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拉贝传
  • 黄慧英
  • 9字
  • 2020-08-29 04:11:15

第三章 中国社会分析

一 中国人印象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认为,中国人幽默、婉约、含蓄,他认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是永远镇静的。在艺术上,中国人讲究美妙,中国的音乐优美而宁静,宁静得几乎只隐约可闻。在生活上,中国人讲究合理,他们不喜欢残酷的、强有力的人,也不喜欢不婉约的热情表现。在习惯于西方的喧哗之后,最初看不出中国人所寻求的效果,但是渐渐地,他们的生活方式的美丽和尊严变得明显,因此,在中国住得最久的外国人是最爱中国的人。

罗素的观察太贴切了。许多在中国生活多年的西方人,对中国的感情是随着居住的时间而同步增长的。对拉贝来说,也是如此。在中国生活得越久,对中国了解得越多,也就越是理解中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时间越久,对中国的爱也就越深。

在多年的中国生活中,拉贝通过对中国人的仔细观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中国人的家庭生活和商业习惯都有了了解。他认为中国人善良、温和、礼貌、合群,对中国人身上许多外国人难以理解的东西,他都能用中国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也理解欣赏中国人的这些特点。他认为中国人最大的一个优点是祖先崇拜,他们重视家庭,家庭成员齐心协力,患难与共。部族和家庭是中国人统治的基础。但他又认为,随着中国政府权力的逐渐削弱,这种优势也在削弱。(1)父母的意志必须得到尊重,儿女的婚姻取决于父母的意愿,这点直到近代才有所改变。当父母年迈不能劳动时,儿女们必须关心照料他们,谁养了许多孩子,谁就可以对未来放心,因为孩子是父母的生活保障。在北京,他亲眼看到一位老妇,因为认为儿子没有好好孝顺她,就手拉着她那儿子的辫子去找法官,头发花白的儿子乖乖地跟着母亲走。谁不尊敬父母和祖先,谁就会蒙受耻辱。

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让拉贝十分感慨,他认为这是中国凝聚力的表现,而这种为家庭牺牲的精神,有时达到极致,时常让拉贝觉得震撼,感到不可思议。

由于对父母的尊敬,对家庭的关怀,以至于可以替一个被判处死刑的杀人犯去死。条件是只要杀人犯的家人向替代者的家人提供经济方面的帮助,给予他的父母或妻子儿女较好的生活条件,他就会心甘情愿承担起杀人犯的罪责。有关于此的证明我不能出示,但我相信这样一个故事:义和团骚乱之后,中国政府命令某一个省长,在某个确定时间内抓到一个杀害某个欧洲人的凶手,并把他绳之以法。真正的杀人犯没有找到,却处决了一个付给了钱的替代者。(2)

有些人为此评价中国人愚昧,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拉贝的朋友K先生也曾愤愤地这样评价过中国人。义和团起义时,K先生是德国占领军的上尉,他是一个很精明的人。战争结束后,他辞职在北京开了一家商店,生意做得很好。他又在青岛开店,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于是打算返回家乡养老,慢慢花掉他挣的金钱。回家之前,他来到北京打算买些珍品、稀罕之物带回家。说到做到,K先生在他的好管家、多年来忠实的中国佣人陪伴下来到了北京。K先生去了所有有名的老店,买了东西,然后他把买来的东西和一张德国亚洲银行几百美元的支票交给管家,叫他兑付支票后在银行等自己,因为K先生还想赶着去拜访一位朋友。中午12时整,K先生到了银行,被人告知,他的管家已兑付支票,拿着钱和他的珍宝溜之大吉了。开始,这位上尉先生惊愕得说不出话来。他忠诚善良的管家,为K先生他愿意赴汤蹈火,就这样逃走了。怎么办?送他去使馆警署!德国警察长T先生立刻赶到现场。K先生托付他说:“我的管家,立刻给我抓住那家伙,请与中国警方取得联系,我许诺奖金,请叫人搜查全城!”

“上尉先生,可以告诉我那个中国人的名字吗?”

“名字?当然!弗里茨!我从不问他的中文名字叫什么,我从不关心管家的家庭事务!”

警察在北京100万的居民中没有找到“弗里茨”。这令上尉很恼火。从那以后,他对中国的印象就糟糕透了。

但是,拉贝认为对中国人不能一概而论,这样的人在哪个国家都有。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国人性格中刚毅勇敢的一面。

义和团运动首领的死显示了中国人可以勇敢地面对死亡。女皇(即慈禧太后,作者注)送去黄丝带、鸦片球或金粉——执行了处死命令。

最近,日本人炮轰上海,从闸北人英勇抵抗的斗争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3)

他认为外国人若想弄明白中国人的特性,不可避免地要有较长一段时间呆在中国,便会对中国人产生不同的评价——温和、合群和朴实。他的看法常常与那些在这里短期逗留的同胞看法截然相反。

他的独特见解,源于他对中国人的深深同情,尤其是对下层劳动者。他们勤劳,为生存而苦苦挣扎。他甚至对中国人身上许多让外国人深恶痛绝的举动,如“回扣现象”,也表示了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善良,他富于同情心,最根本的是他看到了中国社会不公正的症结。他熟谙社会底层,深知其间人们的苦难,尤其是心灵的悲惨状态。他以锐利的眼光,对20—30年代的中国社会做了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