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过去的艺术家和技术
《庄子 天地篇》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都说明了在我国古代“技”不是独立的,“艺”也不是独立的,技、艺是相通的。在古代,技术与艺术在某些领域是互相融合的,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李诫的《营造法式》等中都有体现,如图1-9和图1-10所示。
■图1-9 《天工开物》
■图1-10 《营造法式》
自中国近代以来,尤其20世纪60年代以后,技术与艺术的一体化理论探索开始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值得介绍的是李泽厚的观点,他认为:“前进的社会目的形成了对象和规律的形式,也就是说,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和目的性。飞机、大桥是为人民服务的,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的,这就是技术美的本质。”
当代以来,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各项技术元素的体现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比如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技术等,人们试图在先进的表现活动和技巧之后,也让欣赏者体验到完美的心灵的艺术和美的艺术的活动和技巧。如山东电影制片厂孙墨龙在《论电视剧摄影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一文中提出:“摄影是个技术与艺术高度结合的行当,每一种艺术追求最终都要落实到技术把握中来。”衡阳师范学院邓政在《数字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和谐发展》一文中提出:“数字化条件下的设计艺术,使现实与虚幻、主观和客观达到了空前的‘和谐’。”哈尔滨师范大学曹天慧在《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一文中提出:“现代社会一片繁荣,传统的工艺技术正在博物馆展出,现代设计已经完全融入现代技术。”技术和艺术的一体化问题也在各项技术活动和艺术活动中为人们所专注。
国外,技术与艺术一体化的研究理论出现于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但是在早期的西方技术美学思想史也有一定的体现,法国美学家德尼·于斯曼说过:“人们在西方思想的早期源流中,就能发现工业美学的萌芽。”希腊文“Technē”一词就意为“技艺”,“技艺相通”,很早在国外的美术思想史上就有相关的揭示。
从18世纪中叶开始,随着技术的发展与革新,技术革命带来了一系列的科学革命、产业革命,技术的发展在各个方面起到的作用也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已经远远不止体现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由于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在变化,人们也越来越发现,只有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才会给后人留下技艺精美的瑰宝。因此,在近现代西方的技术革命中,技术与艺术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探讨和研究,近代的培根、休谟等都有关于建筑美、人工制品的观点,都涉及一部分技术与美学的观点,也是早期技术与艺术一体化的体现。杜夫海纳曾经指出:“美是在一种与对象有时是更为智力性的、有时是更加肉体性接触中,给我们显示的就是在这样的经验之中,技术对象才能为我们审美化。”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现更加明显,技术家越来越觉得技术中美的重要性,而美学家也越来越认识到技术的审美价值。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装配艺术》展中,提到了大量关于运用技术性的作品,完美地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一体化。
到了当代,技术与艺术的一体化就更紧密了,技术离不开艺术,艺术也离不开技术。当技术的进步在进一步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的同时,反映现实生活和客观世界的时候,艺术的发展也进一步体现了艺术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因此技术与艺术的一体化问题研究也进一步得到了关注。正如竹内敏雄所指出的:“一般意义上的技术同人类历史一道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古代的手工艺也好,现代的工程技术也好,都包括在内。只是它们之间,功能的效率相差悬殊,而只是随着那一种产品都符合各自的目的,并伴随着那种程度的美的效果。那么,在它的技术美的结构上就没有本质的差异。”当代,技术与艺术的一体化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