[7]针芒:针头如麦芒。常以喻微细之物。 写气:泄气。
[8]长上:唐代军府官兵轮番赴京宿卫,称为“番上”。长期在京城担任宿卫、不番代的军府、将军、士兵,称为“长上”。 果毅:即果毅都尉,唐朝军官名。唐前期,实行府兵制度。全国各主要地方设置大大小小的军府,称为折冲都尉府或折冲府。折冲都尉是长官,果毅都尉是折冲都尉的副职。每一折冲府设果毅都尉二人,分为左果毅都尉、右果毅都尉。以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上府果毅都尉为从五品下;中府为正六品上;下府为正六品下。折冲都尉、果毅都尉负责统领所属军府的宿卫,出师则总领军器、粮草、物资、传点等事。兵马轮番在折冲府中服役,每年冬季练习军阵、战斗之法。在唐高宗统治时期,府兵制渐渐废弛,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带领士兵轮番服役、出征已经无法严格执行。到唐玄宗时代,正式废除府兵制。但终唐之世,折冲都尉、果毅都尉的空名却一直存在。
[9]南宾:古县名。即南宾县,相当于今重庆丰都。 尉:古代官名,指县尉。唐代设置县尉,为县的长官县令之副手,掌管赋税征收、户籍、司法等事。唐代的县尉因县之等级不同而品级有差异,自从八品下至从九品下不等。每个县的县尉少则一人,多至六人。唐朝的县根据地位轻重、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多寡等条件分为赤县、畿县、望县、紧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八等。南宾县属于中下等,其县尉仅为从九品下。 流窜:流放。
【译文】
内史李昭德依仗太后的信任,独揽大权,恣逞意气,人们多憎恨他。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事丘愔上疏攻击他,内容大致说:“陛下在天授年间以前,各种政事由自己决断。自长寿年间以来,委任李昭德,让他参与机密,提出可行的事,否决不可行的事。一些对国家便利的事,他事先不商议,到诏令将要发布时,才又提出不同意见,显露出独断独行,好表现自己。理当好事归于君主,过失自己承担,他并不遵循这种君臣关系的常理。”又说:“我看他的胆子,比身体还大,鼻孔出的气,上冲天上的银河。”又说:“蚂蚁的洞穴可以毁掉大堤,针尖大的小孔足以泄气,权力一旦失去,要收回就极难。”长上果毅邓注又撰写《石论》几千言,叙述李昭德专权的事实。凤阁舍人逢弘敏拿来上奏,太后因此憎恶李昭德,九月壬寅(二十日),降李昭德为南宾县尉,不久又减免他的死罪,将他流放。
【原文】
天册万岁元年(春)正月辛巳朔,太后加号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赦天下,改元证圣[1]。
【注文】
[1]天册万岁:武则天在位时期所用年号。即天册万岁元年(695年)九月至十二月。 慈氏:佛教菩萨名,即弥勒菩萨。梵语弥勒意译为“慈氏”。弥勒菩萨为将继承释迦佛位的未来佛。 证圣:武则天在位时期所用年号,即证圣元年(695年)一月至九月。
【译文】
武则天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春正月辛巳朔(初一日),太后加尊号为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证圣。
【原文】
周允元与司刑少卿皇甫文备奏内史豆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附会李昭德,不能匡正[1]。钦望贬赵州,巨源贬麟州,景俭贬溱州,味道贬集州,元方贬绥州刺史[2]。
【注文】
[1]豆卢钦望(?—709年):唐前期宰相。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累官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都督、司宾卿。武周长寿二年(693年),他担任内史,封芮国公。后因罪被贬为赵州(治今河北赵县)刺史。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他又回到朝廷担任宰相,不久被罢职,授太子宾客。唐中宗重登皇位后,钦望进尚书左仆射、平章军国重事,再度成为宰相。钦望两朝为相,前后十余年。当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武则天之侄武三思等专权骄纵,钦望不能有所裁抑,独谨身保全。后死,享年八十余岁。 韦巨源(631—710年):唐前期宰相。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武周长寿二年(693年),他担任文昌右丞、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他为治委碎无大体。唐中宗重登皇位后,他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然为宰相。不久,进为侍中、中书令,封舒国公。他奉皇帝之命与唐休璟共修法律、规章制度。他依附唐中宗的韦皇后,自请列入韦后的属籍。他暗中引导韦后仿效武则天,取代唐朝、自立为女皇。后来,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起兵,韦巨源被乱兵所杀。 苏味道(648—705年):武周朝宰相。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他考中进士,累转咸阳(今陕西咸阳)尉。