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分校阅读”的推广理念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范并思在阅读推广的理论方面,较为系统地回答了“阅读推广是什么”“阅读推广为什么”和“阅读推广怎么做”等问题。他认为,阅读推广是一种新型的、介入式的图书馆服务,其目标人群是全体公民,重点是特殊人群,活动化、碎片化是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使不爱阅读的人爱上阅读,使不会阅读的人学会阅读,使阅读有困难的人跨越阅读的障碍。
南开大学教授于良芝认为:“根据图书馆界从事阅读推广的经验,它主要是指以培养一般阅读习惯或特定阅读兴趣为目标而开展的图书宣传推介或读者活动。”
中原工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张怀涛先生认为:“‘阅读推广’顾名思义就是推广阅读;简言之就是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促进人们阅读而开展的相关活动,也就是将有益于个人或社会的阅读活动推而广之;详言之就是社会组织或个人,为促进阅读这一人类独有的活动,采用相应的途径或方式,扩展阅读的作用范围,增强阅读的影响力度,使人们更有意愿、更有条件参与阅读的文化活动和事业。”
一、高校阅读推广
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王波在此基础上为“阅读推广”做出如下定义:“‘阅读推广’就是为了推动人人阅读,以提高人类文化素质、提升民族软实力、加快各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进程为战略目标,而由各国的机构和个人开展的旨在培养民众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提高民众的阅读质量、阅读能力、阅读效果的活动。”简而言之,阅读推广是为推动全民阅读的实现而开展的所有引导阅读、激励阅读的活动的统称。而“高校阅读推广”是指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设施设备、馆员队伍等各种条件,鼓励校内人群成为图书馆的读者,培养其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提高其阅读质量、阅读能力、阅读效果的各种活动。
1.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局限性
图书馆一直是阅读推广的中坚力量,高校图书馆作为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阵地,除为教学、科研服务,还肩负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责任,其拥有的丰富馆藏资源不仅为高校的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满足师生的教学、科研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要求,还主动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帮助师生们“多读书、读好书”,实现师生个人素养和精神品质的不断提升。
自“阅读推广”概念提出以来,各图书馆相继推出了形式更为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高校图书馆亦是如此,涌现出了颇多优秀案例,如持续性举办的读书节(月)、讲坛活动,以北京大学图书馆“阅读”为主题的读书讲座、湖南大学“一校一书”经典导读活动为例;又如成立读书会,以清华大学“集学读书会”“西麓学社”为例,这些活动都在不同层面上发挥了功用。在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百花齐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现有高校阅读推广活动中存在的局限性。
(1)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
阅读推广活动最先在公共图书馆中开展起来,高校图书馆受公共图书馆影响,又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号召,继而开始重视高校阅读推广。
国内公共图书馆已经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与《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的职责与服务范围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公共图书馆法》的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作为重要任务”,第四章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提供“公益性讲座、阅读推广、培训、展览”等服务。
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只有《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该规程制定于1987年,2002年修订,对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没有具体的规定。2015年再修订后才明确规定阅读推广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学研究的范畴,与文献借阅参考咨询、情报检索同属一个范畴,将阅读推广和信息素养相提并论,但是国家尚未出台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规范,理论的薄弱使活动实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
(2)缺乏精确的阅读推广对象定位
大数据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用户越来越追求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产品。从目前已有的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看,显然还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其服务多数偏向于为“大众阅读”服务,普及师生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忽视了师生用户的差异性。不同院校的师生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如果不加以分类,阅读推广活动的对象过于笼统,也就导致目前阅读推广活动的另一个突出的问题——重人文,轻科技。纵观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书评、好书推荐、专家讲座等,内容多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缺乏自然科学或各专业的内容,学生的书评内容也大多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甚至是畅销书、通俗读物等,专家讲座也往往是人文艺术偏多,科技偏少。这种不考虑分众理念而开展的活动,无法精确定位阅读推广的目标读者,也就无法获取精确化的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服务。
