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做性格的奴隶——先捋顺自己的心,再谈对策
- 容易紧张的人,如何说话
- 李剑
- 13227字
- 2020-08-13 10:08:10
逃避恐惧,你还能逃到哪里
大家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学会游泳,那他必须要下水。口才的锻炼也是这个道理。你若不经常进行有效的说话锻炼,不去思考怎么样更好地说话,不经常与人交流,口才能力也不可能取得提高;你若不开口说话,即使你的表达技巧和发音知识学得再多,也不可能真正在面对别人时聊得风生水起、谈得海阔天空。
不敢开口说话的负面后果
在一个培训班的毕业聚会上,有一个学生面对一百多人,诚恳地对卡耐基说:“卡耐基先生,6年前我去过您演讲的礼堂,却没有勇气进去。因为我知道进去以后,我就要参加训练班,就要学习,更要当众说话。我害怕当众说话,所以一直不敢进去,最后只好转身离开。早知道您能让我轻易地克服恐惧,这6年的大好时光我就不会浪费了。”
这个毕业生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显得十分自信。试想一下,如果他在6年前就战胜了恐惧,现在的他肯定会获得更多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和快乐。
潜意识里,“恐惧交流”这样的人有很多,这不是某个人的专利,只不过是恐惧程度不一样而已。其实这种恐惧是没有必要的。你要勇敢地去开口说话,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令人羡慕的口才。
战胜说话恐惧心理成就自己
口才高手们都是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就是从害怕到尝试、再到会说,最后说得很棒。
萧伯纳是爱尔兰著名戏剧作家、评论家。他曾向别人介绍自己学习锻炼口才的经验时说:“我吸取了自己学溜冰的经验,我不怕让自己出丑,直到自己学会为止。”萧伯纳的口才是众人皆知的。但他年轻时却非常胆小,言语木讷,拜访朋友时只是在门口徘徊却都不敢敲门。后来萧伯纳鼓起勇气参加了一个口才培训班。生活里他不放过一切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胆量、机智和语言,千锤百炼之后,最终成了口才大师。
如果我们能克服当众发言的恐惧心理,可以对自己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那些敢于进行自我挑战的人,将发现自己正日趋完美,逐渐战胜当众发言的恐惧心理,使自己焕然一新,自己的人生便会更加完美而精彩。
美国前总统林肯,他生于农民家庭,当过石匠、店员、水手、伐木工人等。他虽然社会地位卑微,但是自己从未放松对于口才的训练。17岁时的林肯经常步行30多英里到镇上,听法院里的律师如何辩护,听传教士的布道,听政界人士的演说。回家后林肯就找一个僻静地方精心模仿练习说话,终于他的口才日渐精进。1930年夏,林肯为了准备在一次集会上的演讲,他面对成片的玉米地,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试讲。后来林肯又连任两届美国总统,也成了世界著名的演说家。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不但有出众的数学才华,同时也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辩才”。他从小就对口才很重视,在努力学习普通话时,他还刻意地背诵了唐诗四百多首,以此来锻炼自己的“口舌”。
从恐惧说话到职业演讲
著名的演讲家和心理学家艾伯特·爱德华在中学读书时,曾经被老师要求发表5分钟的发言。可爱德华一想到要面对那么多同学发言,心里就十分恐惧,以致发言日快到了,他却“病”了——头晕恶心,脸颊滚烫,他只好跑到学校外面,把脸贴在冰冷的围墙上,好让滚烫的脸冷却还原。
读大学时爱德华仍然恐惧当众发言。有一天,他认真细心地背下了一篇演讲词的开头几节。可当他走上讲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听众时,脑子里是一片空白,所有背下的演讲词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他诚惶诚恐、断断续续地从嘴里挤出了一句“亚当斯与杰弗逊已经过世……”,之后就没有一个字了。他面红耳赤鞠躬致歉,在一片哄笑声中仓皇地走下了讲台。
爱德华说:“在这世上我最不敢想象的就是当一个演讲家。”在爱德华大学毕业后,丹佛市出现了“自由造币”运动。对于“自由造币主义”爱德华认为是错误的,于是他凑齐了路费,来到了印第安纳州,为了币制的健全发表了演讲。那时听众里面还有很多人是他大学同学。
事后爱德华回忆说:“那天演讲开始时,我又想起大学的那次演讲经历,恐惧几乎使我崩溃。我讲话断断续续,真想逃离讲台。还好,我勉强讲完了概论部分,这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才有了勇气继续说下去。演讲结束后,我觉得最多20分钟,事实上我演讲了一个半小时,这次演讲让我很震惊。后来的几年时间,我让全世界都吃惊了。我竟把演讲当成了自己的职业。”