他与乡人李峤(qiáo)俱以文辞著称,被时人称为“苏李”。武周长寿三年(694年),苏味道官至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三品,成为宰相。他担任宰相几年,多识官场故事,老谋深算,但无所建树。他常称决事模棱两端可也,故被称为“苏模棱”“模棱手”。唐中宗重登皇位后,苏味道因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被贬为眉州(治今四川眉山)刺史,死于任上。他著有文集十五卷,已经散佚。 陆元方(生卒年不详):武周朝宰相。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希仲,其家族世代为当地名族。他考中明经,历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武周长寿二年(693年),他拜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他为官清廉、谨慎。每次有官员任命,武则天多征询元方的意见,元方必秘密进言,未尝露其私恩。武周证圣元年(695年),他因为党附李昭德,被罢为绥州(治今陕西绥德)刺史,不久又担任宰相。后因违背武则天的旨意,被罢为太子右庶子,转文昌左丞。后病死。 匡正:匡扶正义。
[2]赵州:古州名。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宁晋、元氏、赵县、赞皇、高邑、栾城、临城、柏乡等县和隆尧县的一部。 麟(lín)州:古州名。治新秦(今陕西神木北),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神木及附近地区。 溱(zhēn)州:古地名。治荣懿(今重庆綦(qí)江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重庆綦江东南。 集州:古地名。唐治难江(今四川南江),辖境相当于今四川南江和通江、旺苍两县部分地区。 绥州:古地名。治龙泉(今陕西绥德),唐辖境相当于今陕西绥德、吴堡、清涧、子洲等县及子长县部分地区。
【译文】
周允元和司刑少卿皇甫文备上奏说内史豆卢钦望,同平章事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依附李昭德,不能纠正政事的过失。豆卢钦望被降职为赵州刺史,韦巨源被降职为麟州刺史,杜景俭被降职为溱州刺史,苏味道被降职为集州刺史,陆元方被降职为绥州刺史。
【原文】
初,明堂既成,太后命僧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1]。堂始构,为风所摧,更构之,日役万人,采木江、岭,数年之间,所费以万亿计,府藏为之耗竭。怀义用财如粪土,太后一听之,无所问。每作无遮会,用钱万缗,士女云集,又散钱十车,使之争拾,相蹈践有死者[2]。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怀义颇厌入宫,多居白马寺,所度力士为僧者数千人。侍御史周矩疑有奸谋,固请按之。太后曰:“卿姑退,朕即令往。”矩至台,怀义亦至,乘马就阶而下,坦腹于床。矩召吏将按之,遽跃马而去。矩具奏其状,太后曰:“此道人病风,不足诘,所度僧,惟卿所处。”悉流远州,迁矩天官员外郎[3]。
【注文】
[1]夹纻(zhù)大像:一种漆塑佛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涂裹纻麻布贴在泥胎外面,待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然后将泥除去,脱空而成像,因此又称干漆像、脱空像。
[2]无遮会:无遮本意是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等,人人平等看待。无遮会,佛家语,指布施僧俗的大会,不分贤圣道俗贵贱,平等行财施及法施之法会。 缗(mín):古代钱的计数单位。用绳(缗)穿连成串的钱,即贯钱。一缗钱即一贯钱,或称一吊钱,相当于一千文铜钱。
[3]天官员外郎:唐朝职事官,即吏部员外郎。唐中央尚书省吏部下辖的吏部司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为长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为副官。郎中负责掌管文官的考核、选任、散阶,员外郎辅助郎中。
【译文】
当初,明堂落成后,太后命和尚薛怀义用麻布夹纻制作大佛像,佛像的小手指中就能容得下几十人,在明堂北面建造天堂以贮存。天堂刚开始建造时,被风吹倒,又重新造,每天役使一万人,到江河、山岭采集木料,几年之中,花费数以万亿,国库因此耗尽。薛怀义花钱如粪土,太后全然听任他,而不加过问。每次举行无遮法会,用钱万缗,各方男女汇集,又散钱十车,让他们争相捡钱,相互踩踏致使有人被踩死。各地的公私田地、园宅,多数为和尚所有。薛怀义非常讨厌入宫,多数时间居住在白马寺,他剃度力士为僧的超过千人。侍御史周矩怀疑他有奸谋,坚决请求审查他。太后说:“您姑且先回去,朕立即命令他去您那里。”周矩回到御史台,薛怀义也到了,他就着台阶下马,露着肚腹坐在椅子上。周矩召集手下吏卒将要审问他,他立即跃上马飞驰而去。周矩将他的行为上报,太后说:“这个和尚有疯病,不足以追问,他所剃度的僧人,任由您处理。”周矩将他们全部流放到边远州县,太后晋升周矩为天官员外郎。
【原文】
