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不变应万变的营销方法

营销的核心是互动与社交,既要基于社会化营销,不断通过市场反馈进行分析,让营销变得可看、可用、可控,最终建立全面的营销体系。好的营销如同打太极一样,招式完整,借力打力,能真正以不变应万变。

人都潜藏着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要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 亚伯拉罕·马斯洛

(Abraham H. Maslow)

“营销”是在科技高度发达后产生的社会学名词,20世纪初由美国人最早提出。最早的“营销”思想的产生是自发的,是人们在解决市场问题中总结出来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才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门学科。在过去的中国社会经济中,虽然没有营销一词,更没有形成系统的营销概念,但营销行为却一直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政治领域,“货与帝王家”是古人最早的营销学目标。以变化应万变似乎是合理法则。

举个例子,在上古时期,“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最早的营销包装造势;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仁人志士,纷纷向各诸侯国兜售自己的治国、改革理念,充满着营销学的智慧和痕迹;后来,每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时,也往往是社会营销最为发达的高峰时期。古代中国社会,有着大开大合、循环往复的特征,在改朝换代、时代更迭期,最终的赢家往往是最懂得营销的人士。他们将自己的理念宣传、推广给追随者与大众,并得到社会认同。

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营销的“营”字即有“谋”的含义。营销的本质在于打动目标客户的心,与目标客户产生共鸣,并得到强烈认同。这与古代的智者“攻心为上”有着极其相似的特征。但在市场领域内,我国深受儒家文化中重农抑商思维方式的影响,使中国商人面临虽然善“谋”,但缺少市场土壤的困境。

而西方正好相反,成体系化的市场营销理论于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世界经济进入大航海时代。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自然而然产生了市场营销思想,以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市场问题。工业革命时期,最早的科技创新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而蒸汽机的运用催生了一款更高效的纺纱机——珍妮纺纱机。工业效率的提高,又进一步地激发了人们从农田走入工厂的愿望。高质量产品的高效输出,促成社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局限,人们开始寻找外部市场。当西方人开始寻找外部市场时,市场土壤便产生了,国际贸易也随之产生,营销的革命拉开了帷幕。

古人有言,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西方人因为技术的突破,首先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器”的诞生(如蒸汽机、电力、石油),而“器”的大量运用又产生了与之相应的理论,并逐渐上升为学科——经济学。营销学正是脱胎于经济学“母体”的学科,美国“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给出的解释是: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科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科学。

经过近一百年的演变,现代企业营销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当代营销业的营销模式甚至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改变。就像前文提及的传统媒体的困境,社会需求的改变,可以对某一行业造成连根拔起式的变革。在我们看来,变革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儿。所以,我们谈营销,是有时效性的,它没有武功秘籍,只有见招拆招

基于此,对于营销的定义、市场的区分、品牌的发展,在学术基础上衍生了众多概念和词汇。虽然风云时变,但江湖规律仍在。概而言之,营销流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产品销售期、渠道分销期、品牌推广期和社会营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