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导读

本章中老子着力描绘微妙莫测的“道”。老子讲述的“道”,没有颜色、声音和形状,常人不能凭感官认识它;虽然“道”无形无象,但它似无实有,无处不在,对万事万物具有主宰地位和指导意义。人们只要掌握了这种规律和法则,便可以认识万事万物,进而治理社会。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3]之不得,名曰微[4]。此三者不可致诘[5],故混而为一[6]。其上不皦[7],其下不昧[8],绳绳[9]不可名,复归于无物[10]。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11]。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12],以御今之有[13]。能知古始[14],是谓道纪[15]

元赵孟楷书《老子道德经卷》(局部)

注释

[1]夷:无色。[2]希:无声。[3]搏:抚摸。[4]微:无形。[5]致诘:探问,追究。[6]混而为一:浑然融合为一体。一,这里指“道”。[7]皦:光明。[8]昧:昏暗。[9]绳绳:连绵不绝。[10]复归于无物:还原为无形无象的“道”。[11]惚恍:若有若无,微妙莫测。[12]执古之道:把握古有之道。[13]以御今之有:来驾驭具体的事物。[14]古始:宇宙的初始。[15]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

明程大约绘《程氏墨苑》中的《青牛紫气》图,描绘老子骑牛出关的场景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作“夷”(无色);听它听不到,把它叫作“希”(无声);摸它摸不着,把它叫作“微”(无形)。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显得昏暗,连绵不绝而又不可名状,终究都要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若有若无的“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把握早已存在的“道”,用它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初始,称之为“道”的规律。

汉代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卷末刻有郑文宗、李东琪跋语,言此石曾为钱塘黄易所得,后移石济宁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