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定边县教育概述

定边县地处边陲,历史上战事频繁,教育落后,人文凋敝。自清雍正十年(1732)始设儒学训导,康熙二十一年(1682)始设义学,光绪元年(1875)和二十四年(1898)先后设书院两处。光绪三十年(1904)荷兰传教士在堆子梁教会本堂首设培德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城内才设立高等小学堂,渐次扩展到农村,增至31所,学生327名。民国十五年(1926)至十九年(1930)定边、安边两镇学校的教员多是地下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至1939年7月,全县计有完小1所,普小41所,教师47人,学生617人。1939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定边筹建起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1944年,延安大学所设民族学院迁到定边与“三师”合校,改称“三边公学”, “三师”与“三边公学”均实行供给制。其间,于1942年春在县城西关还办起了一所伊斯兰小学,又称伊斯兰公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定边镇民族小学。

1949年定边光复后,教育事业迅猛发展,至1959年有完全中学一处,初级中学四处,公民办小学293所,中小学生17416人,教职工626人。1960年至1965年,全县教育面貌一新。

1966年至1976年“十年动乱”期间,定边教育遭严重破坏,落入低谷,学校数量虽然急剧增加,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到1976年,全县有五七大学1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42所,公民办小学782所,中小学生4774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原有学校做了一系列调整理顺工作,小学调整为524所(完小165所,初小151所,简易小学162所,教学点46处),中学调整为14所(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2所),在校中小学生数达36967人。从1984年到1989年,重点抓以“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为突破口的普及初等教育工作,全县共集资593.6万元,是国家同期教育基建投资的5.9倍,使90%以上的农村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普及初等教育的标准均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1989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6.8%.巩固率为99%,毕业率为81.8%,普及率为93. 1%,比地、县“规划”的时间提前了三年,受到省政府的表扬,为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两所职业中学也越办越红火,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实用人才320多人。其中定边职中1989年被列入陕西省优秀职中行列。成人教育成绩很显著,连续三年受到省地奖励。幼儿教育也取得可喜成绩,勤工俭学发展很快,1989年收入23.9万元,生均6. 13元。全县有公办教师1367人,民办教师1592人,十年(1979—1989)来,向全国高等学校输送学生361人(其中含研究生35人;留学生8人),向各类中等专业学校输送学生1177人。

附录

1.定边县幼儿园简介

定边县城市小学从1956年秋季附设幼儿班。1960年,定边县幼儿园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地址在原县委大院东侧的向阳院内,当时有教工二人,设三个班,入园儿童90多人。从1960年到1966年,园长一直是梁文霞。“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停办。1971年恢复,始有教工三人,幼儿30多人,1976年发展到教工8人,幼儿140人。1977年被评为榆林地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和文教战线先进集体。1979年在城市小学西北方向筹建新园址,1980年迁入新园址至今。1981年被榆林地区幼托领导小组评为幼托先进集体。1985年有教工35人,幼儿297人,设六个班(大、中、小各二个班),由王子平任园长。

1989年,定边幼儿园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基建面积600平方米。有教室五个,休息室一个,会议室一个,餐厅一个,办公室六间。园内备有400张幼儿休息床,设有滑梯、转马、立式转椅等大型玩具,以及一批图书杂志。

2.定边县城市小学简介

定边县城市小学的前身是“定边县高等小学堂”,创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当时设二个教学班,有教员二人,学生20多人,1929年改名“定边县高初两等国民小学校”。1931年增至四个教学班,有教员四人,学生40多人,1935年改为完全小学。1936年定边解放后,人民政府在原二道街老爷庙整修兴建,学校因修建而停办一年。1931年曾改名“列宁小学”,由王伯宜任校长。到1947年发展到6个教学班,6名教师,130多名学生。1947年3月至1949年8月,马鸿逵部侵占定边期间,学生减至110多人,教师减至4人。1949年定边光复后,改名为定边县第一完全小学,历任校长郑资抱,郭子范、冯殿民等。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改名定边县育红小学,后又改名定边县向阳小学,但群众习惯称“市小”。学校占地面积约19亩,基建面积2483平方米。1976年以来,市小每年的升学率都达95%以上。1985年有22个教学班,1107名学生,66名教师,校长李季清。

该校在教学中开展听、说、读、写、算综合练习,加强作业规范化训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开辟第二课堂方面,积极开展“三小”(小制作、小绘画、小论文)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创造自己的作品。1985年五年级学生冯亚宁、张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读书报优胜者。1987年,市小被评为榆林地区和定边县“三小活动”先进集体。

3.定边县安边小学简介

安边小学的前身为“安边育英义学”,创建于清光绪年间,地址在安边城内魁星楼下。1913年,定边地方当局在育英义学旧址上成立了定边县安边堡高等小学堂。延聘外地教师任教,开设国文、算术、修身及自然科学常识等课程。1923年,杨虎城部属曾在安小附设了平民夜校,吸收城内小手工业者、店员等,进行成人补习教育。1929年以后,安小改称“定边县立安边高初两级小学校”,共产党员刘竹轩、田作勤、刘子瑞、解迁庵、刘文华、慕义三等曾在此上学或任教。当时教员解迁庵、刘子珍等曾带着由20来名学生组成的“查脚队”挨门逐户查验,教育青年女子放脚。学生上街游行时高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等歌曲。

1927年8月,在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加入共产党的田作勤(1924年安小毕业)回到安边,经与地下党组织联系,被聘为安边小学校长,他曾与安边地下党支部书记安小教师朱子坚共同组织起“中山主义研究会”,动员学生向民众作宣传工作,在师生中发展党团员。