(3)缺乏阅读推广人才
阅读推广事业的迅速发展对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图书馆学会在2014年“阅读推广人”培育行动中对阅读推广人进行了定义:阅读推广人是指具有一定资质,可以开展阅读指导,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专业与业余人士。阅读推广人才与之相区别,主要在“人才”二字上,是指经过系统教育,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阅读推广人。我国缺少接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阅读推广人才,查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2017年硕士专业目录》等专业教育招生资料,没有与阅读推广相关的本科、专科专业,只有以“阅读”命名的硕士研究生方向,并不存在系统的阅读推广专业教育。
虽然目前多数高校阅读推广人还存在诸如专业化程度不高、观念建设滞后等不足,但随着阅读推广人队伍日益壮大,各类培育行动也愈加增多,很多优秀的阅读推广案例,如北大清华校史图书、校友传记类读物推广,都离不开专业的阅读推广人团队。通过对阅读推广的立场和方法进行认真总结,不断学习,让阅读推广人形成自己的推广模式,扩大自身影响力。
(4)缺乏创新的阅读推广形式
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读者群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快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但目前高校阅读推广形式和内容创新不足,形式单一,活动开展得零零散散,随意性很强,更多的是表面工作。多数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主题和宣传口号较为陈旧,且缺乏新颖的宣传方式,普遍采用征文比赛、读书会等活动形式进行阅读推广;或者活动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内容却单调乏味,这些都难以有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缺乏吸引力,难以取得良好的阅读推广效果。
徐雁教授在“东北地区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交流研讨会”上提出:校园阅读推广要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和认识,策划阅读推广要坚决杜绝那些有害无益的应景作秀式、广场式的形式主义的推广,需要求真务实地把校园阅读推广做实、做好、做到位。
(5)缺乏针对性的阅读推广评价标准
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普遍缺少后期活动效果评价环节及有针对性的高校阅读推广评价标准。对阅读推广活动来说,活动结束后的效果评估环节同样重要,只有对活动加以评估,各高校图书馆才可能了解自己的阅读推广目标确定得是否合理,活动组织方法、手段运用是否得当,发现学生阅读推广难以开展的原因;也可以了解学生阅读状况以及与其他高校存在的差距,从而调整活动策略,改进活动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
目前,国家针对阅读推广活动,并没有建立相关的活动评价标准。查阅文献发现,学者提出的一些评价标准缺乏定性指标,如活动前读者的期望度与兴趣度、活动后的满意度等,大多从活动后的来馆人数、借阅量的增减情况、借阅书籍种类的变化、电子文献使用量、教师的科研情况等定量指标加以评价。很少考虑到院校的个体差异性,如综合性大学和军队院校必然存在各自的特色,推广活动就需要“对症下药”,自然活动的评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因而高校阅读推广评价标准应建立在宏观综合标准的基础上,从微观上建立针对不同院校阅读推广活动的标准。
2.高校开展分校阅读推广的必要性
(1)有利于阅读推广精准化
根据读者的需求量身定做阅读推广活动是一个趋势。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高校读者的阅读倾向和阅读行为存在巨大差异,根据大学生的教育水平、学习环境等属性,以及相应学习生活阶段对阅读活动的需求,可划分为综合性大学学生群体、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理工类院校学生群体、师范类院校学生群体、医学类院校学生群体、军队院校学生群体。综合性大学有较强的阅读饥饿感和求知欲,阅读类型广博,专业类书籍与课外阅读并重。高职院校重视职业技能教育,重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轻人文素质教育,导致人文阅读不足。军队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对特定门类书籍的阅读需求。此外,理工类院校学生群体、师范类院校学生群体、医学类院校学生群体也因自身个体差异性而显示出不同的阅读特点。
学生群体的分众化现象和对阅读需求的多元分散状态需要图书馆为不同受众群体提供高质量、精准化的阅读推广服务。分校阅读有利于高校阅读推广精准化,即针对不同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知识背景,“缺什么,补什么”进行有针对性的读物推广,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读者,从而提高推广效率,达到更好的推广效果。
(2)有利于提高馆藏利用率
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由于宣传、导读、服务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图书馆对文献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读者需求无法有效满足,资源相对短缺,图书馆只有努力为读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关注读者需求,分析读者需求,才能在服务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服务观念、制定激励机制、提高馆藏资源的使用效率。
