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
- 曹明纲
- 1590字
- 2020-08-29 19:36:57
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与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序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我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渊明于隆安五年(401)冬因母卒归浔阳居丧,于元兴三年(404)期满,东下京口,为刘裕镇军参军,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等诗。次年三月,为刘敬宣建威参军,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诗。八月,改作彭泽令。在职不满百日,就在十一月以妹病逝武昌前往奔丧为由,辞官归里。这篇《归去来兮辞》即作于当时,它是诗人一生中树立在仕、隐两个阶段间的一块界碑。
辞前小序,以简洁精炼的文笔,交待了写作的原因。诗人的外出做官,实出于为生计所迫的无奈。几经周折,最终还因“质性自然”,不愿违背本性,在“饥冻虽切”与“违己交病”的矛盾中作出了“自免去职”的果断抉择。序作于乙巳岁冬,辞却全是春日归里时的情景描写,前人因有“追录”之说。其实,这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即兴想象,完全不必拘泥于一时一地。
辞分前后两段,各以“归去来兮”领起。前段以流畅轻松的笔调,传写出辞官返归故乡途中及到家时的欢快情形。其中“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四句,是整篇的主旨所在,也是全文一片神行的基点。归途中的急不可待以及回家后的称心遂意,处处流露出一种儿童般的天真,一种如释重负的快惬,画面如见,真情可感。后段揣想居家时的种种生活情景,其中充满了亲情的真诚、琴书的愉悦、农事的可亲、自然的感召和人生的自得。在行云流水似的字里行间时时回荡着对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讴歌。它是诗人经过长期痛苦的矛盾斗争后作出的果断抉择,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迸发和流淌出来的一片真情。
如果说宋代欧阳修云“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五引)显得有些夸张,那么在当时和后世,能与其相埒者,确实也寥寥无几。前人曾把此文与诸葛亮《出师表》、刘伶《酒德颂》和李密《陈情表》并举,说这些文章“皆沛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诗人玉屑》卷十三李格非论《归去来辞》)。又说其“自出机杼,所谓无首无尾,无终无始,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谓《洞庭钧天》而不淡,谓《霓裳羽衣》而不绮,此其所以超然乎”(《诗人玉屑》卷十三休斋论《归去来辞》),这又是从章法上叹其出神入化了。宋代苏轼的《赤壁赋》在天趣凑泊上或可与其相比,但纯真任情却又有所不及。这也是后代学陶者虽然层出不穷,而罕有能及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