爱德华终于认识到,要想战胜当众发言的恐惧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地激励自己。
以上这些名人与伟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想要练就一副好口才,就必须像他们那样,细致耐心,迎难而上,正如华罗庚在总结练“口才”的体会时说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锻炼口才不仅要刻苦,还要有方法。科学的方法可以加速你口才的形成。当然,根据每个人资质和条件的不同,锻炼口才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但只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加上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那么你就一定会成功。
拥有闲聊的能力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在人与人交往中,拥有出众的闲聊能力的人似乎总是如鱼得水。与他人初识时,闲聊是传达友善、活跃气氛、迅速拉近彼此距离的有效工具。与亲近的人闲聊,可以加深彼此间的情谊。闲聊是与人冲突时的润滑剂,也是黏合剂。会闲聊让我们无论面对何种状况,都能够应对自如。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将闲聊重视起来,并且有意识地去练习闲聊,提升自己的闲聊能力。
用闲聊打破恐怖的“沉默”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都非常激烈,人们也越来越忙碌了。为了职称、晋升、加薪、谈成生意,人们马不停蹄地围着资料、客户、电脑、手机转。大家都觉得如果有时间和人闲聊,不如多见一个客户,多谈一笔生意,又或者上网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放松一下。再说了,闲聊是用来打发时间的,而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网上购物冲浪、交谈、游戏……与“无意义”的闲聊相比,这些似乎更有意思。
于是,我们越来越忽视闲聊,我们当中不善于闲聊或者根本就不会闲聊的人越来越多。与此相随的是,尴尬、孤寂、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等情况越来越严重,虽然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闲聊能力的欠缺会带来这些问题,但这些的确是不善于闲聊所导致的。
生活中这种或那种的“沉默”场景让我们尴尬、不适,多多少少会阻挡我们成功的脚步,影响我们和谐而美好的生活。可是,如果我们认为,训练自己的口才或谈话技巧就能够打破“沉默”,那就错了。其实,这时我们需要的是闲聊能力,闲聊才能够帮助我们打破“沉默”,营造良好而舒适的氛围,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现实里面很多人或许是谈判场、演讲场上的高手,但却不一定善于闲聊。而不会闲聊的人常常是格格不入的,与周围人的关系通常不那么融洽,或多或少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隔阂。比如,当看见别人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开玩笑、说着家长里短的时候,不会闲聊的人往往不由心生羡慕,会奇怪“为什么我就没有这样的天伦之乐呢”。殊不知,让自己与周围的人、社会环境不能很好融合,从而产生孤独、寂寞、疏离感等负面心理的主要原因是不擅长闲聊,不具有这种能帮助人们很好地融入社会、增进与他人感情、不动声色地建立好交情的能力。
闲聊是和谐人际关系、促进幸福生活的必要方法之一。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尽早地意识到闲聊的意义和重要性,并积极地培养自己的闲聊能力。
闲聊可释放压力,获取好心情
闲聊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是我们与人沟通、交流、建立关系的工具,更是我们释放工作或生活压力,获得好心情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生活还是工作中,当我们觉得纠结时,常常很想向他人倾诉一下。一旦倾诉了,情绪马上会好很多。其实每个人都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在积极的闲聊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原来他也和自己一样,于是心理平衡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倾诉和宣泄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样一来,就更容易获取一份好心情。
