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暨南观天下:华侨华人与国际问题评论(第1辑)
- 陈奕平 何亚非
- 5876字
- 2020-06-24 23:40:18
“一带一路”连接海外华侨华人
2014年12月,“华侨华人与21世纪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引起了关于海外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关系的热烈讨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与沿线国家积极配合及合作,而这些国家的华侨华人熟悉当地的历史与现状,拥有人才和资金等优势,是我国建设“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围绕华侨华人与“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3月暨南大学校长胡军、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曹云华等人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合作共赢,“一带一路”绘制蓝图
胡军认为,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要与国际社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称为“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一带一路”以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有助于实现我国和周边国家“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在2014年11月举办的APEC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寻求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通过务实合作促进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倡议在为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注入新内容的同时,也契合沿线国家发展的共同需求和愿望,为发挥各国优势创造了良好机遇。
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交往,合作基础坚固。从20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赞誉。
如今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探寻区域一体化和区域治理新机制绘制了新蓝图,符合各方根本利益,因此得到了沿线国家的高度重视,产生了强烈共鸣。“一带一路”的底蕴正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其精髓是“和”文化,即在平等、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文化认同框架下的经济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沿途国家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结合在了一起。
谢捷魁(Pisanu Rienmahasarn,泰国商业部原常务副次长,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资深主任)认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将对加强中泰关系、中国与中南半岛关系及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挥重大作用。
就交通方面而言,连接中国昆明与泰国曼谷的昆曼公路已开通,不仅为滇泰企业交流提供了便捷通道,还连通了中国和东盟、南亚次大陆、中东、非洲及欧洲。另外,从中国南宁通往泰国曼谷的南曼公路也已开通,有利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泰国分别成为连接中国、东盟乃至泰国以西国家的物流中心。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将修建从广州至曼谷的另一交通动脉——预计全长2200余公里的广曼公路,它将在连接中国泛珠九省区和中南半岛地区方面扮演关键角色,也将使泰国成为中国泛珠九省区与东盟国家的重要节点。
就贸易方面而言,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正式启动。根据协议,到2010年1月1日,中国对东盟93%的产品贸易关税开始降为零;到2015年1月1日,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四大东盟成员国与中国的绝大多数贸易产品实现零关税。作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起国,泰国有义务与中国开展良好的经济合作,并为早日全面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而努力。在此背景下,未来将有一些高级商品贸易物流中心建成,如广曼世界批发分销中心、广曼世界购物中心、广曼世界会展中心等,从而促进中泰及世界贸易的增长。
融通中外,华侨华人大有可为
胡军认为,数千万海外华侨华人拥有巨大的人才、资本优势及成熟的商业网络,熟悉住在国的历史、民俗、语言、文化、社会和法律,具有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而丝绸之路建设将为中国及相关国家,包括华侨华人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华侨华人将“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华侨华人的独特资源,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支持他们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促进者;鼓励他们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促进中国与住在国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双赢、多赢、共赢。
曹云华认为,据国侨办数据显示,目前海外华侨华人已超过6000万人,分布在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有3000多万归侨侨眷生活在中国各地。有较大影响力的各类华侨华人社团逾2.5万个,全球华文学校近2万所,数百万名学生在校接受华文教育,海外华文学校教师达数十万人。据统计,目前中国“千人计划”引进的近30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94%以上是华侨华人。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智力资源,广大华侨华人在开拓国际经济科技合作、推动祖(籍)国慈善捐赠事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可直接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事业中。
长期以来,广大实力雄厚的华商致力于住在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与友好交往,并在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关键时期率先在华投下巨资,为外资大规模引入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据估算,全球华商企业资产总规模约5万亿美元,世界华商500强企业中约1/3集中在东盟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中,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2013年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升级版的规划目标是,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力争实现1万亿美元,新增双向投资力争实现1500亿美元。双方还将发展货币互换、建立基础设施银行、互联互通等自贸区合作。这些均可为华侨华人的投资创造许多商机;反过来,华侨华人的踊跃投资也必将促进未来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华侨华人亦为祖(籍)国慈善捐赠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为中国国内公益事业累计捐赠的款物总额超过900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教、救灾等领域。
正如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上所指出的,“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的中华民族血液,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一带一路”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国交通、外交、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发挥我国华侨华人这一独特优势资源。借助于新丝绸之路,海外华人不断扩大的商贸及知识网络有助于中国企业、商品“走出去”。
刘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社会科学院院长)认为,华侨华人与国内民众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努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华侨华人可在参与建设和介绍中国发展方面发挥作用。归侨侨眷是参与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居住于海外的华侨及部分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有兴趣的外籍华人,可以向国外大众传媒、学术界、民众、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组织,客观地介绍中国发展的特点、成果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们也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中国与世界接轨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第二,华侨华人可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历史上少数几个从未间断过的伟大文明,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非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而是通过人文交流、贸易、移民等方式传播于海外,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影响。海外华侨华人能够以国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介绍和推广中华文化。而国外民众也常常会通过华侨华人来观察中国。因此,一个文明、自信、开放、包容与和谐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在客观上有助于中国形象、中国精神的弘扬。
