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国难邮亡
“九一八”逃离东北
1928年,王纪泽到沈阳东三省管银号当办事员,工作之余仍不断地与各地邮友通信。
1930年,在北平税务监督公署工作的汪子年特地寄了一封不贴邮票盖有“北平怠工期间免费寄递”邮戳的信给王纪泽。原来北平邮局员工因工资微薄,无法维持生活,联合向上海总局要求改善待遇,发给米贴,经多次交涉无效,于7月23日起怠工。怠工期间,所有平信一律免费寄递,快信、挂号信及寄往参加万国邮联国的邮件,仍照常收费。邮局门口有两名纠察,拿了话筒,宣传和维持秩序。后来天津邮局员工也于7月26日响应,采取一致行动。怠工期间,平、津两局使用一种特戳:圆形单线,内分三栏,上为“北平”或“天津”;中为“怠工期间免费寄递”八个楷体字;下为英文“北平”或“天津”字样。怠工斗争持续了6天,到7月29日,邮政当局对员工要求全部解决,怠工胜利结束。
这枚信封,王纪泽一直珍藏着,既是难忘的友谊纪念,也是一枚极其宝贵的邮史资料。
后来王纪泽调到范家屯驻庄(附在粮店内)当主任,后又调到开原城驻庄(附在百货店内)当主任。当时除工资收入外,年终还可以得到一笔奖金。公余之暇,他有很多时间可以参阅邮刊,研究邮识。他通过通信从各地购得了不少中国早期邮票和外国邮票。
但是这样平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好景不长,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彻底打破了国家的安宁,使王纪泽与无数同胞沦为流离失所的难民。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在柳河沟自行炸毁南满铁路,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制造武装侵略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长春等地,东三省沦陷。
国难当头,山河失色,王纪泽不愿留守关外,厚颜事敌,毅然决定退入关内。他只身待在最后一列火车的过道上,当时车厢内外挤满了逃难的人群。他一天一夜无法饮食,无法小便,历尽艰苦才回到北京。他所有带在东北身边的多年积攒的邮品,都在战乱与逃难中失去了。
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坚持14年的抗日战争,付出了380万军人的伤亡,3000万平民的伤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均为1945年币值),这些冷酷的数字无一不显露出中国抗战的惨重代价。
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时间最长、外援最少、最艰难、最顽强的抗战、最惨烈的牺牲。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抗战,那一定就是——不屈!这就是真正伟大的抗战精神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无法被征服的力量源泉所在。
当年的抗日宣传画
这是中华民族的国难时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经受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
王纪泽亲身经历,刻骨铭心。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王纪泽由此经历了一场颠沛流离的动荡生活,他的人生轨迹由此发生了逆转,生活的道路由此变得异常艰难。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王纪泽坚定地与祖国站在一起,宁可逃难、失业、穷困,受尽磨难,也绝不向日寇屈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持了不屈的民族气节,以自己的信念和意志默默地坚守着伟大的抗战精神。
这场伟大的抗战应该永远被铭记,在这场战争中做出过各种牺牲的爱国者同样应该永远被铭记。
“七七”流亡汉口
1931年至1937年,王纪泽进入河北省银行工作,先在天津总行当了几个月职员,后派到北京分行会计股当复核,后又调到定县、清风店当主任。为了生活,工作不断调动,当时唯一能使他心情有所慰藉的,除了翻阅邮刊,钻研邮识外,就是和各地邮友通信,重新搜集中国早期新票。在这期间,他还搜集到新疆木戳航空邮票和各国航空纪念票等,其中天津邮友黎震寰给了他不少新疆木戳航空实寄封,弥觉珍贵。
日寇不除,国无宁日,家无宁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宛平城射击,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7月底北平、天津失守。日军在向华北进兵的同时,加紧部署对上海的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上海,直逼南京,以实现其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战火逼近,华北危急。此时王纪泽在河北省定县银行分行任经理,携家带口,只得随当时河北省财政厅所属机关仓皇撤走,再次成为战争难民。为保护银行档案和财物,他们沿京广线后撤,长途跋涉了十余天,全身都浮肿了,才退到汉口。王纪泽精心保存了银行的珍贵档案和财物,而他自己的邮集无法全部带走,除部分新疆航空票封外,几年来的心血又损失殆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937年至1938年,王纪泽在汉口,等候收复失地,回去复职。但等候的结果是北京、天津相继沦陷,上海“八一三”抗战掀起后,汉口经常被敌机轰炸,情况很乱。主管通知行里的人暂行疏散,听候通知。
王纪泽
后来因为久无消息,加之父亲有病,王纪泽只得做出决定去上海。当时因预支的工资都已用光,由王纪泽父亲汇款接济,他才取道香港于1940年回到上海。这时他父亲已退休来到上海,在沪西定居。
1940年辗转回到上海以后,王纪泽忍受着长期失业的痛苦。虽然面临生活困境,但他依然顽强不屈,宁可在亲戚开设的颜料店当推销员,艰难度日,坚持拒绝去日伪银行就高职。
在上海,王纪泽又结识了许多新邮友。在与邮友的广泛接触中,他见到了许多国邮珍品。这时杭州新光邮票会被迫迁来了上海,他和会友张包子俊、张赓伯、梁芸斋、陈志川、钟笑炉、严西峤、郭植芳、宋醉陶等每周两晚在“邮星小集”里叙会,纵谈早期邮票的发行史、邮票版式、实寄封上的各种戳式、戳记……
有一天,王纪泽从“邮星小集”归家已是深夜,随身带的提包中有他唯一的一部新疆木戳航空邮集。在行至四西区的途中,突然遭到歹徒抢劫,将提包劫走。
战乱时代,本来就没有什么安全保障。这三次劫难使王纪泽集邮生涯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只可惜王纪泽数年心血和邮友们对他的深情厚谊,又付诸东流,空留怀念了!
