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传统孝道的嬗变:与家庭和社会变化共生

作为家庭的一种德性,儒家孝道具有超越社会功利与政治的特质。这一点早在2000多年前的《论语》中就已经被孔子犀利指出。尽管如此,儒家孝道传统被现代审视的直接原因是它面临的伦理冲突。解析这些伦理冲突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认识儒家孝道德性的过程(金小燕,2015)。

一、传统孝道嬗变的原因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和谐社会发端于家庭。孔子倡仁学、重孝道,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代际传承的重要机制是孝道,具有协调家庭伦理功能和社会稳定功能 (石博琳,2015)。传统家庭伦理不仅是建立在人类亲情的自然情感基础上的,而且也是建立在尊尊、长长的有差别、有等级的人伦秩序和道德理性自觉上的。传统孝道集中体现了儒家这种伦理精神即亲其亲,这是孝道得以建立的自然亲情基础,尊其尊,因为孝道是晚辈对长辈的伦理情感和伦理义务(肖群忠,2010)。然而,在现代,儒家孝道不仅在文本上,而且在实践中遭遇了多重问题。这包括理论与现实的冲突和困境:地位弱化、内容过时、伦理冲突、伦理困境、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的矛盾以及孝道缺失的问题(金小燕,2015)。

传统孝道嬗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子女对传统孝道文化认知的转变

传统孝道信念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家庭拓展到社会和国家,渗透和泛化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众多德行中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儒家孝道发挥了持久的作用。现代社会,随着子女的成长,家庭关系作为一种特殊情感,虽然是难以割舍的,但是慢慢变成了子女工作圈、朋友圈的一部分。社会的现代化使得子女的选择能力和范围不断提升和扩大。子女不再过分和长久依赖父母的血缘关系。尽管这种至亲的关系对子女仍旧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子女都会慢慢在人格、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意味着子女对自己生活和成长的方向更具有了自己的选择性。

因为子女的独立性,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能够做正确的事情、恰当的事情,因此,要子女万事完全顺从父母的意愿,难免引起亲子冲突。经历了父母干涉之后,包括学业、业余生活、专业选择、婚姻等方面,子女面对过去的时候往往没有自我独立的位置和感受(金小燕,2015)。新生代的子女越来越期望平等、尊重,对父母一方面认同和遵从孝道信念,另一方面,内心中又强烈希望独立选择。因此,孝的德性本质决定了孝的内容不会一成不变。时代在变化,孝的内容也会有新的内容和形式,而不是固守全盘(金小燕,2015)。

2.父母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合理性

已有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有诸多的继承,这不仅体现在他们高度认同传统孝道文化,还体现在对“孝”观念的主流与传统孝道继承和认知有了个性化的思考。大学生的“孝观念”表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重视基于亲子之间的平等的孝,不再强调权威与绝对顺从;对父母的赡养,从物质方面转化为更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寻求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和需求,尊重他们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决定,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支持;不再机械呆板地尊崇孝道规则,而是根据自己理解的道德原则来抉择自律的道德原则(张莉,2007)。

叶光辉和杨国枢(2009)提出了新孝道的5个主要特征:家庭内的亲子(女)之间的人际关系;以亲子(女)之间的了解与感情为基础;强调自律性的道德原则;强调亲子(女)间应以良好方式互相善待对方;新孝道的态度内涵与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这也为父母的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合理性提供了参照范本,其中涵盖了亲子之间的平等、尊重、相互体谅对方的新孝道主张。只有亲子双方的能量与交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才能促进亲密关系的良好发展。笔者发现,身处孝道信念与孝道行为亲密联结的亲子双方,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存,个人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改造和再生文化,使个人与文化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有趣(钟年&程爱丽,2014)。

此外,按照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青少年期是同一性最混乱的时期。只有正确认识自我与家庭、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才能按照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对于子女来说,互惠性孝道根植于亲子间自然情感的交流互动,具有主动自愿性和跨文化情境性,女性更擅长情感交流和人际互动,注重换位思考,比男性更加理解、宽容父母的言行。父亲以温暖和理解的方式来促进子女 的道德发展时,父亲的榜样作用更会得到彰显,父亲的说教更容易被子女所接受,或父亲有意无意间表达出的道德行为更容易被子女仿效(李启明& 陈志霞,2013)。

