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庚子,以明堂火告庙,下制求直言。刘承庆上疏,以为:“火发既从麻主,后及总章所营佛舍,恐劳无益,请罢之[1]。又,明堂所以统和天人,一旦焚毁,臣下何心犹为酺宴!忧喜相争,伤于情性。又,陛下垂制博访,许陈至理,而左史张鼎以为‘今既火流王屋,弥显大周之祥’。通事舍人逢敏奏称‘弥勒成道时有天魔烧宫,七宝台须臾散坏’[2]。斯实谄妄之邪言,非君臣之正论。伏愿陛下乾乾翼翼,无戾天人之心而兴不急之役,则兆人蒙赖,福禄无穷。”[3]

【注文】

[1]总章:唐高宗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即668年至670年。

[2]七宝台:即七宝楼台,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处或泛指堂皇华丽的楼台。

[3]乾乾翼翼:乾乾,勤勉谨慎的样子。翼翼,恭敬的样子。乾乾翼翼,勤勉恭敬,小心谨慎。  戾(lì):违背。  兆人:即兆民,泛指百姓。

【译文】

正月庚子(二十日),太后把明堂失火的事禀告太庙,下令征求直言。刘承庆上疏,认为:“火既然从麻布佛像烧起,而后延及总章所建佛舍,恐徒劳无益,请停止营造。另外,明堂的作用是调和天与人的关系,一旦焚毁,大臣们怎么还有心思参加宴饮!忧愁和喜悦两种心情相互纠结,有伤于人的性情。再有,陛下下令广泛访求,允许臣下陈述最根本的道理,而左史张鼎认为‘现在既然有火烧到帝王所居之处,更彰显出大周的吉祥’。通事舍人逢敏上奏称‘弥勒佛成道时有天魔烧宫,七宝台顷刻散坏’。这些实在是谄媚荒诞的谬论,不是君臣应该的言论。恳请陛下勤恳恭敬,小心谨慎,不违反天理人心而兴办不急的工程,那么亿万百姓就将有所依靠,福禄无穷了。”

【原文】

获嘉主簿彭城刘知几表陈四事,其一,以为:“皇业权舆,天地开辟,嗣君即位,黎元更始,则时藉非常之庆,以申再造之恩[1]。今六合清晏而赦令不息,近则一年再降,远则每岁无遗,至于违法悖礼之徒,无赖不仁之辈,编户则寇攘为业,当官则赃贿是求[2]。而元日之朝,指期天泽,重阳之节,伫降皇恩,如其忖度,咸果释免[3]。或有名垂结正,罪将断决,窃行货贿,方便规求,故致稽延,毕沾宽宥[4]。用使俗多顽悖,时罕廉隅,为善者不预恩光,作恶者独承侥幸[5]。古语曰‘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斯之谓也[6]。望陛下而今而后,颇节于赦,使黎氓知禁,奸宄肃清。”[7]其二,以为:“海内具僚九品以上,毎岁逢赦,必赐阶勋[8]。至于朝野宴集,公私聚会,绯服众于青衣,象板多于木笏[9]。皆荣非德举,位罕才升,不知何者为妍蚩,何者为美恶[10]。臣望自今以后,稍息私恩,使有善者逾效忠勤,无才者咸知勉励。”其三,以为:“陛下临朝践极,取士太广,六品以下职事清官,遂乃方之土芥,比之沙砾,若遂不加沙汰,臣恐有秽皇风。”[11]其四,以为:“今之牧伯,迁代太速,倏来忽往,蓬转萍流,既怀苟且之谋,何暇循良之政[12]!望自今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仍明察功过,尤甄赏罚。”[13]疏奏,太后颇嘉之。是时官爵易得而法网严峻,故人竞为趋进而多陷刑戮,知几乃著《思慎赋》以刺时见志焉。

【注文】

[1]获嘉:古县名。即获嘉县,相当于今河南获嘉。  彭城:古县名。即彭城县,相当于今江苏徐州。  刘知几(661—721年):唐代著名史学家。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他二十岁考中进士,担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主簿。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他担任定王府仓曹,奉命与李峤、徐坚等共同纂修《三教珠英》。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他担任著作郎,兼修国史,迁左史,撰起居注。第二年,他与朱敬则、吴兢等撰修唐史,修成《唐书》八十卷。长安四年(704年),他改任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他曾探究本家族历史,撰成《刘氏家史》及《刘氏谱考》。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刘知几担任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兼修国史。第二年,他与徐坚、吴兢等修成《则天实录》。中宗景龙二年(708年),他专掌修史,迁秘书少监。他在国家的史馆修史,深感宰相大臣监修,多有干预,不能秉笔直书,难以发挥史才。于是,他私撰《史通》,详论史书的体例及内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中国唐以前的史学编纂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史学评论著作。唐睿宗景云年间,他累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他奉命与柳冲、徐坚等撰《姓族系录》,第二年成书。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他迁左散骑常侍,仍然负责修史。第二年,他与吴兢共同删定《则天实录》,撰修《中宗实录》及《睿宗实录》。其后,他又与吴兢续修《高宗实录》,并自撰《睿宗实录》。后来,他被贬为安州(治今湖北安陆西北)都督府别驾而死。  权舆:起始。  黎元:百姓。

