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子洲县教育概述

子洲县教育起源无考。清代,境内有少数私塾,道光十年(1830)本境有冯渠一处义学,同治十一年(1872)绥德知州汤敏又增设了双湖峪、周家硷两处义学,光绪十四年(1888)驼耳巷、苗家坪也设义学。光绪二十七年(1901)官办学堂与私立学堂逐渐增多。民国初年,学堂改为学校,教育略有发展。到1944年子洲建县时,学校已发展到51所,有教职工101人,学生2013人。

建县后,人民政府提出“民办公助”的办学政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1947年,胡宗南进攻陕北,学校停课,教师转移,教学设备遭到严重破坏。1948年战事结束,人民政府着手恢复教育工作,到1949年恢复完小5处,普小11处,民小15处。1953年学校增至197所,学生14225人,教员33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44%。1954年,本县创立第一所中学—子洲中学,当年招收初中班三个,学生180人。1956年创立了子洲县第二所中学—周家硷中学。

1958年,全民“大跃进”,子洲县委提出“十天普及中学教育,一月普及小学教育”的口号,学校与学生剧增,又因教师学生参加劳动过多,忽视课堂教学,教育质量下降。为了纠正教育工作中“左”的错误,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1年起,对教育进行调整,1962年中学由1958年的5处,压缩为3处,小学由234所,压缩为207所,在校学生人数减少到11111人,比1958年减少5185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学校首先动乱,先搞大批判,后“停课闹革命”;接着是“大串连”、闹派性、搞武斗,教育陷入瘫痪。1968年由工人宣传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但仍坚持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批判“师道尊严”、“智育第一”,教育仍旧混乱。1971年后,全县到处设“戴帽”中学,1976年各公社都办起了“五七中学”,县上还办起了“五七大学”,造成师资层层拔高,办学经费、校舍和设备严重短缺,不仅使中学教学质量下降,还严重地影响了小学教育的普及、提高与巩固。

1976年后,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1985年,全县掀起集资办学热潮,全县501所学校中,306所改变了校容校貌,有455所解决了“一无两有”问题。1986年10月,全县基本普及初等教育。1989年,全县有中小学478所(其中中学13所),190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7501人(其中中学生7933人),专任教师2373人。有幼儿园班363个,在园(班)幼儿9432人,教职工265人。

附录

1.子洲双湖峪小学简介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绥德知州张铭坤在原双湖峪义学校址西戏台内,创立初等小学堂,民国八年(1919)改名为双湖峪初等小学校。由绥德劝学所接管,党允厚(子洲人)为校长。民国十六年(1927)改为完全小学。民国20年(1931)由安志铭(双湖峪镇人)任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鼓动学生佩戴“不买日货”的袖章进行抵制日货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民国二十五年(1936)共产党员杜少勋(佳县人)受聘在该校执教,此时该校学生已发展到80多人,有6个教学班。

1940年子洲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双湖峪小学,学校的校舍逐年扩大,教职工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到1943年有学生169人。在整风运动中,该校全体教员和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被划为“复兴社特务”(后经甄别平反)。1947年,因胡宗南军队侵扰,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到1949年才恢复原貌。

1952年,冯体康任校长,新修窑洞5孔。1954年,双湖峪小学成为双湖峪区辅导小学。1958年附设民办中学班一个(后撤)。1962年被定为陕西省教育厅直属重点小学。1964年,学生发展到600余人,共12个教学班。1965年学校总基建面积扩展为9929平方米,三年级以上班级全部迁入新址(镇西大理河畔)。1970年更名为城关小学,并附设了初中班。1979年城关小学分校,新址改为城关一小,为子洲县重点小学。旧址改为城关二小,附设初中班(1983年撤销),为城关公社辅导小学。从1972年到1979年,城关小学组织的小排球队在省、地举办的历次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关小学在学校管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讨,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高。1985年下半年,城关一小改为子洲县实验小学,由县教育局直管。有学生783人,教学班75个,教职工31人。城关二小改为双湖峪镇中心小学,有学生392人,教职工28人,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学生升学率年年接近百分之百,被子洲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2.子洲中学简介

子洲中学位于子洲县城东一里许的鹅峁峪村,占地面积58亩,基建面积8274平方米,1989年校舍面积为7037平方米。

子洲中学创建于1954年,首任校长高尊贤。1958年秋开始招收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同年冬,子洲县并入绥德县后,易名为“绥德县双湖峪中学”。1961年恢复子洲县制后,又易名为“子洲县双湖峪中学”。1965年被陕西省教育厅确定为重点中学,当时已具有相当规模:有窑洞I45孔,教室24间;15个教学班,683名学生和55名教职工;有图书一万余册,教学仪器一千多件。这是子洲中学的黄金时期,教学质量一直居全县之首。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双湖峪中学“两派”对峙,一度成为“武斗”的据点。教室受到破坏,图书、仪器遭受严重损失。1969年双湖峪中学与子洲县示范繁殖农场合并,定名为“五七农业技术学校”,1970年恢复招收高中班。此后,“开门办学”,批“师道尊严”“智育第一”,教学秩序长期处于混乱状态。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方面来,教学质量开始提高。1976年新建教学大楼,1978年招收初中生,又恢复完全中学。1979年.改名为“子洲中学”至今,为县办重点中学。1980年至1985年,学校逐年扩建,新修实验大楼一座,累计投资34万元。

1989年,子洲中学有27个教学班,学生1919人,教工108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图书、教学仪器以及电教设备等数量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