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师生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侧重点不同,好书佳作和经典名著适合所有师生阅读,所以高校图书馆一般都会开展经典导读阅读推广活动,此举确实有利于提高经典类书籍的利用率。但是,馆藏中利用率最低的往往是各学科的专业用书,尤其是院校部分专业的馆藏资源。2015年辽宁大学图书馆对馆藏图书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理工类图书利用率平均不足20%。因此,分校阅读推广有利于按照读者的院校、专业进行读者群划分,再将相关专业图书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如定期将新入藏的专业图书目录发送给专业教师和学生、针对重点读者进行重点推送,有的放矢,提高专业图书的利用率,不仅对提高整体馆藏利用率有所助益,而且对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够起到有力的支持与保障作用。
(3)有利于高校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化和提升
从社会发展规律看,无论是图书馆自有的学科服务,还是文献资源建设,都是逐渐由粗犷式走向精细化,阅读推广也是如此,其发展历史虽然短暂,但发展迅速,绝大部分图书馆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推广模式,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开始进入精细化分工阶段。因此,根据读者群的特点细分推广策略,是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方向,是对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化与提升,如理工类院校阅读推广当聚焦人文阅读,而师范类等文科类院校应适当重视科技类读物推广。简而言之,高校图书馆应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需要,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突显特色,推动图书馆的创新服务。
(4)有利于促进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阶段,对提高生活质量、文化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需要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共性知识是人们进入社会所必需的。因此,高校图书馆积极开展阅读推广工作,通过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大学生阅读,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改善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可谓意义重大。图书馆可以充分发挥读书育人、教育育人的服务功能,可以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促进大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完善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生阅读质量的整体提升,势必推动全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大学校园内阅读氛围的形成,也势必影响社会读者的阅读行为。
二、分校阅读的理论依据
分校阅读是对所有高等院校不同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进行聚类的过程,以便高校图书馆有效地推出阅读推广活动。人们在长期的组织活动实践中,从相关理论中汲取营养,为分校阅读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部分主要从分类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以及阅读文化学原理两方面进行阐述。
1.分类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教育类型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学校教育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教育、中等学校教育、高等学校教育。
当今社会日益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注重个性发展、崇尚多样性等取向,因而对高等教育要求实行分类管理。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活动和教育组织日趋普及,不同层次的教育系统,如初等、中等、职业、成人、高等教育之间持续发生分化,每一个这样的系统,甚至每一个系统内的子系统,都在自己的框架之内越发独立自主、专门化和组织化”。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与“一体化”相结合的特性。一所综合性高等学校同时存在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态势;而在整个大的高等教育系统内,传统大学特色得以保持的同时,其他各种不同类型、不同要求的高等教育机构也得以建立,教育形式和学校类型又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
高等教育的分类依据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如“按教育性质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按教育时间分:全日制教育、非全日制教育;按教育对象分:职前教育、职后教育;按学历层次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按教育形式分:在校教育、远程教育、其他形式教育”;根据教育所侧重的培养目标,将高等教育分为“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等类型。本书所采用的分校原则大致与后者相似。
正如通识教育理论所不断强调的,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培养意味着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培养过程,更包含精神乃至灵魂的臻于至善,若大学培养只懂科学技术而欠缺整体素质,是对高等教育目的缺乏整体认识的表现。