3.社会共享价值过渡和渗入

以孝文化为基础的乡村关系秩序逐渐由价值性的个体道德伦理向公共性的社会共享价值过渡。社会各种力量渗入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模式(季卫斌,2016)。孝文化的社会变迁主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因为现代性的蚕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价值的物欲化,多元价值下孝道的道德约束力下降,子女的尊老爱老的道德意识淡化,以孝道为基础的宗族秩序式微等。比如,在家庭环境中,子女物质主义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物质主义的影响,并进一步削弱子女的双元孝道观念(李启明&陈志霞,2016)。另一种观点是,尊崇孝道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孝道转化呈现出的状态是现代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应对性策略,并没有抛弃所坚持的孝道伦理秩序(季卫斌,2016)。从孝道的“认同度”看,子代明显高于亲代,但是其实践行为因社会化的冲击而有差异(蔡玲,2015)。现代社会中的子女与父母拥有平等的人格,加上经济上的独立及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降低。文化心理学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钟年&程爱丽,2014):一方面,人们有意无意中与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情感、认知、动机和行为模式;另一方面,人们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是积极地创造并改变文化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笔者认为,新孝道,应该在传统与现代、自由与保守相统一的基础上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建立。对传统孝道的创造性超越,不仅要吸纳现代性的自由平等精神,而且要尊重身份差别、人伦秩序的传统伦理精神,从而建立一个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新的礼治秩序(肖群忠,2010)。

二、传统孝道与家庭和社会变化共生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传统孝道始终是人生长过程中的印刻品质。正如中国的谚语所说:“一个人忘记了祖先就像一条小溪没有了来源,一棵树没有了根。”(Zhang,2004)传统孝道会伴随着家庭和社会变化共生。

1.社会变化和发展节奏打破了原有家庭结构和家庭范式,自然而然地蕴含了新孝道观

传统孝道观通过代际整合和代际分化的模式,正在逐步采用新的方式与社会共同进步,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一种坚定不移的、持久的和传统的伦理观念和地位,其本质上是为达到某种平衡。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进而产生了更高的社会期望,有更强烈的就业意愿,更多的青年需要面对和成年人的竞争。家庭结构也发生变化。家庭生活已经不再是大家庭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传统模式。比如,大多数美国家庭,是由丈夫、妻子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年长的父母很少与已婚的子女及其他近亲属住在同一个屋檐下。”(Ingoldsby,2005)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城市家庭中也不少见。

2.父母的家庭价值观促进了子女不同孝道信念和孝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若父母注重独立发展,子女便可能发展自主并预期分离,降低互惠孝道信念和权威孝道信念;若父母注重亲子关系,子女便可能倾向服从和维持关系,增加这两种孝道信念;若父母同时看重亲子情谊和子女发展,子女便可能同时发展关系和自主性,具有较高的互惠孝道信念,形成相对较低的权威孝道信念(李琬予&寇彧,2011)。培养个人主义的文化强调提供给子女更少的支持,这样会促进子女必须迅速学会自力更生。在美国,对子女的支持很少。子女获得的成就主要是因为能力和主动性(Zhang,2004)。根据费孝通(1985)的观察,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有条件的。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明白,父母不会只是因为你是他们的孩子而爱你。父母的爱是一个奖励,并不是孩子的权利。这样的家庭价值观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公平和民主。杨国枢(2009)认为孝道并不是天生的,是在早期的亲子互动中学习到的。就是说,只有体验到积极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接受并内化孝道概念。

3.社会化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人际互动

家庭也因各种条件的突变性形成了差异性的家庭环境。比如,双亲家庭子女的互惠孝道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和完全非原生家庭(李琬予&寇彧,2011)。积极的父母会采取主动策略,为的是重建家庭关系和孝道。这种关系和对孝道的期待同时包含物质层面与情感层面的相互支持。此外,研究发现,女儿和儿子的孝道角色随着社会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孝心理(傅绪荣,汪凤炎,陈翔&魏新东,2016)。女儿尽孝行为主体地位提升。女儿在尽孝行为中的作用大为提升,包括经济或物质支持(丁志宏,2013;唐灿,马春华&石金群,2009;Xie&Zhu,2009;傅绪荣等,2016)、生活照料(刘汶蓉,2012)和情感支持(Lee&Hong-Kin,2005;Shi,2009)等。

总地来说,中国的孝道倾向于维持家庭的连续、发展、团结和稳定,因此必须强调代际整合,而西方文化认为人的自由与平等是最高的价值,一定会强调代际分化。所谓的代际整合就是强调重视老一代和新一代(父母一代和子女一代)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统一性,这是中国孝道的基本精神。父母和子女以及家庭其他成员之间有一种强烈的纽带关系。而事实上,面对高强度的社会竞争和不轻松的家庭压力,尤其是成年子女面临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况,承受着更大的孝道压力。家庭传承的传统孝道需要与快速现代化社会的目标和组织结构相协调。旧有的平衡被打破,会形成新的平衡。国家体制也正在努力构建良好的保障体系,一个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确实需要做到老有所安。


(1) 转引自Xinrui Yuan. A Tentative Study on Differences and Integration of Sino-Western Filial Piety Culture[J]. Asian Social Science, 2011(8),P98.

(2) 2012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