乙未,作无遮会于朝堂,凿地为坑,深五丈,结彩为宫殿,佛像皆于坑中引出之,云自地涌出。又杀牛取血,画大像首,高二百尺,云怀义刺膝血为之。丙申,张像于天津桥南,设斋。时御医沈南璆亦得幸于太后,怀义心愠,是夕,密烧天堂,延及明堂,火照城中如昼,比明皆尽,暴风裂血像为数百段[1]。太后耻而讳之,但云内作工徒误烧麻主,遂涉明堂[2]。时方酺宴,左拾遗刘承庆请辍朝停酺,以答天谴[3]。太后将从之,姚璹曰:“昔成周宣榭,卜代愈隆,汉武建章,盛德弥永[4]。今明堂布政之所,非宗庙也,不应自贬损。”太后乃御端门,观酺如平日。命更造明堂、天堂,仍以怀义充使。又铸铜为九州鼎及十二神,皆高一丈,各置其方[5]。
【注文】
[1]璆:音qiú。 愠(yùn):怒,怨恨。
[2]内作:宫内制作器物和营造的作坊。
[3]酺(pú):欢聚饮酒。 左拾遗:唐朝谏官。属门下省,员二人,从八品上,掌供奉讽谏。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增至五人,后除授颇滥,故有“拾遗平斗量”之讥。
[4]宣榭:古代建筑于土台上的厅堂,为讲武临观的地方。 汉武:即汉武帝(前156—前87年)。 建章:即建章宫,西汉宫殿。汉武帝刘彻于太初元年(前104年)建造建章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有飞阁辇道,可以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武帝曾一度在此朝会、理政,宫殿建筑毁于新莽末年的战火中。今地面尚存并可确认的有前殿、双凤阙、神明台和太液池等遗址。
[5]九州鼎:相传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每州设牧为长官。后来,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之子启命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九个鼎为刻画精美、古朴典雅、气势庄重的青铜大鼎,代表华夏大地的九个州。启事先派人把全国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著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九鼎象征九州,反映了全国的统一和王权的高度集中,显示夏王已成为天下之共主,是顺应“天命”的。在这里,女皇武则天命令铸造九州鼎也是援引历史典故,象征自身皇权的至高无上。武周朝铸造的九州鼎为:神都(洛阳)鼎曰豫州;冀州鼎曰武兴;雍州鼎曰长安;兖州鼎曰日观;青州鼎曰少阳;徐州鼎曰车源;扬州鼎曰江都;荆州鼎曰江陵;梁州鼎曰咸都。其中神都鼎高一丈八尺,重一千八百石,其他八州鼎高一丈四尺,重一千二百石。石(dàn),中国古代重量单位,一石合十斗,即一百二十斤。 十二神:古代相传与十二地支相应的十二个神:子属鼠,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辰属龙,巳属蛇,午属马,未属羊,申属猴,酉属鸡,戌属狗,亥属猪。
【译文】
正月乙未(十五日),太后在朝堂做无遮法会,挖地为坑,深五丈,结扎彩绸做宫殿,佛像都从深坑中拉出,说是从地下涌出。又杀牛取血,用来画大佛像头,佛像高二百尺,说是和尚薛怀义刺取膝血画的。丙申(十六日),在天津桥南张挂大佛像,摆上供奉的素食。当时御医沈南璆也得到太后的宠幸,薛怀义对此心里生气,当晚,他秘密焚烧天堂,一直烧到明堂,火光照得洛阳城中如同白昼,等到天明时,天堂、明堂全部烧光,狂风刮坏血画的佛像,断成几百段。太后羞愧而不敢说明真相,只说是干活的工徒疏忽烧着了麻布佛像,而蔓延烧了明堂。当时全城人正在聚饮,左拾遗刘承庆请求停止朝会和聚饮,以回应上天的谴责。太后正准备接受,姚璹说:“从前周代成周城(今河南洛阳东郊白马寺之东)宣榭失火,占卜的结果是朝代更加兴盛,汉武帝时再造建章宫,盛德更加久远。现在明堂只是发布政令的地方,并不是宗庙,不应自我贬抑。”太后于是登上端门,像平时一样观看臣民宴饮。她命令重新建造明堂、天堂,仍然任命薛怀义为主持建造的使者。又铸造了九州铜鼎及十二属相神,都高一丈,各安置在所在的方位。
【原文】
先是,河内老尼昼食一麻一米,夜则烹宰宴乐,畜弟子百余人,淫秽靡所不为[1]。武什方自言能合长年药,太后遣乘驿于岭南采药[2]。及明堂火,尼入唁太后,太后怒叱之曰:“汝常言能前知,何以不言明堂火?”[3]因斥还河内,弟子及老胡等皆逃散。又有发其奸者,太后乃复召尼还麟趾寺,弟子毕集,敕给使掩捕,尽获之,皆没为官婢。什方还,至偃师,闻事露,自绞死[4]。
【注文】
[1]靡(mǐ):副词。不,无,没有。
[2]乘驿:乘坐各驿站所备之马或驴。唐朝在各交通要道设有驿站,驿站设有驿马、传马、驴,以供传递公文书或官员乘骑之用。
[3]唁(yàn):慰问。
[4]偃师:古县名。即偃师县,相当于今河南偃师东。
【译文】
此前,河内老尼姑白天只食一点麻籽和米,晚上则屠宰烹调、宴饮作乐,蓄养弟子一百多人,淫乱无所不为。武什方自称能配制长生不老药,太后派遣他乘驿马去岭南采药。等到明堂发生火灾,老尼姑入宫慰问太后,太后怒斥她说:“你常说能预知未来,为什么不预言明堂火灾?”因此斥责她,并赶她回河内,弟子及老胡人都逃散了。又有人告发她们的罪恶,太后就又召老尼姑返回麟趾寺,她的弟子们也全部回来,就命令宦官将她们逮捕,全部抓获,没入官府为官婢。武什方从岭南返回,走到偃师时,听说事情败露,自己上吊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