[2]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地或整个宇宙。  清晏:清平安宁。  攘(rǎng):侵夺,偷窃。

[3]伫(zhù):长时间地站着。  忖(cǔn):揣度(duó),思量。

[4]稽延:久留拖延。

[5]廉隅:棱角,比喻品行端方,廉洁而有气节。  侥幸:企求非分获得成功、免除灾害。

[6]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这一成语出自东汉王充的《论衡·幸偶篇》。原文曰:“君子有不幸而无有幸,小人有幸而无不幸。”

[7]黎氓:亦作“黎萌”,指黎民。  奸宄(guǐ):亦作“奸轨”,指违法作乱之徒。

[8]具僚:官吏。  阶勋:官吏的品级,包括品阶和勋级。

[9]绯服:唐朝四品、五品官的官服。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服紫,四品、五品服朱(即绯色、红色),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青衣:唐朝八品、九品官的官服。参见注绯服。  象板:亦作“象版”。古代大臣朝见时手执的象牙手板,用以指画和记事。按照唐制,五品以上官员朝见时用象板。  木笏(hù):木制手板。按照唐制,六品及六品以下官员所持之笏用木,朝见时手执或记事。

[10]妍(yán)蚩(chī):妍,美丽。蚩通“媸”,丑陋,丑恶。成语有“妍蚩好恶”一词,原指写作的得失,后指代好与坏,美丽与丑陋。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晋朝陆机所作《文赋序》。

[11]践极:登极,即皇帝位。  土芥(jiè):泥土和杂草。比喻卑贱的东西。  沙砾(lì):指沙子和碎石。一种比岩石颗粒要小但比粉砂粗糙的沉积物,粉粒的直径介于0.06毫米和2.0毫米之间,是岩石经风化、剥蚀而形成的。

[12]牧伯:地方上州或郡的长官。  倏(shū):迅速,极快。  蓬转萍流:又作“萍飘蓬转”,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

[13]甄(zhēn):审察,鉴别。

【译文】

获嘉县主簿彭城县人刘知几上表陈述四件事,其一,以为:“皇业起始,天地开辟,嗣君即位,百姓重新开始,当时则凭借非常的喜庆,以显示使人重获新生的恩惠。现在天下清平安宁而赦令不断,近来则一年中一次又一次发布,前些时则每年都有。至于违法悖礼的人,无赖不仁义之流,做百姓则以偷盗为业,当官则以贪赃索贿为目标。而元旦的朝会,期望皇帝的恩泽,重阳的节日,久立等待普降皇恩,正如他们所揣测的,所有人都获得赦免。有的人就要结案判定,刑罚将要执行,而私下里行贿,官吏乘机索取,导致判决拖延,终于获宽容饶恕。这就使社会上出现众多顽劣逆乱之徒,而缺少品行端正的人,行善的人得不到皇恩,作恶的人却独自获得意外的利益。古语说‘小人的幸运,是君子的不幸’,就是这个意思。希望陛下从今以后,适当节制赦令,使百姓知道禁令,为非作歹的人被肃清。”其二,以为:“海内九品以上的官,每年遇到发布赦令,必赐官阶勋级。以至在朝野宴会和公私聚会时,穿红色官服的多于穿青色官服的,持象牙笏的多于执木笏的。他们的荣显并非因品德高尚而获得,官阶很少是因为才能而提升的,分不清什么是美与丑,什么是善与恶。我希望从今以后,稍微停止以私意赏赐官阶勋级,使有才德的人更加忠诚勤奋,无才能的人都知道努力上进。”其三,以为:“陛下临朝即帝位以来,取士太多,六品以下有职务、清闲的官吏,就像泥土草芥一样,像沙砾一样多,如果不加以淘汰,我担心要玷污君主的教化。”其四,以为:“现在的州官更换调动太快,忽来忽去,像蓬草和浮萍一样流转不定,他们既怀着得过且过的打算,哪里还有心思做奉公守法的政事。希望今后刺史任期不到三年不能调动,同时明察他们的功过,尤其要严明赏罚。”奏疏上奏后,太后很是赞赏。当时官爵容易得到而法网严峻,所以人们争着求取官爵而多陷身刑罚或被杀,刘知几就撰著《思慎赋》以讽刺时俗,表明自己的志趣。

【原文】

春二月,僧怀义益骄恣,太后恶之。既焚明堂,心不自安,言多不顺。太后密选宫人多力者百余人以防之。壬子,执之于瑶光殿前树下,使建昌王武攸宁帅壮士殴杀之,送尸白马寺,焚之以造塔[1]