心理学专家指出,倾诉、宣泄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如果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压力和负面情绪;反之,则能够释放压力、缓解负面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闲聊都能够释放压力、缓解情绪。如果我们闲聊的对象言语木讷,会让我们越聊越郁闷。比方说,当我们诉说后,如果对方的回应是“你真倒霉”“天啊,我就从来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等,那么,我们就会有一种对牛弹琴的郁闷感,压力和负面情绪不仅不能缓解,还会进一步增加。
所以,我们要善于选择倾诉对象。否则,我们很可能会碰到“对牛弹琴”和“不解风情”的情况,那就会使人变得更加郁闷。如果我们倾诉的对象与我们有着类似的经历,他就会理解我们,他给予我们的回应往往是“我了解的,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嗯,是这样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感受或想法得到了肯定,心情就会好起来。
此外,在闲聊中,如果我们是倾听者,我们最好能够给予对方一些积极的回应,这能帮助我们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我们要肯定对方的说法,最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总而言之,闲聊能够助我们清除心里的“杂物”,让心灵更健康。日常生活中,当我们感到有压力时,不妨与他人闲聊一会儿,即使聊的话题与我们内心的纠结毫无关系,即使对方不能给予我们解决问题,只要聊一聊,我们的心情也会轻松起来。
闲聊在无意间影响着人们
多数人认为,闲聊要么是单纯地配合对方,要么是心情好的体现,对他人和自我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其实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在闲聊时,我们会无意地被影响着。回想一下我们与人闲聊的情景,你就会深深地认同这一点。
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在闲聊中不知不觉地被影响,对外界事物的态度、认识等一点一点地在改变。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闲聊影响他人,那么我们与他人之间因喜好、观念、经历等所产生的隔阂将迅速消除,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好交情也会轻松地建立起来。
我们有意识地运用闲聊来影响他人,拉近彼此间的关系,将会带给我们更加和谐、轻松的人际交往。比如,当我们新到一家单位工作,想要拉近与同事的距离,那么,闲聊就是很好的方法。通过闲聊,老员工了解了新员工以往的经历,理解了新员工那些让他反感的言行,并且还产生了共鸣。在闲聊中,老员工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被影响,并改变了自己的态度。
现实中,如果我们也能够充分地利用闲聊来影响他人,那么,我们何愁不能拥有和谐而美好的人际关系呢?
不愿闲聊,期望通过直来直往的信息传达影响他人,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是不现实的。没有了闲聊,对方的戒备心理便很容易被激活,这让彼此的交往很难继续下去。闲聊时,人的心通常是不设防的。这时,我们所说的话能够让他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人际的主动权。并且通过闲聊我们自己也能够开阔视野,提升自己做事的动力。闲聊,是一件利人利己之事,很值得我们去做。
给自己的说话能力评级
你如果想树立自己说话的信心和增强说话的魅力,首先要对自己的说话能力进行认真检查并评价,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介绍几个层次的说话方面的个人能力素质表现,大家对号入座,可以给自己的说话能力进行评级。
沟通障碍
常见的沟通障碍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个人心理因素的制约,如个体的性质、情绪、见解等的差别,都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其二,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的差距所导致的沟通障碍。在信息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往往依据个人的经验水平去处理信息,使彼此理解的差距拉大,形成沟通的障碍。
其三,个体记忆能力所造成的障碍。
其四,对信息的态度不一样所造成的障碍。这又可分不同角度来考虑。一是认识差异,二是利益观念。
其五,诚信所产生的障碍。
其六,沟通者的畏惧感以及个人心理品质也会造成沟通障碍。
沟通正常
沟通正常也可以说成沟通深入或者沟通没有障碍。正常,顾名思义地理解就是沟通能力一般,没什么明显障碍。那么一般的沟通能力有哪些呢?
