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语的故事(中华文化故事)
- 李晓愚
- 1198字
- 2021-04-02 00:31:01
一意孤行
如果一个人不听别人的建议劝告,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就会说他“一意孤行”。而这个成语源于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大臣,他的名字叫赵禹。
赵禹是丞相周亚夫的助理,此人很有才干,丞相府里的同事都称赞他廉洁公正,很看好他在官场的前途。可他的老板周亚夫却不以为然,他的理由是赵禹这个人才华是有的,“然文深”。什么是“文深”?就是说为人苛刻,对别人的缺点不放过,甚至会牵强附会地给人加上罪名。所以这样的人不能委以大任,不然官员就要遭殃。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对赵禹极为赏识,提拔他为太中大夫,与另一个叫张汤的人共同负责修订国家法律。为了整顿吏治,赵、汤二人制定了一系列严苛的法令,比如“见知法”,就是让官员们相互监视,相互检举。你要是不检举,就以包庇罪论处。还有“上下连坐法”,下级犯法,上级跟着倒霉;上级获罪,下级随着遭殃。总之,这些法律务求苛刻严峻,让官员们胆战心惊。
赵禹这个人为官非常清廉。三公九卿上门拜访,他从不回访答谢。有人就问他为什么要断绝和知己宾客的来往,他说这样才能“孤立行一意而已”,不受他人干扰,不受关系牵绊,一心一意地干好他的本职工作。“一意孤行”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你可能要说了,看来这原先还是个赞美清官的褒义词呢。可清官就一定是好官吗?赵禹的事迹被司马迁写入《史记》当中。《史记》中记载了不少清廉的官员,但他们却被归为两类:一类入《循吏列传》,所谓“循吏”,除了清廉之外,还能够兴礼义、重教化,能切切实实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另一类清官却被归入《酷吏列传》,所谓“酷吏”,就是用残酷的手段进行统治。而赵禹恰恰被归入《酷吏列传》。《史记》里说他“为人廉倨”,很清廉,但同时也很傲慢、自以为是。他“见文法辄取,亦不覆案,求官属阴罪”,就是说他对于法律判决不加复查就予以通过,还暗中记下官员们不为人知的过错,以便对他们进行控制。可见清廉是为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酷吏治国”的高峰期。为了巩固专制皇权,汉武帝起用了一批像赵禹这样的酷吏。他们大都出身寒微,因为没有背景靠山,更容易被皇帝驱使,专门负责对付豪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打黑”。酷吏们善于用铁腕手段贯彻上级的权力意志,而且大都十分清廉,容易被提拔。尽管如此,他们最后的命运却往往凄凉,他们不过是帝王棋盘上的棋子,必要的时候就被牺牲,以维护皇帝陛下仁慈善良的形象。《酷吏列传》中记载了十一名酷吏,大都不得善终。赵禹算好的,后来被罢了官,老死家中。
酷吏们的一意孤行将官场变成了斗兽场,他们清廉的做人态度固然可嘉,但苛严的做事方式却令人不齿。铁腕政策可起一时之效,然而社会伦理和秩序却被严重破坏。所以司马迁在《酷吏列传》的开篇就借孔子的话表明了态度:如果靠严酷手段治理国家,“民免而无耻”,虽说犯罪率降低,但人也没了羞耻之心;如果用道德礼义引导、约束百姓,“有耻且格”,人才有知耻之心,并能走上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