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编
20世纪90年代,是榆林地区基础教育恢复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普六”“普九”的进程,农村中小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社会上的“经商热”与教育上的“小中专热”相互作用,催生了重点校、重点班、普通班、补习生、插班生、择校生、复读生、借读生现象的出现。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大发展,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加上民办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榆林市在2007年实现“两基”之后,进入教育发展的快车道。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双高普九”与建设强乡镇、强县市同时推进。伴随着农民工进城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又出现了“上学难”等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各级政府在加大城市学校建设力度的同时,重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时期,将农村大量闲置校舍改建为幼儿园,将城市完全中学的高中部分与初中部分分离,出现了“普通高中”、“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等新的办学模式。根据榆林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等师范学校改制为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改制为职业中学。升级普通高等教育,开办高等职业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在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校“双常规”管理,加强道德教育、安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编写地方教材进入课堂。加强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和语言工作。教师队伍则由原来的分配制,改为聘任制,逐步取消了民办教师,加强了教师在职培训,各级政府与各类学校都在实施“名师计划”,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国家实施中小学学生营养计划的同时,各级慈善机构逐步形成了资助困难学生的长效机制,社会力量“集资办学”“捐资助学”的行动持续升温。全市各区县都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向12年和15年的免费教育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