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卷三十)
- 袁枢
- 9379字
- 2020-06-24 23:28:55
【原文】
俊臣方用事,选司受其属请不次除官者,每铨数百人[1]。俊臣败,侍郎皆自首。太后责之,对曰:“臣负陛下,死罪!臣乱国家法,罪止一身,违俊臣语,立见灭族。”太后乃赦之。
【注文】
[1]选司:指负责选拔官吏的部门。按照唐代的选官制度,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以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负责,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 属请:嘱托,请托。 铨:铨选,选官。
【译文】
来俊臣在掌权的时候,每次选拔官吏,吏部受他嘱托越级授官的,每次有几百人。来俊臣败亡后,侍郎都向朝廷自首。太后责备他们,他们说:“我们辜负陛下,该当死罪!但我们扰乱国家法度,只加罪于自身,我们如果违抗来俊臣的意旨,立即就遭灭族。”太后这才赦免了他们。
【原文】
上林令侯敏素谄事俊臣,其妻董氏谏之曰:“俊臣国贼,指日将败,君宜远之。”[1]敏从之。俊臣怒,出为武龙令[2]。敏欲不往,妻曰:“速去勿留。”俊臣败,其党皆流岭南,敏独得免。
【注文】
[1]上林令:唐代官署。唐代司农寺有上林署,置令及丞。上林令二人,从七品下;上林丞四人,从八品下。上林令负责掌管苑囿园池之事,丞辅助他。
[2]武龙:古县名。即武龙县,相当于今四川武隆西北。
【译文】
上林令侯敏一向巴结奉承来俊臣,他的妻子董氏劝说他:“来俊臣是危害国家的坏人,不久将失败,你应当远离他。”侯敏听从她的意见。来俊臣大怒,调他出京去做武龙县令。侯敏不想去。他妻子说:“快去,不要逗留。”来俊臣失败后,他的党羽都流放岭南,只有侯敏幸免。
【原文】
太后征于安远为尚食奉御,擢吉顼为右肃政中丞[1]。
【注文】
[1]尚食奉御:唐代殿中省所属的尚食局的属官。尚食局设有奉御二员,正五品下,为长官;直长五员,正七品上,为副官;又有食医八员,正九品下;主食十六人。尚食局负责皇宫的储备、供给,给皇室成员准备各种食物。给皇帝进御膳时,必须辨时禁,先尝。皇帝设宴款待百官、宾客时,尚食局则与光禄寺共同按官品提供服务。 右肃政中丞:唐朝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即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副职,正五品上。辅助御史大夫掌管国家的监察,以肃正朝纲。武则天改御史中丞为肃政中丞,并分设左、右二人。唐中宗重登皇位后,恢复御史中丞原名,而仍有左、右二人。唐睿宗重登皇位后,照旧制只设一人。
【译文】
太后征召于安远为尚食奉御,提拔吉顼为右肃政中丞。
【原文】
夏六月,以检校夏官侍郎宗楚客同平章事。
【译文】
夏六月,任命检校夏官侍郎宗楚客为同平章事。
【原文】
戊子,特进武承嗣、春官尚书武三思并同凤阁鸾台三品[1]。
【注文】
[1]春官尚书:唐前期职事官,即礼部尚书。
【译文】
六月戊子(二十四日),特进武承嗣、春官尚书武三思一同任同凤阁鸾台三品。
【原文】
秋七月,武承嗣、武三思并罢政事。
【译文】
秋七月,武承嗣、武三思一同被罢除宰相之职。
【原文】
九月甲寅,太后谓侍臣曰:“顷者周兴、来俊臣按狱,多连引朝臣,云其谋反。国有常法,朕安敢违。中间疑其不实,使近臣就狱引问,得其手状,皆自承服,[朕]不以为疑。自兴、俊臣死,不复闻有反者,然则前死者不有冤邪?”夏官侍郎姚元崇对曰:“自垂拱以来,坐谋反死者,率皆兴等罗织,自以为功[1]。陛下使近臣问之,近臣亦不自保,何敢动揺!所问若有翻覆,惧遭惨毒,不若速死。赖天启圣心,兴等伏诛,臣以百口为陛下保,自今内外之臣无复反者。若微有实状,臣请受知而不告之罪。”太后悦曰:“向时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2]。闻卿所言,深合朕心。”赐元崇钱千缗。
【注文】
[1]姚元崇:即姚崇(650—721年),唐前期宰相、名臣。他本名元崇,字元之,后因避唐玄宗“开元”年号之讳,改名姚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东)人。武则天统治时期,他迁夏官郎中。武周圣历元年(698年),他担任夏官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他因为得罪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被贬为灵武道大总管。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他参与杀张易之兄弟之谋,迎唐中宗重登皇位。