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话实说2:川菜平反论
- 老波头
- 5字
- 2020-08-29 03:34:18
热菜•肉类
回锅肉
介绍川菜不提回锅肉,一定被人诟病。
你要是讲竹荪肝膏汤或是雪花鸡淖,别说外省人,四川的年青一代也未必知道,但是回锅肉和麻婆豆腐,没有人会觉得陌生吧。
不过,那些开遍全国的三流川菜馆,回锅肉只是菜单上的点缀罢了,而且愈家常愈简单的菜式愈考功夫,相比之下,当然是什么水煮鱼和牛蛙之类的利润更高。
很难给正宗回锅肉下一个定义,这道菜,四川人家家户户都做,大家皆觉得妈妈做的最好吃,光看配料,其谱系之大,也怕不下几十种。
但总有一个标准化的版本,成都是省会,就按他们的菜谱来,共计猪腿肉六两、青蒜段一两、甜面酱二钱、精盐一分、郫县豆瓣二钱五分、红酱油一钱五分、猪油五钱。
好多人觉得回锅肉带肥,应该用五花肉,恰恰第一步就出错。即使是猪腿肉,亦只有后腿二刀才合用,又称“坐臀尖”。分猪时,把猪尾那圈肉旋掉,这是第一刀,再一刀,臀尖靠近后腿,故名二刀肉。此肉宽三指,肥四瘦六,样子也好看。要是换成一刀肉,肥八瘦二,就觉太腻了。
红酱油非酱油,是用饴糖、糖色、精盐、香料等等调出来的,说穿了,类似从前上海的一款“鲜酱油”,其实是天然酿造酱油的廉价替代品,条件允许的今天,完全可用回酱油。
把肉刮洗干净,放入汤锅煮至肉熟皮软为度,切记不可过。没有把握的话,把瘦肉切开不见血水,即告成功。
汤锅里要预先下葱姜、花椒,滚出香味再下肉。当年的经济差,但猪肉够香,这锅汤不舍得倒掉,把血沫撇了,拿去煮萝卜,又多加一道菜。
到了高档馆子,师傅们认为一煮,肉味损失在汤里,干脆蒸熟,变了一变,称为旱蒸回锅肉。
把肉捞出稍凉,切成一寸五分长、一寸二分宽、一分厚的片。另将郫县豆瓣细细剁碎。
川菜大师邓华东师傅告诉我,也不是非郫县豆瓣不可,成都人家里,多数有自家用二荆条辣椒腌的红豆瓣,亦能用。但两者的风味不同,郫县豆瓣的工艺复杂,红豆瓣较接近湖南人的剁椒。
除了豆瓣,有些人还喜欢加一点豆豉,要不是重庆的永川豆豉,就是成都本地的太和豆豉。
锅内下猪油中火烧至五成热,下肉片略炒,再加精盐炒至出油,此时肉片微微卷起,肥肉透明,呈灯盏碗状,又叫“灯盏窝”,古装戏里点油灯的那种。各式各样的回锅肉,只是调味和配料不同,但这一步,万变不离其宗。
所谓“灯盏窝”,当今可遇不可求。主要养殖猪速成,体内脂肪不够,根本卷不起来。
反复煸炒的过程,川人称之为“熬”,第一声。你到四川,常常会听到“熬锅肉”一说,指的便是回锅肉。
把肉片推在锅边,不要盛起,四川师傅的炒,永远一锅成菜。再下豆瓣炒上色,下甜面酱炒出香味,最后加入酱油和青蒜段炒匀即成。
不下酱油也行。按邓师傅的说法,现在的调味品盐度已过分高,照老菜谱的用料,说不定会咸死人。
拿那种细嫩的灯笼椒和子姜代替青蒜,叫子姜回锅肉,豆瓣酱略少,突出甜面酱香,成都人最爱吃了。
用四川人叫莲白的卷心菜亦可,我人生第一次吃到的回锅肉则是用橄榄菜炒的。这是“上海梅龙镇酒家”的改良,但基本的做法一致。
调味方面,不用豆瓣,单下甜面酱和酱油,外加一丁丁的白糖,一点辣味也没有,是回锅肉的一道变种,称为酱爆肉。
反过来,猪肉切片不煮,以油盐煎熟,调味仅用豆瓣和豆豉,叫做生爆盐煎肉。
成都郊外的广汉连山,猪养得肥壮,那边厢把肉片切得极大,让人吃个过瘾,故名“大刀回锅肉”。
川菜素席之中,有一道回锅萝卜,几可乱真。有次邓师傅重现出来,一位食素的友人吃了,大呼罪过。我虽然一向反对仿荤菜,对这种真正的技艺还是欣赏的。
资料上说,晚清举人林思进,尤嗜回锅肉,苦苦钻研之,自成一脉“林派”,可惜失传。有人说是加了蒜蓉、干辣椒和醪糟汁,并不稀奇嘛,何况又不是吃火锅,用那么多调料做什么,我是不以为然。有人说即是旱蒸回锅肉的前身,语焉不详,不必再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