完整的人应该同时拥有科学知识及人文素养,二者缺其一,都不算完整。实施完整有效的通识教育需要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在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更需要从隐性课程入手,建设大学校园文化。
进行校园阅读推广,建设“书香校园”的目标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具有优美情感、通融见识、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高雅的气质,而非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之内。从这一点看,广泛涉猎自然、社会各科经典著作,“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长久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
建设“书香校园”不仅仅是一时一地的推广,希望培养大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的能力,更加深他们的人文素养,最终培养出一个完整的“人”。将来成家立业,结婚生子,把这种阅读的爱好和优雅的风气通过血脉流传,假以时日,必将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造成深远的影响。
2.阅读文化学原理
(1)分众阅读
“大众阅读”即民众阅读,不是詹福瑞提出的“在大众社会的背景下,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以大众文化为消费对象的新的阅读现象”,而是指图书馆的一种无差别的服务思维和模式。“分众阅读”则关注这种差异性。所谓“分众阅读”,是基于“为人找书,为书找人”“书是为了用的”“节省读者的时间给读者所有的书”以及“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读者提供适当的图书”等图书馆学基本原理,结合了全民阅读的基本要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阅读推广理念。
“分众学说”发端于新闻传播领域,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在《未来的冲击》中,首次提出“分众(demassification)”之说:“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数量倍增,而新闻传播媒介的服务对象逐步从广泛的整体大众,分化为各具特殊兴趣和利益的群体”。1985年,日本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在其专著《分众的诞生》中,明确提出个别化、差异化的小型群体,正在不断分化原来以“划一性”为基础的“大众社会”,形成种种“被分割了的大众”新群体。由此“分众学说”得以正式确立。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已有学者提出分众阅读的雏形,李小缘先生在《全国图书馆计划书》中呼吁图书馆应依地方需要,有所专重,如商民多者则应偏重商业,农人多者则应偏重农事,即多购各专门书籍。随后因其首创性和新视角,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传媒等多个领域,引导着服务方为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更为精准的、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而随着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服务对象也“由传统的‘泛用户’逐渐分化为个性化的读者群体”。
图书馆常用的大众化的阅读推广方式适用于更广泛的读者群体。而分众阅读推广的最根本特点是将阅读推广对象按照知识层次、文献需求层次及其他个体差异进行聚类,再锁定某个或者某几个需求最为迫切的特定目标读者群,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阅读推广策略,是多点对多点的交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分众服务的内容可以根据读者的要求定制,满足读者的差异化需求,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改变以往全民阅读活动大而化之、笼而统之的倾向,切实提高其活动价值和社会效能。
由此可见,“分众阅读”的终极目标是把最合适的读物,推介、推送、推广给最合适的“读者”。所谓“读者”,就是一切有图画、文字、符号阅读和理解能力,并有实际阅读行动的人。对于阅读推广活动来说,读者是主体,因此,有关活动的策划和设计,不仅应当充分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尽力做好接地气、连文脉、扬书香的全民阅读推广活动,还要努力把具有阅读能力、需求和兴趣的最广大读者,吸引到全民阅读活动中来,让古今中外的读物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张怀涛先生认为,“分众阅读”可以收到“分众推广主题清,面向读者目标明”的良好功效。
(2)阅读推广方法论
南京大学教授徐雁长期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进程,在全国各地作了上千场以“读书与人生”“最是书香能致远:读物选择与幸福追求”“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等主题的报告、讲座,其倡导的“大阅读观”及“人贵有读书之志”等阅读理念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他针对大学生阅读现状,提出了“‘三位一体’推广方略”,将大学生阅读置于“学习型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社会”的阅读生态之下。首先,应当开展以“新生入学季”“校友校庆季”“职涯展望季(毕业季)”等为时间节点的、主题明确的“校园读物推广”活动;其次,应改变以往学习、模仿公共图书馆“群众性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模式,创意策划更具有针对性的以“分众(分时、分地)学说”为依据的“分校(分级)式校园阅读推广”方式;最后,要在“学生自主型阅读”的基础上,努力开创“院校馆员导航式阅读”的新局面。
其中“分地读物推广”“分级读物推广”“分龄读物推广”“分时读物推广”“分类读物推广”等理念,共同组成了阅读文化学的重要方法论系统。
“分地读物推广”的理念基础是社会现实和文化事实,即每位读者都来自不同的地域,都拥有各自的祖籍、故土和居住地;而图书馆则在品种和数量上有一定的乡土读物和地方文献资源。因此,无论是基于“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还是“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的“乡土情丝”;无论是基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还是“全民阅读”及“分众阅读”的阅读文化学理念,“分地读物推广”理应成为全民阅读推广的重要选项。
