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何对腹泻进行诊断

(一)根据腹泻的起病与病程

1.急性腹泻

中医认为 急性腹泻多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或暑湿热邪,客于胃肠,发生泄泻。感受寒湿者症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杂,肠鸣胀痛;感受湿热者症见便稀有黏液,肛门灼热,腹痛;饮食停滞者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等。

西医认为 急性腹泻多因肠道感染病毒和细菌引起,临床上以急性肠炎、急性菌痢最为常见。急性肠炎以解黄色稀烂便或水样便为特征,症状较轻;细菌性痢疾大便稀薄,带有黏液及脓血,有解不完大便感,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

2.慢性腹泻

中医认为 慢性泄泻,因脾胃素虚,或情志不调,或肾阳亏虚而致下泄。脾虚者症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肝郁者症见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肾虚者症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

西医认为 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的症状,是由于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障碍而导致。多由急性肠道传染病、细菌性食物中毒、肠道变态反应、饮食不当等所致。起病缓慢,常有反复发作。

(二)根据粪便的质、量、色、味

中医认为 大便完谷不化者多见于脾胃虚寒,或肾虚命门火衰;大便时干时稀,多因肝郁脾虚;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胃虚弱;大便带血,多因胃、肠脉络受损所致。大便清稀如水样,多属寒湿泄泻;大便黄褐如糜而臭,多属湿热泄泻;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是消化不良之故。

西医认为 黏液便多见于肠炎、痢疾;脓血便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水样便多见于消化不良、急性肠炎或肠滴虫。淡黄色便多见于胆红素未氧化及脂肪不消化;灰白色便见于胆道阻塞或因食入脂肪过量;果酱色便见于急性溶组织阿米巴痢疾。

(三)根据腹泻前后的伴随症状

中医认为 肛门重坠,便出不爽者多因湿热内阻;肛门灼热者多因大肠湿热下注;便出不爽,泻下黄糜者,为湿热蕴结;便出不爽,夹有未消化食物,酸腐臭秽难闻者,见于伤食泄泻;大便不受控制,滑出不禁,多因脾肾虚衰、肛门失约所致。

西医认为 腹泻伴随发热、休克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肠结核等;伴随里急后重见于急性痢疾、直肠癌;伴随消瘦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伴随腹部包块见于肠肿瘤、结核等;伴随便血多见于溃疡病出血或直肠癌或直肠息肉出血。

(四)根据腹泻发生的时间

中医认为 每日早晨天未亮就肠鸣腹泻、腰膝酸软、形寒肢冷,此为肾阳不足。如妇女每值行经前后或经期,大便溏薄,甚或清稀如水,日解数次者,称为“经行泄泻”。如腹泻发生在腹痛之后,即痛后而泻,则为脾肾虚寒型腹泻。如精神郁怒后即发生腹泻,并伴有腹痛者,为肝旺克脾之腹泻。

西医认为 如腹泻发生在进食以后,呈水样便,为消化不良所致的腹泻。如腹泻发生于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则为慢性腹泻。

3.对老年人损害尤为严重 老年人因抵抗力弱,较青壮年更容易出现腹泻,如果认为腹泻是小病,不及时就医,就易酿成大病,严重危害健康,甚至猝死。这是因为,老年人急性腹泻易出现低血糖、心脏和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所以,老年人一旦出现腹泻,切莫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