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域溯源
权威的《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这样解释曹娥地名:“在上虞县城西南,隔江与百官相望。以地濒曹娥江得名。杭温公路与杭州沈家门公路在此分岔,萧甬铁路经此。有曹娥江水运之便,为浙东交通枢纽。”
这个地名解释的两个理由,都没有说到关键的地方。
其一曰:“以地濒曹娥江得名。”上虞濒临此江的乡镇还有不少,诸如章镇、梁湖、百官等,为何独独钟情这处曹娥乎?所以此地非是因江才得名,而是因汉上虞孝女曹娥墓迁葬此处,而后建有祠庙才有地名曹娥(曹娥村)。地以娥名,江以娥传,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明代苏州人陆容《菽园杂记》提到曹娥地名:“今其江、其镇、其盐场、坝堰、急递铺之类,皆以曹娥为名。”
其二曰:“为浙东交通枢纽”确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最早的交通枢纽,却并非是公路、铁路,而是曹娥江右岸的曹娥堰。地名解释里提到的,近代才形成的几条公路、铁路,都是围绕这个区域交通枢纽地理优势所发展而成。
所以要探索溯源曹娥的地名历史,对曹娥的地域研究就必不可缺。
曹娥地域至少在明代嘉靖前,是因自然地貌区分为东南角与西北角两个块状。此前的代表性地名分别为曹娥村、曹娥堰。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沿凤凰山北麓山脚的蜿蜒小道。这条从塔桥偏南至凤凰山小山头江边的古驿道,也曾是会稽与上虞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曹娥老区块的自然地貌,东南自凤凰山蜿蜒斜向西北至杨家山止。但起码在宋代以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块区域因其特殊的地理原因,人类活动稀少。而度尚选择上虞江之南建造曹娥祠墓的地段,以及从凤凰山北,直到今东关丰山一线,都是曹娥江的出海口。现今广袤的曹娥区域,多处于潮汐侵袭的海侵之地。而曹娥江则经壕山东向梁湖,又兰芎山北流沿曹娥庙至百官龙山经向西北,然后从东关丰山、道墟称山而北入海。
这为一山(凤凰山)一江(曹娥江)相夹峙,而略呈三角菱形状的数平方公里狭小区域,组成了民国以前的老曹娥集镇。而小山头与杨家山是曹娥地域历史发展进程中,两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两点中间的曹娥江滩涂,迟至明嘉靖之后,经历长达四百余年的缓慢开发,方才使两个节点,融合成今天的曹娥老区规模。(见上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