“分级阅读”理念起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是一项成功的儿童阅读模式,它以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心智特点为标准,制订科学的阅读计划,并向其推荐适合的书籍。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明确提出“要为儿童阅读创造条件,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分级读物推广”就是针对不同阅读能力的读者,为其提供适合其阅读的读物,主要应用于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
“分类读物推广”的本质就是读物分类阅读。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不仅使普通读者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读物前有选择困难,即便是专家、学者也难以迅速、全面地掌握学科的现状和最新动态,因而客观上需要专门从事信息管理的专家依据各类信息资源的特性,进行搜集、整合、分类、筛选等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读者群体寻找适宜的读物,方便他们做出阅读选择,并根据读物特性采取恰当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的系统性,提升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成效。
总之,“分众阅读”原理与具体读物推广方法论的结合,对提高全民阅读推广的活动价值和社会效能具有积极意义。
三、“分校阅读推广”的人文内涵
1.“分校阅读推广”的定义
当一种产品或者服务确立了目标人群,就内含着分众服务的目标。这也是当代社会注重个性化服务的大趋势,从“大众阅读”到“分众阅读”,实际上是图书馆服务精细化的一环——从满足广泛读者的期求,过渡到顾及每位读者的特殊需求。“分校阅读推广”就是此形势下“分众阅读”原理在不同院校阅读推广上的具体体现。
“分校阅读推广”是指针对所有院校中具备共同属性且具有相似阅读需求的院校群体,培养院校读者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提高读者阅读质量、阅读能力、阅读效果的活动。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从阅读内容而言,按照不同的阅读内容进行细分,比如针对理工科院校读者就着重人文读物推广,对文科院校就注重科技读物推广;二是从阅读者而言,按照院校类别进行细分,可分为综合性大学读者、高职院校读者、理工类院校读者、师范类院校读者、医学类院校读者、军队院校读者;三是针对阅读平台和阅读媒介而言,比如纸质书阅读、电子书阅读、电脑PC端Web阅读及移动互联网终端手机、平板阅读等。在阅读平台和场地上根据院校群体予以分别对待,提供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营造出适合群体特点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2.“分校阅读推广”的四个基本特点
(1)针对性
目前的高校阅读推广多根据“分类读物推广”“分地读物推广”“分众读物推广”展开活动,“分校阅读推广”则跳出以某一所高校为主体的局限,而是站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对阅读推广的实施方进行划分,考虑到不同院校读者群体的需求差异。同时,现有的高校图书馆过分注重人文类读物的推广,体现出轻科技、应用类读物的特点,与当今社会提倡人的全面发展亦是不同步的。分校阅读推广能够针对不同院校的读者群体,通过分众化项目策划阅读推广活动,即专门打造面向某一院校群体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细分受众、个性化定制等打造专属的阅读推广活动。
(2)精细化
阅读推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推广活动的质量,阅读推广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图书馆优秀的服务,即图书馆要能提供精细化的阅读推广服务,而分校阅读推广就是一个具备“精细化”特性的推广方法。精细化阅读推广的目的在于提高阅读的质量,尤其是基础水平的阅读推广。只有切实精确到读者的需求及其细微变化,才能提供更为精确的读物推广,使阅读推广更具有特色性,满足读者的深层次需求。分校阅读推广的精细化要求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必须建立在读者兴趣点和需求点的基础之上,所推出的活动必须与本校及师生群体的情形相适应,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理念。
(3)双向性
面对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一味采用大众服务(一对多)的方式,会出现读者服务工作供需失衡及读者对大众化的服务不满意的状况。因此,高校阅读推广应该用“分校读物推广”的理念来细分不同院校群体,变信息接受者为信息的传播者,变信息的接收方为信息的提供方,能对每位读者的需求做出及时响应,从而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分校阅读推广服务的内容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满足读者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如可以采取讲座、讨论、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增加读者与图书馆员之间的沟通,让读者主动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传播过程中。
(4)创新性
分众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分校阅读推广更是图书馆阅读服务方式的一种重要创新,是针对院校群体个性化需求和互动参与而开展的个性化阅读服务方式。以“分校阅读”“分校阅读推广”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均无检索结果,可见目前研究界对于“分校阅读推广”还没有具体的论述,只有高校的推广方案,还没有集成高校群。可以说“分校阅读推广”是“分众阅读”原理在具体实际应用中的又一次创新。也正因如此,分校阅读推广作为一种“新事物”,其理念与方法还未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实践,通过总结更多的案例,不断创新,完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