后担任亳州(治今安徽亳州)、许州(治今河南许昌)等刺史。唐睿宗重登皇位后,他迁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不久又进为中书令。他为了保证太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顺利继承皇位,奏请让太平公主移居东都洛阳,让诸王到外地担任刺史,以防干扰国政。他因此触怒了太平公主,被贬到地方担任刺史,为政简肃。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姚崇回到朝廷,第三次出任宰相,兼兵部尚书。当时,唐玄宗刚刚即位不久,励精图治,姚崇独当重任,尽心辅佐,直言敢谏。他向皇帝请求抑制权贵、选任贤才、沙汰僧尼等,均被采纳。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他推荐宋璟接替自己担任宰相。姚崇、宋璟对开创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盛世局面(史称“开元之治”)作出重要贡献,并称为“姚宋”。姚崇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姚崇著有文集十卷,已经散佚。
[2]向时:以往,指刚刚过去的较长一段时间。
【译文】
九月甲寅(二十一日),太后对身边的大臣说:“近期周兴、来俊臣审理狱案,大多牵连朝廷大臣,说他们谋反。国家有固定的法律,朕怎么敢违反。有时怀疑其中不真实,指派亲信大臣到监狱去提问,得到犯人的自供状,都是自己承认的,朕就不加怀疑了。自从周兴、来俊臣死后,不再听说有谋反的人,那么看来此前被处死的人不是有冤枉吗?”夏官侍郎姚元崇回答说:“自垂拱年间以来,因谋反罪被处死的人,大概都是由于周兴等罗织罪名,来为他们自己邀功。陛下派亲近大臣去查问,这些亲近大臣也不能保全自己,谁还敢撼动他们哪!被问的人如果翻供,又惧怕惨遭毒刑,还不如早死。仰赖上天启迪圣心,周兴等被诛灭,我以一家百口人的性命向陛下担保,今后朝廷内外大臣不会再有谋反的人。若稍有谋反的事实,我愿承受知而不告的罪过。”太后高兴地说:“以前的宰相都顺着周兴他们,使他们得逞,让我成为滥用刑罚的君主。听到你说的话,很合我的心意。”于是赏赐姚元崇一千缗钱。
【原文】
时人多为魏元忠讼冤者,太后复召为肃政中丞[1]。元忠前后坐弃市流窜者四。尝侍宴,太后问曰:“卿往者数负谤,何也?”[2]对曰:“臣犹鹿耳,罗织之徒欲得臣肉为羮,臣安所避之。”[3]
【注文】
[1]肃政中丞:唐朝中央监察机构的官员,即御史中丞。
[2]负谤:蒙受诽谤和诬陷。
[3]羮(gēng):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汤的食物。
【译文】
当时很多人为魏元忠诉冤,太后又召他回京担任肃政中丞。魏元忠前后被判处死刑和流放共四次。有一次他陪太后宴饮时,太后问他:“您从前多次蒙受诽谤,为什么?”魏元忠回答说:“我就好比是鹿,罗织罪名的人想得到我的肉做肉羹,我怎么能躲过他们呢。”
【原文】
圣历元年[1]。武承嗣、三思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于太后曰:“文皇帝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2]。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3]!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4]。”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5]?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6]又劝太后召还庐陵王,王方庆、王及善亦劝之,太后意稍寤[7]。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之意。
【注文】
[1]圣历:武则天在位期间所用年号。圣历元年,即公元698年。
[2]文皇帝:唐太宗的谥号。 栉(zhì)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栉风沐雨,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在外面不避风雨,辛苦奔波。这一成语最初的记载见《庄子·天下》。 锋镝(dí):锋,刀口;镝,箭头。锋镝,泛指兵器。
[3]大帝:这里指天皇大帝,这是唐高宗的谥号。
[4]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千秋万岁也是委婉地指帝王之死。 祔(fù):原指帝王在宗庙内,将后死者的神位附于先祖旁的祭祀活动。又泛指配享,附祭。又指合葬。