【注文】

[1]瑶光殿:唐朝宫殿名,位于洛阳宫城内。

【译文】

春二月,和尚薛怀义更加骄纵放肆,太后憎恨他。他焚烧明堂后,内心不安,言语多不恭顺。太后秘密挑选一百多名身强力壮的宫女以防备他。壬子(初四日),在瑶光殿前树下将他逮捕,让建昌王武攸宁率领壮士将他打死,尸体送往白马寺,焚尸造塔。

【原文】

甲子,太后去“慈氏越古”之号。

【译文】

二月甲子(十六日),太后除去“慈氏越古”的称号。

【原文】

夏四月,天枢成,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1]。上为腾云承铜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太后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2]

【注文】

[1]蟠(pán)龙:民间传说中蛰(zhé)伏在地而未升天的龙,形状为盘曲环绕。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在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麒(qí)麟(lín):亦作“骐(qí)麟”,简称“麟”,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神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为神的坐骑。雄性称麒,雌性称麟。麒麟属于吉祥神宠,主太平、长寿。民间有麒麟送子之说。麒麟是龙头,麝(shè)鹿身,尾似龙尾状,龙鳞。“麒麟”二字,都是“鹿”字旁,代表身形似麝鹿。它的综合面不及龙、凤那么广泛,不过名气也不算小。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民俗礼仪中,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2]工人:指唐代太常寺所属的乐工、医工、针工等不同种类的专业人员。

【译文】

夏四月,天枢建成,高一百零五尺,直径十二尺,柱身八面,每面宽五尺。柱下面是一座铁山,周边长一百七十尺,铜制的蟠龙和麒麟环绕铁山。柱顶上铸一个腾云形的承铜盘,直径三丈,四个龙人站在盘上捧火珠,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型,武三思撰文,天枢上刻有百官和四夷首领的姓名,太后亲自书写匾额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原文】

秋九月甲寅,太后合祭天地于南郊,加号天册金轮大圣皇帝,赦天下,改元[1]

【注文】

[1]合祭天地:按唐代礼制,在京城的南郊设圜(音huán,同“圆”)丘,祭祀天,代表阳位;而在京城的北郊立方坛,祭祀地,代表阴位。在这里,女皇武则天将北郊的祭地建筑合并到南郊的祭天建筑中,在南郊合祭天地。  南郊:古代天子在京都南面的郊外筑圜丘以祭天的地方。特指帝王祭天的大礼。

【译文】

秋九月甲寅(初八日),太后在南郊合祭天地,加尊号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大赦天下罪人,更改年号为天册万岁。

【原文】

万岁通天元年春一月,改长安崇尊庙为太庙[1]。三月丁巳,新明堂成,髙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曰通天宫。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

【注文】

[1]万岁通天: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6年。

【译文】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春季一月,改长安崇尊庙为太庙。三月丁巳(十六日),新的明堂建成,高二百九十四尺,纵横三百尺,规模大致小于被烧掉的明堂。上面放置涂金的铁凤,高二丈,后来被大风损坏,另造铜火珠,由群龙捧着。命名为通天宫。武则天大赦天下罪人,宣布改年号为万岁通天。

【原文】

太后思徐有功用法平,擢拜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闻者无不相贺[1]。鹿城主簿宗城潘好礼著论,称有功蹈道依仁,固守诚节,不以贵贱死生易其操履[2]。设客问曰:“徐公于今谁与为比?”主人曰:“四海至广,人物至多,或匿迹韬光,仆不敢诬,若所闻见,则一人而已,当于古人中求之。”[3]客曰:“何如张释之?”[4]主人曰:“释之所行者甚易,徐公所行者甚难,难易之间,优劣见矣。张公逢汉文之时,天下无事,至如盗高庙玉环及渭桥惊马,守法而已,岂不易哉[5]。徐公逢革命之秋,属惟新之运,唐朝遗老或包藏祸心,使人主有疑。如周兴、来俊臣,乃尧年之四凶也,崇饰恶言以诬盛德[6]。而徐公守死善道,深相明白,几陷囹圄,数挂网罗[7]。此吾子所闻,岂不难哉。”[8]客曰:“使为司刑卿,乃得展其才矣。”[9]主人曰:“吾子徒见徐公用法平允,谓可置司刑。仆睹其人,方寸之地,何所不容,若其用之,何事不可,岂直司刑而已哉!”