第三,华侨华人可以促进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家统一。在国际格局发展日益复杂化的今天,华侨以及部分外籍华人可以通过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在中国和住在国政府及民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长期以来,广大海外侨胞为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业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实现“中国梦”,也是助推新世纪“一带一路”倡议的强大源泉。
引智引资,激发华侨华人潜能涌流
曹云华认为,我国的侨务工作发展纲要已经明确指出,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为调动广大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巨大潜能,需积极鼓励和吸引华商资本参与到中国经济创新转型与“一带一路”重大项目投资中来,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激励政策和宽松的投资环境。当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沿海地区也面临着土地空间限制、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压力、环境承载力不足“四个难以为继”的“瓶颈”性制约,解决上述问题有赖于进一步调动华侨华人的力量,鼓励华侨华人利用自身资本、专利、知识、产品等优势在国内外开展相关项目投资。遍布全球的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国各行各业分布广泛,他们中的不少人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将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区域平衡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强化侨务引智引资工作,并逐渐由洽谈会、论坛等平台模式向园区载体拓展。同时,需要为华侨华人投资在财税、金融、土地、人才进出及居住等方面制定更多、更合理的优惠政策。
在这方面,2001年起由国侨办、湖北省政府等主办的一年一度“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举措。仅在2014年第14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中,签订的合同项目就有163项,其中过亿元项目44个,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项目98个;协议总投资累计445亿元人民币,引进外资162.5亿元人民币;协议内容涵盖大数据、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引进。该洽谈会在吸引华侨华人投资、推动科技合作、发掘海外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刘宏认为,国内相关政府和非政府部门要进一步重视海外人才管理工作。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祖(籍)国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应进一步拓展高层次人才的范围,将那些活跃于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和公共政策领域且真正能够有助于“一带一路”构想的优秀分子纳入引进对象之中。
胡军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高端人才,强化华侨文化教育与国际学术交流必不可少。可以通过扩大海外华侨学生招收规模和派出留学生、教师,以及活跃学术机构、智库间的交流,增进与新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华侨华人的教育互动。
以素有“华侨最高学府”美誉的暨南大学为例,凭借在华侨华人研究和东南亚研究领域的鲜明特色和悠久历史,暨南大学近年来加大了对华侨留学生的培养、扩大了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机构和智库的合作、深化了对华侨华人的研究力度,牵头成立了“华侨华人与中国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协同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为了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同时进一步强化暨南大学的特色研究,学校依托国际关系学院及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现有学科优势,成立了“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并召开了“华侨华人与21世纪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能够以此汇聚国内外的研究精英,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献计献策。今后,暨南大学将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大力培育更多高端华侨人才,同时加强与华侨华人聚集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文化和学术交流,并持续跟进华侨华人与新丝绸之路建设问题研究。
增信释疑凝聚丝路建设力量
刘宏认为,国内的多个涉侨部门要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作为侨务问题的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国侨办在推动华侨华人积极参与新丝绸之路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侨办可通过加强政策制定等多种方式,组织与协调相关活动,使华侨华人与住在国主流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加强接触,并鼓励华侨华人有意识地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提高其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率,借助公共外交等方式积极引导国外媒体、智库等有关中国的公共舆论,加强国外公众对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认识。当然,这种公共外交并非强制性和宣传性的,而是平等、协商和对话式的,并允许不同看法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存在。
另外,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华侨华人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差异性。华侨是中国公民,政治上认同中国,而海外华人则是外国公民,他们与中国的联系主要是文化和经济领域。还有一部分海外华人,虽然在种族上是华人,但其政治、文化和族群认同已完全当地化,对中华文化不一定认同。我们既要承认这一现实,同时也要坚信,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大,这部分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及归属感会逐渐增强,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分子。
曹云华认为,目前,中国海外新移民子女及华裔新生代对“故土”“家国”和“文化之根”的认同渐趋多元化,面临“失根之忧”和“身份认同危机”。例如,海外唯一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新加坡,只有27.5%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中华根意识。因此,只有增强他们对祖(籍)国的深入了解和情感依托,传承和发扬历经数千年积淀的中华文化,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介绍真实中国、引导国际舆论、塑造中国形象的作用,成为中国海外友好力量的重要支撑。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华文教育、华文媒体和华文文学等华文传播形式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另外,要充分调动华侨华人作为中外沟通桥梁和民间外交使者的角色,为中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构想在国外落户生根增信释疑。随着美国国际战略调整,亚太战略格局引发新变化,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周边安全形势。面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大国和周边国家逐渐产生了疑虑和担忧,一些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目前,我国海外利益的拓展与维护面临新的挑战,每年海外领事保护案件超过数万起。在此背景下,做好广大海外侨胞的团结工作显得十分重要而急迫。因此,要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维护中国海外利益方面的作用,以反对和遏制海外分裂势力,协助化解外交僵局,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
一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并不理解和支持,存在较多顾虑。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悉住在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形势,与当地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需要借助他们及其开设的媒体,宣讲“一带一路”构想的意义、互利性、光辉前景等,加强相关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新丝绸之路建设倡议的认同与支持。
因此,在打造中国和平崛起所需的有利国际环境及良好国际形象方面,十分需要借助海外华侨华人的力量,使其成为我国公共外交及国际形象的重要宣传者、参与者、建构者和维护者,进而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9日,作者为林跃勤、张小欣)
(1) 曹云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兼华侨华人研究院执行院长、《东南亚研究》(双月刊)杂志社社长。兼任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中国东南亚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东南亚经济、政治、区域国际关系及华侨华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