首先是个体的性格、气质、情绪、说话的风格和态度等没有明显的缺陷,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
其次是个人语言表达能力、交流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尚可。
最后是对不同的信息的态度、观点和信念的理性接受,善于求同存异。
演讲障碍
演讲障碍一般情况下只有少数人会比较严重,其他人也许会有但障碍程度不太大。一般性演讲障碍会是以下三方面:
第一方面,可能是个人功课没有做好,准备不充分。无论是水平多么高的演讲家,哪怕是即兴演讲,要讲得好,也一定是一天天积累口才的结果。要想演讲没有任何障碍,准备工作永远得是超前的、超量的。准备不充分会自信不足,没有自信则会导致胆怯。
第二方面,演讲时你可能想得太多了,给予自己过大的压力。你一个人需要面对台下众多观众的时候,心里紧张是必然的,如果这时候你不能调控这种紧张,那只会加重这种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演讲障碍。
第三方面,先天性的演讲障碍我觉得没有可能,除非你是哑巴。如果你可以和陌生人沟通通畅,并且小时候也没受过类似于当众演讲而结果失败的惨不忍睹的情况等,那么是不存在演讲障碍的。
社交障碍
社交障碍在个体身上通常表现为以下八种心理特质:
第一种:恐惧心理。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特别是在大众场合下),会情不自禁地感到紧张、焦虑,以致语无伦次,特别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常称为社交恐惧症。
第二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想象失败的体验多,没有自信,缺乏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种:孤僻心理。孤僻心理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命不凡,孤芳自赏,不愿与人为伍;另一种是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癖,使别人无法理解和接纳,从而影响了社会交往。
第四种:害羞心理。害羞心理表现为在与他人交际中过多地约束自己,导致没有办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影响并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第五种:封闭心理。封闭心理表现为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封闭起来,试图与外界保持严格的距离。
第六种:自傲心理。自傲心理表现为高估自己,自以为是,在他人面前趾高气扬,自以为是,常使他人感到紧张、窘迫,从而使交往变得困难。
第七种:敌意心理。敌意心理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社交障碍。一种情况表现为讨厌乃至仇视他人,把人与人的关系视为互相利用算计;另一种情况是认为别人总在算计自己,从而逃避与人交往,甚至表现为攻击行为。
第八种:干涉心理。干涉心理表现为特别喜欢打听、传播或干预他人的私事、秘密,从而引起他人的不满和厌恶,影响彼此关系,产生社交障碍。
社交高手
社交高手在与人说话交流中,无非深谙这样的秘诀,那就是:闻人之非视人之短而缄口不言。这种人不会在别人说话时钻空子,找漏洞,然后反驳别人,以此彰显自己的机智,毫不理会在场人的尴尬。
一次与同事一起旅游,途中在一山脚下流连。大家游兴正浓,同事张华突然哈哈大笑,他一边笑一边指着另外一个同事的屁股说:“王兵裤子后面开门了。”原来因为刚才登山的路不好走,同事王兵的屁股后面的裤缝裂开了一个口子。王兵一下意识到了,弄得满脸通红,因为周边还有其他游客。
闻人之非而津津乐道,长此以往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又如何能混得让人喜欢呢?
口不言人之过,是为大智慧。那些总是喜欢说三道四的人,人们又怎么会去亲近他呢?参透“闻人之非视人之短而缄口不言”这句话,你的社交自然会轻松自如,而一个真正的社交高手的交际套路,说到底也不过如此。
演讲专家
演讲专家在以下四个方面必有过人之处:
一、和听众建立情感连接
你会听一个陌生人夸夸其谈吗?不会。当一个陌生人上台演讲的时候,我们对他不了解,怎样接受他、融入他的演讲呢?回答是:建立情感连接。
建立情感连接有很多种方式,最简单的就是真诚。很多专家一开场就能展示自己的真诚,哪怕是自己的弱点,都能引起观众共同情感。
二、学会讲故事
谁都喜欢听故事。专家演讲都很会用讲故事方式,因为那会吸引听众进入你的主题。当然故事要和分享主题相关。这里最好的故事,应该是发在自己身上,可适当改编。对于需要贬损人物的故事,最好以自己为例。
三、逻辑结构清晰
演讲专家对“逻辑结构”的掌握非常好。演讲和一篇优秀的文章一样,都是有主题的,而具体的每部分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这需要一个线索来把每部分内容串起来。