【注文】

[1]左台殿中侍御史:唐前期职事官,即左御史台的殿中侍御史。参见注“右台御史”“殿中侍御史”。

[2]鹿城:古县名。即鹿城县,相当于今河北辛集东北旧城。  宗城:古县名。即宗城县,相当于今河北广宗东南。  潘好礼(生卒年不详):唐代良臣。贝州宗城(今河北广宗东南)人。他考中明经,担任上蔡县(今河南上蔡)令,以治绩升为监察御史。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他担任邠王府长史兼司马,知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附近)事。后升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为政勤奋,清廉无私。他为人正直,不附权势,居室服用简陋。后因事被贬为温州(治今浙江温州)别驾而死。  操履:操行,品行。

[3]匿迹韬光: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仆:我。

[4]张释之(生卒年不详):西汉大臣。字季,西汉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人。在汉文帝、汉景帝二朝,释之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他历任谒者仆射、公车令、中郎将等职。他曾因事弹劾太子刘启、梁王刘武,汉文帝奇之,任命他为中大夫。后来,释之升任廷尉,成为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事务的最高审判官,以用法持平著称。时人有“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赞词。当时,有人使汉文帝乘坐的车马受惊,释之奏请罚钱。文帝怒其处罚过轻,而释之坚持自己的判决。汉景帝刘启即皇帝位后,释之被贬为淮南相,年老病死。

[5]汉文:即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年)。  高庙:即汉高祖刘邦。  渭桥:汉、唐时代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秦始皇始建,本名横桥。汉名渭桥、横门桥(与长安城西面横门相对)。

[6]尧年:古史传说尧统治时期天下太平,因以“尧年”比喻盛世。

[7]囹(líng)圄(yǔ):监狱。  网罗:指捕捉鱼类和禽兽的用具;束缚人的东西。比喻像网的笼罩物;比喻法网。

[8]吾子: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9]司刑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大理寺卿。

【译文】

太后念及徐有功执法公允,提升他为左台殿中侍御史,远近听说的人无不互相庆贺。鹿城县主簿宗城县人潘好礼撰写文章,称赞徐有功遵循正道、仁义,坚守真诚的气节,不因贵贱生死而改变自己的节操。文章中假设客人提问:“对于现在来说,谁能够和徐公相比?”主人说:“四海极其广大,人物极多,有的人隐匿行迹,藏住光彩,我不敢乱下结论,但就我所闻所见,就他一人而已,能与他相比的只有从古人中寻求。”客人说:“与张释之相比如何?”主人说:“张释之所做的事情很容易,徐有功所做的事情非常困难,难易之间,优劣就可以显现了。张释之遇上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无事,至于像盗窃汉高祖庙中的玉环和汉文帝在渭桥的惊马事件,只不过恪守法律办事而已,难道不是很容易吗。徐有功遇上朝代变换的年代,正值万象更新的世道,唐朝的遗老,有的包藏祸心,让君主产生疑虑。如周兴、来俊臣,就是帝尧年代的四凶,他们大肆粉饰恶言以诬陷大德之人。而徐有功死守正道,深入审视清楚,几乎身陷监狱,多次触犯法度。这些都是您听到过的,岂不是很难吗?”客人说:“假使让他做司刑卿,就得以施展他的才能了。”主人说:“您只看到徐公用法平允,就说可任司刑卿。我观察他这个人,内心之中,哪有什么不能容,假如加以任用,哪有什么事情不能胜任的,何止是司刑卿啊!”

【原文】

神功元年[1]。箕州刺史刘思礼学相人于术士张憬藏,憬藏谓思礼当历箕州,位至太师[2]。思礼念太师人臣极贵,非佐命无以致之,乃与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谋反,阴结朝士,托相术许人富贵,俟其意悦,因说以“綦连耀有天命,公必因之以得富贵”。[3]凤阁舍人王勮兼天官侍郎事,用思礼为箕州刺史[4]。明堂尉河南吉顼闻其谋,以告合宫尉来俊臣,使上变告之[5]。太后使河内王武懿宗推之。懿宗令思礼广引朝士,许免其死,凡小忤意者[皆]引之。于是思礼引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孙元亨、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勮兄泾州刺史勔、弟监察御史助等,凡三十六家,皆海内名士,穷楚毒以成其狱[6]。壬戌,皆族诛之,亲旧连坐流窜者千余人[7]。初,懿宗宽思礼于外,使诬引诸人。诸人既诛,然后收思礼,思礼始悔之。懿宗自天授以来,太后数使之鞫狱,喜诬陷人,时人以为周、来之亚。

【注文】

[1]神功: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神功元年即公元697年。

[2]箕(jī)州:古地名。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改辽州置,治辽山(今山西左权),辖境相当于今山西左权、榆社、和顺等县地。

[3]綦:音qí。

[4]勮:音jù。

[5]明堂:古县名。即明堂县,本为唐长安城中万年县(今陕西西安)的一部分。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分万年县置明堂县,治永乐坊(今陕西西安)。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废明堂县,复并入万年县。  吉顼(xū)(生卒年不详):武周朝酷吏。洛州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他考中进士,为人阴毒,任明堂县(今陕西西安)尉。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他上告刘思礼谋反,广引自己讨厌的大臣三十六家,让这些人同日赴死。他因此被提拔为右肃政台中丞,不久检校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刺史,镇守河北,负责防御北部草原的突厥。武周圣历二年(699年),他进为天官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他向来与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友善,曾教易之兄弟劝武则天召回庐陵王(唐中宗李显)、相王(唐睿宗李旦)以自全。这引起了武家人的怨恨,吉顼被贬为安固县(治今河南南阳)尉,不久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6]知:以他官暂时主持某一官署事务。  譒:音bò。  泾州:古地名。治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唐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镇原、泾川、灵台等县地。  勔:音miǎn。