[5]臣妾:西周、春秋时对奴隶的称谓。男奴叫臣,女奴叫妾。后亦作为所属臣下的称谓。
[6]股肱(gōng):股,大腿。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7]王方庆(?—702年):王,字方庆。唐前期大臣、武周朝宰相。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他十六岁时,起家为越王府参军。武后临朝,掌握大权,提拔他为广州(治今广东广州)都督。他不冒求外来货物,严治属官,为政清肃。时人认为自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超过方庆的。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方庆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他明练朝章,尤精礼制。后来,他因为年老疾病,乞求担任闲职,被授予麟台监,负责修国史。他博学、好著述,其家藏书丰富。他著有杂书二百余卷,又著有《杂礼答问》(其门人所编答客礼仪书),均已散失,今存《园林草木疏》一卷。
【译文】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武承嗣、武三思谋求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太后说:“自古以来天子没有让外姓人做继承人的。”太后拿不定主意。狄仁杰每每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太宗文皇帝不避风雨,亲自冒着刀枪箭镞,平定天下,传给子孙。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岂非不符合上天的意思!而且姑侄关系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世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子为太子,则没有听说过侄子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家里的事,您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陛下的臣下,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形同一体,何况我凑数当着宰相,怎么能不参与呢。”他又劝太后召回庐陵王李显,王方庆、王及善也劝说太后,太后稍微有所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的两个翅膀都折断了,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个翅膀是两个儿子。陛下起用两个儿子,则两翅便可振飞起来了。”太后由此打消了立武承嗣、武三思为太子的念头。
【原文】
孙万荣之围幽州也,移檄朝廷曰:“何不归我庐陵王?”孙万荣围幽州事见《唐平契丹》。吉顼与张易之、昌宗皆为控鹤监供奉,易之兄弟亲狎之[1]。顼从容说二人曰:“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侧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将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二人惧,涕泣问计,顼曰:“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复思庐陵王。主上春秋高,大业须有所付,武氏诸王非所属意。公何不从容劝主上立庐陵王,以系苍生之望。如此岂徒免祸,亦可以长保富贵矣。”二人以为然,承间屡为太后言之[2]。太后知谋出于顼,乃召问之,顼复为太后具陈利害,太后意乃定。三月己巳,托言庐陵王有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徐彦伯召庐陵王及其妃、诸子诣行在疗疾[3]。(春二月)
戊子,庐陵王至神都。
【注文】
[1]控鹤监:武周朝官署。控鹤谓仙人骑鹤,因此用控鹤为皇帝的近幸或亲兵的名称。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置控鹤监,武则天的近幸张易之、张昌宗等为供奉。第二年,设置官员,张易之为监,并置丞、主簿等属官。武周久视元年(700年),改为奉宸府,仍以张易之为奉宸令。控鹤监及奉宸府随武则天退位而废。 亲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狎昵。