四、先感性后理性来说服听众改变观点
演讲肯定是要给听众传达观点的,专家们会“先礼后兵”,他们会先用感性思维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让听众进入主题,再用理性思维来放出事实和案例,只要是科学事实,就能让听众信服,从而改变听众观点。
你敢以毒攻毒吗
通过感触焦虑来战胜焦虑,减轻焦虑感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曝光”,这里说的意思恰恰就是曝光字面意思:将自己暴露在可怕的局面下。要想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必须允许自己亲历焦虑;
第二,必须多次反复“曝光”之后才能得出某个结论;
第三,“曝光”只有在时间比较长的前提下才是最有效的。
在权威人士面前自告奋勇地发言
使人发言紧张的权威人士有很多种,从老板、领导到警官、法官、上司、医生、老师和教授等。有些人在与这些不一定有权威、但却认为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说话时,也会觉得如芒刺在背。
你若与重要的大人物说话时不自在,可能对所有权威人士说话时都会怀有恐惧。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只有在涉及对个人的评价,或者在做错事后必须面对某个权威人物,或影响得到晋升、加薪时才会感到紧张。
有些人将老板或领导看成是只可仰视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将老板看成是与自己不一样的两类人,认为老板总是带有一种“我们对他们”的态度,从而推断老板肯定会批评我们。
实际上,很多时候老板对每个人的态度都很直来直去、一本正经罢了。与某个最高领导或某个非常威严的人面对面说话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不适,就像我们不够与他们说话的资格或者他们会认为我们不配或无能一样。
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可能和你一样紧张呢。他们也许做起事来刚毅而无情,但内心却像泰迪熊那样惹人爱怜。这一点你应该记住。对着权威人士即兴说话时不紧张的另一个途径是,要记得自己身上有哪些强点支撑你。将自身与使你紧张者有关的强项列出来。
每天都和你老板或使你紧张的人说话。当然,你不可能每一天都和这位权威人士说话,不过我这样说的意思是,要尽可能多地向此人说话或当着此人的面说话。如果你没有多少接近该权威人士的机会,也可以选择某个类似的人如其他教授、学者、医生、领导等,尽可能多地对他们说话。如果你害怕某个人,不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你遇到对方的机会。一旦真的与其不期而遇,就礼貌地打个招呼,并问对方最近怎么样。和那些让你紧张的人一起参加其他一些非正式社交聚会。
主动结交新朋友和赴宴
许多人对结交新朋友以及各类聚会和赴宴产生恐惧,这是一种常见现象。聚会环境可能会导致你焦虑和紧张,因为在参加宴请时,你一般会遇到陌生人。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担心给别人留下坏印象。许多参加聚会紧张焦虑的人,都有这样的痛苦体验,即傻愣在原地、浑身不自在、不知道该干什么。
以下是在聚会时顺利与人交谈的六个步骤,它们能增强你的自信心和轻松程度。
第一,扪心自问:我怕什么呢?遇到一个新朋友或参加社交聚会时,我有什么担心呢?要想确认你害怕的事在这些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交场合是否会真正出现,确切地知道害怕的是什么事,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知道你为什么想和新朋友交谈。当某种让我们感到害怕的事物出现时,我们总想竭力避开它。要想做到不躲避,我们必须适度地激励自己直面恐惧。
第三,预先计划。想出几件能在和新朋友打交道介绍自己时用上的有趣的事。想想与你工作、家庭、天赋、喜爱的体育运动等有关的事,这些事能使你显得与众不同,并且能体现你是怎样一个人。
第四,别忘了别人也许同样紧张。害怕参加聚会是极为常见的现象。你将吃惊地发现还有多少人同样惶恐不安。环顾四周,你在有些人身上能看到不安的迹象,在另一些人身上虽然看不到不安的迹象,但他们的紧张在于内心。
第五,你的目标就是认识人。要将这一点确定为你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完成两项任务:它使你将注意力从自己身上移开,使你不再过于紧张;同时它也使别人更加喜欢你。
第六,多接触陌生人,尽可能参加每次宴会。正如你现在知道的那样,要想学习我们已经讨论过的所有技能,关键在于使自己置身于能够接触他人的环境,从而将所学的一切知识应用于实践。
在会议中信心百倍地讲话
出席会议时紧张不安的人会自顾自地怀有这样一些想法:“一会儿我必须讲一点让人听起来有点耳目一新的观点;我讲什么呢,而其他人却讲得那么口若悬河;一会儿我看上去就像一个大傻瓜;参加会议的人肯定搞不懂我到底是怎样爬到这个职位的。”