[7]连坐:即缘坐。是指中国古代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一项特殊归责原则。

【译文】

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箕州刺史刘思礼跟术士张憬藏学相面,张憬藏说刘思礼将历官箕州刺史,官位做到太师。刘思礼心想太师在大臣中极为显贵,不是君主的辅佐大臣不能担任,就与洛州录事参军事綦连耀图谋造反,暗中勾结朝廷官员,利用相术为别人预言富贵,等把人说得高兴的时候,顺势便说“綦连耀有天命,您一定要靠他以获得富贵”。凤阁舍人王勮兼天官侍郎事,任刘思礼为箕州刺史。明堂县尉、河南人吉顼知道刘思礼的阴谋后,报告给合宫县尉来俊臣,让来俊臣向朝廷密告刘思礼谋反。太后派河内王武懿宗审问他。武懿宗令刘思礼广泛牵连朝廷官员,答应可以赦免他的死罪,凡稍不顺从武懿宗的人都牵连上。于是刘思礼牵连凤阁侍郎、同平章事李元素,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孙元亨,知天官侍郎石抱忠、刘奇,给事中周譒及王勮的哥哥泾州刺史王勔、弟弟监察御史王助等,共三十六家,都是海内知名人士。严刑拷打逼供定案后,正月壬戌(二十四日),把他们全都灭族。他们的亲戚因株连而被流放的有一千多人。当初,武懿宗向刘思礼表示宽大,让他诬告牵连别人。等到这些人被杀后,他便逮捕刘思礼,刘思礼开始后悔了。自天授年间以来,太后多次派武懿宗审讯囚犯,他喜欢诬陷人,当时人认为他是周兴、来俊臣第二。

【原文】

来俊臣欲擅其功,复罗告吉顼,顼上变,得召见,仅免。俊臣由是复用,而顼亦以此得进。俊臣党人罗告司刑府史樊惎谋反,诛之[1]。惎子讼冤于朝堂,无敢理者,乃援刀自刳其腹[2]。秋官侍郎上邽刘如璿见之,窃叹而泣[3]。俊臣奏如璿党恶逆,下狱,处以绞刑,制流瀼州[4]

【注文】

[1]司刑府史:即大理寺的属官府和史。按唐制,大理寺设府二十八人,史五十六人。  惎:音jì。

[2]刳(kū):从中间剖开再挖空。

[3]上邽(guī):古县名。即上邽县,相当于今甘肃天水。  璿:音xuán。

[4]瀼州:古地名。唐太宗贞观年间置,治临江(今广西上思南),辖境约当今广西上思西南、宁明东南地区。

【译文】

来俊臣想独得这次事件告发的功劳,又罗织罪名密告吉顼,吉顼要密告别人的谋反事件,获得太后召见,才得以幸免。来俊臣因此又得到重用,而吉顼也因此得以晋升。来俊臣的党徒罗织罪名告发司刑府史樊惎谋反,处死樊惎。樊惎的儿子在朝堂上诉冤,没有人敢受理,他便抽刀自己剖腹。秋官侍郎上邽县人刘如璿看见了,偷偷叹息流泪。来俊臣就上奏说刘如璿与恶逆罪犯结党,刘如璿被逮捕入狱,判处绞刑,太后下令改判他流放瀼州。

【原文】

尚乘奉御张易之,行成之族孙也,年少,美姿容,善音律[1]。太平公主荐易之弟昌宗入侍禁中,昌宗复荐易之,兄弟皆得幸于太后,常傅朱粉,衣锦绣[2]。昌宗累迁散骑常侍,易之为司卫少卿[3]。拜其母韦氏、臧氏为太夫人,赏赐不可胜纪,仍勅凤阁侍郎李迥秀为臧氏私夫[4]。迥秀,大亮之族孙也[5]。武承嗣、三思、懿宗、宗楚客、晋卿皆候易之门庭,争执鞭辔,谓易之为五郎,昌宗为六郎。