[2]承间:趁机会。
[3]职方员外郎:唐代尚书省兵部下辖的职方司的属官。职方司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职方郎中、员外郎负责掌管天下之地图及城市防卫、镇戍、烽候,以及四夷的归化者。 瑕丘:古县名。即瑕丘县,相当于今山东兖州。 徐彦伯(?—714年):唐前期大臣。兖州瑕丘(今山东兖州)人,名洪,字彦伯。他少年能为文。武周时期,他迁给事中、宗正卿,参与修撰《三教珠英》。唐中宗时,他担任太常少卿,兼修国史,参与编修《武则天实录》。他历任卫州(治今河南卫辉)刺史、工部侍郎、太子宾客。他曾感慨当时被酷吏诬陷者甚多,著《枢机论》,教人以慎言避祸。他著有文集二十卷,已经散佚。
【译文】
孙万荣包围幽州,传送檄文给朝廷说:“为什么不送回我们的庐陵王?”孙万荣围幽州的事见《唐平契丹》。吉顼和张易之、张昌宗都任控鹤监供奉,张易之兄弟与吉顼亲近。吉顼不慌不忙地劝二人说:“你们兄弟如此显贵得宠,并不是靠品德和功业取得的,天下人对你们怒目而视、咬牙切齿的很多。没有大功劳于天下,将用什么来保全自己?我很为你们担忧!”兄弟二人恐惧,流着泪询问计策,吉顼说:“天下官民还未忘记唐朝的恩德,都还思念着庐陵王。皇上年事已高,皇帝的大业需有所付托,武氏诸王不是她中意的对象,为什么不从容地劝皇上立庐陵王,以维系百姓的期望。这样不但可以免祸,也可以长期保持富贵了。”二人认为他说得对,趁机多次劝说太后。太后知道主意出自吉顼,就召他询问,吉顼又为太后备陈利害关系,太后的主意才最后定下来。三月己巳(初九日),太后假托庐陵王有病,派遣职方员外郎瑕丘县人徐彦伯召庐陵王和他的妃子、儿子们到太后的驻地治病。戊子(二十八日),庐陵王到达神都洛阳。
【原文】
秋八月,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恨不得为太子,意怏怏,戊戌病薨[1]。九月甲子,以夏官尚书武攸宁同凤阁鸾台三品。皇嗣固请逊位于庐陵王,太后许之[2]。壬申,立庐陵王哲为皇太子,复名显。赦天下。甲戌,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突厥[3]。
【注文】
[1]太子太保:唐朝太子东宫官,太子三师(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一,从一品。按制度规定,应负责教导太子的德行、修养、仪表。 怏(yàng)怏:不高兴,不满意。
[2]逊位:让位,退位。
[3]河北道:唐太宗贞观十道和唐玄宗开元十五道之一。根据自然山川形势,唐太宗李世民将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十道。在此基础上,唐玄宗又再细分为十五道。河北道于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置,因在黄河以北而得名。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和辽宁两省的大部,河南、山东两省的隋唐时黄河故道以北各地。 元帅:军中主将,总辖军务。唐朝皆以亲王担任元帅,掌征伐。战事结束则解职。凡是征调全国各地的兵马会战、平叛,则置元帅或都统(都统在唐代为总兵统帅名,为临时性军事长官,事毕则罢),为战时最高军事长官,多由亲王挂名,副元帅实际掌管军政。在这里,为了应对北方的突厥的进攻,武则天命太子李显挂“河北道元帅”之名,临时担任名义上的讨伐突厥的最高军事长官。
【译文】
秋八月,太子太保魏宣王武承嗣恨自己不能当太子,心里不高兴,在戊戌(十一日)病死。九月甲子(初七日),任命夏官尚书武攸宁为同凤阁鸾台三品。皇嗣坚持请求让位给庐陵王,太后答应了。壬申(十五日),立庐陵王李哲为皇太子,恢复他原来的名字李显。大赦天下罪人。甲戌(十七日),任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以讨伐突厥。
【原文】
蓝田令薛讷言于太后曰:“太子虽立,外议犹疑未定;苟此命不易,丑虏不足平也。”[1]太后深然之。王及善请太子赴外朝以慰人心,从之[2]。
【注文】
[1]薛讷(nè)(649—720年):唐前期将领。绛州万泉(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将薛仁贵之子。他曾经担任蓝田县(今陕西蓝田)令。武则天因为他是将门之后而任命他为摄左武威卫将军、安东道经略使,率军抵御北方突厥的进攻。不久,他升为幽州(治今北京地区)都督,后迁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大都督府长史、检校左卫大将军。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年),他率军抵御东北的契丹,遭遇惨败,被罢官。不久,他被授予陇右防御使,负责抵御西南吐蕃的进攻,连战皆捷,迁左羽林大将军,复封平阳郡公。后转任凉州(治今甘肃武威)振军大总管,以年老退休。 丑虏:对敌人蔑视的称谓。