因为你通常没有时间准备自己要讲的话,所以会场难挨。在这种场合下,你很容易坐在那里作壁上观,什么话也没有了。
当你参加某个会议时,通常情况下还会想些什么呢?是不是有这些的想法:“我今天能有什么办法不发言?但愿我根本不必开口说话。”于是,你就尝试着逃避现实、三缄其口;万一没有多少时间用于准备发言,那么这样的想法就更加坚定了。正如你能想象的那样,我们建议你与这些消极的想法和冲动做斗争,即使形势对你很艰难,也要鼓起勇气说两句。
以下几条小提示可以帮助大家在会议场合成功地发言:
第一,想说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在想说话时,你的控制欲望和发言愿望都是自发的、主动的。你也许会问自己:“如果我确实不想说话,那么又怎能使自己想说呢?”你可以找出某些具体原因,说明在会议场合说话对你和你的事业有好处。
第二,不要评价。至少在一开始你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在会议现场说点什么。如果实现了这一目标,就可以给自己以很大的信心和很高的肯定,但不要评价你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或者别人会有何反应。
第三,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事和讨论上,不要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同事身上,有助于减弱你的难为情情绪。
第四,只要有机会,就在会场上发言。前面我们讲过,锻炼发言时需要尽可能多地重复进行,以便树立信心、提高能力。
克服说话焦虑的几大误区
你所理解的与焦虑有关的认识当中,有许多是不正确。其实,你在发言时为战胜焦虑而做的一切努力,往往是事与愿违的。对焦虑的错误理解使大家想方设法去克服焦虑感,然而大家所做的一切,却使他们在发言时更加紧张。
误区一:焦虑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增强
有些人害怕焦虑感增强会令自己失控,担心今后无法面对同样的境况或者心脏病发作。当你烦躁不安时,你会感到血液在体内流动加剧,你的心跳加快,同时伴有手足颤抖。这种反应会自然减退,因为神经系统会起到降低焦虑情绪的作用。我们把人体的这种作用称为“适应能力”。这种焦虑感会被我们的身体和思维适应,焦虑感会慢慢减弱。这种适应能力会持续出现,恐惧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减小。只要是有生命的有机物都会有适应能力。可以这么说,恐惧感越强烈,人体适应它花的时间就会越长。
自适应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形成的,为什么有的人总觉得焦虑感居高不下,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的过度补偿行为使焦虑情绪没办法减弱。过度补偿行为对于焦虑感起到了降低或阻碍的作用,使人体自适应能力无法形成。
有这样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一个浮在水面的皮球,你使劲向下按它,它还会再冒上来的,将皮球向下按就像刻意阻止某件事,是一种过度补偿行为。如果不把皮球向下按,不做过度补偿行为,皮球就会慢慢径自漂到远处。在此,我们可以把这件事里面的皮球比喻成焦虑感。
“预期焦虑”是焦虑感的主要表现。恐惧感在预期的紧张焦虑形势出现之前达到最高。经历了这种预期形势之后,再置身于形势当中,焦虑感就会大大下降。一味地逃避只能使焦虑感徘徊不去,如果形势给你的压力在你的预料之中,那么只要你置身于真实情境后,你就会很快形成自适应能力。
误区二:焦虑是危险的,使你表现更差
焦虑感是危险的?根据自己的经历你会怎样认为?会不会认为过度紧张会使自己受到伤害?你是不是想对自己说:我要赶紧镇定下来,不然太丢人了?
多数人认为恐惧感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因为你害怕在焦虑后,会在现实生活中给你带来负面影响。焦虑和紧张压力的累积的确会给身体健康造成轻微影响,这没错。但要说焦虑感在现实场景中就会直接导致精神崩溃,那就过于夸大了。恐惧是人的一种生理反应,类似于参加重体力劳动时产生的反应。你会出汗、脸红心慌,还可能手足颤抖无力。这种情况你会觉得自己有危险吗?
发言紧张时会想办法脱离现实。最严重的时候,我们似乎认为自己会昏倒或突发心脏病,其实这些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事实上,无论是紧张感还是焦虑感,都起到保护我们的作用。紧张感和焦虑感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帮助你,而不是影响你和伤害你。这些感觉能起到使你为某种可怕形势做好充分准备的作用。
多数人认为,因为感到焦虑不安才使自己表现糟糕。殊不知,这种看法正是形成焦虑的主要原因和保持力量。我们要战胜这种信念或者想法,就会克服大部分紧张情绪。恐惧时,我们依据主观感受来判断形势的走向。你认为这是评价你外在表现的正确方法吗?如果你觉得不是,那么你就开始明白恐惧起作用的方式了!
