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 李晓愚
- 1207字
- 2021-04-02 00:31:01
沐猴而冠
我小时候喜欢看耍猴表演。那些猴子穿着小孩儿的衣服,有的还戴顶帽子,模仿人做各种动作,翻跟头、跳舞、握手、飞吻,很有趣。耍猴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活动,明朝大文人宋濂就曾写过一篇关于耍猴的寓言。纪国的国君喜欢猴子,驯猴师把猴打扮得跟人一样,“冠九山之冠,衣结霞之衣,蹑文鸾之履”,头戴高高的帽子,身穿织着云霞的衣服,脚踩绣着鸾凤的鞋子。这猴训练有素,举手投足完全是个绅士模样。纪国的国君一看乐了,赏了它一杯酒喝。这酒一下肚,猴竟然跳起来,扔了酒杯,扯光衣服,跑了。这则寓言是想告诉人们,猴终归是猴,不管怎么装,条件一变,立马露馅。有一个成语叫作“沐猴而冠”,跟这则寓言的意思差不多,沐猴就是猕猴,猕猴就算戴上了人的帽子,但它的本性不会改变。这个成语常比喻那些徒有其表的人,可它的来历居然跟威风赫赫的西楚霸王项羽有关。
(1908—1972)何德身《猴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项羽、刘邦共同起兵反秦。两人曾有一个约定:谁先攻破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刘邦先到,迟来的项羽十分不爽。他在咸阳干了三件事:一是大开杀戒,甚至把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也给杀了;二是命人放了一把火,这把火烧了整整三个月,将秦朝的宫殿烧成了灰烬;三呢,是将宫殿里的各种奇珍异宝、美人娇娃统统带走了。干完这三件事,项羽拍拍屁股,准备开路。西楚国的国都在彭城,就是今天的江苏徐州。在咸阳把烧杀抢掠这些事都干完之后,他就打算从陕西返回自己的都城了。
就在项羽即将动身的时候,有个说客前来拜访他。说客献上了一条重要的建议,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意思就是陕西这个地方太好了,它地处一个大盆地,四面全是山,有四个重要的关口,东边是和河南交界的函谷关,南边是靠近湖北的武关,西边是大散关,北边是萧关,四个关口环绕,其他地方都进不来,而且这里土地还非常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要是在这儿建都,想要称霸天下就轻而易举了。应该说,这是一条很高明的建议:建都关中,易守难攻;建都彭城,就是徐州,四面都是平原,无险可守。项羽要是接受了这条建议,楚汉之争可能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局。
然而项羽拒绝了,原因有两个:第一,他看到整个咸阳的宫殿都被他自个儿烧光了,破破烂烂的,觉得待着不体面;第二,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他觉得好不容易发达了,要是不回老家徐州,在亲朋好友面前显摆显摆,就好像穿着一身精美的高档服装在黑夜里走路,谁也看不见,多亏啊!你瞧瞧,整个儿一暴发户心态。
面对这样幼稚的理由,说客哭笑不得,出门后脱口而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就是讽刺项羽跟猕猴戴帽子一样,尽管装成人样,却办不成人事。这话传到了项羽的耳朵里,他一生气把说客扔进一口大锅,给活活煮死了。
猴子可以模仿人的外表,却无法模仿人的智慧与谋略。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力量,而在于心胸与气魄。在人生的关键点,他缺乏远见、刚愎自用,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