[2]外朝:天子处理朝政之处,相对于内廷(天子日常生活起居之处)而言。在这里,外朝指外朝参政的诸官,泛指朝臣。
【译文】
蓝田县令薛讷对太后说:“太子虽然已经册立了,外面的议论还疑虑不定;如果立太子的决定不改变,突厥完全可以平定。”太后很赞同。王及善请求让太子到外朝面见群臣,以安定人心,太后同意了。
【原文】
冬十月,制“都下屯兵,命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领之”。
【译文】
冬季十月,太后颁布制书:“都城的驻军,命令河内王武懿宗、九江王武攸归率领。”
【原文】
二年(春)正月壬戌,以皇嗣为相王,领太子右卫率[1]。
【注文】
[1]太子右卫率:唐朝太子东宫官名。东宫设太子左、右卫率府,各置率一人,正四品上;各置副率二人,从四品上。左、右卫率负责掌管东宫的兵仗、护卫之政令,副率辅助率。
【译文】
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春季)正月壬戌(初六日),封皇嗣为相王,领太子右卫率。
【原文】
甲子,置控鹤监丞、主簿等官,率皆嬖宠之人,颇用才能文学之士以参之[1]。以司卫卿张易之为控鹤监,银青光禄大夫张昌宗、左台中丞吉顼、殿中监田归道、夏官侍郎李迥秀、凤阁舍人薛稷、正谏大夫临汾员半千皆为控鹤监内供奉[2]。稷,元超之从子也[3]。半千以古无此官,且所聚多轻薄之士,上疏请罢之。由是忤旨,左迁水部郎中[4]。腊月戊子,以左台中丞吉顼为天官侍郎,右台中丞魏元忠为凤阁侍郎,并同平章事[5]。
【注文】
[1]控鹤监丞:控鹤监的属官。控鹤监,武周朝官署,多安置嬖宠之人,长官为监,置一员,有丞、主簿等官。 主簿:这里指控鹤监的属官主簿。
[2]司卫卿:唐前期职事官,即卫尉寺卿,为唐中央机构九寺之一卫尉寺的长官。 银青光禄大夫:唐朝文散阶,从三品。 田归道(?—约706年):武周朝大臣。雍州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年轻时即考中明经。武则天长寿年间,他累补司宾丞,转左卫郎将。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他担任司宾卿出使突厥,见到默啜(chuò)可汗不拜,言辞正直,被拘留。第二年,武则天下诏给突厥谷种、农器、绸缎等,并许和亲,田归道才被遣回国内。他预料默啜可汗会负约,主张加强防御。不久,默啜果然毁约,再次起兵。归道被任命为夏官侍郎,日益受到武则天的信任。他历任殿中监、控鹤监内供奉、左金吾将军,兼押千骑,宿卫玄武门(皇宫的北门)。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政变,诛杀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拥立唐中宗李显重登皇位。田归道不预其谋,不援兵力。事成之后,归道被免官。唐中宗欣赏他,又召他担任太仆少卿,迁右金吾将军,不久病死。 薛稷(649—713年):唐前期大臣、书画家。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字嗣通,为唐太宗贞观年间名臣魏徵的外孙。他考中进士,以辞章、诗画而知名。他累迁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唐睿宗李旦重登皇位后,他迁太常少卿,封晋国公。再升黄门侍郎,参与机要,又改中书侍郎。后被罢为左散骑常侍,又迁太子少保。唐睿宗在位时期,其妹太平公主与其子太子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争权。薛稷站在太平公主一方,李隆基起兵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薛稷被牵连,赐死。他善绘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时称一绝。他还擅长隶书,后人将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他著有文集三十卷,已经散失。 临汾:即临汾县,相当于今山西临汾。
[3]元超:即薛元超。参见注“薛元超”。 从(zòng)子:同曾祖父,但不同祖父、不同父亲的兄弟的儿子。
[4]水部郎中:唐代尚书省工部下设的水部司的长官。水部司设郎中一人,从五品上;设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水部郎中、员外郎负责掌管天下山川、江河之政令。
[5]右台中丞:即右御史台中丞。参见注“右台御史”。
【译文】
