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海外华侨华人

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华侨华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民心相通”方面,华侨华人是公共外交极为重要的民间渠道。2015年7月,在“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5——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陈奕平 陈奕平,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副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国际移民与侨民战略、中美关系、美国政治等。教授接受了人民网记者的采访。

华人社团:本土化影响力

陈奕平提及一个重要的数据:截至目前,海外华人社团约有25000家。不少团体都拥有各领域的精英,在当地社会有极大的影响力,与当地政府和各行各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很显然,这些华人社团是公共外交极为重要的民间渠道。

陈奕平认为,众多中方在国外进行的投资或合作项目中,无论是涉及高铁还是文化项目,往往都有当地华人参与——很多事实证明,真正能说得上话且办得成事的往往是当地的华人“意见领袖”。陈奕平调查发现,通过当地华人宣传后,“一带一路”倡议在当地人眼里的可信度明显提升,并逐渐与当地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越来越本土化。

华文媒体:难得的中国声音

陈奕平提醒道,海外有大量的华文媒体,不同于国内媒体用中文对外国人“隔靴搔痒”的宣传,海外华文媒体使用当地的本土化语言讲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陈奕平以新西兰某城市南北区对华人态度的不同进行分析,该市北部社区白人对华人很信任,而南部社区白人对华人的态度却相反,何故?这缘于两个字——“交集”,即北部社区的华人通过社区机构和团体(如教会)等渠道与当地白人产生了较多的交集,而南部社区的华人则鲜有机会与当地白人接触,结果可想而知。

陈奕平总结说,通过海外华人华侨与当地民众的“民心相通”,有助于加强该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提升中国形象。一般而言,在一个对中国和华人较为陌生或敌视的海外地域,华文媒体是一个不错的突破口。

(原载人民网国际频道2015年7月5日,作者为覃博雅、杨牧)


(1) 陈奕平,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兼任中国国务院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副主任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国际移民与侨民战略、中美关系、美国政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