【注文】

[1]尚乘奉御:唐代的殿中省所属的尚乘局的属官。尚乘局为殿中省下辖的专门负责饲养皇宫内马匹的机构,设奉御四人,从五品上,负责掌管皇帝御用的马匹,辨其好坏。  张易之(?—705年):武则天的男宠。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因家庭背景而进入仕途。他容貌美,擅长音乐,粗通文辞。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易之与其弟张昌宗入侍女皇武则天,升任司卫少卿。朝中的权臣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等均巴结张易之兄弟。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易之为控鹤监。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易之改奉宸令。武则天为掩饰她与张易之兄弟的情人关系,命二张引文学之士修《三教珠英》。书成,易之加麟台监,封恒国公。武则天统治晚年,张氏兄弟专权,益加骄横、枉法,非议者均得罪,弹劾者遭诬陷、贬官。武周长安末年,武则天病重,易之兄弟在侧伺候。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重登皇位,恢复李唐王朝,易之兄弟被杀。  行成:即张行成(587—653年),唐前期大臣、宰相。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字德立。他少年好学,在隋代被举荐,担任谒者台散从员外郎。隋朝末年,各地爆发反隋的斗争。其中的一支反隋力量的领袖王世充在洛阳称帝,任命行成为度支尚书,掌管财务。唐朝初年,行成考中制举(皇帝临时开设的科举考试科目,具体考试科目与考试时间均不固定,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才),累补殿中侍御史,成为司法官员。他纠劾不避权贵。唐太宗时,每有大政,常令行成参议。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太宗亲征高丽,命行成与高士廉等同掌机务,辅佐太子李治(后来的唐高宗)临时处理政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他进为侍中,兼刑部尚书,成为真正的宰相。唐高宗李治即皇帝位,他受命监修国史,不久进为尚书右仆射、太子少傅。

[2]昌宗:即张昌宗(?—705年),武则天的男宠。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张易之之弟。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太平公主将昌宗推荐给其母武则天,昌宗又引其兄易之入宫,兄弟二人同为武则天的男宠。昌宗官至云麾将军、行左千牛中郎将,进为银青光禄大夫。朝中权臣武承嗣、武三思等争相讨好张氏兄弟。武周圣历年间(698—700年),昌宗升任控鹤监内供奉、秘书监。武则天为掩饰她与张昌宗兄弟的情人关系,命二张引文学之士修《三教珠英》。书成,昌宗加司仆卿,封邺国公,迁春官侍郎。他强占民田,私自引术士占卜,武则天对其均赦免而不问。武则天统治晚年,张氏兄弟专权,益加骄横、枉法,危害朝政。武周长安末年,武则天病重,昌宗兄弟在侧伺候。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拥立唐中宗李显重登皇位,恢复李唐王朝,昌宗兄弟被杀。

[3]散骑常侍:唐代谏官。唐代设左、右散骑常侍,从三品,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谏官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国家决定的政策、法令及某些重大制度,如认为不妥,有权向皇帝规谏。谏官制度既可以监督宰相的政务,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司卫少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卫尉少卿,为唐中央机构九寺之一卫尉寺的副官。

[4]不可胜纪: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汉书·公孙弘卜式等传赞》。  李迥秀(663—712年):唐前期大臣。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人,字茂之,唐朝开国功臣李大亮的族孙。他考中进士,又中英才杰出科(皇帝临时开设的制科的一种)。后来,他累转考功员外郎,负责选拔官吏,又迁凤阁舍人。武周大足元年(701年),他升任夏官尚书、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得到武则天的宠幸,迥秀对二张曲意谄媚,为时人所讥。他后因贪污被贬为庐州(治今安徽合肥)刺史。唐中宗重登皇位后,他转鸿胪寺卿,死于兵部尚书任上。

[5]大亮:即李大亮(586—645年),唐初开国功臣。雍州泾阳(今陕西泾阳)人,有文武之才。隋朝末年,各地爆发反隋的斗争,他被李密俘虏,后归附唐朝。他助唐朝平定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有功,拜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都督。唐太宗贞观年间,他历任交州(治今越南河内西北)、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都督。使者令大亮进献名鹰,大亮向太宗上书切谏,太宗报书褒奖他。他又跟从李靖击破吐谷(yù)浑(唐朝西北的族群建立的政权)。他官至左卫大将军,兼太子右卫率,又兼工部尚书,宿卫皇宫,甚得皇帝信任。他虽居显官而居处陋狭,周济亲戚遗孤,家里无积蓄。他死后陪葬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译文】

尚乘奉御张易之,是张行成的同族孙,年纪轻,容貌美,精通音律。太平公主推荐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入侍宫中,张昌宗又推荐张易之,兄弟二人都得到太后的宠幸,常涂脂抹粉,穿华丽的衣服。张昌宗连续升任散骑常侍,张易之为司卫少卿。太后封他们的母亲韦氏、臧氏为太夫人,赏赐多得数不清,又敕令凤阁侍郎李迥秀为臧氏的姘夫。李迥秀,是李大亮的同族孙。武承嗣、武三思、武懿宗、宗楚客、宗晋卿都等候在张易之家门口,争着为他执马鞭、牵马,称张易之为五郎,张昌宗为六郎。

【原文】

右司郎中冯翊乔知之有美妾曰碧玉,知之为之不昏[1]。武承嗣借以教诸姬,遂留不还。知之作《绿珠怨》诗以寄之,碧玉赴井死[2]。承嗣得诗于裙带,大怒,讽酷吏罗告,族诛之[3]