1928年,田作勤离开安边到山东从军以后,解迁庵任安小校长,1930年以后,又兼任安边堡女子小学(地址在安边城内西南角土地祠内)校长。当时,女子小学上课就到安小与男生同堂听课,课外活动和住宿仍在女小。解迁庵以校长身份为掩护,继续在学生中宣传进步思想。1933年4月,解迁庵被国民党张廷芝部暗杀于住所,女小遂停办。

1936年,共产党人王耿人在安小任教期间,教育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订阅《读书生活》《世界知识》等进步书刊,引导谷济世(铁流)、张民权(化南)、王民选、邹青山、胡唤民等学生直接去延安、太原等地参加了革命。新中国成立后,谷铁流曾任原物资部综合管理局局长,邹青山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师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安小又改名为“定边县安边小学”,此后实行义务教育,又称“定边县安边镇中心国民学校”。1942年以后,国民党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国统区各县实施特种教育,又称“定边县安边镇中山中心学校”直至新中国成立。

1948年秋,安小呈报陕西省教育厅备案,按教育法规设立了初中补习班,由刘丰林任主任,收录小学毕业后因战乱暂时不能到外地升学的青年学生20多人,讲授初中一年级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定边县政府将城市小学定名为“定边县第一完全小学”,将安小定名为“定边县第二完全小学”,群众习惯称为“二完小”。1958年以后改名为“安边小学”至今。现址在安边城内东南隅,总面积41000平方米,基建面积1800平方米。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包括学前班2个),548名学生,34名教工。

安边小学从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每年都有一个毕业班,男女约一二十人,他们投考初中或师范时,大多名列前茅。新中国成立后安小一直是定边县的重点小学并曾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小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品学兼优的小学毕业生。

安边小学是先进体传校,每学期召开一次运动会,学生中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占90%以上,在地、县体育比赛中年年获奖。每年定边县元旦越野赛都是团体总分第一名。1980年,获榆林地区重点中小学校田径运动会小学组总分第二名;1982年,获榆林地区小学儿童田径比赛总分第一名。1985年5月,团省委授予安小“全省优秀少先小队”称号。1986年,定边县委、县政府给安小颁发了“体育头等贡献”锦旗一面。

4.定边县民族小学简介

定边县民族小学为镇办小学。创建于1942年,始名为“伊斯兰小学”,地址在县城西关。因为是公办小学,又称“伊斯兰公学”。当时毕业的学生,每年不过一二十人。1944年“三边公学”在定边成立后,民族小学的学生毕业后,有部分进入三公民族班学习,走上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定边县定边镇民族小学,简称“西小”,校址在定边县新华街32号。1956年西小曾扩建,1957年8月,南关小学并入,现在是全日制完全小学。校址占地面积9500平方米,基建面积4500平方米;有图书1200册。1985年设12个教学班(包括两个学前班),有教工34人,学生548人,其中回族学生127人,校长甄德其。

1952年以后长期任西小教师、校长的王祥庆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精讲多练”“以读写为中心,组织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成绩显著。

70年代以来,西小的体育工作和少先队工作一直是榆林地区的先进典型。1973年,西小获陕西省小学生基层“三小球”运动会足球比赛第二名;1977年被评为榆林地区群众体育先进集体;1981年、1982年和1984年三次被评为榆林地区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5.定边中学简介

定边中学的前身是“三边公学”中学部。1939年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卢勤良、文普华等同志到定边筹办“陕甘宁边区第三师范学校”,1940年春开始招生。1940年“三师”增设普通班(即中学部)和地干班。1944年4月延安大学民族学院迁到定边与“三师”合并改名为“三边公学”,增设民族班。有回民学员20人。白栋材、卢勤良、郭子清、刘若曾曾先后在“三师”“三公”任校长。1947年3月马鸿逵部侵占定边,“三公”先后迁至孙克崾先村、吴起安定城内,并停办师范班,增设中学部。1949年8月定边再次解放,“三公”迁回定边城内,将中学部交定边县政府管理,并更名为“陕西省定边初级中学”,原中学部主任汤中甫任校长。校址在东关东岳庙内,三个月后迁往城内文庙原址。

“三师”“三公”师范班,1940年至1947年共培养教师约300人;地干班1942年到1949年调出分配工作的学员有343人;普通班1942年到1949年共培养出学生约300人。“三师”、“三公”坚持思想文化教育与生产军训相结合,为革命战争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干部。1954年以前,定中实行供给制,学生由政府分配工作,1954年改为人民助学金制,成为普通中学,执行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中学教学大纲,共培养出学生12445人。“文化大革命”中副校长张廷选受到迫害。

定中是陕西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训练的重点布局学校。全校师生坚持三操三课两活动,学生体育锻炼达标率每届都在85%以上。先后有九人次打破陕西省铅球、铁饼、跳远等项目的纪录。仅1975年以来,即为国家和省体工队输送了40多名运动员。1983年被评为“陕西省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同年,在第五届全运会上被评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获银质奖,叶庆丰被评选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984年雷登明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1985年校长宣玉成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获“人民教师”奖章。1986年有五名学生在“陕西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获奖。

1989年,定中25个教学班,有学生1292人,教职工118人,其中专任教师92人,校长康慨。学校新建并投入使用教学楼1座,有图书室、物理化学实验室各一个。拥有图书2万册,各种仪器5910件。学校占地面积78亩,基建面积6895平方米,为县办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