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唯诺诺与咄咄逼人

一个人没有主张,总是附和他人,一副卑躬屈膝的小样儿,我们就会说他“唯唯诺诺”。“唯”是口字旁,“诺”是言字旁,是不是说明这两个字都跟言语有关呢?的确,“唯”和“诺”是春秋战国时期用于应答的两个字,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嗯,好的”。那“唯”和“诺”有什么区别呢?其实从这两个字的发音就能听出它们的不同:唯唯,是不是感觉很急促?诺诺,是不是要舒缓得多?要是上级或长辈找你办事,那你得赶紧发出积极响应:唯、唯,这样才显得恭敬。《礼记》里说:“父命呼,唯而不诺。”父亲有事召唤你,你要答“唯”,不能说“诺”。“诺”就相当于“知道了”,有时候会显得有点儿漫不经心,所以通常只有长辈或上级回答晚辈或下级的时候才会用比较从容的“诺”字。当然了,“唯”和“诺”作为应答词只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到了秦朝就用“呵”,再往后更多地说“遵命”了。

人生在世,能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对人、对事很不容易。《论语》里讲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即便贫穷低贱也不可谄媚求荣,哪怕富可敌国也不能傲慢无礼。最糟糕的一种人是面对上级唯唯诺诺,面对下属又咄咄逼人。

说起“咄咄逼人”,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自《世说新语》,说的是东晋末年有三个好朋友在一起聊天,一个是大将桓玄,一个是高官殷仲堪,还有一个是著名画家顾恺之。他们聊啊聊啊,没什么新鲜话题了,就说不如来玩个文字游戏吧。怎么玩呢?以“危险”作为主题,每人说一个七言的句子,谁能把“危险”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谁就赢了。桓玄第一个说:“矛头淅米剑头炊。”矛和剑是古代军人的武器,把矛头折断拿来淘米,剑也没用了,被当成烧火棍,就说明军队涣散,国之将亡,你说危险不危险?殷仲堪接着说:“百岁老翁攀枯枝。”一个颤巍巍的老爷爷爬上一根颤巍巍的枯树枝,也够险的。轮到顾恺之了,他说:“井上辘轳卧婴儿。”把小婴儿搁在汲水用的井辘轳上,一不小心不就掉下去了么,够险。当时,殷仲堪有个下属正好也在,他忽然插了句嘴,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此言一出,殷仲堪立马跳了起来,说了四个字:“咄咄逼人。”什么意思呢?一来是惊叹,这两句真是把危险描绘到极致了;二来还有点儿愤怒,因为他本人有一只眼睛是瞎的,“盲人骑瞎马”岂不是冒犯了自个儿嘛。所以这里的“咄咄逼人”表示“你小子太过分了!”

“咄咄逼人”的另一个来历则与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的启蒙老师是位女士,姓卫名铄,历史上一般称她“卫夫人”。卫夫人的书法造诣十分了得,但她更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个出色的学生。有一回卫夫人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了王羲之,她说:“卫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意思就是:我有一个叫王羲之的学生,他的楷书得到了我的真传,瞧这势头将来肯定比我强。卫夫人用“咄咄逼人”四个字形容王羲之的学习情况,是在夸赞他有超越自己的实力。由此可见,一个人若是在才华上咄咄逼人,那是可喜可赞的;可如果在态度上咄咄逼人,就可厌可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