正月甲子(初八日),设置控鹤监丞、主簿等官,他们大多是受太后宠爱的人,也间或用一些有才能的文学之士。任用司卫卿张易之为控鹤监,银青光禄大夫张昌宗、左台中丞吉顼、殿中监田归道、夏官侍郎李迥秀、凤阁舍人薛稷、正谏大夫临汾县人员半千都为控鹤监内供奉。薛稷是薛元超的侄子。员半千认为古代没有这种官职,而且现在所聚集的又多是一些轻浮放荡的人,上疏请求废掉控鹤监。他由此冒犯太后的旨意,被降职为水部郎中。腊月戊子(初二日),太后任命左台中丞吉顼为天官侍郎,右台中丞魏元忠为凤阁侍郎,二人并为同平章事。
【原文】
文昌左丞宗楚客与弟司农卿晋卿坐赃贿满万余缗及第舍过度,楚客贬播州司马,晋卿流峰州[1]。太平公主观其第,叹曰:“见其居处,吾辈乃虚生耳。”
【注文】
[1]峰州:古地名。治嘉宁(今越南永富省越池东南),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永富省北部和河山平省西北部。
【译文】
文昌左丞宗楚客与弟弟司农卿宗晋卿因贪赃受贿达万余缗钱和住宅规格超越法度,宗楚客被降职为播州司马,宗晋卿被流放峰州。太平公主参观他们的住宅后,感叹说:“看到他们的住所,我们都白活了。”
【原文】
辛亥,赐太子姓武氏,赦天下。太后生重眉,成八字,百官皆贺。春一月庚申,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攸宁罢为冬官尚书。太后春秋髙,虑身后太子与诸武不相容。(二)[夏四]月壬寅,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藏于史馆[1]。秋七月,命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代会稽王武攸望。
【注文】
[1]铁券: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得铁券者世代享有优厚待遇或免死罪的特权。 史馆:中国古代官署名。唐代置史馆,由宰相监修,有著作郎、起居郎、起居舍人,以及修撰、直馆等。掌修国史,有专人编修前代和唐代国史,如《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
【译文】
(腊月)辛亥(二十五日),赐太子姓武,大赦天下罪人。太后长重眉,成八字形,百官都来祝贺。春季一月庚申(初十日),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武攸宁被罢免为冬官尚书。太后年事已高,担心自己死后太子与武氏诸王不能相容。夏季四月壬寅(十八日),太后命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和武攸暨等拟定誓词,在明堂向天地立誓,并将誓词铭刻在铁券上,收藏在史馆中。秋七月,太后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留守西京,顶替会稽王武攸望。
【原文】
内史王及善虽无学术,然清正难夺,有大臣之节。张易之兄弟每侍内宴,无复人臣礼,及善屡奏以为不可。太后不悦,谓及善曰:“卿既高年,不宜更侍游宴,但检校阁中可也。”[1]及善因称病,谒假月余,太后不问[2]。及善叹曰:“岂有中书令而天子可一日不见乎!事可知矣。”乃上疏乞骸骨,太后不许[3]。八月[戊申],以武三思为内史。冬十月,太子、相王诸子复出阁[4]。
【注文】
[1]阁:小楼,官署。
[2]谒假:请假。
[3]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休。这一典故最初的记载见东汉班固所撰《汉书·赵充国传》。
[4]出阁:在古代阁即闺房,未出嫁的女子都是住在阁楼上的。古代女子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并要求不准与外界的男子见面,所以把出嫁的女子称为“出阁”,相反未出阁就是未出嫁。在武则天统治时期,诸位皇子都居住在皇宫中,受到严格监控,基本不出皇宫,不担任重要的官职。即使他们带某重要职衔,也只是挂名,并不出皇宫实际去掌管相应的职事。这就犹如待嫁的女子住在阁楼上,不与外界接触。反之,皇子走出深宫,正式到官位上去赴任,真正管事,就等于出阁了。
【译文】
内史王及善虽然没有学问,但清廉正直而坚定,有大臣的气节。张易之兄弟每次陪侍太后在宫内宴饮,再没有作为臣下应遵循的礼仪,王及善多次上奏认为不能这样。太后不高兴,对王及善说:“您年事已高,不适合再陪侍游乐宴饮,只要检查所掌管的官署就可以了。”王及善因此声称有病,请假一个多月,太后也不过问。王及善感叹说:“哪有做中书令的天子一日可以不见呢!事情就可想而知了!”于是他上疏请求退休,太后不批准。八月戊申(二十六日)太后任命武三思为内史。冬十月,太子李显、相王李旦的几个儿子再次结束幽禁,出宫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