如果你看上去特别紧张,人们对你的评价就会打折扣,但这只是8分和10分之间的区别。我做老师时经常让平时发言紧张的学生上台讲话,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表现。我不止一次地发现,高度紧张与表现不佳并无太大关系。发言学生的紧张程度可能为9分(假设紧张程度最高为10分),同时表现也可以得9分(表现也是以10分为最佳)。
很多人在发言时都会有程度不同的紧张表现,所以,即使他们表现出了某种紧张感,大家也不会过于奇怪。重要的是你在表现出这种紧张情绪时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说到底,以过度补偿行为或逃避行为做出反应至少不会被听众看好。
此外,听众或评价者对目睹的焦虑表现的评价,没有发言者自己以为的那么高。发言者可能给自己打8分,而听众或旁观者可能只会打3分。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内心感觉和实际表现并不一致。
误区三:别人看到你焦虑不安时,会自动给你负面评价
看到你焦虑或紧张不安时,他人会自动给你负面评价。大多数人不会因为看到你紧张而自动给你以负面的评价的。相反的,人们发现别人在表现出某种紧张不安迹象时反而更显得和蔼可亲、真实可信、更加谦逊。通常情况下,一方面,那些过于自信、自命不凡、言过其实或趾高气扬的人不讨人喜欢。另一方面,适度紧张的人常常被人视为真诚可靠。通过有些研究和现实生活情况表明,人们普遍觉得容易脸红的人更招人喜欢。
即使别人看到你焦虑了,紧张了,他当时没有积极地评价你,但也不一定会给你消极评价的。人的印象是在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的基础上形成的,焦虑甚至连最小的因素都算不上。
大部分人对于在公开场合发言多多少少都有些担忧,所以,当他们看到你紧张不安时,他会对你正在经历的困窘形势深有同感。他们甚至会希望能帮助或支持到你。
你可能不清楚:要是那些以貌取人的傻瓜以否定眼光看我怎么办?这句话听起来似乎你正好回答了自己的提问。这些人只是以貌取人的傻瓜。此类人的存在是避免不了的,你只用自问这个问题就可以了:他们这样又能如何?我为什么要在乎这些傻瓜怎么说、怎么想呢?他们总是要表现自己的歪理邪说,即便你不紧张,这些人也会从你的声调、衣服或鞋子上找出瑕疵或毛病来。这种人通常自身便存有不安全感,以貌取人不过是他们采取的补偿行为而已。
如果你执意要在乎他们的想法,比如说此人是你的领导或老板,我们可以为你提供许多技巧支持和帮助,让你变得更有信心。可眼下的问题是:你必须先要亲历焦虑感,然后才能够克服直至战胜它,而当你亲历了焦虑感以后,你会发现结果很少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可怕。
不要总是给自己“翻旧账”
也许一说话就紧张不安的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模式:遇到需要发言的场合——想起曾经发言失败的经历——感到紧张、自卑、恐惧——放弃发言或是勉为其难地发言——发言再次失败,形成新的负面记忆——遇到需要发言的场合——想起曾经发言失败的经历……如此循环往复,“遇到”“想起”“感到”这三件事令你一次次地着眼于过去、而不是眼前或是未来。
这种行为就是翻旧账,情侣吵架时相互翻对方的旧账会破坏两个人的感情,遇到挑战时自己翻自己的旧账也会破坏自己的自信,这对于改善一说话就紧张的状况是没有什么帮助的,你必须加以认识和控制。
过去的记忆和经历构成了现在的你
想要减少不必要的回想,你就必须认同正是过去的记忆和经历才构成了现在的你,不要试图抗拒已经变成这样的自己,不要总是去设想“如果我当初没那么做,就会……”,认同此刻这个“一说话就紧张的自己”的存在是正视负面记忆的基本出发点。
然后你需要了解记忆的结构,它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只是零零碎碎的回忆片段的松散黏合或是泾渭分明的好的记忆和坏的记忆,它其实有两种成分——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就是能够用语言描述的记忆,大部分的分类和推理过程都在此范畴内,它构成了我们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和经验体系。比如,我上回和某某见面时她说过什么、我毕业答辩时讲了哪些内容、和前男友偶遇时我们谁都没说话。
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对记忆的理解就是陈述性记忆,与此同时,我们常常忽视了程序性记忆(又称为内隐记忆)。这是一种不依赖于意识或认知的记忆体系,通常而言,它就像是一个隐藏在心灵和身体暗处的自动化机器,我们看不到,却能感受得到它的存在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我“记得”如何骑自行车,和某人聊天让我“感觉”很无聊,那天站在演讲台上我特别“想”逃走。