【注文】

[1]右司郎中:唐中央机构尚书省的属官,从五品上,具体负责监督管理尚书省的兵部、刑部、工部以及下辖各司的政务。  冯(píng)翊(yì):古县名。即冯翊县,相当于今陕西大荔。  昏:同“婚”。

[2]《绿珠怨》:《全唐诗》写做《绿珠篇》。其诗曰:“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pīng)婷。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一作爱)得人情。君家闺阁不(一作未)曾观(一作难),常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一作奢)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一作辞君去去终未忍),徒劳掩袂(mèi)伤铅粉。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一作旦)容颜为君尽。”绿珠(?—300年),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今广西博白绿珠镇),绝艳的姿容为世所罕见。古时越地民俗以珠为上宝,生女称为珠娘,生男称作珠儿。绿珠的名字由此而来。西晋的权臣、巨富石崇非常宠爱绿珠。后来赵王司马伦之臣孙秀欲索绿珠,石崇怒而不从,竟招大祸,绿珠殉节坠楼而死,石崇被乱兵所杀。因此,在这里,碧玉与古代历史上绿珠的处境相似,她看了乔知之所作的《绿珠怨》后自杀,也是仿效绿珠的做法。

[3]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译文】

右司郎中冯翊县人乔知之有美妾名碧玉,乔知之因为她而不结婚。武承嗣借她来教自己的姬妾们,就留下她,不让回去。乔知之写诗《绿珠怨》送给她,碧玉看后投井自杀了。武承嗣从她的裙带中搜得《绿珠怨》,大怒,暗示酷吏罗织罪名上告,将乔知之灭族。

【原文】

司仆少卿来俊臣,倚势贪淫,士民妻妾有美者,百方取之。或使人罗告其罪,矫称敕以取其妻,前后罗织诛人,不可胜计[1]。自宰相以下,籍其姓名而取之。自言才比石勒[2]。监察御史李昭德素恶俊臣,又尝庭辱秋官侍郎皇甫文备,二人共诬昭德谋反,下狱。

【注文】

[1]不可胜计:不能全部计算完,形容数量极多。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西汉刘向《战国策·韩策一》。

[2]石勒(274—333年):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皇帝位。羯(音jié,古代北方族名)人,上党武乡(今山西武乡东)人,字世龙。石勒之祖父、父亲皆为羯人部落的小帅。石勒幼年务农,曾在洛阳做生意。他被官吏掠卖到山东为奴,后来纠集一帮人起事,归附汉(即前赵)的开国君主刘渊,成为大将。后来,石勒又联合一部分上层汉人,发展成割据势力,建立后赵政权,于后赵太和二年(329年)灭前赵,取得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第二年,石勒称大赵天王,不久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建平。后病死。

【译文】

司仆少卿来俊臣,仗势贪求女色,官民妻妾中有漂亮的,他千方百计夺取。有时指使人罗织罪名告发某人,然后假传太后敕令,夺取人家的妻妾,前后罗织罪名所杀之人,无法计算。从宰相以下,他登记姓名,按此来夺取他们的妻妾。他自称才能可与石勒相比。监察御史李昭德一贯憎恶来俊臣,又曾经在朝廷侮辱过秋官侍郎皇甫文备,这二人便共同诬告李昭德谋反,将他逮捕入狱。

【原文】

俊臣欲罗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欲诬皇嗣及庐陵王与南北牙同反,冀因此盗国权[1]。河东人卫遂忠告之,诸武及太平公主恐惧,共发其罪,系狱,有司处以极刑[2]。太后欲赦之,奏上,三日不出。王及善曰:“俊臣凶狡贪暴,国之元恶,不去之,必动揺朝廷。”[3]太后游苑中,吉顼执辔,太后问以外事,对曰:“外人唯怪来俊臣奏不下。”太后曰:“俊臣有功于国,朕方思之。”顼曰:“于安远告虺贞反,既而果反,今止为成州司马[4]。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太后乃下其奏。

【注文】

[1]南北牙:即南北衙军。南衙是驻防在宫城(皇帝的居住地)南面的皇城(中央各衙署的所在地)中的十六卫,由尚书省兵部直辖;北衙指驻防皇城北面宫城的禁卫军,由皇帝直接掌握。在唐代的宫殿布局中,无论是西京长安,还是东都洛阳,均是宫城在北,而皇城在南。因此,北衙禁军比南衙禁军更重要,在历次宫廷政变中起决定性作用。

