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向比较诗学(代自序)
如果说比较文学从19世纪末兴起,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那么,比较诗学的兴起就更是晚近的事情了,况且,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最初的理念和原则是相悖离的。法国比较文学的代表人物基亚一再重申:“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在基亚看来,比较文学确切地说,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基亚说:“我的老师让玛丽·伽列认为,凡是不再存在关系——人与作品的关系、著作与接受环境的关系、一个国家与一个旅行者的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的领域就停止了,随之开始的如果不是属于辩术的话,就是属于文艺批评的领域。”[1]如果这种观点一直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话,比较诗学的产生和发展便是不可能的。比较诗学显然不是文学关系史,具体的文学关系的考证和辨析,至多只能是比较诗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一个侧面,或者一种基础,肯定不是比较诗学研究的旨意和目标。比较诗学的研究一定是“比较”的,没有“比较”的比较诗学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比较诗学,不论如何从具体的文本入手,最后一定会上升为一种抽象的、概括的理论研究,并且,这种研究自始至终都是“比较”的,以区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或文艺美学。1958年,在教堂山会议上,韦勒克向法国学派的保守立场宣战,提倡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平行研究。1963年艾田伯的论著出版,宣告了比较文学必然走向比较诗学的历史发展趋势。从此以后,比较诗学作为比较文学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法,逐渐获得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认同,并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而又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