当我们的人生中出现的一些创伤经历时,你以为它们只是陈述性记忆,支持这种想法的原因是我们能够清楚地回忆起发生那些糟糕事情的时间、地点、过程,甚至是每个人的对白。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之所以这些经历能带来创伤体验,正是由于在体验的过程中,有许多不好的感受刻在了我们的心灵和身体的暗处,变成了程序性记忆。一旦受到某种与之类似的情境的刺激,我们便会自动化地回忆起过去糟糕的体验,比如沮丧、自责、尴尬、丢脸等情绪。因此,在创伤心理学中这种自己翻自己旧账的行为被称为“侵入性反刍”。
消极的心理暗示是在给自己下毒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想起那些根本不想重温的记忆和感受?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一次失败的发言经历之后,大脑就会记录这件事的经过和你当时的情绪,并不断地加以反思,以此来提醒我们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自我保护性的身心反应会导致我们时常在面对那些未知的、自己不能控制的事物时脑海中一遍遍地翻看着过去的痛苦记忆,由此产生了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
然而当你对某一件失败的经历过分注重时,大脑就会产生错觉,犯下过度思考的错误,它会把你所面临的事情的危险指数夸大、甚至把不是危险的事情当成危险,令你的意识里充满这样的想法——“我这么说了,就一定会失败,上回就是这么失败的”;“别去说话,你是一个不擅长说话的人,不要再次当众出丑了”;“我像从前那样忘了演讲词怎么办?”;“听众又来嘲笑我怎么办?”
你一直戴着这个涂满了灰色回忆的墨镜,那么你会看到所有的东西都会暗淡无光,从你脑海中蹦出的所有想法都会染上灰色的颜色和苦涩的滋味。这些否定、质疑或贴标签式的一些负性评价就像是一种慢性毒药,一点点地令你变成了一个态度消极地对待变化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向前展望没有兴趣和信心的人,也变成了一个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只会感到郁郁寡欢而不是欣慰兴奋的人。
慢慢地学会失忆,你才能有机会去制造美好的回忆
可能你也知道翻旧账是不好的行为,所以一旦发觉记忆翻滚而起的时候,便会立刻加以压制:“不要想这些,停下!不要继续回忆了!”但是你需要明白:当一种强烈的情绪产生之后,它无法迅速消失,反而会暂时打包起来,形成“情结”,只有在经历一个波浪式下降的过程后,它才能完全平息、消散。这不是病态,是情绪的自动处理机制,你无须立刻就把它们压抑、转移、遗忘,否则它们会成为紧张、焦虑、抑郁的最重要来源。
但若是这种“翻旧账”的行为太过频繁,或是经常触景生情,比如一看到别人谈笑自如地说话,就会联想起自己曾经在别人面前涨红了脸依然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窘迫、痛苦万分,那就不能继续放任这种情绪了,尤其是当你因为在意过去的失败而恐惧未来的改变、终日畏首畏尾地活着的时候。
从这种困境中解离的方法是首先要觉察到“自己正在开始回忆那些不好的事情”;然后给自己提一个要求:“你可以回忆它,但不要评价它,不要往深了想,更不要将其代入现在的情境中”,因为一旦我们开始评价它,就会陷入程序性记忆中,开始让负面体验掌控全局、开始相信这个经历一定会影响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的此刻和未来被过去带走了、控制了;接着当你可以冷静下来后,你要做的就是像放电影一样看你过去的经历,把你的大脑想象成一间放映室,而你正在缓慢地播放这些画面,它们并不是给你看的,你只是一个放映员,你置身其外地观察着而不是陷入其中;最后,你一点点地失去对这些画面的关注,转而关注自己手头的事情、自己眼前的事情,记忆的闸门也就慢慢地自动闭合了。
此时你会发现:“回忆这些事情也不会让我怎么样嘛,我好像不那么在意了,也好像有些记忆开始模糊起来了。”就这样,懂得了如何主动失忆的你把握了人生的主动权,有了展示自己才华和风格的机会,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创造美好的回忆,而不是把它们浪费在回忆过去的无可奈何、患得患失、自怨自艾中去。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当然也大大降低或解除了自己在发言或聊天时感到紧张和焦虑情况的发生。