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认识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性

(一)横向对比凸显大湾区的海外合作前景及国际竞争优势

横向比较的落脚点在“一带一路”倡议。官方数字显示,除我国外,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包括64个国家,人口总数占全球的2/5,GDP接近世界总量的1/5。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外贸量占我国外贸总量的1/4,大约是5000亿美元,体量上相当于一些欧洲小国的GD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所属地区可做如下区分:东亚的蒙古国及东盟10国、南亚8国、西亚1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和中东欧16国,如表1所示。

表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续表

注:数据来源于《“一带一路”国家统计年鉴(2017)》。

“一带一路”分为北线的陆路丝绸之路和南线的海上丝绸之路。其中陆路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中亚地区、南亚地区并通往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则打通了中国、东南亚地区、海湾国家、北非地区和欧洲之间的通道。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应兼顾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但兼顾的同时也应有所侧重。从目前现实的情况看,我们应优先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些地区中,我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联系最为紧密。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据统计,2014年我国对东盟十国的直接投资额超过对其他地区之和,我国和东盟十国的贸易量也远高于其他地区。换言之,我国与东盟地区已经有了较强的经济合作基础。且我国与东盟十国的自贸区目前已是全球人口最多、经济体量第三大的自贸区。因此,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间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中之重。而粤港澳大湾区无疑为中国—东盟关系发展提供了最便利的对接平台。另外,就现阶段而言,全球范围内,除粤港澳大湾区外,另有三大湾区,分别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粤港澳湾区覆盖面积5.65万平方千米,囊括6800万人口,无论面积还是人口,均为其他三大湾区之和;从GDP上看,粤港澳湾区年产出约为1.36万亿美元,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基本持平。以上这些指标均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基础扎实,国际竞争优势明显。

图1 2005—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

图2 2005—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额

图3 2005—2014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额

(二)纵向对比彰显大湾区建设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中突出地位

根据Yu(2018)梳理我国四十年对外开放政策,我们可以将改革开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广度开放阶段,时间跨度为1978—2001年,这一阶段我国实现了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开放格局。在此期间,1980年改革试点,设立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扩大到北至大连、南至北海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1988年开放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环渤海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同年成立海南省经济特区;为扩大和蒙古、俄罗斯和朝鲜的贸易额,1991年我国又开放了四个北部口岸;1992年国家进一步设立了一系列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广度开放的最后一项政策是在2000年设立60余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至此,对外开放已呈现出由点及面、由沿海及内地的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的局面。

第二个阶段是深度开放阶段,时间跨度为2001—2017年,这一阶段主要有三大标志性事件:第一,我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第二,设立了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其目标是以开放促改革,其内容主要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实现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目标。第三,2015年又设立了12个新经济试点试验城市,其目标是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建设。

第三个阶段是全面开放阶段,这一阶段从2017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国家主要有三个重点工作:一是扩大进口,全面推进开放。2018年的首届进口博览会正是落地扩大进口的重要举措。二是建设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港从自由贸易试验区里优中选优,主要目标目前并不在于强调复制和推广。三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五大城市群中经济基础夯实、产业集群明显、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美国宇航局(NASA)近期提供的全球灯光地图可以印证这一点。

在我国领土范围内(不含南海诸岛),夜间灯光亮度最强的区域即是珠江中下游地带,唯有发展成熟、配套完备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能与之媲美,其他如津京冀和成渝地区都是只有局部重点城市灯光比较亮,其他地方都是灯光比较暗淡,考虑到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东盟自贸区所带来的巨大发展前景,粤港澳大湾区更可谓前程似锦。

此外,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从目前的形势看,中美贸易摩擦可能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同程度地存在,中美之间长期竞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因此,作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大湾区的建设对于我国打破政治、经济上的区域壁垒、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以更高质量融入全球经济等方面都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