[2]极刑:死刑。

[3]王及善(618—699年):唐前期大臣。洺州邯郸(今河北邯郸)人,他继承父亲的爵位为邢国公。唐高宗时,及善累迁至卫尉卿。武则天垂拱年间,他担任春官尚书,益州(治今四川成都)大都督府长史,因老病而退休。武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东北族群契丹侵扰河北地区,及善被授予滑州(治今河南滑县附近)刺史。他临行时,备陈治乱之要十余条,武则天留他在朝中担任内史。当时,酷吏来俊臣因蓄意诬告武氏诸王、太平公主,被下狱,当死。武则天却想赦免来俊臣,经过及善的劝谏,武则天才批准处死来俊臣。及善又密助庐陵王李显回到京城,复立为太子。他为官清正自持,临事不可夺。当时,张易之兄弟仰仗武则天的宠幸,骄纵不法,及善几次裁抑张氏兄弟,引起武则天的不悦。及善改文昌左相,不久死去。  元恶:大恶人,首恶。

[4]成州:古地名。西魏以南秦州改名。隋治上禄(今甘肃成县西南),唐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礼县、西和、成县地。

【译文】

来俊臣想罗织罪名诬告武氏诸王及太平公主,又想诬告皇嗣李旦及庐陵王李显与南北衙禁卫军一同谋反,希望借此窃取国家的权力。河东人卫遂忠告发他,武氏诸王和太平公主感到恐惧,共同揭发他的罪恶,将他押进监狱,有关部门判处他死刑。太后想赦免他,处死的奏章送上,三天仍不批复。王及善说:“来俊臣凶残狡猾,贪婪残暴,是国家的大恶人,不除掉他,必然动摇朝廷。”太后在宫廷园林中游览,吉顼牵马,太后向他询问宫外的事情,吉顼回答说:“外边的人只是奇怪处死来俊臣的奏章还没有批下来。”太后说:“来俊臣对国家有功,我正在考虑这件事。”吉顼说:“于安远告虺贞(即李贞)谋反,不久真的反了,于安远现在只任成州司马。来俊臣聚集为非作歹的人,诬陷好人,贪赃受贿的财物堆积如山,被他冤屈而死的鬼魂塞满道路,他是危害国家的坏人,有什么可惜的!”太后这才准奏处死他。

【原文】

丁卯,昭德、俊臣同弃市,时人无不痛昭德而快俊臣[1]。仇家争啖俊臣之肉,斯须而尽,抉眼剥面,披腹出心,腾蹋成泥[2]。太后知天下恶之,乃下制数其罪恶,且曰:“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可准法籍没其家。”士民皆相贺于路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3]。”

【注文】

[1]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

[2]啖(dàn):吃或给人吃。  斯须:片刻,一会儿。  抉:剔出。  腾蹋:提起脚踩踏。

[3]帖:同贴,帖席指安卧席榻(tà)。

【译文】

六月丁卯(初三日),李昭德、来俊臣一同在闹市被处死并暴尸,当时人无不痛惜李昭德而为处死来俊臣拍手称快。仇家争相来吃俊臣的肉,片刻之间就吃光了,他们挖眼睛,剥面皮,剖腹取心,将尸首踩踏成泥。太后知道天下人憎恨他,就下诏历数他的罪恶,而且说:“应该诛灭他全家族,以伸雪百姓的愤恨,可依法查抄他的家产、人口。”官吏和百姓在路上相见时都互相庆贺说:“今后睡觉的人背部才能贴着席子了。”

【原文】

俊臣以告綦连耀功,赏奴婢十人。俊臣阅司农婢,无可者,以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家有细婢,善歌舞,欲得以为赏口,乃使人诬告斛瑟罗反[1]。诸酋长诣阙割耳剺面讼冤者数千人,会俊臣诛,乃得免[2]

【注文】

[1]西突厥:指西突厥汗国。  斛(hú)瑟罗(生卒年不详):即阿史那斛瑟罗,为西突厥汗国的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之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为了加强对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的控制,册封斛瑟罗为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统辖西突厥的弩失毕五部。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由于后突厥和吐蕃的攻击,阿史那斛瑟罗率所部投靠武周朝,拜右屯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武则天再次任命司礼卿兼蒙池州都护、竭忠事主可汗阿史那斛瑟罗为左屯卫将军,仍立平西军大总管,还镇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以南八至十公里的阿克·贝希姆废城)。不过,此时突骑施(西突厥部落之一,其地当在今新疆伊犁河以西,热海以东)乌质勒兴起,武周长安三年(703年),斛瑟罗到洛阳后,不敢再回到西域。乌质勒于是吞并了斛瑟罗原有的全部领地。  细婢:小婢女。

[2]割耳剺(lí)面:割耳朵,划开面庞。原是北方草原各游牧民中盛行的丧葬习俗,往往发展为一种诉冤、请愿行为。

【译文】

来俊臣因告发綦连耀有功,太后赏给他奴婢十人。来俊臣看过司农寺下辖的官婢女,没有中意的,因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家有小婢,善于歌舞,来俊臣想获得她作为赏赐的奴婢,就指使人诬告斛瑟罗谋反。各酋长到皇宫门前,割耳划脸为他诉冤的有几千人,赶上来俊臣被杀,斛瑟罗才得以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