国家遭日寇入侵,时局动乱。一次又一次的危难降临,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不断,失去了银行的工作,失去了理想的前程,陷入了人生的谷底,看不到生活的出路,心爱的邮集多次劫难……面临一次又一次险境绝境的王纪泽,一定苦闷过,迷茫过,消沉过。但是他最终勇敢地面对这一切,他与整个民族一起,以坚忍的意志苦苦坚持着,相信定会迎来抗战胜利的一天。
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也为了割舍不下的集邮爱好,在与上海及各地邮友交流邮识邮品的同时,王纪泽不得不兼做邮商,以维持生计,维持集邮,慰藉心中的创伤,守护精神的家园。
昨天再好,也走不回去,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无法躲避的灾难降临了,王纪泽之后的人生只能是完全不同的剧情。
重义轻财见邮德
烈火炼真金,患难见真情。
黎震寰曾在《我和王纪泽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一段在“七七”事变爆发后,他与王纪泽集邮交往中的感人事迹。文中写道:
王纪泽先生邮识丰富,才华洋溢,我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和他通信,数十年来,深承教益。他毕业于北京燕京大学,先后在河北省和东三省各地工作,经常托我在天津觅购珍邮及清代邮票实寄封。
1932年冬天,新疆省迪化和天津开始通航,因迪化邮局航空邮票面值不全,临时刻制木戳“航空”二字,加盖于限新省贴用的帆船邮票上,搭配使用。第一次加盖的是北京老版限新省直头三角及北京新版一角五分两种,在1932年11月27日发行。第二次加盖的是北京新版五分及一角两种,于1933年6月8日发行。那时天津附近的杨柳青镇,有不少人在迪化经商,常有航封寄回,因当地无集邮家,对此种木戳航封,不知重视。
直到1935年,天津文利邮票社邮商樊文炳,他有内弟在杨柳青工作,偶然来津,谈及此事,老樊灵机一动,秘密派学徒贾其彰前往收买,获利甚巨。不久,贾其彰脱离邮社,向我贷款作资本,独自经营,收到的航封,尽先供我选购。我因此得到不少佳封,内有两个封,分贴一角五分及三角各若干枚,销“32.11.27迪化”戳;另一个贴五分及一角多枚,销“33.6.8.迪化”戳。这三个信封所贴新省木戳航空邮票,可凑齐两全套还有余,而且都是首日实寄封,我得到后,十分欢喜,专函告诉纪老。
他先是来函要用珍邮交换,我没有同意,后来他一再要求一睹为快,我情不可却,于1937年5月12日挂号寄去,他回信盛赞此封,仍希望我割爱交换。正在往返通函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华北各地草木皆兵。其时纪老在河北省定县银行分行任经理,携家带口,匆忙南逃,邮票衣物,损失殆尽,独承将此3枚木戳航封带在身边,到沪不久,就挂号寄还给我。我收到后,深深为老友的重义轻财、高尚邮德所感动,以之永作楷模。(新加坡《狮城邮苑》第9期,1985年6月出版)
黎震寰
王纪泽的侠肝义胆,重义轻财,与黎震寰的坦诚待友,热心交流,同样感人至深。这是他们结为几十年集邮至交的道德基础和精神高度。
黎震寰(1902—1990),广东南海人,字猷尚。7岁时随父母到天津定居。家学渊源,1924年以中英文双优成绩,考入原京奉铁路局,工作30余年,1958年退休。入路局后开始集邮。1940年天津邮票会成立,他负责编辑、拍卖工作。1942年,黎震寰担任《万邮简报》编辑。1942年4月,他自费出版了《近代中国邮票图鉴》,同年9月又出版了《近代中国邮票图鉴补刊》。
黎震寰在集邮的过程中,逐渐感到当时的中国邮票目录多为外文的,便暗下决心,立志编写一部中文的中国邮票参考书。1943年8月,黎震寰对新发行的邮票进行了补充订正后,出版了《中国邮票图鉴全集》。这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较有影响、系统性较强的中国邮票(中文)目录。1950年,黎震寰担任《天津邮学月刊》顾问,负责审稿。同年11月,他与杨耀增合编出版了《新中国邮票手册》。随后,他又用中英文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解放区邮票专著《中国人民邮票图鉴》,1952年5月,由香港宇宙邮票社出版。1982年天津市集邮协会成立,黎震寰担任协会常务理事、《天津集邮》副主编。
黎震寰为了编写集邮图书,在搜集资料方面花了很大气力。他坚持20多年,积累的邮票书刊和参考资料有数千种。他读书时从不拘泥前人论述,遇有异议,均注眉批。凡见到可供研究和参考的文章,皆分录扼要制成卡片,以备不时之需。所做分类卡片达2000多张,对中国各时期邮票的版别、刷色、齿孔与发行背景等,研究得相当清楚。但这批宝贵的邮学资料全部毁于1976年7月28日由唐山波及天津的大地震,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